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誅壽輝友諒稱王

關燈
那太祖領了大隊人馬,自婺州回至金陵,文武官員,出城迎接慶賀,不題。

    且說江州徐壽輝,有手下陳友諒奪得龍袍、玉帶什物,獻于壽輝,擇日改了國号,即了天子之位。

    常慮安慶府為江州左肋之地,不可不取。

    屢屢遣兵命将,皆不得利,壽輝甚是惱怒。

    一日,早朝已畢,遂遣陳友諒為大元帥,統了十萬兵馬,駐小孤山。

    都督倪文俊,領精兵五萬,夾攻安慶。

    那安慶府城,元将姓餘名阙,字廷心。

    世家威武,父親在廬州做官,遂居住在廬州。

    元統元年,舉進士及第,除授湖廣平章,真個是文武全才,元朝第一員臣子。

    把那徐壽輝麾下攻打的軍馬七戰七敗。

    聞知陳友諒領兵來攻,便縱步提戈,當先出馬,與那先鋒趙普勝戰到八十餘合,不分勝敗。

    天晚回兵。

    将及二更,恰有祝英領兵二十萬來接應。

    陳友諒便叫趙普勝攻東門,倪文俊攻南門,祝英攻北門,自統大兵攻西門,四面如蟻的重重裹來。

    餘阙見西門勢頭更急,心知寡不敵衆,便督敢死士三千,出城與陳友諒對戰。

    從古說得好:“一人拚命,萬夫莫當。

    ”那餘阙到友諒陣中,奮起生平氣力,這些随來的精勇,個個持死殺來,真個是摧枯拉朽,直撞橫沖,殺得友諒遠走二十裡之地。

    正好追趕,恰聽得倪文俊攻破了南門,餘阙大驚,把頭回看,但見城内火焰沖天,便勒馬回兵來救。

    那友諒也騎馬追來,趙普勝、祝英又殺入城中,随行兵将,俱各逃散。

    餘阙獨馬單槍,與賊死戰,身中了十餘槍,路至清水塘邊,以刀自刎,死于塘内。

    其妻蔣氏及妾耶律氏,抱了兒子德臣、女兒安安、外甥福童,皆在官署中投水而死。

    那餘阙死時,年才五十有六,著有五經餘氏注疏,至今學士遵為指南。

    葬在南門外。

    後來太祖一統登基,特嘉其忠,立廟于忠烈坊,歲時緻祭,這也不贅。

     且說陳友諒既取了安慶,留旗将丁普郎鎮守。

    自領兵回到江州,朝見徐壽輝,備說安慶已取,留兵鎮守一節。

    壽輝大喜,正将賞功,隻見倪文俊出班大喊如雷,說:“攻取安慶,全是微臣之功,不幹友諒之力!”壽輝變色,問說:“怎見是卿之功!”文俊奏道:“友諒攻打西門,被餘阙領敢死之士三千,出城大戰,友諒奔走二十裡外。

    臣率士卒奮勇先登,衆所共知,怎說是友諒的功績?”壽輝大怒,對友諒說:“你為元帥,不能對敵敗走,且欲冒領軍功,欲學晉時王渾乎?”友諒說:“初時四面攻打,餘阙隻是固守城池,我們兵馬誰敢先登。

    後來餘阙因臣攻西門勢急,隻得引兵出戰,臣假作佯輸,哄他來趕,文俊方得領兵人。

    設奇指示,皆臣之力。

    ”壽輝便叱說:“休得胡說。

    本當治以軍法,姑念汝舊功免死。

    ”即刻令左右拘拿印绶,不許與共軍國事;惟今朝參。

    友諒此時真個是:“地裂無處遮醜面,鬼門難進免羞慚。

    ”退出朝堂,閑住在家,甚是惱恨。

     原來張定邊、陳英傑兩人與友諒相善,俱有萬夫不當之勇。

    向來彼此依附,往來極密的。

    一日,友諒接兩人到家,說:“壽輝昔日蕲黃起義,今日據有荊、襄地面,坐享富貴,皆出我萬死一生之力;今一旦削我兵權,安置私第,真是無義之徒,令人可惱!”定邊對說:“‘事有何難,今宅中家兵有五百餘人,明早可令暗藏利器,伏于朝外,隻喚二人帶劍随行。

    元帥佯言上殿奏事,壽輝必無所備。

    元帥便可挺劍行事,我二人乘機殺了倪文俊,号令滿朝文武,事可頃刻而成。

    ”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