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當前趣味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在我們冒險駛入的這片汪洋大海上,&rdquo【62】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一書首段中寫道,&ldquo可能的途徑和方向很多,本書所用的許多相同的研究材料,如果由别人處理的話&hellip&hellip很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rdquo。
(1)布克哈特在如此重要之處所作的評論證明,他強烈地意識到曆史學家的個人看法和性情在描繪與理解過去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嚴格的科學知識相比,曆史知識更大程度上涉及主觀性。
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下事實:不同領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對研究者的造型力量提出挑戰。
科學世界的确立,從自然中提取或強加于自然之上的諸元素之間的關系網絡,需要的是數學想象而非道德智巧;但曆史學家的世界不可以簡單地分解為可重複性單元,對其透徹理解需要某種自我的努力,這一自我的某些方面就如加以檢視的人類事務那樣豐富異常。
(2)也有一些可能某種程度上受到嚴格的科學檢驗,這應另當别論。
) 由于曆史學家的自我具有認知功能,【63】似乎更有必要對其本質加以界定。
難道不可能最起碼将這一捉摸不定的實體錨定在理性可控制的條件下嗎?正是在這一點上,出現了一種理論,它&mdash&mdash用這一理論的術語來表達就是&mdash&mdash緊随曆史主義而來。
由于曆史著述本身即為曆史的産物,該理論認為,這些著述傳達的觀點依賴于作者的時空位置。
這一命題有兩層含義&mdash&mdash曆史學家的精神受他所處時代的影響和塑造,反過來他對時事問題的思考也可以解釋他為何及如何研究過去。
因此,鮮活的當下就被确定為曆史的源泉和目标。
這種&ldquo當前趣味&rdquo理論最重要的哲學倡導者是克羅齊和科林伍德。
在關注曆史學家所處環境的制約力的同時,他們重點強調曆史學家對時代問題的道德或其他方面的介入。
大家都知道克羅齊的名言: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3)他補充道,&ldquo隻有對當前生活的興趣,才能促使人們對過去事實展開調查。
&rdquo(4)(作為一個普通人和一名曆史學家,他本身對自由事業懷有巨大興趣,受其驅動。
)同樣,科林伍德将曆史學家看作&ldquo他所處時代的兒子&rdquo,(5)正是出于對當前時代的關切才會意圖&ldquo複興&rdquo過去。
(6)另外,兩位思想家都認為有必要賦予當前以形而上學意義,從而論證他們強調現時當下的合理性。
這讓他們陷入困境,因為盡管兩者拒絕或假裝拒絕接受任何支配人類整體曆史的原則,但卻不得不重新引入這一原則來解釋當前時刻的獨特性。
我們隻須提及這一點即可:克羅齊将當前時刻設想為辯證進步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mdash&mdash暫時性的最終階段。
【64】科林伍德将曆史極端簡化為(更容易處理的)思想的曆史;誠然,他并不贊同克羅齊對曆史總體進步的信念,(7)但也認為對過去的不斷思考形成一條可索解的鍊條,導向現時當下,并在當下達到頂點。
對兩者而言,理想的曆史學家應該是曆史最終意志的喉舌,或如克羅齊所言,是&ldquo精神&rdquo的代言人,這一精神本身就是曆史,&ldquo镌攜着它的一切曆史記錄&rdquo。
(8)每當哲學家思索&ldquo曆史的觀念&rdquo時,黑格爾的&ldquo世界精神&rdquo就會出現。
最後,兩位思想家堅持認為,曆史學家除非按照科林伍德所謂的&ldquo先驗想象&rdquo(aprioriimagination)來建構曆史,否則他們無法對曆史有關鍵性的洞察與發現。
根據其前提假設,科林伍德提出的&ldquo先驗想象&rdquo是為了适應他所處形勢的需要。
的确,誠如科林伍德和克羅齊理所當然認為的,如果現時當下囊括所有現在之前的時刻,那麼隻有對現時當下有鮮活體驗的人才能夠通達過去生活的核心。
按照這種觀點,曆史真理是當前趣味的一種變量。
作為時代之子,曆史學家身上不僅承載着所處時代的喜好和偏見;同時由于其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作為獎勵,當前時刻也會為他在過去黑暗時代的冒險之旅提供指導。
這一命題無疑有值得稱道之處。
它包含兩個假設,其一是指曆史學家所處的&ldquo環境&rdquo對其無意識思想産生影響。
許多實踐曆史學家贊同這一假設。
(9)實際上,這聽起來幾乎不證自明。
在時間的長河中,民族、社會和文明通常會遇到一系列問題,這限定了同時代人的視野,喚起他們的想象力。
思考一下當今的一系列議題:譬如民主主義陣營與共産主義陣營之間的霸權争奪,西方技術的革命性進步,民族國家向全球體系的轉變,閑暇時間的增長以及随之而來的對&ldquo大衆文化&rdquo前所未有的需求,等等。
【65】不管是否明了,我們的希冀與恐懼皆與這些議題緊密關聯。
它們實際上控制了人們的思想;由于各種不同的意見相互交織,空氣中一直萦繞着關于這些議題的混亂喧嚣。
從表面看來,這都是些不可回避的話題;這些議題表面的必然性支持凱爾的下述忠告:&ldquo在研究曆史學家之前,你需要對他所處的曆史和社會環境進行研究。
&rdquo(10)就這類研究而言,緻力于曆史編纂學的曆史學家提出了很多觀察,其内容大抵是,曆史書寫如何體現它們由之而來的那一時期人們對諸多固定主題的反映。
比如巴特菲爾德頗有見地地指出,在當時關于支持奧地利人還是普魯士人的激烈政治争論中,19世紀德國曆史學家所持的立場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他們對德國中世紀君主政治利害後果的看法。
其結果是,&ldquo德國中世紀曆史問題成為19世紀普魯士與奧地利之争的背景,盡管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誤置。
&rdquo(11)有大量試圖展示曆史編纂學這種時代投射特征的努力。
現在随便挑選出這種研究所帶來的一些發現:康德的倫理學來源于德國虔敬主義的道德信念;(12)尼布爾(Niebuhr)眼中的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是稍加僞裝的斯坦因(Stein)或費希特(Fichte),他眼中的喀羅尼亞(Chaeronea)對應于耶拿(Jena);(13)吉本(Gibbon)的著作揭示出他是伏爾泰(Voltaire)的信徒,是一名&ldquo啟蒙時期的歐洲人”(14)當然,人們也注意到蒙森(Mommsen)的《羅馬史》反映了1848年德國自由主義者的觀點。
(15)【66】(蒙森對他曆史叙事的&ldquo現代腔調&rdquo有明确的意識,特意使用當代政治術語&ldquo将古代人從其虛幻的顯赫位置拽入現實世界&rdquo。
)(16) 這一類的研究發現立刻就打動我們,使我們相信其合理性,原因在于我們習慣于認為環境因素等能夠影響思想的走向。
因此,我們自然會認為曆史學家就是時代之子。
但我認為這一似乎不言自明的假設實際上是錯誤推理的結果。
除非我們接受克羅齊的學說&mdash&mdash即某一曆史時期是&ldquo時代精神&rdquo的一個單元,任何單元都是曆史進程的一個階段,曆史進程必須被設想為一個辯證發展運動,這一辯證運動的前後階段意圖明确地相互連接在一起&mdash&mdash否則上述假設就站不住腳。
(不言而喻,科林伍德關于&ldquo當前思想&rdquo統攝一切、無所不包的觀點與克羅齊的學說不謀而合。
)另外,确實有可能按照其在時間中的位置對曆史學家的自我加以界定;如果這一自我與它所屬的時代精神相符,那就可以實現其本性。
然而,克羅齊&mdash科林伍德的學說有兩個緻命缺陷:首先,其前提假設将時序時間之流看作所有曆史之載體;其次,它明顯地與大量人們關于時期之結構的體驗相沖突。
我後面會處理時期劃定和曆史時間的相關概念,(17)現在隻限于給出一個暫時性的評論,講一下這一學說對人們關于時期之體驗的不當之處。
與克羅齊的假設相反,某一特定時期并非是擁有其獨特精神的統一實體,而是不穩定地混雜着通常相互獨立的諸多趨勢、願望和行為。
這并不是要否認,在某一特定時刻存在某些普遍接受甚至占支配地位的信念、目标和态度等。
【67】我大膽猜測一下,作為一種經驗事實而非形而上&ldquo絕對&rdquo,它們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可以由本書第一章提出的&ldquo腦力經濟原則&rdquo來解釋。
對其他人而言,假若構成某一時期的異質因素間沒有某種類型的相互作用,難道不是很奇怪嗎?同時性并不妨礙連貫性。
如果時期确實是一個單元,它也是一個延散的、流動的、本質上沒有固定形态的單元。
布洛赫在面對某一問題時的謹慎态度令人欽佩,而克羅齊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則有些武斷。
布洛赫是一位研究曆史學家的曆史學家,他承認在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法國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對歐洲産生了影響,然後對其全面成功的若幹原因進行了嘗試性的補充。
但他本人并不受這些因素左右,對此他總結道:&ldquo話雖如此,但我們不妨自問,在當前我們對于人的認知狀态下,試圖對超出我們理解之事&mdash&mdash某一文明的品性氣質及其吸引力&mdash&mdash加以解釋是否是徒勞的。
&rdquo(18) 這正是我希望闡釋清楚
(1)布克哈特在如此重要之處所作的評論證明,他強烈地意識到曆史學家的個人看法和性情在描繪與理解過去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嚴格的科學知識相比,曆史知識更大程度上涉及主觀性。
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下事實:不同領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對研究者的造型力量提出挑戰。
科學世界的确立,從自然中提取或強加于自然之上的諸元素之間的關系網絡,需要的是數學想象而非道德智巧;但曆史學家的世界不可以簡單地分解為可重複性單元,對其透徹理解需要某種自我的努力,這一自我的某些方面就如加以檢視的人類事務那樣豐富異常。
(2)也有一些可能某種程度上受到嚴格的科學檢驗,這應另當别論。
) 由于曆史學家的自我具有認知功能,【63】似乎更有必要對其本質加以界定。
難道不可能最起碼将這一捉摸不定的實體錨定在理性可控制的條件下嗎?正是在這一點上,出現了一種理論,它&mdash&mdash用這一理論的術語來表達就是&mdash&mdash緊随曆史主義而來。
由于曆史著述本身即為曆史的産物,該理論認為,這些著述傳達的觀點依賴于作者的時空位置。
這一命題有兩層含義&mdash&mdash曆史學家的精神受他所處時代的影響和塑造,反過來他對時事問題的思考也可以解釋他為何及如何研究過去。
因此,鮮活的當下就被确定為曆史的源泉和目标。
這種&ldquo當前趣味&rdquo理論最重要的哲學倡導者是克羅齊和科林伍德。
在關注曆史學家所處環境的制約力的同時,他們重點強調曆史學家對時代問題的道德或其他方面的介入。
大家都知道克羅齊的名言: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3)他補充道,&ldquo隻有對當前生活的興趣,才能促使人們對過去事實展開調查。
&rdquo(4)(作為一個普通人和一名曆史學家,他本身對自由事業懷有巨大興趣,受其驅動。
)同樣,科林伍德将曆史學家看作&ldquo他所處時代的兒子&rdquo,(5)正是出于對當前時代的關切才會意圖&ldquo複興&rdquo過去。
(6)另外,兩位思想家都認為有必要賦予當前以形而上學意義,從而論證他們強調現時當下的合理性。
這讓他們陷入困境,因為盡管兩者拒絕或假裝拒絕接受任何支配人類整體曆史的原則,但卻不得不重新引入這一原則來解釋當前時刻的獨特性。
我們隻須提及這一點即可:克羅齊将當前時刻設想為辯證進步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mdash&mdash暫時性的最終階段。
【64】科林伍德将曆史極端簡化為(更容易處理的)思想的曆史;誠然,他并不贊同克羅齊對曆史總體進步的信念,(7)但也認為對過去的不斷思考形成一條可索解的鍊條,導向現時當下,并在當下達到頂點。
對兩者而言,理想的曆史學家應該是曆史最終意志的喉舌,或如克羅齊所言,是&ldquo精神&rdquo的代言人,這一精神本身就是曆史,&ldquo镌攜着它的一切曆史記錄&rdquo。
(8)每當哲學家思索&ldquo曆史的觀念&rdquo時,黑格爾的&ldquo世界精神&rdquo就會出現。
最後,兩位思想家堅持認為,曆史學家除非按照科林伍德所謂的&ldquo先驗想象&rdquo(aprioriimagination)來建構曆史,否則他們無法對曆史有關鍵性的洞察與發現。
根據其前提假設,科林伍德提出的&ldquo先驗想象&rdquo是為了适應他所處形勢的需要。
的确,誠如科林伍德和克羅齊理所當然認為的,如果現時當下囊括所有現在之前的時刻,那麼隻有對現時當下有鮮活體驗的人才能夠通達過去生活的核心。
按照這種觀點,曆史真理是當前趣味的一種變量。
作為時代之子,曆史學家身上不僅承載着所處時代的喜好和偏見;同時由于其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作為獎勵,當前時刻也會為他在過去黑暗時代的冒險之旅提供指導。
這一命題無疑有值得稱道之處。
它包含兩個假設,其一是指曆史學家所處的&ldquo環境&rdquo對其無意識思想産生影響。
許多實踐曆史學家贊同這一假設。
(9)實際上,這聽起來幾乎不證自明。
在時間的長河中,民族、社會和文明通常會遇到一系列問題,這限定了同時代人的視野,喚起他們的想象力。
思考一下當今的一系列議題:譬如民主主義陣營與共産主義陣營之間的霸權争奪,西方技術的革命性進步,民族國家向全球體系的轉變,閑暇時間的增長以及随之而來的對&ldquo大衆文化&rdquo前所未有的需求,等等。
【65】不管是否明了,我們的希冀與恐懼皆與這些議題緊密關聯。
它們實際上控制了人們的思想;由于各種不同的意見相互交織,空氣中一直萦繞着關于這些議題的混亂喧嚣。
從表面看來,這都是些不可回避的話題;這些議題表面的必然性支持凱爾的下述忠告:&ldquo在研究曆史學家之前,你需要對他所處的曆史和社會環境進行研究。
&rdquo(10)就這類研究而言,緻力于曆史編纂學的曆史學家提出了很多觀察,其内容大抵是,曆史書寫如何體現它們由之而來的那一時期人們對諸多固定主題的反映。
比如巴特菲爾德頗有見地地指出,在當時關于支持奧地利人還是普魯士人的激烈政治争論中,19世紀德國曆史學家所持的立場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他們對德國中世紀君主政治利害後果的看法。
其結果是,&ldquo德國中世紀曆史問題成為19世紀普魯士與奧地利之争的背景,盡管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誤置。
&rdquo(11)有大量試圖展示曆史編纂學這種時代投射特征的努力。
現在随便挑選出這種研究所帶來的一些發現:康德的倫理學來源于德國虔敬主義的道德信念;(12)尼布爾(Niebuhr)眼中的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是稍加僞裝的斯坦因(Stein)或費希特(Fichte),他眼中的喀羅尼亞(Chaeronea)對應于耶拿(Jena);(13)吉本(Gibbon)的著作揭示出他是伏爾泰(Voltaire)的信徒,是一名&ldquo啟蒙時期的歐洲人”(14)當然,人們也注意到蒙森(Mommsen)的《羅馬史》反映了1848年德國自由主義者的觀點。
(15)【66】(蒙森對他曆史叙事的&ldquo現代腔調&rdquo有明确的意識,特意使用當代政治術語&ldquo将古代人從其虛幻的顯赫位置拽入現實世界&rdquo。
)(16) 這一類的研究發現立刻就打動我們,使我們相信其合理性,原因在于我們習慣于認為環境因素等能夠影響思想的走向。
因此,我們自然會認為曆史學家就是時代之子。
但我認為這一似乎不言自明的假設實際上是錯誤推理的結果。
除非我們接受克羅齊的學說&mdash&mdash即某一曆史時期是&ldquo時代精神&rdquo的一個單元,任何單元都是曆史進程的一個階段,曆史進程必須被設想為一個辯證發展運動,這一辯證運動的前後階段意圖明确地相互連接在一起&mdash&mdash否則上述假設就站不住腳。
(不言而喻,科林伍德關于&ldquo當前思想&rdquo統攝一切、無所不包的觀點與克羅齊的學說不謀而合。
)另外,确實有可能按照其在時間中的位置對曆史學家的自我加以界定;如果這一自我與它所屬的時代精神相符,那就可以實現其本性。
然而,克羅齊&mdash科林伍德的學說有兩個緻命缺陷:首先,其前提假設将時序時間之流看作所有曆史之載體;其次,它明顯地與大量人們關于時期之結構的體驗相沖突。
我後面會處理時期劃定和曆史時間的相關概念,(17)現在隻限于給出一個暫時性的評論,講一下這一學說對人們關于時期之體驗的不當之處。
與克羅齊的假設相反,某一特定時期并非是擁有其獨特精神的統一實體,而是不穩定地混雜着通常相互獨立的諸多趨勢、願望和行為。
這并不是要否認,在某一特定時刻存在某些普遍接受甚至占支配地位的信念、目标和态度等。
【67】我大膽猜測一下,作為一種經驗事實而非形而上&ldquo絕對&rdquo,它們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可以由本書第一章提出的&ldquo腦力經濟原則&rdquo來解釋。
對其他人而言,假若構成某一時期的異質因素間沒有某種類型的相互作用,難道不是很奇怪嗎?同時性并不妨礙連貫性。
如果時期确實是一個單元,它也是一個延散的、流動的、本質上沒有固定形态的單元。
布洛赫在面對某一問題時的謹慎态度令人欽佩,而克羅齊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則有些武斷。
布洛赫是一位研究曆史學家的曆史學家,他承認在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法國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對歐洲産生了影響,然後對其全面成功的若幹原因進行了嘗試性的補充。
但他本人并不受這些因素左右,對此他總結道:&ldquo話雖如此,但我們不妨自問,在當前我們對于人的認知狀态下,試圖對超出我們理解之事&mdash&mdash某一文明的品性氣質及其吸引力&mdash&mdash加以解釋是否是徒勞的。
&rdquo(18) 這正是我希望闡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