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痕 第五回 華嚴庵老衲解神簽 草涼驿歸程驚客夢

關燈
牢蚤,不及春蘭華貴。

    老衲有三十二字偈,居士聽着。

    ”便說道: “鳥飛草長,鳳去台空。

     黃花欲落,一夕西風。

     亭亭淨植,毓秀秋江。

     人生豔福,春鏡無雙。

    ” 癡珠遲疑不解,呆呆的立着。

    老尼道:“居士請了!數雖前定,人定卻也勝天,這看居士本領吧。

    ”說着,便扶着侍者,由殿東入方丈去了。

     癡珠也不敢糾纏,到客廳吃了茶,疑疑惑惑的回署。

    過了一夜,想道:“幸是山陝此刻回部甯靜,倘像去冬那樣光景,就這條路也走不得哩。

    ”因此決計由原路且先人都,再作回省打算。

    郭公也留不住,隻得厚赆數百金,派兩名得力家丁護送至陝。

    是時初夏時候,途中不寒不熱,山青水綠,比殘冬光景迥然不同。

    到了梓潼,重經雲棧、翠雲廊、滴水岩、青橋驿、紫柏山、紅心峽諸勝,尤令人心曠神怡。

    奈癡珠系念老母在危急中,恨不能插邀南飛,那有心情流連風景。

    每日重賞轎夫,兼程前進。

    四月初三自起身,至全方夜二更,已到了草涼驿地方。

    此地上去鳳縣七十裡,下去寶雞出十裡,本排住宿之所,癡珠因夜深了,隻得随便住下。

     是夕月明如晝,跟随人等趕路疲乏,都睡了。

    癡珠獨步小院中,對月凄恻。

    秃頭因癡珠未睡,不敢上床,坐在堂屋打盹,見癡珠在院子裡踱來踱去,進站起說道:“天不早了,老爺睡吧。

    ”癡珠看表,已有兩下多鐘,便進房去,叫秃頭服侍睡下。

    翻來覆去,捱了一會,總睡不着。

     忽然,似聞窗外有人頻頻呼喚,又似有人隐隐哭泣之聲,将帳子揭開一看,見斜月上窗,殘燈半穗,黯然四壁,寂無人聲,便又睡下。

    想起昨日鳳嶺小憩,見那連理重生亭的碑記,文字高古,非時下手筆,便又恍恍惚惚,如身在亭中,援筆題道: 嶺下客孤征,嶺上木連理。

    連理之木死複生,孤征之客生如死! 題畢,瞥見一麗人,畫黛含愁,彎蛾鎖恨,嬌怯怯的立在山拗,将癡珠凝眸一盼,便不見了。

    癡珠移步下亭,想道:“怎的這空山中有此麗人,難道青天白日,山魈木魅敢公然出現麼?”正在想着,那腳步卻向山拗走來,不見人迹。

    剛轉過山拗,又見那麗人手拈一枝杏花,身穿淺月色對襟衫兒,腰系粉紅宮裙,神情慘淡,立在那裡。

    癡珠轉過腳步,麗人卻又不見了。

    并那地方,亦系一片平原,并非鳳嶺。

    癡珠想道:“我如何又走到這個地方呢?”再一望去,見有一廟,隔一箭多地,便緩步向前。

    隻見廟門洞開,油漆顔色黯淡得很,是個古廟。

    廟門直匾大書“雙鴛祠”三字。

    門堂三間,歪歪斜斜,門上也畫有門神,一扇倒在地下。

    中間碧油屏門,不成顔色。

    屏門後,砌磚尚自完好,兩傍一柏一松,蒼翠欲滴。

    癡珠一步步走上台階,見廊上東西木栅,中間殿門懸挂闆聯一付,是: 秋月春風,可憐如此; 青天碧海,徒喚奈何! 十六個字。

    用手推那殿門,卻是閉得緊緊的,無縫可窺,不知中間是何神像。

    由東廊轉至殿後,隻見西邊有一小門,踱進門來,卻是朝東的三間屋子,空洞洞的無一樣家夥。

    對面有一亭,亭中堅碑一座,癡珠忙把碑文讀過,是一篇四六。

    正要背誦一遍,陡見碑石搖動,向身上倒将下來,吓得癡珠大叫一聲,早把對房跟人驚醒了。

     秃頭從睡夢中一骨碌爬起,問是怎麼。

    大家道:“老爺夢魇了!”癡珠一身冷汗,将眼一睜,瞧着月光燈影,修然道:“你們不要大驚小怪,沒有什麼事,反吧。

    ”便自坐起,揭開帳子,将燈剔亮,去記那碑文。

    覺得首尾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