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說:“盧元明、李諧著稱于當世,王昕、魏收重新興盛于現時,不知今後又将是怎樣啊?”文襄王啟奏皇帝授魏收兼散騎常侍,修國史。
武定二年(544),升任正常侍,領兼中書侍郎,仍然編修國史。
有一次,皇帝宴請朝廷百官,問衆人是什麼原因叫“人日”,大家都不知道。
魏收說道:“晉代議郎董勳所撰《答問》一文中,說民間習俗稱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當時邢邵也在旁邊,感到非常慚愧。
自從南北和好,往來書信中常常說“想彼境内甯靜,此率土安和”。
蕭衍後來派使者,書信上就去掉了“彼”字,稱自己一方還是用“此”,這是要表示沒有外心的意思。
魏收撰寫的回信中說:“想境内清晏,今萬國安和。
”此後南人複信,都依此為本。
後來齊獻武王入朝,靜帝授予他相國之職,獻武王堅決推讓,就令魏收給他寫一封書函。
寫成之後呈上審閱,當時文襄王在一旁侍立,獻武王指着魏收說:“這人是又一個崔光。
”武定四年(546),獻武王在西門豹祠設宴集會,他對司馬子如說:“魏收做史官,在史書裡寫了我的善與惡。
聽說在北伐的時候,許多朝中權貴經常用酒食款待史官,司馬仆射你是不是也曾款待他呢?”在座的人都一齊大笑。
獻武王又對魏收說:“你不要因為看到元康等人在我眼下往來趨奉,就說我認為他們勤勉辛勞,我後世的身名全在你的筆下,不要說我這個人不明智。
”不久,魏收被授任兼著作郎。
靜帝曾經在秋末之時舉行大射禮,令參加的人都賦詩,魏收在他的詩篇結尾說:“尺書征建邺,折簡召長安。
”文襄王認為詩意壯偉,對在場的人說:“朝廷今天有魏收,是國家的光采。
他的文筆高雅而通俗,文辭通達,縱橫捭阖,我也叫邢子才、溫子升經常寫詩作文,但他們在文辭氣勢方面卻趕不上魏收。
我有時候心中蘊藏着某種思想感情,卻往往容易忘懷而未能表達出來,說出來又言不盡意,意思總是表達得不清楚。
到了魏收把他起草的文稿呈給我看時,我都認為把我的意思表達得十分周密完備。
這也真是難得。
”後來又授予魏收兼主客郎之職,接待蕭衍派來的使者謝..和徐陵。
侯景攻陷台城的時候,蕭衍屬下鄱陽王蕭範當時任合州刺史,文襄王令魏收寫了一封信去曉之以理。
鄱陽王蕭範接到書信之後,就帶領他的部下西上,某州刺史崔聖念就進入并占據了合州城。
文襄王對魏收說:“現在又平定了一個州,你出了大力,但遺憾的是‘尺書征建邺’的意願還未能得以實現。
” 文襄王死後,文宣王到了晉陽,令魏收與黃門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一道在北第參掌機密。
又轉授秘書監之職,兼著作郎,又授任定州大中正。
當時北齊皇帝将要受禅,楊忄音奏請将魏收安置在别館,令他撰寫禅代诏冊等各種文件,派徐之才把守館門不讓他出去。
天保元年(550),魏收升任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并封為富平縣子。
天保二年(551),魏收奉诏撰寫魏史,被授予魏尹,享受優厚的俸祿,專門在史閣任事,不管州郡的政事。
當初,皇帝令朝中群臣一個個談論自己的志向,魏收說道:“臣願聘直詞于東觀,早日寫出《魏書》。
”因此,皇帝就讓魏收專心從事《魏書》的編撰工作。
又诏令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修史之事,高隆之僅僅是挂名而已。
皇帝敕令魏收說:“你盡避秉筆直書,我決不會像魏太武帝那樣誅殺史官。
”先前,北魏初年鄧淵撰寫《代紀》十餘卷,其後崔浩掌管編修國史,遊雅、高允、程駿、李彪、崔光、李琰之等人相繼從事這項工作。
崔浩采用編年體,到李彪才開始分為紀、表、志、傳,史書還不曾問世。
世宗時,命邢巒追憶撰寫了《高祖起居注》,編寫到了太和十四年(490),又命崔鴻、王遵業補充續寫。
往下截止于肅宗,所積累的史料非常齊全。
濟陰王元晖業又撰寫了《辨宗室錄》三十卷。
于是,魏收就與通直常侍房延..,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幹對史實進行廣泛收集,反複斟酌,從而寫成《魏書》。
辨别确定各種名稱,甄别選用各種史料,又搜集亡佚、遺漏的史實,綴補續寫後來的事實,終于完整地撰寫出一代史籍,具表呈上皇帝審閱。
撰成一個朝代的堪稱典範的曆史巨著,共有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共計一百一十卷,于天保五年(554)三月上奏朝廷。
這一年秋天,朝廷授予魏收梁州刺史之職,魏收因為其修史的志向還沒有完全實現,就上奏皇帝請求讓他成就未竟之業,皇帝依允了他的請求。
同年十一月,又寫成十志上奏朝廷,計有:《天象志》四卷,《地形志》三卷,《律曆志》二卷,《禮志》、《樂志》四卷,《食貨志》一卷,《刑罰志》一卷,《靈征志》二卷,《官氏志》二卷,《釋老志》一卷,共二十卷,續在紀傳之後,合成一百三十卷,分為十二冊。
這部史書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
武定二年(544),升任正常侍,領兼中書侍郎,仍然編修國史。
有一次,皇帝宴請朝廷百官,問衆人是什麼原因叫“人日”,大家都不知道。
魏收說道:“晉代議郎董勳所撰《答問》一文中,說民間習俗稱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當時邢邵也在旁邊,感到非常慚愧。
自從南北和好,往來書信中常常說“想彼境内甯靜,此率土安和”。
蕭衍後來派使者,書信上就去掉了“彼”字,稱自己一方還是用“此”,這是要表示沒有外心的意思。
魏收撰寫的回信中說:“想境内清晏,今萬國安和。
”此後南人複信,都依此為本。
後來齊獻武王入朝,靜帝授予他相國之職,獻武王堅決推讓,就令魏收給他寫一封書函。
寫成之後呈上審閱,當時文襄王在一旁侍立,獻武王指着魏收說:“這人是又一個崔光。
”武定四年(546),獻武王在西門豹祠設宴集會,他對司馬子如說:“魏收做史官,在史書裡寫了我的善與惡。
聽說在北伐的時候,許多朝中權貴經常用酒食款待史官,司馬仆射你是不是也曾款待他呢?”在座的人都一齊大笑。
獻武王又對魏收說:“你不要因為看到元康等人在我眼下往來趨奉,就說我認為他們勤勉辛勞,我後世的身名全在你的筆下,不要說我這個人不明智。
”不久,魏收被授任兼著作郎。
靜帝曾經在秋末之時舉行大射禮,令參加的人都賦詩,魏收在他的詩篇結尾說:“尺書征建邺,折簡召長安。
”文襄王認為詩意壯偉,對在場的人說:“朝廷今天有魏收,是國家的光采。
他的文筆高雅而通俗,文辭通達,縱橫捭阖,我也叫邢子才、溫子升經常寫詩作文,但他們在文辭氣勢方面卻趕不上魏收。
我有時候心中蘊藏着某種思想感情,卻往往容易忘懷而未能表達出來,說出來又言不盡意,意思總是表達得不清楚。
到了魏收把他起草的文稿呈給我看時,我都認為把我的意思表達得十分周密完備。
這也真是難得。
”後來又授予魏收兼主客郎之職,接待蕭衍派來的使者謝..和徐陵。
侯景攻陷台城的時候,蕭衍屬下鄱陽王蕭範當時任合州刺史,文襄王令魏收寫了一封信去曉之以理。
鄱陽王蕭範接到書信之後,就帶領他的部下西上,某州刺史崔聖念就進入并占據了合州城。
文襄王對魏收說:“現在又平定了一個州,你出了大力,但遺憾的是‘尺書征建邺’的意願還未能得以實現。
” 文襄王死後,文宣王到了晉陽,令魏收與黃門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一道在北第參掌機密。
又轉授秘書監之職,兼著作郎,又授任定州大中正。
當時北齊皇帝将要受禅,楊忄音奏請将魏收安置在别館,令他撰寫禅代诏冊等各種文件,派徐之才把守館門不讓他出去。
天保元年(550),魏收升任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并封為富平縣子。
天保二年(551),魏收奉诏撰寫魏史,被授予魏尹,享受優厚的俸祿,專門在史閣任事,不管州郡的政事。
當初,皇帝令朝中群臣一個個談論自己的志向,魏收說道:“臣願聘直詞于東觀,早日寫出《魏書》。
”因此,皇帝就讓魏收專心從事《魏書》的編撰工作。
又诏令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修史之事,高隆之僅僅是挂名而已。
皇帝敕令魏收說:“你盡避秉筆直書,我決不會像魏太武帝那樣誅殺史官。
”先前,北魏初年鄧淵撰寫《代紀》十餘卷,其後崔浩掌管編修國史,遊雅、高允、程駿、李彪、崔光、李琰之等人相繼從事這項工作。
崔浩采用編年體,到李彪才開始分為紀、表、志、傳,史書還不曾問世。
世宗時,命邢巒追憶撰寫了《高祖起居注》,編寫到了太和十四年(490),又命崔鴻、王遵業補充續寫。
往下截止于肅宗,所積累的史料非常齊全。
濟陰王元晖業又撰寫了《辨宗室錄》三十卷。
于是,魏收就與通直常侍房延..,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幹對史實進行廣泛收集,反複斟酌,從而寫成《魏書》。
辨别确定各種名稱,甄别選用各種史料,又搜集亡佚、遺漏的史實,綴補續寫後來的事實,終于完整地撰寫出一代史籍,具表呈上皇帝審閱。
撰成一個朝代的堪稱典範的曆史巨著,共有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共計一百一十卷,于天保五年(554)三月上奏朝廷。
這一年秋天,朝廷授予魏收梁州刺史之職,魏收因為其修史的志向還沒有完全實現,就上奏皇帝請求讓他成就未竟之業,皇帝依允了他的請求。
同年十一月,又寫成十志上奏朝廷,計有:《天象志》四卷,《地形志》三卷,《律曆志》二卷,《禮志》、《樂志》四卷,《食貨志》一卷,《刑罰志》一卷,《靈征志》二卷,《官氏志》二卷,《釋老志》一卷,共二十卷,續在紀傳之後,合成一百三十卷,分為十二冊。
這部史書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