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魏書》)
○拜毛玠等子為郎中令(延康元年三月)
故尚書仆射毛玠、奉常王修、涼茂、郎中令袁渙、少府謝奂、萬潛、中尉徐奕、國淵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義,并早即世,而子孫陵遲,恻然愍之。
其皆拜子男為郎中。
(《魏志·文帝紀》注引《魏書》) ○以鄭稱授太子經學令(延康元年五月) 龍淵、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并裡之田,砻之以砥砺,錯之以他山,故能緻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
學亦人之砥砺也。
稱笃學大儒,勉以經學輔侯,宜旦夕入授,曜明其志。
(《魏志·文帝紀》注引《魏略》,《文館詞林》六百九十五) ○問張既令(延康元年) 試守金城太守蘇則,既有綏民平夷之功,聞又出軍西定湟中,為河西作聲勢,吾甚嘉之。
則之功效,為可加爵邑未邪?封爵重事,故以問卿,密白意,且勿宣露也。
(《魏志·蘇則傳》注引《魏名臣奏》) ○敕盡規谏令(延康元年七月庚辰) 軒轅有明台之議,放勳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
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谏,将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缙紳考六藝,吾将兼覽焉。
(《魏志·文帝紀》) ○孟達、楊仆降附令(延康元年七月庚辰) 吾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
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新城太守。
近複有扶老攜幼,首向王化者。
吾聞夙沙之民,自縛其君以歸神農;豳國之衆,繦負其子而入豐、鎬,斯豈驅略迫脅之所緻哉?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内發,使之然也。
以此而推,西南将萬裡無外,權、備将與誰守死乎?(《魏志·文帝紀》注引《魏略》) ○複谯租稅令(延康元年七月甲午) 先王皆樂其所生,禮不忘其本。
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複谯租稅二年。
(《魏志·文帝紀》注引《魏書》) ○殡祭死亡士卒令(延康元年十一月癸卯) 諸将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
其告郡國給槥椟殡斂,送至其冢,官為設祭。
(《魏志·文帝紀》) ○以李伏言禅代合符谶示外令 以示外。
薄德之人,何能至此?未敢當也。
斯誠先王至德通于神明,固非人力也。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辭符谶令(延康元年十一月丙午) 犁牛之駁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
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辭許芝等條上谶緯令(延康元年十一月辛亥) 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歎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終然複子明辟,《書》美其人。
吾雖德不及二聖,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夫唐堯、舜、禹之迹,皆以聖質茂德處之,故能上和靈祇,下甯萬姓,流稱今日。
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餘業,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饑者未盡飽。
夙夜憂懼,弗敢遑甯,庶欲保全發齒,長守今日,以沒于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荷之責。
望狹志局,守此而已。
雖屢蒙祥瑞,當之戰惶,五色無主。
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栗手悼,書不成字,辭不宣心。
吾間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裡。
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時整理。
複子明辟緻仕。
”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
宜宣示遠近,使昭赤心。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再讓符命令(延康元年十一月辛亥) 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
至于覽餘辭,豈餘所謂哉?甯所堪哉?諸卿指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
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也。
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曆屯田,百姓面有饑色,衣或裋褐不完,罪皆在孤。
是以上慚衆瑞,下愧士民。
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
宜止息此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後,不愧後之君子。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答司馬懿等再陳符命令(延康元年十一月癸醜) 世之所不足者,道義也;所有餘者,苟妄也。
常人之性,賤所不足,貴所有餘,故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孤雖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貴。
夫“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
丹石微物,尚保斯質,況吾托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
且於陵仲子以仁為富,柏城子高以義為貴,鮑焦感子貢之言,棄其蔬而槁死,薪者譏季劄失辭,皆委重而弗視。
吾獨何人?昔周武,大聖也,使叔旦盟膠鬲于四内,使召公約微子于共頭,故伯夷、叔齊相與笑之曰:“昔神農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壞自成,不以人之卑
其皆拜子男為郎中。
(《魏志·文帝紀》注引《魏書》) ○以鄭稱授太子經學令(延康元年五月) 龍淵、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并裡之田,砻之以砥砺,錯之以他山,故能緻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
學亦人之砥砺也。
稱笃學大儒,勉以經學輔侯,宜旦夕入授,曜明其志。
(《魏志·文帝紀》注引《魏略》,《文館詞林》六百九十五) ○問張既令(延康元年) 試守金城太守蘇則,既有綏民平夷之功,聞又出軍西定湟中,為河西作聲勢,吾甚嘉之。
則之功效,為可加爵邑未邪?封爵重事,故以問卿,密白意,且勿宣露也。
(《魏志·蘇則傳》注引《魏名臣奏》) ○敕盡規谏令(延康元年七月庚辰) 軒轅有明台之議,放勳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
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谏,将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缙紳考六藝,吾将兼覽焉。
(《魏志·文帝紀》) ○孟達、楊仆降附令(延康元年七月庚辰) 吾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
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新城太守。
近複有扶老攜幼,首向王化者。
吾聞夙沙之民,自縛其君以歸神農;豳國之衆,繦負其子而入豐、鎬,斯豈驅略迫脅之所緻哉?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内發,使之然也。
以此而推,西南将萬裡無外,權、備将與誰守死乎?(《魏志·文帝紀》注引《魏略》) ○複谯租稅令(延康元年七月甲午) 先王皆樂其所生,禮不忘其本。
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複谯租稅二年。
(《魏志·文帝紀》注引《魏書》) ○殡祭死亡士卒令(延康元年十一月癸卯) 諸将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
其告郡國給槥椟殡斂,送至其冢,官為設祭。
(《魏志·文帝紀》) ○以李伏言禅代合符谶示外令 以示外。
薄德之人,何能至此?未敢當也。
斯誠先王至德通于神明,固非人力也。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辭符谶令(延康元年十一月丙午) 犁牛之駁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
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辭許芝等條上谶緯令(延康元年十一月辛亥) 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歎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終然複子明辟,《書》美其人。
吾雖德不及二聖,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夫唐堯、舜、禹之迹,皆以聖質茂德處之,故能上和靈祇,下甯萬姓,流稱今日。
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餘業,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饑者未盡飽。
夙夜憂懼,弗敢遑甯,庶欲保全發齒,長守今日,以沒于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荷之責。
望狹志局,守此而已。
雖屢蒙祥瑞,當之戰惶,五色無主。
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栗手悼,書不成字,辭不宣心。
吾間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裡。
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時整理。
複子明辟緻仕。
”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
宜宣示遠近,使昭赤心。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再讓符命令(延康元年十一月辛亥) 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
至于覽餘辭,豈餘所謂哉?甯所堪哉?諸卿指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
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也。
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曆屯田,百姓面有饑色,衣或裋褐不完,罪皆在孤。
是以上慚衆瑞,下愧士民。
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
宜止息此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後,不愧後之君子。
(《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 ○答司馬懿等再陳符命令(延康元年十一月癸醜) 世之所不足者,道義也;所有餘者,苟妄也。
常人之性,賤所不足,貴所有餘,故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孤雖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貴。
夫“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
丹石微物,尚保斯質,況吾托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
且於陵仲子以仁為富,柏城子高以義為貴,鮑焦感子貢之言,棄其蔬而槁死,薪者譏季劄失辭,皆委重而弗視。
吾獨何人?昔周武,大聖也,使叔旦盟膠鬲于四内,使召公約微子于共頭,故伯夷、叔齊相與笑之曰:“昔神農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壞自成,不以人之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