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亞哈随魯,或時間之謎

關燈
toireoumétierd&rsquohistorien),巴黎,1949&mdash1950年。

    ] (14) 福西永:《藝術形式的生命》(TheLifeofFormsinArt),紐約,1948年,第10頁。

     (15) 福西永:《藝術形式的生命》(TheLifeofFormsinArt),紐約,1948年,第10頁。

     (16) 福西永:《藝術形式的生命》,第55頁。

     (17) 福西永:《藝術形式的生命》,第60頁。

     (18) 福西永:《藝術形式的生命》,第63頁。

     (19) 庫布勒:《時間的形狀》,紐黑文與倫敦,1962年,參閱書中各處。

     (20) 庫布勒:《時間的形狀》,紐黑文與倫敦,1962年,第12頁。

     (21)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第345頁。

     (22)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第344頁。

     (23) 參閱上引書第343頁的例子,特别是第344&mdash345頁,将現當代史與史前史的發展水平加以比較:&ldquo查閱史前史的發展體系,即便是最有名的事件也和現當代史關聯不大,可能除了&hellip&hellip人口大規模發展的某些方面,蒸汽機的發明,電的發現以及核能的出現。

    &rdquo 馬克·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183&mdash184頁,在談到各部分的相對獨立時認為,仍須考慮各自不同程度的曆史。

    他诙諧地說道,&ldquo菲利普·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的宗教史?路易十五世統治時期的經濟史?何不這樣呢?路易斯·巴斯德還說&lsquo格雷維總統時期我實驗室裡的事&rsquo,又或者&lsquo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的歐洲外交史&rsquo。

    &rdquo (24) 克裡斯特勒,同前引,第291頁;他解釋說,中世紀的形态、文藝複興時期的特點,除了其自身的特征外,至少肯定了這一點:&ldquo在複雜而又清晰的文明中,每種文化領域都有自己的發展路線。

    &rdquo (25) 戴蒙德教授的個人主張。

     (26) W.馮·萊登:《曆史與相對世間的概念》(HistoryandtheConceptofRelativeTime),載《曆史與理論》,海牙,1963年,第二卷,第3期,第279&mdash280頁;引自赫爾德:《形而上學》(Metakritik,1799),第一部分,第2節,第84頁,收錄于《全集》(SämmtlicheWerke),第16部分,科塔,1830年。

     (27) 參見本書第五章第117頁作者的觀點。

    此處再次被用于時間結構問題中。

     (28) 瓦萊裡:《曆史與政治》,第十卷,第93頁。

     (29) 利希滕貝格:《格言集》(Aphorismen,Briefe,Schriften),斯圖加特,1953年,第21頁。

     (30) 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151頁。

     (31) 庫爾提烏斯:《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EuropeanLiteratureandtheLatinMiddleAges),紐約,1953年,第14頁。

     (32) 邁耶·夏皮羅:《風格》(Style),收錄于克羅伯編:《今日人類學》(AnthropologyToday),芝加哥,1933年,第295頁。

     (33) 阿隆:《曆史意識的緯度》,第115&mdash116、270頁。

     (34) 曼德爾鮑姆:《觀念史、思想史、哲學史》(TheHistoryofIdeas,IntellectualHistory,andtheHistoryofPhilosophy),載《曆史與理論》,第五冊,海牙,1965年,第50&mdash52頁。

     (35) 狄爾泰:《人文科學中曆史世界的形成》(DerAufbaudergeschichtlichenWeltindenGeisteswissenschaften),收入《著作集》,第七卷,斯圖加特-哥廷根,1961年,第178、183頁。

     (36) 本雅明:《曆史哲學論綱》(GeschichtsphilosophischeThesen),收錄于《著作集》,法蘭克福,1955年,第一卷,第502頁。

     (37) 拉斯利特:《評述》(&ldquoCommentary&rdquo),收錄于克羅比(Crombie)編:《科學變革》(ScientificChange),牛津大學科學史專題研讨會,1961年7月9&mdash15日,倫敦,1963年,第863頁。

     (38) 拉斯利特:《評述》,收錄于克羅比編:《科學變革》,牛津大學科學史專題研讨會,1961年7月9&mdash15日,第863頁。

     (39) 參閱卡埃基:《雅各布·布克哈特傳》,第二卷,巴塞爾,1950年,第185頁。

     (40) 引自卡埃基:《雅各布·布克哈特傳》,第三卷,第95頁。

     (41) 參見,譬如,克裡斯特勒:《自雅各布·布克哈特以來對文藝複興思想史的觀點轉變》(ChangingViewsoftheIntellectualHistoryoftheRenaissancesinceJacobBurckhardt),載赫爾頓(Helton)編:《文藝複興:對時代理論和诠釋的反思》(TheRenaissance:AReconsiderationoftheTheoriesandInterpretationsoftheAge),麥迪遜,1961年,第29&mdash30頁。

     (42) 庫布勒,《時間的形狀》,紐黑文與倫敦,1962年,第28頁。

     (43) 庫布勒,《時間的形狀》,紐黑文與倫敦,1962年,第122頁。

     (44) 畢德麥雅時期是指德意志邦聯諸國在1815年(維也納公約簽訂)至1848年(資産階級革命開始)的曆史時期,現則多用來指文化史上的中産階級藝術時期。

    &mdash&mdash譯者注 (45) 參見本書第66&mdash67頁。

     (46) 參見本書第一章第22頁和第三章第66&mdash67頁。

     (47) 布洛赫,《曆史學家的技藝》,第152頁。

     (48) 狄爾泰,《人文科學中曆史世界的形成》(DerAufbaudergeschichtlichenWeltindenGeisteswissenschaften),收入《著作集》,第七卷,斯圖加特-哥廷根,1961年,第185頁。

     (49) 布洛赫:《封建社會》,第二卷,第306&mdash307頁。

     (50) 參閱洛夫喬伊:《觀念史論文集》(EssaysintheHistoryofIdeas),紐約,1960年(摩羯書系),第320頁。

     (51) 參見蘭德(Rand):《中世紀的奠基人》(FoundersoftheMiddleAges),紐約,1957年(多佛平裝本),第17頁。

     (52) 埃德爾斯坦:《古希臘羅馬的科學進步觀》(TheGreco-RomanConceptofScientificProgress),載《伊薩卡》(Ithaca),26VIII&ndash2IX,1962年,巴黎,第57頁。

     (53) 狄爾泰:《人文科學概述》(EinleitungindieGeirteswissenschaften),收錄于《著作集》,第一卷,第256頁。

     (54) 施密特:《馬克思學說中的自然概念》,第27頁。

     (55) 喬納斯:《諾斯與古代晚期精神》,第一卷,第24&mdash25頁。

     (56) 喬納斯:《諾斯與古代晚期精神》,第一卷,第37頁。

     (57) 布魯門伯格:《時代阈限與接受》(EpochenschwelleundRezeption),載《哲學評論》(PhilosophischeRundschau),第六卷,第1/2期(1958年),第94頁。

     (58) 克拉考爾:《電影的理論:物質現實的救贖》,第200&mdash201頁。

     (59) 轉引自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192頁;原文出自蘭克:《世界史》,第九卷,第xiii頁以後。

     (60) 參見克羅齊:《曆史:理論與實踐》,文中各處。

     (61) 克羅齊:《曆史:理論與實踐》,第二卷,第165&mdash314頁。

     (62) 參見姚斯:《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時間與記憶》(ZeitundErinnerunginMarcelProust&rsquos&ldquoAlarechercheduttempsperdu&rdquo),海德堡,1955年,書中各處。

    我從這一非凡的專著中受益匪淺,一種簡潔而又全面的分析模型得以呈現。

    同樣參閱普萊(Poulet):《普魯斯特》,載于《人類時間研究》(StudiesinHumanTime),紐約,1959年(哈珀火炬叢書),第291&mdash322頁。

     (63) 姚斯,《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時間與記憶》(ZeitundErinnerunginMarcelProust&rsquos&ldquoAlarechercheduttempsperdu&rdquo),海德堡,1955年,書中各處。

    我從這一非凡的專著中受益匪淺,一種簡潔而又全面的分析模型得以呈現。

    同樣參閱普萊(Poulet):《普魯斯特》,載于《人類時間研究》(StudiesinHumanTime),紐約,1959年(哈珀火炬叢書),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