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澄傳
關燈
小
中
大
民所應倡導、推行的十條措施:第一條,度、量、衡的計算标準,官府與民間有所不同,應該統一;第二條,應興辦學校,以宣傳升降賞罰的規章制度;第三條,應恢複、延續已遭覆滅命運的名門望族的香火,各自推薦遇到的賢才;第四條,五種捐稅之外,不應再向百姓加收任何一種捐稅;百姓服勞役,不要超過三日;第五條,直接管理百姓的地方官吏,都必須按照政績加以升降任免,以示賞罰分明;第六條,因躲避賦稅徭役而逃亡的百姓,若年代已久,且非從事技術性工作的,聽任他們在逃亡地居住;第七條,邊防士兵開小差逃跑的,或确實被俘失蹤的,必須一律加以細緻地核實;三長及士兵的近親若隐瞞實情,隐藏不報,則征調其代服兵役;若無隐瞞,則不加追究;第八條,世代從事工商業的民戶,還要向他們征收田租與以紡織品為内容的戶調,他們已不堪負擔,如今請求免征他們的租、調,使他們能夠專心從事自己的行業;第九條,三長維護治安不得使轄區範圍交叉重疊,戶口數目不滿的轄區,就近與相鄰的轄區合并;第十條,羽林、虎贲等禁衛軍在邊境爆發戰争時,可暫時調他們參加戰鬥,其禁衛任務應派蕃兵代理。
胡太後将元澄的建議交付文武百官讨論,有的通過了,有的則被否決。
當時,四位中郎将所統轄的軍隊人數很少,不足以擔負拱衛京師的重任,元澄奏請皇上,以東中郎将統管荥陽郡,南中郎将統管魯陽郡,西中郎将統管恒農郡,北中郎将統管河内郡,選拔二、三品官中的親信賢能者充任,為應付非常事件的發生,配備強大的兵力,如此一來,可達到深根固本、強幹弱枝的目的。
胡太後最初準備接受元澄的建議,後來有人提出異議,便未實行。
元澄再次上奏道:“根本應該鞏固強大,要防微杜漸,所以雖有文治,仍不能忘掉武功。
況且如今南梁仍很強大,北方的賊人又頻頻集結,未來的事态很難預料,如同以往的變化一樣。
若有危急事變突然暴發,震動威脅京畿地區,四周府郡的老弱殘兵怎能加以防範?太平之世,雖可以保持安定的局面,但從長遠的利益來看,恐非良策。
依臣愚見,郎将統領軍隊兼管民政,簡員務實,正在于此。
請求依照先前的建議,增加兵員,擴大中郎将的職權範圍,将領的權位加重,則盡忠報國之心随之加深,軍隊與郡府攜手相依,則表裡融為一體,朝廷無四顧之憂,奸賊絕觊觎之心。
”但元澄的建議最終未被采納。
又因流民初到邊鎮,衣食無着,很多人因此死亡,元澄奏請朝廷發給流民及其妻子兒女一年的口糧,朝廷采納了這一建議。
不久,因身患疾病,元澄請求解除職務,沒有獲準。
梁武帝蕭衍在浮山修築大壩截斷淮河水流,想以淮河之水灌入壽春。
于是北魏朝廷任命元澄為使持節、大将軍、大都督、南讨諸軍事,統帥十萬大軍,将由彭宋出擊淮河大壩,不久淮河大壩自行崩潰,大軍也就沒有出動。
元澄因為對北方邊鎮将領的選拔任用日益輕率,深恐賊寇侵犯邊境,使皇室祖墓受到威脅,上書請求對邊鎮将領的選拔慎重對待,建議加強邊防戰備,胡太後下诏不予采納。
後來賊寇入侵,直抵舊都平城,邊鎮将領大多任非其人,轄區内又暴發叛亂,使皇家陵墓受到侵犯與損害,一切正如元澄所憂慮的那樣。
元澄上奏說,京城的府邸寺廟還未修築完畢,如今戰争剛剛結束,不宜興師動衆,請向該服勞役的人及司州郡縣犯有該責罰十杖以上一百鞭以下的罪犯收取絹一匹、磚二百塊,作為交換,用以資助建設工程。
胡太後下诏批準。
太傅、清河王元怿上書議論此事,于是便沒有實行。
元澄任職期間秉公行事,無所回避。
曾上書陳述墾田授受的八條規章制度,很有見地,既有利于國家又大大方便了百姓。
以前尚書省的檔案文件在各部門需要時便可随意借出,當公車署以審理冤案事關重大為由,奏請調閱檔案原件時,元澄上奏說,尚書省是國家政治中樞,應特别謹慎,所以公車署所奏之事,雖經最高機構批準,但因涉及到國家機密,應謹防洩露,怎能古代制度所重視的,今天反而輕率從事;内部戒備森嚴,對外卻不加限制?隻能摘錄檔案中的有關内容,将其交付公車署。
胡太後下诏批準。
西域口厭哒、波斯等國各派使臣入朝觐見,送給元澄駿馬一匹。
元澄請求将駿馬交給太仆,充為國有。
胡太後下诏說:“任城王清正廉潔的品德,超過了楚相孫叔敖,可将此馬交付國家馬廄,以成全君子宏大的美德。
” 後來,元澄升任司徒公,侍中、尚書令的職務不變。
胡太後大興土木,在京城興建永甯、太上公等佛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命各州修造五層高的佛塔。
又多次舉辦大型齋會,施舍給佛寺的财物動辄數以萬計。
因大肆興修寺廟,廣做佛事,使得百姓疲憊不堪,金銀的兌換價格急劇上漲,連文武百官的俸祿也被削減,國家的财力大為損耗;修寺廟做佛事,連同對左右侍從的賞賜,每日的開支達數千兩白銀。
因此元澄上書加以勸谏,胡太後雖終未接受他的勸阻,卻常用嘉許的态度婉言拒絕,以示優待。
政事無論大小,都與元澄一道商議決定。
元澄也盡心輔佐,遇有不利于民衆的事情,必定直言勸谏,雖然不被采納,卻仍一如既往,朝廷内外都對他十分敬畏。
孝明帝神龜二年(519),元澄逝世,終年五十三歲。
朝廷拿出布一千二百匹、錢六十萬、蠟四百斤,作為喪禮的費用,并賜給東園制作的葬器、棺材及朝服一套、禦衣一件;由大鴻胪監辦喪事,下诏命文武百官參加喪禮;贈授元澄為假黃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兼太尉公;給予元澄以特殊的禮遇,依照西晉大司馬、齊王司馬攸的先例,賜給九錫;谥号稱“文宣王”。
元澄下葬時,儀式極為盛大隆重,胡太後親自送葬到郊外,停下車子痛哭流涕,其悲哀的程度深深打動了左右的侍從。
文武百官參加葬禮的達一千餘人,莫不唏噓不已。
當時認為元澄葬禮之隆重,達到了做臣子的極點。
元澄的第四個兒子元彜繼承了爵位。
胡太後将元澄的建議交付文武百官讨論,有的通過了,有的則被否決。
當時,四位中郎将所統轄的軍隊人數很少,不足以擔負拱衛京師的重任,元澄奏請皇上,以東中郎将統管荥陽郡,南中郎将統管魯陽郡,西中郎将統管恒農郡,北中郎将統管河内郡,選拔二、三品官中的親信賢能者充任,為應付非常事件的發生,配備強大的兵力,如此一來,可達到深根固本、強幹弱枝的目的。
胡太後最初準備接受元澄的建議,後來有人提出異議,便未實行。
元澄再次上奏道:“根本應該鞏固強大,要防微杜漸,所以雖有文治,仍不能忘掉武功。
況且如今南梁仍很強大,北方的賊人又頻頻集結,未來的事态很難預料,如同以往的變化一樣。
若有危急事變突然暴發,震動威脅京畿地區,四周府郡的老弱殘兵怎能加以防範?太平之世,雖可以保持安定的局面,但從長遠的利益來看,恐非良策。
依臣愚見,郎将統領軍隊兼管民政,簡員務實,正在于此。
請求依照先前的建議,增加兵員,擴大中郎将的職權範圍,将領的權位加重,則盡忠報國之心随之加深,軍隊與郡府攜手相依,則表裡融為一體,朝廷無四顧之憂,奸賊絕觊觎之心。
”但元澄的建議最終未被采納。
又因流民初到邊鎮,衣食無着,很多人因此死亡,元澄奏請朝廷發給流民及其妻子兒女一年的口糧,朝廷采納了這一建議。
不久,因身患疾病,元澄請求解除職務,沒有獲準。
梁武帝蕭衍在浮山修築大壩截斷淮河水流,想以淮河之水灌入壽春。
于是北魏朝廷任命元澄為使持節、大将軍、大都督、南讨諸軍事,統帥十萬大軍,将由彭宋出擊淮河大壩,不久淮河大壩自行崩潰,大軍也就沒有出動。
元澄因為對北方邊鎮将領的選拔任用日益輕率,深恐賊寇侵犯邊境,使皇室祖墓受到威脅,上書請求對邊鎮将領的選拔慎重對待,建議加強邊防戰備,胡太後下诏不予采納。
後來賊寇入侵,直抵舊都平城,邊鎮将領大多任非其人,轄區内又暴發叛亂,使皇家陵墓受到侵犯與損害,一切正如元澄所憂慮的那樣。
元澄上奏說,京城的府邸寺廟還未修築完畢,如今戰争剛剛結束,不宜興師動衆,請向該服勞役的人及司州郡縣犯有該責罰十杖以上一百鞭以下的罪犯收取絹一匹、磚二百塊,作為交換,用以資助建設工程。
胡太後下诏批準。
太傅、清河王元怿上書議論此事,于是便沒有實行。
元澄任職期間秉公行事,無所回避。
曾上書陳述墾田授受的八條規章制度,很有見地,既有利于國家又大大方便了百姓。
以前尚書省的檔案文件在各部門需要時便可随意借出,當公車署以審理冤案事關重大為由,奏請調閱檔案原件時,元澄上奏說,尚書省是國家政治中樞,應特别謹慎,所以公車署所奏之事,雖經最高機構批準,但因涉及到國家機密,應謹防洩露,怎能古代制度所重視的,今天反而輕率從事;内部戒備森嚴,對外卻不加限制?隻能摘錄檔案中的有關内容,将其交付公車署。
胡太後下诏批準。
西域口厭哒、波斯等國各派使臣入朝觐見,送給元澄駿馬一匹。
元澄請求将駿馬交給太仆,充為國有。
胡太後下诏說:“任城王清正廉潔的品德,超過了楚相孫叔敖,可将此馬交付國家馬廄,以成全君子宏大的美德。
” 後來,元澄升任司徒公,侍中、尚書令的職務不變。
胡太後大興土木,在京城興建永甯、太上公等佛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命各州修造五層高的佛塔。
又多次舉辦大型齋會,施舍給佛寺的财物動辄數以萬計。
因大肆興修寺廟,廣做佛事,使得百姓疲憊不堪,金銀的兌換價格急劇上漲,連文武百官的俸祿也被削減,國家的财力大為損耗;修寺廟做佛事,連同對左右侍從的賞賜,每日的開支達數千兩白銀。
因此元澄上書加以勸谏,胡太後雖終未接受他的勸阻,卻常用嘉許的态度婉言拒絕,以示優待。
政事無論大小,都與元澄一道商議決定。
元澄也盡心輔佐,遇有不利于民衆的事情,必定直言勸谏,雖然不被采納,卻仍一如既往,朝廷内外都對他十分敬畏。
孝明帝神龜二年(519),元澄逝世,終年五十三歲。
朝廷拿出布一千二百匹、錢六十萬、蠟四百斤,作為喪禮的費用,并賜給東園制作的葬器、棺材及朝服一套、禦衣一件;由大鴻胪監辦喪事,下诏命文武百官參加喪禮;贈授元澄為假黃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兼太尉公;給予元澄以特殊的禮遇,依照西晉大司馬、齊王司馬攸的先例,賜給九錫;谥号稱“文宣王”。
元澄下葬時,儀式極為盛大隆重,胡太後親自送葬到郊外,停下車子痛哭流涕,其悲哀的程度深深打動了左右的侍從。
文武百官參加葬禮的達一千餘人,莫不唏噓不已。
當時認為元澄葬禮之隆重,達到了做臣子的極點。
元澄的第四個兒子元彜繼承了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