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年時代

關燈
東坡在總角時,即敏悟異常兒。

    八歲入小學,師事道士張易簡。

    觀其自述雲: 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

    予幼時亦與焉,居天慶觀北極院。

    予蓋從之三年。

     東坡受業于張道士之門,在此三年中間,氣質之變化如何,學業之進步又如何,今雖不知其詳。

    可是他的才氣,已往往流露于無意間,甚至對于張老師,也不免要加以戲弄。

    隻要觀其在《範文正公集》中所做的一篇序文,便可知之。

     慶曆三年,轼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

    轼從旁窺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

    ” 入學從師 時在慶曆三年,年八歲。

    《東坡志林》:“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

    ” 所謂《慶曆聖德詩》,系當時國子直講石守道紀念慶曆更化而作的。

    何謂慶曆更化?慶曆是宋仁宗的年号。

    原來在慶曆以前,呂夷簡為相,群奸滿朝,賢人遠飏,朝政大亂。

    及仁宗改元慶曆,乃大振綱紀,如王素、歐陽修,餘靖、蔡襄一時名流,都為谏官,杜衍為樞密使,韓琦、範仲淹為樞密副使,于是小人遠飏,朝政一新。

    《聖德詩》之作,即為此也。

    以總角的童子,即已能狎侮其師。

    則其幼時矜尚之氣,亦可想見。

     東坡幼時轶事,尚有數則,俱見于《侯鲭錄》,茲不多述。

    後東坡年事漸長,其學殖文思,亦與年俱進,洋洋千言,倚馬可待。

    所以子由于其所撰墓志銘上,有“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之句了。

    後遊成都,谒名人張安道。

    安道一見即待以國士之禮,東坡之名聲物望,因之益為人所重視。

     嘉祐元年,東坡年二十一歲舉進士。

    明年,與其父洵及弟轍同時入都,赴試禮部。

    此時人家對于他們父子三人,已很注目,三蘇之名,啧啧人口。

    三月,仁宗親召至崇政殿禦試。

    時歐陽修權知貢舉,梅聖俞參與其事,歐陽修疾恨時文詭異,凡當代之所推譽者,都被黜罷。

    及出榜,一般澆薄之士,俟修之晨朝也,都去和他為難。

    計當時發表及第出身者,共八百七十七人,東坡和其弟子由,同時在這一榜發表出來的。

    他曾自述雲: 昔吾輩舉進士,試于禮部,歐陽文忠公見吾文曰:此我輩人也,吾當避之。

    方是時,士以剽裂為文,聚而見讪,且讪公者,所在成市。

     歐陽修最愛東坡之文,列入第二。

    觀其《寄梅聖俞書》中,有幾句說道: 讀轼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又觀東坡《上梅聖俞書》雲: 轼七八歲時,始知讀書。

    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轲、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遊,而與之上下其議論。

    其後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方學為對偶聲律之文,求鬥升之祿,自度無以進見于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誠不自意,獲在第二。

    既而聞之人,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轲之風。

    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

    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餘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

     足見東坡的往來于名公巨卿之間,全以文字為因緣,非一般幸進之徒,借親戚故舊為之運動者所可比拟了。

     東坡方試罷,即丁母憂。

    嘉祐四年除服,十二月,和其弟子由,侍父,下長江,至湖北,再遵陸北上至京。

    此行也,東坡有《南行前集》,專記其事。

    其序雲: 己亥之歲,侍行适楚,舟中無事,博弈飲酒,非所以為閨門之歡,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迹,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于詠歎,蓋家君之作與弟轍之文皆在焉,凡一百篇,謂之《南行集》。

     在此山河千裡間,既富名勝,又饒古迹,詩人俯仰其間,自然文思汩汩,有如泉水的傾瀉而出了。

     五年,授東坡河南福昌縣主簿,未赴任。

    明年八月,歐陽公以東坡才學兼茂,免其應試,列其制策入三等。

    在宋初以制策而列入第三等的,僅東坡一人。

    後司馬光考其所對策,亦列入第三等,将其所為之拟議,列入第四等。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