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亞哈随魯,或時間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後發生的事件之間更有可能相互關聯且更具意義:一個真實的想法往往産生衆多依賴于它的新想法;但是,【146】社會安排對文化趨勢的影響非常模糊。
簡言之,可以認為每一領域中的事件前後相繼,有某種内在邏輯。
(24)它們形成可理解的序列。
每個序列都在自己特别的時間上展開。
此外,不同序列的時間通常有着不同的形狀。
西格蒙德·戴蒙德在哈佛做的一個小實驗驚人地證明了這一點。
他要求學生調查美國曆史的不同領域,根據各個領域的發現把事件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時期。
有的學生負責政治史,有的負責文學史,等等。
他們最後集合,比較筆記。
結果顯示,他們各自的時期劃分并不一緻。
(25) 赫爾德(Herder)提出了差别化曆史時間的一般理論,影響深遠。
最近在一篇關于曆史領域相對時間概念的文章中,W.馮·萊登(W.vonLeyden)注意到這一論點。
本段摘自馮·萊登的文章,将引用有關赫爾德的原文: &hellip&hellip重要的是,赫爾德也認為每一事物對時間都有自己的度量方式,或者有對自己時間的度量方式;即使沒有其他共存的度量方式,該度量方式也存在。
他大概想說,事物本身就是鐘表,而不是擁有一個鐘表。
他肯定說,如果從曆史解釋中排除普通觀念,那麼牛頓的絕對時空框架在該領域中一定同樣遭到否定。
他認為,人們将發現兩個不同的事物永遠不會有同樣的時間度量,因此在宇宙中可能&ldquo同時&rdquo存在着無數的時間。
為了消除懷疑,他解釋說,就像無限空間&ldquo曾是&rdquo宇宙中所有位置的總和一樣,所有時間都有相同的度量,【147】該觀點是由知識分子引入的:嚴格講,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隻是一種幻影&hellip&hellip據我所知,那些先前把赫爾德視為史料編纂者的人,沒有讨論或指出過這個特征時間學說。
(26) 那麼,在某個曆史時刻,我們面對的多個事件從形式上看之所以同時發生,是因為處于不同的領域中。
事實上,不可能為每個事件恰當定性,除非将其在特定序列中的位置考慮在内。
不同領域中的有形時間遮蔽了始終如一的時間流。
在這裡,曆史分期(historicalperiod)進入視野;幾乎所有涵蓋一定範圍的曆史都使用這種時空單位,以模仿事件的過程。
分期似乎确實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單位;因此,當不能從素材中發現這一單位時,就會根據事實虛構一個出來。
對分期之意義的看法搖擺不定,時而唯名論,時而現實主義,而時期劃分本身不會因此被改變。
那麼,讓我們看看時期劃分。
任何嗣後&ldquo發現&rdquo或确立的時期,都由不連貫的事件或事件組構成&mdash&mdash該現象衆所周知,解釋了較少受到時代精神影響的事件:因此,19世紀下半葉被塞入太多内容,這些内容雖然與從中産生的思想屬于同一時代(epoch),但是與後者并非真的屬于同一時期(contemporaries)。
典型時期(即曆史過程的階段分期)混雜着不一緻的成分。
沒什麼值得吃驚的。
個體的精神不也是不連貫的嗎?(27)&ldquo我們的頭腦,&rdquo瓦萊裡說道,【148】&ldquo&hellip&hellip充滿了被彼此隔離的傾向和想法。
&rdquo(28)而且利希滕貝格(Lichtenberg)早在150年前就說道:&ldquo當我躺下時,我常常産生一個想法;當我站立時,尤其當我吃得少感到虛弱時,我又會産生另外一個想法。
&rdquo(29)馬克·布洛赫提到我們頭腦中&ldquo驚人的内部隔斷&rdquo,并且舉例講述了曆史學家古斯塔夫·雷諾特(GustaveLenôtre)&ldquo常常吃驚地發現在革命法庭成員(Terrorists)家中有這麼多優秀的父親&rdquo。
(30)完整人格無疑是迷信,卻受到現代心理學的青睐。
可以預料,并不缺少觀點承認曆史時期的非均質性。
馬克思談及意識形态上層建築的&ldquo非同時性&rdquo(Ungleichzeitigkeit)。
庫爾提烏斯(Curtius)堅持認為文學在運動、生長和持續性方面均與藝術不同。
(31)夏皮羅(Schapiro)相信,如果存在貫穿某一時期整個文化的統一風格,那麼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而是需要對它加以解釋,依靠的手段是把該風格強加給多領域的某個特殊因素。
(32)雷蒙·阿隆支持藝術在社會經濟環境方面保持獨立性,并維護政治領域的相對自主性,以抗衡社會史的支持者。
(33)曼德爾鮑姆(Mandelbaum)對哲學史的看法很特别,偏好把&ldquo文化多元主義&rdquo設想為獨立且内在連續的諸多特殊曆史。
(34)狄爾泰不僅強調了某一時期統一的生活環境,而且強調存在這樣的力量:反對時代精神的片面性,而後者常常抱殘守缺或預見未來。
(35) 但是注意某個現象是一回事,意識到其潛在意義又是另一回事。
【149】沒有觀點證明,已經意識到某時期構成要素的差異對時間順序的意義而言意味着什麼。
例如,馬克思作為真正的現實主義者,即使能夠感知并說明&ldquo非同步性&rdquo,也還是固守着黑格爾的辯證曆史過程觀念,遵循傳統把同質線性時間等同為曆史時間。
然而,就福西永&mdash庫布勒觀點而言,有證據表明該等式還值得懷疑。
事實上,曆史由事件構成,但是從事件順序中幾乎不能了解事件之間的關系及意義。
事件雖然同時發生,但是内在并不同步。
既然如此,就沒有道理把曆史過程視為同質時間流。
時間流這一形象掩蓋了曆史事件序列所賴以顯現的不同時間。
提到曆史時,應該講不同曆史時間的推移,而不是&ldquo抽象時間的推移&rdquo(MarchofTime)。
曆法時間非但不能推移,而且是一個空洞的容器。
雖然日曆時間概念對科學不可或缺,但對人類事務并不适用。
我們的記憶方式證明了日曆時間的這種不相關性。
我可以清晰地回憶起過去發生的事件,卻想不起發生的日期。
或許對特征的記憶與時序記憶成反比;對于一生中重要的邂逅,基本特征記得越清楚,就越容易錯誤判斷時間上的遠近或者弄錯時間順序。
記憶在主觀時間弧度上的位置已經确定,将其轉移到不曾體驗過的時間&mdash&mdash時序時間上&mdash&mdash的客觀位置,其中的困難導緻了前述錯誤。
再沒有比體驗這種時間更困難的了。
這再次突顯了時序時間的形式特征&mdash&mdash空洞。
【150】它該怎麼承載内容呢?正如瓦爾特·本雅明明智而謹慎的觀察,人性進步這一說法站不住腳,主要是因為這種觀點與時序時間緊密相關,将時序時間視為任何重要過程的基體。
(36) 結果,可以說我們眼睜睜地看着時期瓦解。
從一個有意義的時空單位轉變成一種偶然邂逅的場所&mdash&mdash就像火車站的候車室一樣。
但并不止這些。
因此,拉斯利特(Laslett)意識到,一般概念被投射回過去時變得不可靠,堅持曆史必須努力&ldquo在複雜的細節中&hellip&hellip重建&rdquo。
(37)但是,不能因此放棄對整個社會以及對影響社會的大型曆史轉變的理解。
它隻是變成了這樣一個問題,要麼關乎&ldquo所有這些微小的運動和反應&rdquo,要麼關乎&ldquo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或者可以說是殘渣&rdquo。
(38) 因此,在進一步闡明觀點之前,我希望重點探讨一個理論上非常有趣的例子&mdash&mdash布克哈特的時期概念。
他對時序叙述的态度不僅模糊,而且多半消極,這影響了他對時期概念的處理方式。
(順便提一句,請注意他也是先教曆史,然後才改教藝術。
)并不是說他避免提供一連串包羅萬象的曆史場景,而是拒絕受到編年史的束縛;(39)讀一讀他的主要著作就會發現,他明顯不願意承認同質時間流是重要媒介。
在布克哈特的著作《世界曆史沉思錄》(WeltgeschichtlicheBetrachtungen)中,他放棄時間流,代之以永恒世界,旨在一一審核于自由發展的文化與國家和宗教這兩種制度化力量之間(可能)産生的各種關系;【151】他從世界曆史的各個領域收集與時間順序僅表面相關的大量例子,借此證明自己的看法是有根據的。
《君士坦丁大帝時代》(DieZeitConstantinsdesGrossen)和《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都證明他同樣不關心曆史過程的動力學。
在這兩部著作中,布克哈特讓時間停滞,在阻止時間泛濫之後,他先從靜止現象中選取橫斷面加以詳述,然後對所有現象作仔細審查。
他的解釋是形态學的描述,而不是按照時間先後的叙述,隻涵蓋單一的曆史時期。
但是在否認時間順序的同時,布克哈特也稱贊了時間順序,他的《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就是最恰當的例子。
文藝複興時期的生活千姿百态,從重新發掘古典文化到自由建立國家,從對個人價值觀的新認識到社會風俗和日益興盛的世俗化,在這部無與倫比的代表作中,他對此逐一進行了研究。
他是否想證明,他提到的事件盡管同時發生,卻有着不同的指向?共同出現的事件之間未必相互連貫?确實有可能,因為他指出&ldquo藝術的最高形式并不以國家外在的政治生活為轉移&rdquo(40),這清楚地表明他意識到文化時代之間的不一緻性。
盡管如此,他宣稱其目的就是把意大利文藝複興闡釋成個人覺醒的時代&mdash&mdash順便提一句,人們依然把這一概念視為他做出的一項持久貢獻。
(41)這不隻是總結,而是真正的想法,意味着這種(世俗的)個人主義精神幾乎體現在構成該時期的所有活動、抱負、生存方式中。
因此,不能把文藝複興視為彙集在一起但互不相幹的事件,而是一個整體,其意義滲入每一個要素。
【152】換言之,布克哈特跳出了時序時間,結果卻陷入時間流。
或者看起來是這樣。
一旦認為某個複雜的時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有形的區域時間自然就退回到不定狀态,伴随總
簡言之,可以認為每一領域中的事件前後相繼,有某種内在邏輯。
(24)它們形成可理解的序列。
每個序列都在自己特别的時間上展開。
此外,不同序列的時間通常有着不同的形狀。
西格蒙德·戴蒙德在哈佛做的一個小實驗驚人地證明了這一點。
他要求學生調查美國曆史的不同領域,根據各個領域的發現把事件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時期。
有的學生負責政治史,有的負責文學史,等等。
他們最後集合,比較筆記。
結果顯示,他們各自的時期劃分并不一緻。
(25) 赫爾德(Herder)提出了差别化曆史時間的一般理論,影響深遠。
最近在一篇關于曆史領域相對時間概念的文章中,W.馮·萊登(W.vonLeyden)注意到這一論點。
本段摘自馮·萊登的文章,将引用有關赫爾德的原文: &hellip&hellip重要的是,赫爾德也認為每一事物對時間都有自己的度量方式,或者有對自己時間的度量方式;即使沒有其他共存的度量方式,該度量方式也存在。
他大概想說,事物本身就是鐘表,而不是擁有一個鐘表。
他肯定說,如果從曆史解釋中排除普通觀念,那麼牛頓的絕對時空框架在該領域中一定同樣遭到否定。
他認為,人們将發現兩個不同的事物永遠不會有同樣的時間度量,因此在宇宙中可能&ldquo同時&rdquo存在着無數的時間。
為了消除懷疑,他解釋說,就像無限空間&ldquo曾是&rdquo宇宙中所有位置的總和一樣,所有時間都有相同的度量,【147】該觀點是由知識分子引入的:嚴格講,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隻是一種幻影&hellip&hellip據我所知,那些先前把赫爾德視為史料編纂者的人,沒有讨論或指出過這個特征時間學說。
(26) 那麼,在某個曆史時刻,我們面對的多個事件從形式上看之所以同時發生,是因為處于不同的領域中。
事實上,不可能為每個事件恰當定性,除非将其在特定序列中的位置考慮在内。
不同領域中的有形時間遮蔽了始終如一的時間流。
在這裡,曆史分期(historicalperiod)進入視野;幾乎所有涵蓋一定範圍的曆史都使用這種時空單位,以模仿事件的過程。
分期似乎确實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單位;因此,當不能從素材中發現這一單位時,就會根據事實虛構一個出來。
對分期之意義的看法搖擺不定,時而唯名論,時而現實主義,而時期劃分本身不會因此被改變。
那麼,讓我們看看時期劃分。
任何嗣後&ldquo發現&rdquo或确立的時期,都由不連貫的事件或事件組構成&mdash&mdash該現象衆所周知,解釋了較少受到時代精神影響的事件:因此,19世紀下半葉被塞入太多内容,這些内容雖然與從中産生的思想屬于同一時代(epoch),但是與後者并非真的屬于同一時期(contemporaries)。
典型時期(即曆史過程的階段分期)混雜着不一緻的成分。
沒什麼值得吃驚的。
個體的精神不也是不連貫的嗎?(27)&ldquo我們的頭腦,&rdquo瓦萊裡說道,【148】&ldquo&hellip&hellip充滿了被彼此隔離的傾向和想法。
&rdquo(28)而且利希滕貝格(Lichtenberg)早在150年前就說道:&ldquo當我躺下時,我常常産生一個想法;當我站立時,尤其當我吃得少感到虛弱時,我又會産生另外一個想法。
&rdquo(29)馬克·布洛赫提到我們頭腦中&ldquo驚人的内部隔斷&rdquo,并且舉例講述了曆史學家古斯塔夫·雷諾特(GustaveLenôtre)&ldquo常常吃驚地發現在革命法庭成員(Terrorists)家中有這麼多優秀的父親&rdquo。
(30)完整人格無疑是迷信,卻受到現代心理學的青睐。
可以預料,并不缺少觀點承認曆史時期的非均質性。
馬克思談及意識形态上層建築的&ldquo非同時性&rdquo(Ungleichzeitigkeit)。
庫爾提烏斯(Curtius)堅持認為文學在運動、生長和持續性方面均與藝術不同。
(31)夏皮羅(Schapiro)相信,如果存在貫穿某一時期整個文化的統一風格,那麼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而是需要對它加以解釋,依靠的手段是把該風格強加給多領域的某個特殊因素。
(32)雷蒙·阿隆支持藝術在社會經濟環境方面保持獨立性,并維護政治領域的相對自主性,以抗衡社會史的支持者。
(33)曼德爾鮑姆(Mandelbaum)對哲學史的看法很特别,偏好把&ldquo文化多元主義&rdquo設想為獨立且内在連續的諸多特殊曆史。
(34)狄爾泰不僅強調了某一時期統一的生活環境,而且強調存在這樣的力量:反對時代精神的片面性,而後者常常抱殘守缺或預見未來。
(35) 但是注意某個現象是一回事,意識到其潛在意義又是另一回事。
【149】沒有觀點證明,已經意識到某時期構成要素的差異對時間順序的意義而言意味着什麼。
例如,馬克思作為真正的現實主義者,即使能夠感知并說明&ldquo非同步性&rdquo,也還是固守着黑格爾的辯證曆史過程觀念,遵循傳統把同質線性時間等同為曆史時間。
然而,就福西永&mdash庫布勒觀點而言,有證據表明該等式還值得懷疑。
事實上,曆史由事件構成,但是從事件順序中幾乎不能了解事件之間的關系及意義。
事件雖然同時發生,但是内在并不同步。
既然如此,就沒有道理把曆史過程視為同質時間流。
時間流這一形象掩蓋了曆史事件序列所賴以顯現的不同時間。
提到曆史時,應該講不同曆史時間的推移,而不是&ldquo抽象時間的推移&rdquo(MarchofTime)。
曆法時間非但不能推移,而且是一個空洞的容器。
雖然日曆時間概念對科學不可或缺,但對人類事務并不适用。
我們的記憶方式證明了日曆時間的這種不相關性。
我可以清晰地回憶起過去發生的事件,卻想不起發生的日期。
或許對特征的記憶與時序記憶成反比;對于一生中重要的邂逅,基本特征記得越清楚,就越容易錯誤判斷時間上的遠近或者弄錯時間順序。
記憶在主觀時間弧度上的位置已經确定,将其轉移到不曾體驗過的時間&mdash&mdash時序時間上&mdash&mdash的客觀位置,其中的困難導緻了前述錯誤。
再沒有比體驗這種時間更困難的了。
這再次突顯了時序時間的形式特征&mdash&mdash空洞。
【150】它該怎麼承載内容呢?正如瓦爾特·本雅明明智而謹慎的觀察,人性進步這一說法站不住腳,主要是因為這種觀點與時序時間緊密相關,将時序時間視為任何重要過程的基體。
(36) 結果,可以說我們眼睜睜地看着時期瓦解。
從一個有意義的時空單位轉變成一種偶然邂逅的場所&mdash&mdash就像火車站的候車室一樣。
但并不止這些。
因此,拉斯利特(Laslett)意識到,一般概念被投射回過去時變得不可靠,堅持曆史必須努力&ldquo在複雜的細節中&hellip&hellip重建&rdquo。
(37)但是,不能因此放棄對整個社會以及對影響社會的大型曆史轉變的理解。
它隻是變成了這樣一個問題,要麼關乎&ldquo所有這些微小的運動和反應&rdquo,要麼關乎&ldquo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或者可以說是殘渣&rdquo。
(38) 因此,在進一步闡明觀點之前,我希望重點探讨一個理論上非常有趣的例子&mdash&mdash布克哈特的時期概念。
他對時序叙述的态度不僅模糊,而且多半消極,這影響了他對時期概念的處理方式。
(順便提一句,請注意他也是先教曆史,然後才改教藝術。
)并不是說他避免提供一連串包羅萬象的曆史場景,而是拒絕受到編年史的束縛;(39)讀一讀他的主要著作就會發現,他明顯不願意承認同質時間流是重要媒介。
在布克哈特的著作《世界曆史沉思錄》(WeltgeschichtlicheBetrachtungen)中,他放棄時間流,代之以永恒世界,旨在一一審核于自由發展的文化與國家和宗教這兩種制度化力量之間(可能)産生的各種關系;【151】他從世界曆史的各個領域收集與時間順序僅表面相關的大量例子,借此證明自己的看法是有根據的。
《君士坦丁大帝時代》(DieZeitConstantinsdesGrossen)和《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都證明他同樣不關心曆史過程的動力學。
在這兩部著作中,布克哈特讓時間停滞,在阻止時間泛濫之後,他先從靜止現象中選取橫斷面加以詳述,然後對所有現象作仔細審查。
他的解釋是形态學的描述,而不是按照時間先後的叙述,隻涵蓋單一的曆史時期。
但是在否認時間順序的同時,布克哈特也稱贊了時間順序,他的《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就是最恰當的例子。
文藝複興時期的生活千姿百态,從重新發掘古典文化到自由建立國家,從對個人價值觀的新認識到社會風俗和日益興盛的世俗化,在這部無與倫比的代表作中,他對此逐一進行了研究。
他是否想證明,他提到的事件盡管同時發生,卻有着不同的指向?共同出現的事件之間未必相互連貫?确實有可能,因為他指出&ldquo藝術的最高形式并不以國家外在的政治生活為轉移&rdquo(40),這清楚地表明他意識到文化時代之間的不一緻性。
盡管如此,他宣稱其目的就是把意大利文藝複興闡釋成個人覺醒的時代&mdash&mdash順便提一句,人們依然把這一概念視為他做出的一項持久貢獻。
(41)這不隻是總結,而是真正的想法,意味着這種(世俗的)個人主義精神幾乎體現在構成該時期的所有活動、抱負、生存方式中。
因此,不能把文藝複興視為彙集在一起但互不相幹的事件,而是一個整體,其意義滲入每一個要素。
【152】換言之,布克哈特跳出了時序時間,結果卻陷入時間流。
或者看起來是這樣。
一旦認為某個複雜的時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有形的區域時間自然就退回到不定狀态,伴随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