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年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臣安上門日所見百不及一,已可咨嗟涕泣,而況于千萬裡之外哉?陛下觀臣之圖,行臣之言,自今已往,至于十日,不雨,即乞斬臣,以正欺罔之罪。
” 神宗閱後,頗為擔憂,下诏求直言,言者皆歸咎新法之不善。
安石乃不安于位,自求罷免,薦韓绛為代理,呂惠卿參知政事。
二人守其成規,不少失,時号绛為傳法沙門,惠卿為護法善神。
當時惠卿以為免役出錢的不平均,由于簿書奉行手實法之未善,乃重定戶籍,其中有不實者,得準人民随時告發,一時風行雷厲,有不奉行惟謹者,以違制論。
隻有東坡以其令非朝廷之所出,不去理會,未幾朝廷罷手實法,以故密州人民,未蒙其害,乃東坡所賜也。
九年十二月,受命移知徐州,十年五月到任。
明年,改元元豐。
又明年二月,移至湖州。
将動身的時候,他作詩戲贈莘老雲: 餘杭自是山水窟,久聞吳興更清絕。
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顧渚茶牙白于齒,梅溪木瓜紅勝頰。
吳兒鲙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
亦知謝公到郡久,應怪杜牧尋春遲。
鬓絲隻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張水嬉。
豈知到任後,席未及暖,山水秀麗之色未及餐,木瓜鲙縷未及飽嘗,而東坡的命運,又受一大挫打。
先是惠卿得勢的時候,恐安石複入為相,百方構陷,又屢和韓绛反對,绛白于帝,請仍起用安石。
于是安石罷未及一年,複入為相,韓绛惠卿,相繼罷免。
安石自入相後,又及二載,新法功效未見,國未加富,而天下已騷然,兵未變強,而邊事日亟。
交趾王李乾德且大舉攻宋,聲言中國青苗助役之病民,此次出兵,全在救民。
因之安石終不能安于位,複出判江甯府,以王珪、吳充同平章事。
是年七月二日,禦史李定、舒亶等告于上,謂東坡詩文中,頗有怨恨君父之言。
蓋東坡前後共試過三次,皆名列前茅,自謂可得志行道。
豈知神宗即位,重用王安石,因意見與安石相左,終被排除。
東坡于失望之餘,自不免要借詩文來一吐胸中不平之氣,而且東坡心既直,口又快,宜乎要觸犯忌諱了。
所以當他通判杭州時,其族人及與東坡有舊者,即預先警戒他,并于送别詩中有雲: 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
然而東坡終在杭州紀事詩上賈禍了。
禦史奏言,謂東坡愚弄朝廷,譏切時事,如陛下發錢給貧民複本業,則曰:“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課群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知無術。
”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忘解味,迩來三月食無鹽。
”如此譏謗,實屬大不敬,雖萬死不足以贖罪,請陛下明付有司,以正典刑。
于是東坡遂下台獄了。
東坡居獄久,自知不免,作詩寄其弟子由。
當時葉夢得記其事雲: 蘇子瞻元豐間,赴诏獄,與其長子邁俱行,與之期,送食唯藥與肉;不測,撤二物,而送以魚,使伺外間以為候。
邁謹守逾月,而糧盡,出謀于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
親戚偶得鮮送之,不兼他物。
子瞻大駭,知不免,以祈哀于上,而無以自達,乃作二詩寄子由,神宗見之心動。
其詩雲: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珰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是時子由在應天府做判官,上書乞以現任官職,贖子瞻之罪。
而神宗亦以東坡犯的是無意罪,嘗乘間問直舍人王安禮。
安禮曰:“東坡系一文人,彼以為如我之才,功名可以立緻。
顧郁郁不得志到如此地步,所以要不平了,不平則鳴,亦人情之常。
今一旦緻之于法,恐非陛下容納人才之道。
”神宗以為然,因赦免之,使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時在元豐二年十二月。
此時子由也因營救東坡,坐貶筠州,其他被累及者,有司馬光、曾子固、錢世雄、黃庭堅等以下二十餘人。
蓋自熙甯以來,朝廷上隻有王安石和司馬光兩黨,互相對峙。
此時安石雖不在朝,不過如王珪之流,亦系安石餘黨,所以便借東坡之觸犯忌諱,來實行其撲滅敵黨之陰謀了。
” 神宗閱後,頗為擔憂,下诏求直言,言者皆歸咎新法之不善。
安石乃不安于位,自求罷免,薦韓绛為代理,呂惠卿參知政事。
二人守其成規,不少失,時号绛為傳法沙門,惠卿為護法善神。
當時惠卿以為免役出錢的不平均,由于簿書奉行手實法之未善,乃重定戶籍,其中有不實者,得準人民随時告發,一時風行雷厲,有不奉行惟謹者,以違制論。
隻有東坡以其令非朝廷之所出,不去理會,未幾朝廷罷手實法,以故密州人民,未蒙其害,乃東坡所賜也。
九年十二月,受命移知徐州,十年五月到任。
明年,改元元豐。
又明年二月,移至湖州。
将動身的時候,他作詩戲贈莘老雲: 餘杭自是山水窟,久聞吳興更清絕。
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顧渚茶牙白于齒,梅溪木瓜紅勝頰。
吳兒鲙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
亦知謝公到郡久,應怪杜牧尋春遲。
鬓絲隻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張水嬉。
豈知到任後,席未及暖,山水秀麗之色未及餐,木瓜鲙縷未及飽嘗,而東坡的命運,又受一大挫打。
先是惠卿得勢的時候,恐安石複入為相,百方構陷,又屢和韓绛反對,绛白于帝,請仍起用安石。
于是安石罷未及一年,複入為相,韓绛惠卿,相繼罷免。
安石自入相後,又及二載,新法功效未見,國未加富,而天下已騷然,兵未變強,而邊事日亟。
交趾王李乾德且大舉攻宋,聲言中國青苗助役之病民,此次出兵,全在救民。
因之安石終不能安于位,複出判江甯府,以王珪、吳充同平章事。
是年七月二日,禦史李定、舒亶等告于上,謂東坡詩文中,頗有怨恨君父之言。
蓋東坡前後共試過三次,皆名列前茅,自謂可得志行道。
豈知神宗即位,重用王安石,因意見與安石相左,終被排除。
東坡于失望之餘,自不免要借詩文來一吐胸中不平之氣,而且東坡心既直,口又快,宜乎要觸犯忌諱了。
所以當他通判杭州時,其族人及與東坡有舊者,即預先警戒他,并于送别詩中有雲: 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
然而東坡終在杭州紀事詩上賈禍了。
禦史奏言,謂東坡愚弄朝廷,譏切時事,如陛下發錢給貧民複本業,則曰:“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課群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知無術。
”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忘解味,迩來三月食無鹽。
”如此譏謗,實屬大不敬,雖萬死不足以贖罪,請陛下明付有司,以正典刑。
于是東坡遂下台獄了。
東坡居獄久,自知不免,作詩寄其弟子由。
當時葉夢得記其事雲: 蘇子瞻元豐間,赴诏獄,與其長子邁俱行,與之期,送食唯藥與肉;不測,撤二物,而送以魚,使伺外間以為候。
邁謹守逾月,而糧盡,出謀于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
親戚偶得鮮送之,不兼他物。
子瞻大駭,知不免,以祈哀于上,而無以自達,乃作二詩寄子由,神宗見之心動。
其詩雲: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珰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是時子由在應天府做判官,上書乞以現任官職,贖子瞻之罪。
而神宗亦以東坡犯的是無意罪,嘗乘間問直舍人王安禮。
安禮曰:“東坡系一文人,彼以為如我之才,功名可以立緻。
顧郁郁不得志到如此地步,所以要不平了,不平則鳴,亦人情之常。
今一旦緻之于法,恐非陛下容納人才之道。
”神宗以為然,因赦免之,使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時在元豐二年十二月。
此時子由也因營救東坡,坐貶筠州,其他被累及者,有司馬光、曾子固、錢世雄、黃庭堅等以下二十餘人。
蓋自熙甯以來,朝廷上隻有王安石和司馬光兩黨,互相對峙。
此時安石雖不在朝,不過如王珪之流,亦系安石餘黨,所以便借東坡之觸犯忌諱,來實行其撲滅敵黨之陰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