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年 譜

關燈
花。

    ”十二月二十五日,酒盡米竭,和張常侍詩,有曰:“我年六十一,頹景薄西山。

    ” 六十二歲公元一〇九七年(宋哲宗紹聖四年丁醜) 是年,東坡在惠州。

    四月,被命責授瓊州别駕昌化軍安置。

    按《志林》雲:“餘在惠州,忽被命責,儋耳太守方子容自攜告身來吊餘曰:&lsquo此固前定,吾妻沈,事僧伽甚誠。

    一夕,夢和尚來辭雲,當與蘇子瞻同行,後七十二日有命,今适七十二日矣,豈非前定乎!&rsquo遂寄家于惠州,獨與幼子過,渡海。

    ”案子由作東坡《追和淵明詩序》雲:“東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過海。

    ”又至梧州,寄子由詩序雲:“吾谪雷被命即行,了不相知。

    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

    ”至五月間,果遇子由于藤州,同行至雷州,作雷州詩。

    六月,與子由相别,渡海。

    七月,至儋州,作《儋耳詩》。

    十三日,作《夜夢詩》序雲:“至儋十餘日矣,初僦官舍居之,有司猶謂不可。

    買地築室三間于城之南,土人畚土運甓助之,飲鹹食腥,陵暴飓霧,人不堪其憂。

    公恬然著書為樂。

    ”又《桄榔庵銘》雲:“東坡居士,谪居儋耳,無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

    ” 六十三歲公元一〇九八年(宋哲宗符元年戊寅) 是年東坡在儋耳。

    吳子野來訪,東坡作詩贈之,其序雲:“去歲與子野遊逍遙堂,因往西山,叩羅浮道院,宿于西堂。

    今歲索居儋耳,子野複來相見,作詩贈之。

    ”又《記筮卦》雲:“戊寅十月五日,以久不得子由書,憂不去心,以《周易》筮之,得《渙》六三。

    ”又有《記薯說》雲:“海南以薯為糧,幾米之十六,今歲薯菜不熟,以客舶方至,市有米也。

    ” 六十四歲公元一〇九九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 東坡在儋耳。

    正月上元夜,老書生數人相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先生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曆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

    歸錄其事,為《己卯夜書》。

     九月,有瓊州進士姜君弼、唐佐,自瓊州來儋耳,從先生學。

     六十五歲公元一一〇〇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 是年徽宗即位。

    五月大赦,被命移廉州安置。

    東坡在儋耳,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作《書傳》以推明上古之絕學。

    又且謙沖下士,情及疏賤。

    日與諸黎遊,無間也。

    嘗與軍使張中,同訪黎子雲。

    欲醵錢作屋,名之曰“載酒堂”。

    又嘗以詩紀《春夢婆》。

    案《侯鲭錄》雲:“東坡老人,在昌化,嘗負大瓢,行歌田畝間。

    所歌者,蓋哨遍也!馌婦年七十,雲:&lsquo内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

    &rsquo坡然之。

    裡人呼此媪為春夢婆。

    坡一日,被酒獨行,遍至子雲諸黎子舍,作詩雲:&lsquo符老風流可奈何,朱顔減盡鬓絲多。

    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惟逢春夢婆。

    &rsquo”六月十七日,過瓊州,作《惠通井記》。

    二十日,渡海,作詩。

    七月四日,記渡合浦曰:“予自海康适合浦,連日大雨,橋梁盡壞,水無津涯。

    自興廉淨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聞自此而西,皆漲水,無複橋船,或勸乘蜓舟,并海卬白石。

    是年六月晦,無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連,星河滿天,起坐四顧,太息曰:&lsquo吾何數乘此險也?既濟徐間,複厄于此乎?&rsquo所撰《易書》《論語》,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書,拊之而歎曰:&lsquo天未欲喪是也,吾侪必濟!&rsquo”八月二十四日,被命授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十一月,被命複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任便居住。

    案東坡《謝提舉成都府玉局觀表》雲:“先自昌化貶所,移廉州,又自廉州移舒州節度副使,永州居住。

    行至英州,複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任便居住。

    ” 六十六歲公元一一〇一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 是年正月五日,度嶺北歸。

    過南安軍,有過嶺至南安,作一首。

    二月八日,過龍光。

    四月四日,舣舟吳城山。

    五月一日,舣舟豫章、彭蠡之間。

    是月,行至真州,瘴毒大作,病暴下,中止于常州。

    六月,以疾告老于朝,以本官緻仕。

    七月,疾頗革。

    七月二十八日,丁亥,卒于常州。

    子由作東坡《墓志銘》雲:“先生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

    其君子相與吊于家,訃聞于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

    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惠州佛舍。

    嗚呼!先生文章為百世之師,而忠義尤為天下大閑。

    加之好賢樂善,常若不及,是宜訃聞之日,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鑒之逝,皆出于自然之誠,不可以強而緻也。

    ” 次年(崇甯元年),閏六月,邁葬東坡于汝州郏城縣釣台鄉上瑞裡嵩陽峨嵋山,遵東坡遺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