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美國平裝第一版)*
關燈
小
中
大
拉考爾完全清楚這本書對他而言是個未知領域,主要關涉曆史研究,而非他先前著作中探讨的社會、社會學、文學或藝術史問題。
他一再跟我講到,他擔心與阿多諾的交情會受挫,因為這本書是他思想的一次轉折,背離了阿多諾一直關注的一些論題。
1966年11月26日,克拉考爾去世,這本論述曆史的著作尚未完成。
本書計劃有八章,其中第一到第四章、第七章、第五章前半部分手稿幾近寫就,僅需細微修改。
第五章後半部分、第六章、第八章,克拉考爾已經打好草稿或寫好了梗要,相當可讀,但需進一步仔細編輯。
應莉莉·克拉考爾和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要求,我答應編輯本書手稿以備出版。
我對已完成的章節進行了仔細檢查,隻做了些許修改,未完成的章節則需要大量編輯工作。
我添加了簡短的前言和後記,修訂了腳注和參考書目。
本書最終在克拉考爾去世三年後的1969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在紐約付梓。
克拉考爾去世後,他的朋友、學生和仰慕者将他的文稿和信件捐贈給了位于馬爾巴赫的德語文獻檔案館(DeutschesLiteraturarchiv),感興趣的學者可以在那裡很容易查閱到。
随後的幾十年内,在德國和美國,【viii】克拉考爾作為作家和思想家的聲望不斷攀升。
1989年,克拉考爾百年誕辰之際,馬爾巴赫文獻檔案館舉辦了一場包括出版著作、私人文稿和照片在内的文獻展,以此展示和紀念他的生活、工作和思想。
展覽吸引了許多慕名者,并在德國其他城市巡展。
在馬克·安德森(MarkM.Anderson)教授和安德裡亞斯·胡塞恩(AndreasHuyssen)教授的積極倡議和籌備下,哥倫比亞大學也于1990年舉辦了一場展覽,同時組織召開了一場研讨會,讨論克拉考爾的生活和著作。
與會發言者包括與克拉考爾私交甚笃的洛文塔爾(Loewenthal)。
演講論文于1991年在《新德國批評》(NewGermanCritique)第54期以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特刊結集出版,其中還包括托馬斯·列文(ThomasY.Levin)制作的一份克拉考爾作品選目。
新一代學者重新發現克拉考爾,令我欣慰。
但他們在努力借助克拉考爾的思想、作品和性格闡釋各自理論的時候,我發現存在一系列問題。
他們普遍認為克拉考爾從法蘭克福學派之外借用了一些觀點,這尤其令他們沮喪。
他的最終之作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存在明顯差異。
有兩篇文章專門讨論克拉考爾這部論述曆史的遺作,發表在《新德國批評》1991年秋第54期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特刊(SpecialIssue),分别是格特魯德·科赫(GertrudKoch)的《克拉考爾曆史概念中的流放、記憶與影像》(&ldquoExile,Memory,andImageinKracauer&rsquosConceptionofHistory&rdquo,第95&mdash109頁)和因卡·米爾德-巴赫(InkaMiilder-Bach)的《作為自傳的曆史:終結之前的最終事》(&ldquoHistoryasAutobiography,TheLastThingsbeforetheLast&rdquo,第139&mdash157頁)。
這兩篇文章既沒有對本書加以概括總結,也沒有指出其内容與克拉考爾早期作品完全不同。
文章腳注中引用的著作和文章,要麼克拉考爾并不熟悉,要麼就是他先前的著作,好像這本論述曆史的書與他早期作品完全沒有不同。
文章也沒有注意到,在本書的腳注和參考書目中,【ix】克拉考爾引用的大部分是曆史學、語文學和哲學文獻,從未提及自己的前期作品,也很少涉及他先前著作中随處可見的社會學家。
最糟糕的是,文章作者暗示甚至直陳曆史并非克拉考爾的主要關注對象。
嚴肅且準确闡釋克拉考爾最後著作的學術論著尚未出現。
這部重要遺作已絕版多年,現在新版發行以飨新一代讀者,以此為起點,希望學界出現更加新穎、充分的闡釋。
保羅·奧斯卡·克裡斯特勒 (PaulOskarKristeller) 哥倫比亞大學 1994年6月 *** * 文中方括号【】中數字為原書頁碼,下同
他一再跟我講到,他擔心與阿多諾的交情會受挫,因為這本書是他思想的一次轉折,背離了阿多諾一直關注的一些論題。
1966年11月26日,克拉考爾去世,這本論述曆史的著作尚未完成。
本書計劃有八章,其中第一到第四章、第七章、第五章前半部分手稿幾近寫就,僅需細微修改。
第五章後半部分、第六章、第八章,克拉考爾已經打好草稿或寫好了梗要,相當可讀,但需進一步仔細編輯。
應莉莉·克拉考爾和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要求,我答應編輯本書手稿以備出版。
我對已完成的章節進行了仔細檢查,隻做了些許修改,未完成的章節則需要大量編輯工作。
我添加了簡短的前言和後記,修訂了腳注和參考書目。
本書最終在克拉考爾去世三年後的1969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在紐約付梓。
克拉考爾去世後,他的朋友、學生和仰慕者将他的文稿和信件捐贈給了位于馬爾巴赫的德語文獻檔案館(DeutschesLiteraturarchiv),感興趣的學者可以在那裡很容易查閱到。
随後的幾十年内,在德國和美國,【viii】克拉考爾作為作家和思想家的聲望不斷攀升。
1989年,克拉考爾百年誕辰之際,馬爾巴赫文獻檔案館舉辦了一場包括出版著作、私人文稿和照片在内的文獻展,以此展示和紀念他的生活、工作和思想。
展覽吸引了許多慕名者,并在德國其他城市巡展。
在馬克·安德森(MarkM.Anderson)教授和安德裡亞斯·胡塞恩(AndreasHuyssen)教授的積極倡議和籌備下,哥倫比亞大學也于1990年舉辦了一場展覽,同時組織召開了一場研讨會,讨論克拉考爾的生活和著作。
與會發言者包括與克拉考爾私交甚笃的洛文塔爾(Loewenthal)。
演講論文于1991年在《新德國批評》(NewGermanCritique)第54期以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特刊結集出版,其中還包括托馬斯·列文(ThomasY.Levin)制作的一份克拉考爾作品選目。
新一代學者重新發現克拉考爾,令我欣慰。
但他們在努力借助克拉考爾的思想、作品和性格闡釋各自理論的時候,我發現存在一系列問題。
他們普遍認為克拉考爾從法蘭克福學派之外借用了一些觀點,這尤其令他們沮喪。
他的最終之作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存在明顯差異。
有兩篇文章專門讨論克拉考爾這部論述曆史的遺作,發表在《新德國批評》1991年秋第54期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特刊(SpecialIssue),分别是格特魯德·科赫(GertrudKoch)的《克拉考爾曆史概念中的流放、記憶與影像》(&ldquoExile,Memory,andImageinKracauer&rsquosConceptionofHistory&rdquo,第95&mdash109頁)和因卡·米爾德-巴赫(InkaMiilder-Bach)的《作為自傳的曆史:終結之前的最終事》(&ldquoHistoryasAutobiography,TheLastThingsbeforetheLast&rdquo,第139&mdash157頁)。
這兩篇文章既沒有對本書加以概括總結,也沒有指出其内容與克拉考爾早期作品完全不同。
文章腳注中引用的著作和文章,要麼克拉考爾并不熟悉,要麼就是他先前的著作,好像這本論述曆史的書與他早期作品完全沒有不同。
文章也沒有注意到,在本書的腳注和參考書目中,【ix】克拉考爾引用的大部分是曆史學、語文學和哲學文獻,從未提及自己的前期作品,也很少涉及他先前著作中随處可見的社會學家。
最糟糕的是,文章作者暗示甚至直陳曆史并非克拉考爾的主要關注對象。
嚴肅且準确闡釋克拉考爾最後著作的學術論著尚未出現。
這部重要遺作已絕版多年,現在新版發行以飨新一代讀者,以此為起點,希望學界出現更加新穎、充分的闡釋。
保羅·奧斯卡·克裡斯特勒 (PaulOskarKristeller) 哥倫比亞大學 1994年6月 *** * 文中方括号【】中數字為原書頁碼,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