三 洋人怕老百姓

關燈
洋人不怕清朝的政府,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老百姓卻不敢小看。在道光年間與鹹豐年間,廣東的老百姓曾經一再用事實表現出不甘屈服的精神。到了中法戰争期間,那純粹由廣西老百姓組成的黑旗軍又竟然擊敗法國正規軍,而且斬殺了法軍的将領。于是,老百姓的自信心逐漸升高。清朝的無能,在八國聯軍炮火之下暴露無遺。老百姓普遍地對清廷失望。這個腐爛透了的朝廷,不再有多少人對它續存“扶”的想頭。甚至李鴻章在廣州,雖則仍舊是清朝的大官,官居兩廣總督,也一度動了脫離清朝而自創局面之念。滿口“保皇”的康有為,也隻是用“保皇”二字作為政治活動的藉口而已,他的信徒唐才常實際上在與革命黨密切合作,企圖用武力從清朝的手裡奪取兩湖。

    甲辰乙巳兩年(1904、1905年)的日俄之戰,又給清朝的威信以狠狠的一擊。兩個外國,不得中國的同意,而作戰于中國的東北領土之上,以中國的東北的領土為争奪的目标。清朝瞪着眼睛,涎着臉,用阿Q的口吻宣布“局外中立”。這不僅是自喪清朝君臣的人格,也代喪全體中國人的國格,使得很多的同胞看不起清朝,恨清朝,覺悟到非把清朝推翻,便沒有方法把中國弄好。保皇、君主立憲,這兩個口号由于拖泥帶水地受了清朝的累,便成了落伍低調,敵不過革命主流了。

    因此之故,老百姓不再怕官,逐漸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革命黨人的身上了。

    恰好,這時候,革命黨人在孫中山先生及若幹先烈先進的不斷努力,不斷奮鬥,不斷犧牲之下,已經發展成為壯大而堅實的組織,獲得豐富的宣傳經驗與行動經驗,深入了各種社會團體,各地的學校與軍隊,先聲奪人,令清廷及其各地的封疆大吏一夕數驚。

    也是在這時候,所謂保皇黨的分子也漸漸地強調立憲,而不強調君主。他們并未因唐才常的“自立軍”事件而受到太大的株連。他們多數皆能在各省公開活動,喧嚷着“立憲”,“召開國會”,甚至分批去到北京,作“聚衆滋事”式的請願。在外表上,他們是反對革命的;在事實上,他們卻做了幫助革命的事:相反相成。等到革命黨人于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高舉了義旗,這些“立憲派”也就由主張“君主立憲”而進一步擁護“民主立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