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曆史學家的旅程

關燈
orstellung),卷三,第34頁;第464&mdash465頁寫道:&ldquoVoreinBildhatJedersichhinzustellenwievoreinenFuersten,abwartend,obundwaseszuihmsprechenwerdeund,wiejenen,auchdiesesnichtselbstanzureden:denndawuerdeernursichselbervernehmen&rdquo。

     (11) 參見貝林(Bailyn):《當代曆史學家的問題:評論》(TheProblemsoftheWorkingHistorian:AComment),載于霍克編:《哲學與曆史》。

     (12) 參見本書第76頁。

     (13) 馬克·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65&mdash66頁。

     (14)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TheSociologicalImagination),紐約,1959年,第196頁。

     (15) 援引威利(Willey):《十七世紀之背景》(TheSeventeenthCenturyBackground),加登城,紐約,1953年(雙日出版社鐵錨書系),第43頁。

     (16) 布克哈特:《希臘文化史》(GriechischeKulturgeschichte,克勒納袖珍版,第58、59、60冊),萊比錫,第58冊,第7&mdash8頁。

    原文如下:&ldquo...gerademitheftigerAnstrengungisthierdasResultatamwenigstenzuerzwingen:einleisesAufhorchenbeigleichmaessigemFleissfuehrtweiter&rdquo。

    也可參見洛維特:《雅各布·布克哈特》,第186&mdash187頁。

     (17) 哈納克:《教義史》,第一部,第一卷,第37&mdash38頁,哈納克頗有見地地觀察道:&ldquo&hellip&hellip曆史學家從一開始就陷入一種含糊不清的局面,他不斷尋找,然後聲稱自己發現了可在一段時間後得到論證的思想和目标,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段時期本身卻毫不知情。

    &rdquo(德文第三版由尼爾·布坎南翻譯。

    ) (18) 德羅伊森:《曆史知識的理論》,第245頁。

     (19) 參見本書第41&mdash43頁。

     (20) 1870年3月30日,布克哈特在寄給伯恩哈德·庫格勒(BernhardKugler)的一封信中寫道:&ldquoIchrathefernerzumeinfachenWeglassendesblossenTatsachenschuttes&mdashnichtausdemStudium,wohlaberausderDaisellung.&rdquo引自馬克斯·布克哈特(MaxBurckhardt),收錄于《雅各布·布克哈特:書信集》,不萊梅,1965年,第275頁。

     (21) 巴特菲爾德:《曆史中的道德判斷》(MoralJudgmentsinHistory),收錄于邁耶霍夫編:《我們時代的曆史哲學》,第229頁。

    節選自巴特菲爾德:《曆史與人際關系》(HistoryandHumanRelations),倫敦,1931年。

     (22) 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139頁。

     (23) 巴特菲爾德:《人論其往昔》,第139頁。

     (24) 參見本書第二章,特别是第55&mdash57頁。

     (25) 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第202頁,引自伊文思:《博裡納日&mdash&mdash一段紀實經曆》(Borinage&mdashADocumentaryExperience),載《電影文化》,紐約,1956年,第二卷,第1期,第9頁。

     (26) 巴特菲爾德的《曆史中的道德判斷》第244頁談及(技術型的)曆史學家可以借助具體的細節和客觀的方式描述一場大規模的屠殺(宗教迫害的結果),或集中營裡發生的事情,這是極有可能的。

    而對于其他人而言,巴特菲爾德關于技術史的觀念本身就源于神學與科學觀念的複雜混合。

     (27) 施特勞斯:《論科林伍德的曆史哲學》(OnCollingwood&rsquosPhilosophyofHistory),載《形而上學評論》(TheReviewofMetaphysics),蒙特利爾,1952年6月,第五卷,第4期,第583頁。

     (28) 參見本書第29&mdash30、43&mdash44、48、62頁。

     (29) 引自黑爾:《英國史學的發展》&ldquo引言&rdquo,第42頁;黑爾引用了卡萊爾(Carlyle)寫給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一封信,卡萊爾在信中寫道:曆史是&ldquo一個地點(這隻是字面意義上的天堂,或許是因為沒有神的指示?),可以通向我們整個内心;從頭腦到心靈,從最深處到最微處&hellip&hellip&rdquo (30) 狄爾泰:《著作集》,斯圖加特-哥廷根,第七卷,1958和1961年,第164頁寫道:&ldquo享受叙事藝術,應用系統知識探索研究,分析特定的因果關系和發展原則,這些要素要相互結合,彼此加強聯系。

    &rdquo也可參見伯林:《曆史與理論》,載《曆史與理論》,第一卷,第1期,第24頁,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31) 在此,對于任一社會中由強大機構依靠武力和/或勸導施加在人民身上的那些行為、動機等方面的規則和規律,我不予置評。

    不言而喻,與自然之必然性相比,那些屬于人為影響自然的事件同樣是可預測的。

     (32) 例如,參見科爾克(Kolko):《馬克斯·韋伯在美國:理論與實證》(MaxWeberonAmerica:TheoryandEvidence),載《曆史與理論》,第一卷,第3期,第243&mdash260頁,特别參見第259&mdash260頁。

     (33) 例如,參見布魯門伯格:《哥白尼轉折》(DieKopemikanischeWende),法蘭克福,1965年;以及《一種隐喻學的諸範式》(ParadigmenzueinerMetaphorologie),波恩,1960年。

    還須提及,喬納斯在《諾斯與古代晚期精神》第一卷和第二卷(哥廷根,1964年和1954年)中提供了有關曆史形态學分析的典型例證。

     (34) 對于這些序列的探讨,參見本書第六章。

     (35) 格雷夫斯:《我,克勞狄亞斯》(I,Claudius),紐約,1961年(經典讀物),第116頁。

     (36) 伯林:《曆史與理論》,第24頁。

    同樣提及人類擁有廣泛經曆的重要性,參見馬魯:《論曆史知識》,巴黎,1962年,第79&mdash80頁(文中,馬魯錯誤地将格拉夫的&ldquo靈光乍現&rdquo&mdash&mdash&ldquo曆史就是長者玩的把戲&rdquo&mdash&mdash歸因于君主克勞迪斯);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43、199頁。

     (37) 參見洛維特:《雅各布·布克哈特》中的引述,第188頁;引自《雅各布·布克哈特全集》,巴塞爾,1929&mdash1933年,第八卷,第8頁。

     (38) 伯林:《曆史與理論》,第24頁。

     (39) 赫伊津哈:《文化史的任務》,收入《人與觀念:赫伊津哈随筆》,紐約,1959年(子午線平裝本),第53&mdash54頁。

     (40) 艾德洛特(Aydelotte):《關于曆史普遍化問題的幾點注釋》(NotesontheProblemofHistoricalGeneralization),載戈特沙爾克編:《曆史書寫的普遍化》,芝加哥,1963年,第167頁。

     (41) 參見費斯圖吉埃:《赫耳墨斯·特裡斯墨吉斯忒斯的啟示》(LaRévélationd&rsquoHermèsTrismégiste),第一卷《隐秘科學與占星術》(L&rsquoAstrologieetlessciencesoccultes),巴黎,1944年,第7、356頁。

     (42) 關于曆史普遍化的有效範圍的評論,參見狄爾泰:《著作集》,第七卷,第188頁;狄爾泰在書中探讨了精神科學這一概念的形成。

    他說:&ldquo概念的形成并非一種簡單的概括性說法,人們從一系列的特殊情況中總結出一般概念,這是頗為常見的。

    概念體現的是某種類别的情況。

    &rdquo也可參見本雅明(Benjamin):《德國悲悼劇的起源》(UrsprungdesdeutschenTrauerspiels),收入《本雅明著作集》(Schriften),法蘭克福,1955年,第一卷,第141&mdash365頁。

    在這篇文章的《認識論批判序言》(ErkenntniskritischeVorrede)(第141&mdash174頁)中,本雅明堅持強調&ldquo概括&rdquo和&ldquo理念&rdquo之間的區别,特别參見第155&mdash164頁。

     (43) 參見赫克斯特:《重新評估曆史》,第202、204頁。

     (44) 赫伊津哈:《文藝複興和現實主義》(RenaissanceandRealism),收入赫伊津哈編:《人與觀念》,紐約,1959年(子午線平裝本),第288頁。

     (45) 赫伊津哈:《文藝複興的問題》(TheProblemoftheRenaissance),《人與觀念》,紐約,1959年(子午線平裝本),第287頁。

     (46) 微觀曆史與宏觀曆史之間的關系将在本書第五章中詳盡探讨。

     (47) 人際傳播由克裡斯特勒教授提出。

     (48) 赫伊津哈:《文藝複興和現實主義》,第288&mdash289頁。

    論及布克哈特投身某位主人名下,赫伊津哈認為,&ldquo人們不再詢問這些人的觀點是什麼,而是探究他們的精神是什麼。

    &rdquo (49) 伯林:《馬克思傳》(KarlMarx:HisLifeandEnvironment),紐約,1959年(銀河書系),第43&mdash44頁。

     (50) 伯林:《曆史與理論》,第24頁。

     (51) 布爾特曼:《曆史與末世論》(HistoryandEschatalogy),紐約,1962年(哈珀火炬叢書),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