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年時代

關燈
知天地之大也寒暑之變,悟昔日之癯而今日之肥。

    感子之言兮,始也抑吾之縱而鞭吾之口,終也釋吾之縛而脫吾之鞿。

    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勢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

    吾不知雪之為可觀賞,吾不知世之為可依違。

    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吾。

    群息已動,大明既升,吾方輾輾一觀曉隙之塵飛。

    子不棄兮,我其與歸。

    客忻然而笑。

     此等曠達語,似又較莊生為更進一步了。

     東坡友人張舜民,在其所著《彬行錄》,有《東坡雪堂叙》雲: 會于子瞻所居,晚食子瞻東坡雪堂。

    子瞻坐詩谪獄,谪此已數年。

    黃之土人,出錢于州之城東隅地築矶,乃周瑜敗曹操之所在,大江之湄,北附黃岡,地形高下。

    公府居民,極蕭條,知州聽事,弊陋大不勝處。

     是年七月,遊赤壁,十月複遊,有前後二《赤壁賦》,以紀其遊。

    其《前赤壁賦》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lsquo月明星稀,烏鵲南飛&rsquo,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軸轳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重遊赤壁 時在元豐五年,年四十七歲。

    先生《後赤壁賦》雲:“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歸于臨臯。

    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 又《後赤壁賦》雲: 是歲十月既望,步自雪堂,将歸于臨臯。

    二客從餘過黃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鲈。

    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

    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複遊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鹘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蓋二客不能從焉。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将半,四顧寂寥。

    适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缟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夢二道士,羽衣蹁跹,過臨臯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

    嗚呼!噫嘻!我知之矣。

    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以上兩賦,雖非賦之正宗,然前賦則詞采華茂,後賦則骨氣奇高,無絲毫绮靡之氣,真不愧為大手筆。

    又觀其于緻範子豐書中,亦有述及遊赤壁之事者。

    其第一書雲: 黃州少西,山麓鬥入江口,石室如丹,傳雲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

    &hellip&hellip今日李秀才來相别,以小舟載酒,飲赤壁下。

    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湧,大魚皆出,上有栖鹘。

    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賦中所謂有客吹洞箫,大概就是書中所說的李秀才了。

    其第二書雲: 臨臯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這就是賦中所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hellip&hellip”的意思了。

    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遊承天寺,并有記,小品絕妙。

     先是,朝廷定新官制,以王珪、蔡确為左右仆射,章惇為門下侍郎。

    後王珪、蔡确雖次第為相,然神宗對之,無甚好感。

    關于官制之改革,神宗本拟将新舊人才,雙方兼用,不料仍為珪等所阻而不果。

    神宗每讀東坡之文,即聯想到東坡之遠谪異地。

    一日,讀其中秋詞“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句,因歎曰:“蘇轼是始終愛護皇上的呀!”即欲命其為國史編纂,卒為珪等所阻而不果。

    及至元豐七年四月,終下手紮,移轼至汝州,并雲:“蘇轼黜居思咎,閱載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

    ”其時東坡患目疾,杜門不出,京師盛傳他已經物化了,神宗聞之,甚為痛惋。

    後為東坡所聞,作書緻友人雲: 某凡百粗遣,春夏間多患瘡及赤目,杜門謝客,而傳者遂雲物故,平生所得毀譽,殆皆此類也。

     東坡在黃州,已居有五年之久。

    元豐七年十月六日,從黃州出發,因作别黃州詩。

     病瘡老馬不任鞿,猶向君王得敝帷。

    桑下豈無三宿戀,樽前聊與一身歸。

    長腰尚載撐腸米,闊領先裁蓋瘿衣。

    投老江湖終不失,來時莫遣故人非。

     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聽黃州鼓角之音,不禁口吟道: 清風弄水月銜山,幽人夜度吳王岘。

    黃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來不辭遠。

    江南又聞出塞曲,半雜江聲作悲健。

    誰言萬方聲一概,鼍憤龍愁為餘變。

    我記江邊枯柳樹,未死相逢真識面。

    他年一葉溯江來,還吹此曲相迎餞。

     黃州雖為東坡谪竄之所,然而住慣了,一旦分離,自不免要生出怅然不忍去之情了。

    端午日,行至筠州,與子由相會,大家是被逐遠竄之客,相别幾經裘葛,一朝聚首,真不勝其“衰顔霜鬓窮愁驚人老”之感了。

    别了子由,過廬山。

    廬山是天下名山,王貞白詩雲: 嶽立鎮南楚,雄名天下聞。

    五峰高閡日,九疊翠連雲。

    夏谷雪猶在,陰岩畫不分。

    唯應嵩與華,清峻得為群。

     東坡初入廬山,口吟雲: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