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對悖謬的憤慨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ldquo義憤&rdquo的意思,英譯為Offence。
這是《新約》中的經典概念之一,古意為&ldquo犯罪的原因&rdquo,即&ldquo絆腳石&rdquo(StumblingBlock),其動詞還有&ldquo犯罪&rdquo、&ldquo冒犯&rdquo、&ldquo侵犯&rdquo的意思。
&ldquo幻聽&rdquo原文為EtakustiskBedrag,直譯為&ldquo聽覺上的欺騙&rdquo。
*** [1]我們的語言把&ldquo感動&rdquo[18]正确地稱為&ldquo對心的折磨”盡管當我們用&ldquo感動&rdquo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經常想到的是那種具有震撼力的勇敢,它令人震驚,由此我們忘記了它是一種苦難。
同樣的例子還有,&ldquo傲慢&rdquo、&ldquo反抗&rdquo等等。
[2]&ldquo感動&rdquo原文為Affect,該詞在18世紀應用很廣,表示&ldquo情緒&rdquo和&ldquo情感活動、尤其是劇烈的情感活動&rdquo等。
現在除了在哲學中使用外幾乎不出現在日常用語當中。
[3]我們的用語也顯示出,所有的冒犯都是承受的。
人們說&ldquo被冒犯了&rdquo[19],這實際上隻表達了一種狀态。
我們還有一個類似的用法,即&ldquo受到了冒犯&rdquo[6](承受的冒犯與行動的冒犯是同一的)。
在希臘語中這個詞是&ldquo受到了冒犯&rdquo[20],它來自于&ldquo絆腳石&rdquo[21],其意思也是說&ldquo受到了冒犯&rdquo。
這裡的方向是清楚的:并不是&ldquo冒犯&rdquo侵犯了某人,而是&ldquo冒犯&rdquo受到了侵犯,因而它是被動的,盡管它自己主動承擔了&ldquo冒犯&rdquo。
因此,冒犯并不是理智的原創;處于孤立狀态的理智所展開的悖謬性的冒犯既沒有首創悖謬,也沒有首創冒犯。
[4]原文為希臘文&sigma&alpha&nu&delta&alpha&lambda&iota&zeta&epsilon&sigma&alpha&iota。
[5]以此方式,蘇格拉底的&ldquo無知即是罪&rdquo的原則是正确的;罪沒有真正地理解自身,可是這一點并不意味着它願意身處謬誤之中。
[6]原文為希臘文&sigma&alpha&nu&delta&alpha&lambda&omicron&nu。
[7]語出《哥林多前書》第1章第23節:&ldquo我們卻是傳釘在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是愚拙;&hellip&hellip&rdquo [8]楷體字&ldquo觀望&rdquo(sedetan)和&ldquo具有重要意義&rdquo(anselig)是克爾凱郭爾利用同一字根所做的文字遊戲。
[9]&ldquo正因其荒謬&rdquo原為拉丁文quiaabsurdum,這是對德爾圖良在《論基督之死》(DecarneChristi)中所表達的意思的格言化的表述。
德爾圖良這樣寫道:&ldquo上帝的兒子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不是恥辱,因為它正是一樁恥辱;上帝的兒子死了,這一點真實可信,因為它不可思議;他被埋藏後又複活了,這是确實的,因為它是不可能的。
&rdquo(Crucifixusestdeifilius;nonpudet,quiapudendumest;etmortuusestdeifilius;prorsuscredibileest,quiaineptumest.Etsepultusresurrexit;certumest,quiaimpossibileest.)。
德爾圖良(QuintusSeptimiusFlorensTertullian[us],155-240),出生于北非迦太基,著名的教父哲學家,他劃分了希臘哲學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界限。
[10]&ldquo概率上的可能性&rdquo、&ldquo幾率&rdquo原文為Sandsynlighed。
[11]語出哈曼1759年7月16日在柯尼斯堡寫
這是《新約》中的經典概念之一,古意為&ldquo犯罪的原因&rdquo,即&ldquo絆腳石&rdquo(StumblingBlock),其動詞還有&ldquo犯罪&rdquo、&ldquo冒犯&rdquo、&ldquo侵犯&rdquo的意思。
&ldquo幻聽&rdquo原文為EtakustiskBedrag,直譯為&ldquo聽覺上的欺騙&rdquo。
*** [1]我們的語言把&ldquo感動&rdquo[18]正确地稱為&ldquo對心的折磨”盡管當我們用&ldquo感動&rdquo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經常想到的是那種具有震撼力的勇敢,它令人震驚,由此我們忘記了它是一種苦難。
同樣的例子還有,&ldquo傲慢&rdquo、&ldquo反抗&rdquo等等。
[2]&ldquo感動&rdquo原文為Affect,該詞在18世紀應用很廣,表示&ldquo情緒&rdquo和&ldquo情感活動、尤其是劇烈的情感活動&rdquo等。
現在除了在哲學中使用外幾乎不出現在日常用語當中。
[3]我們的用語也顯示出,所有的冒犯都是承受的。
人們說&ldquo被冒犯了&rdquo[19],這實際上隻表達了一種狀态。
我們還有一個類似的用法,即&ldquo受到了冒犯&rdquo[6](承受的冒犯與行動的冒犯是同一的)。
在希臘語中這個詞是&ldquo受到了冒犯&rdquo[20],它來自于&ldquo絆腳石&rdquo[21],其意思也是說&ldquo受到了冒犯&rdquo。
這裡的方向是清楚的:并不是&ldquo冒犯&rdquo侵犯了某人,而是&ldquo冒犯&rdquo受到了侵犯,因而它是被動的,盡管它自己主動承擔了&ldquo冒犯&rdquo。
因此,冒犯并不是理智的原創;處于孤立狀态的理智所展開的悖謬性的冒犯既沒有首創悖謬,也沒有首創冒犯。
[4]原文為希臘文&sigma&alpha&nu&delta&alpha&lambda&iota&zeta&epsilon&sigma&alpha&iota。
[5]以此方式,蘇格拉底的&ldquo無知即是罪&rdquo的原則是正确的;罪沒有真正地理解自身,可是這一點并不意味着它願意身處謬誤之中。
[6]原文為希臘文&sigma&alpha&nu&delta&alpha&lambda&omicron&nu。
[7]語出《哥林多前書》第1章第23節:&ldquo我們卻是傳釘在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是愚拙;&hellip&hellip&rdquo [8]楷體字&ldquo觀望&rdquo(sedetan)和&ldquo具有重要意義&rdquo(anselig)是克爾凱郭爾利用同一字根所做的文字遊戲。
[9]&ldquo正因其荒謬&rdquo原為拉丁文quiaabsurdum,這是對德爾圖良在《論基督之死》(DecarneChristi)中所表達的意思的格言化的表述。
德爾圖良這樣寫道:&ldquo上帝的兒子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不是恥辱,因為它正是一樁恥辱;上帝的兒子死了,這一點真實可信,因為它不可思議;他被埋藏後又複活了,這是确實的,因為它是不可能的。
&rdquo(Crucifixusestdeifilius;nonpudet,quiapudendumest;etmortuusestdeifilius;prorsuscredibileest,quiaineptumest.Etsepultusresurrexit;certumest,quiaimpossibileest.)。
德爾圖良(QuintusSeptimiusFlorensTertullian[us],155-240),出生于北非迦太基,著名的教父哲學家,他劃分了希臘哲學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界限。
[10]&ldquo概率上的可能性&rdquo、&ldquo幾率&rdquo原文為Sandsynlighed。
[11]語出哈曼1759年7月16日在柯尼斯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