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自高”,以為周之伐殷以暴也。
吾德非周武,而義慚夷、齊,庶欲遠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奪,邁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貴,執鮑焦之貞至,遵薪者之清節。
故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吾之斯志,豈可奪哉?(《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止群臣議代禮儀令 當議孤終不當承之意而已。
猶獵,還方有令。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又令 吾殊不敢當之,外亦何豫事也。
(同上) ○罷設受禅壇場令 屬出見外,便設壇場,斯何謂乎?今當辭讓不受诏也。
但于帳前發玺書,威儀如常,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既發玺書又下令 當奉還玺绶為讓章。
吾豈奉此诏承此贶邪?昔堯讓天下于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于善卷、石戶之農、北人無擇。
或退而耕颍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攜子入海,終身不反,或以為辱,自投深淵,且顔斶懼太樸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樂丹穴之潛處,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仁。
斯九士者,鹹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千載,于今稱焉。
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诏也。
亟為上章還玺绶,宣之天下,使鹹聞焉。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辭請禅令(延康元年十一月乙卯) 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匿野,顔阖辭魯币而遠迹,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高也。
故列士徇榮名,義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
是以仲尼師王骀,而子産嘉申徒。
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鹹若斯,則諸卿遊于形骸之内,而孤求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
亟為上章還玺绶,勿複紛紛也。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讓禅令 夫古聖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乎昆蟲,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不被服清風,沐浴玄德。
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風雨應節,祯祥觸類而見。
今百姓寒者未暖,饑者未飽,鳏者未室,寡者未嫁,權、備尚存,未可舞以幹戚,方将整以齊斧,戎役未息于外,士民未安于内,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睹擊壤之戲,嬰兒未可托于高巢,餘糧未可以宿于田畝,人事未備,至于此也。
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龍馬,山未出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環,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
昔東戶季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鹹得以此就功勒名。
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衆事備,群瑞效,然後安,乃議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玺绶,無重吾不德也。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又令 泰伯三以天下讓,人無得而稱焉,仲尼歎其至德,孤獨何人?(同上) ○答董巴等令 凡斯皆宜聖德,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天瑞雖彰,須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當之?今讓,冀見聽許,外内鹹使聞知。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三讓玺绶令 冀三讓而不見聽,何汲汲于斯乎?(《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讓禅令 天下重器,王者正統,以聖德當之,猶有懼心,吾何人哉?且公卿未至乏主,斯豈小事。
且宜以待固讓之後,乃當更議其可耳。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又令 以德則孤不足,以時則戎虜未滅。
若以群賢之靈,得保首領,終君魏國,于孤足矣。
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聖德遺慶,孤何有焉?是以未敢聞命。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允受禅令 昔者大舜飯糗茹草,将終身焉,斯則孤之前志也。
及至承堯禅,被珍裘,妻二女,若固有之,斯則順天命也。
群公卿士,誠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違,孤亦曷以辭焉?(《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令 樹德垂聲,崇化笃俗。
(《文選》桓溫《薦谯秀表》注) 道薄于當年,風頹于百代矣。
(同上) ○答卞蘭教 賦者,言事類之所附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也。
故作者不虛其辭,受者必當其實。
蘭此賦,豈吾實哉。
昔吾丘壽王一陳寶鼎,何武等徒以歌頌,猶受金帛之賜。
蘭事雖不諒,義足嘉也。
今賜牛一頭。
(《魏志·卞後傳》注引《魏略》)
吾德非周武,而義慚夷、齊,庶欲遠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奪,邁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貴,執鮑焦之貞至,遵薪者之清節。
故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吾之斯志,豈可奪哉?(《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止群臣議代禮儀令 當議孤終不當承之意而已。
猶獵,還方有令。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又令 吾殊不敢當之,外亦何豫事也。
(同上) ○罷設受禅壇場令 屬出見外,便設壇場,斯何謂乎?今當辭讓不受诏也。
但于帳前發玺書,威儀如常,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既發玺書又下令 當奉還玺绶為讓章。
吾豈奉此诏承此贶邪?昔堯讓天下于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于善卷、石戶之農、北人無擇。
或退而耕颍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攜子入海,終身不反,或以為辱,自投深淵,且顔斶懼太樸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樂丹穴之潛處,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仁。
斯九士者,鹹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千載,于今稱焉。
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诏也。
亟為上章還玺绶,宣之天下,使鹹聞焉。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辭請禅令(延康元年十一月乙卯) 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匿野,顔阖辭魯币而遠迹,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高也。
故列士徇榮名,義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
是以仲尼師王骀,而子産嘉申徒。
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鹹若斯,則諸卿遊于形骸之内,而孤求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
亟為上章還玺绶,勿複紛紛也。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讓禅令 夫古聖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乎昆蟲,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不被服清風,沐浴玄德。
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風雨應節,祯祥觸類而見。
今百姓寒者未暖,饑者未飽,鳏者未室,寡者未嫁,權、備尚存,未可舞以幹戚,方将整以齊斧,戎役未息于外,士民未安于内,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睹擊壤之戲,嬰兒未可托于高巢,餘糧未可以宿于田畝,人事未備,至于此也。
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龍馬,山未出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環,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
昔東戶季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鹹得以此就功勒名。
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衆事備,群瑞效,然後安,乃議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玺绶,無重吾不德也。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又令 泰伯三以天下讓,人無得而稱焉,仲尼歎其至德,孤獨何人?(同上) ○答董巴等令 凡斯皆宜聖德,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天瑞雖彰,須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當之?今讓,冀見聽許,外内鹹使聞知。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三讓玺绶令 冀三讓而不見聽,何汲汲于斯乎?(《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讓禅令 天下重器,王者正統,以聖德當之,猶有懼心,吾何人哉?且公卿未至乏主,斯豈小事。
且宜以待固讓之後,乃當更議其可耳。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又令 以德則孤不足,以時則戎虜未滅。
若以群賢之靈,得保首領,終君魏國,于孤足矣。
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聖德遺慶,孤何有焉?是以未敢聞命。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允受禅令 昔者大舜飯糗茹草,将終身焉,斯則孤之前志也。
及至承堯禅,被珍裘,妻二女,若固有之,斯則順天命也。
群公卿士,誠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違,孤亦曷以辭焉?(《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令 樹德垂聲,崇化笃俗。
(《文選》桓溫《薦谯秀表》注) 道薄于當年,風頹于百代矣。
(同上) ○答卞蘭教 賦者,言事類之所附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也。
故作者不虛其辭,受者必當其實。
蘭此賦,豈吾實哉。
昔吾丘壽王一陳寶鼎,何武等徒以歌頌,猶受金帛之賜。
蘭事雖不諒,義足嘉也。
今賜牛一頭。
(《魏志·卞後傳》注引《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