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官怕洋人

關燈
官的威權,在清朝晚年,依然很大。但是官的威信,早就被洋人扯得粉碎。因此,老百姓雖則怕官,卻又十分看“官”不起。革命之所以能有初步的成功,一半的原因在此。

    筆者并無感激洋人之意。洋人擠進中國,把清朝紙老虎戳了許多窟窿,是事實,我們不能不承認。洋人的代表在乾隆年間及其以前,肯向清朝大皇帝磕頭,到了道光以後便不再如此。而且,一次一次地用大炮吓唬清朝的文武官吏,做到了喧賓奪主,要什麼便可以拿去什麼的地步。

    一些狡猾的老百姓,于是便利用洋招牌,自稱“教民”,欺負老實一些的老百姓。多數當官的不僅不敢主持公道,而且為了怕得罪洋人,總是說這班“教民”有理。

    偶爾,有一兩個官不識時務,把太不講理的教民關了,過不了幾天或幾小時就會有洋人大踏步走進衙門來“保”。保的時候,聲色俱厲,動辄以“國際交涉”四字作為威脅。官在聽到這四個字以後,倘若仍不屈服,洋人就會去找他的“上峰”與上峰的上峰,可能真的鬧出一番國際交涉,于是中國又喪失一片領土、一些主權、一大堆的銀子。官呢,當然丢官,甚至丢腦袋。

    在如此情形之下,能叫一般當官的不怕洋人麼?

    中日甲午戰後,中國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外國勢力加緊侵略和瓜分中國,不斷擴充勢力範圍。圖為1898年1月16日法國報紙刊登的一幅“列強瓜分中國”的銅版畫。

    于是,官的架子在老百姓面前雖則依舊,在洋人面前卻一點兒也搭不起來。當官的,如果不願意丢官,丢腦袋,就得逆來順受,在洋人面前丢臉。

    官愈大,而所丢的臉愈大。最大的官,姓李名鴻章,官居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這一位姓李的,俯首帖耳,甘心在中國人打赢了法國人以後,向法國人賠不是。他失掉自信心,不相信自己能應付得了法國人以及其他各國的洋人,不相信中國能抵抗得了法國或任何其他各國。他的做官的秘訣是:化大事為小事,化小事為無事。

    如此懼怕洋人的官,不單是丢盡自己的臉,也丢盡中國的臉。雖則仍有多數的老百姓繼續懼怕這樣的官,卻免不了有少數的老百姓因憤慨而發出大無畏的精神,為了國家,為了祖宗,為了子孫,而開始不把這樣的官看在眼裡。

    這時候,在廣東一個年紀才有十八足歲的青年,姓孫名文,字德明,号日新,下了決心,要打倒像李鴻章這樣的官,革清朝的命。他後來改号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