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描寫又少;我想,如果真是徐文長寫的,應該寫得更好一些。
為了謹慎起見,這書的作者,我暫且還隻能稱作無名氏。
這書的注釋,是大緻按照人民文學出版社注釋《三國演義》的方式來稿的。
我在一九四三年曾寫過一篇《英烈傳本事考證》,收入拙作《中國小說叢考》我根據三十二種著作,替每一回的故事找出它的娘家,曾經費了很多的工夫。
這些材料,現在我也都列入各回注釋當中去。
可能過去對于這書太不重視,鉛印本真可以說得上“錯誤百出”,幾乎每面都有好幾十個錯字;甚至有些地方,一漏就是好幾十個字;也時有錯簡,使你讀時上句不接下句。
凡是這些地方,都已經改正過來了。
由于錯得太多,可能還有不及改正的地方,希望讀者諸君指示,以便在重版時樸正。
我所做的整理工作約有五點:第一是改正回目。
我認為乙本每回隻有七言隻句,每回的第二個七言句都是後來凄上去的,大部分都湊得不怎麼高明。
例如第十四回,“常遇害采石擒王”,是三二二的句子,但下聯“陶安紫氣星降生”卻是二三二的句子,這怎麼對得起來呢?又如,第三十六回“韓成将義死鄱陽”,下聯卻是“假太祖投水喪命”,尤其滑稽。
“韓成将”就是“假太祖”,“義死都陽”就是“投水喪命”,兩件事實在是一件事,又何必再要下聯呢再說,原來的七言隻句那是在逢雙回目上押韻的,湊起來就仿佛元曲最後的“詞曰”。
例如:“元順帝荒淫失政,開浚河毀拆民房(原作生)。
專朝政群奸緻亂,真明主應瑞濠梁。
衆牧童成群聚會,伽藍殿暗蔔行藏。
販烏梅風留龍駕,郭光卿起義滁陽……”全部都是如此。
我除第二回政”民生”為“民房”外,還改了以下諸回目:第十八回“劉伯溫法遣猿還”,改“劉伯溫法伏猿降”;第二十六回“釋亮祖望風歸順”,改“釋亮祖望風歸降”;第四十回“朱太相誤入廬山”,改“歸德侯草表投降”;第四十八回“殺巡哨鳴鑼擊柝”,改“殺巡哨鳴鑼擊梆”,第七十二回“高麗國進表稱臣”,改“高面目進表頌揚”;第七十九回“劉伯溫辭官隐逸”,故事在上一回,故改“唐之淳便殿見駕”。
因此,我把每回後加的第二個七言句完全删去了。
這樣一改,八十回回目就恢複了原來的面貌,從頭到尾,一韻到底,仿佛一篇故事大綱。
第二是删去每回開端的詩句以及其他詩句。
我覺得每回開端的詩句都寫得不好,全部删去了。
正文中的詩句也大都寫得不好,大部分都已削去。
隻有一些“排語”,有的頗為幽默,有的寫景美麗,有的氣勢雄壯,幾乎全部保留。
第三是删去二十八宿誕生傳說。
我認為這是迷信部分,不是神話;并且摹仿《東漢演義》,也太無聊。
凡是易于删去的其他迷信部分,也都則去。
第四是改正詞語。
詞語如有不通之處,也順便改正。
第五是增加插圖和地圖。
我覺得清人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中有一冊《明太祖功臣圖》,畫得很好,除張德勝、韓宜可、濮真、郭德成這四個人《英烈傳》中不曾提及以外,其餘四十位都可以利用,便都用到《英烈傳》上來。
(最有趣的是,清刊本的《三國演義》竟也抄襲這些圖,張冠李戴。
例如:沐英被改成呂布,常遇春被改成馬騰,湯和被改成夏侯惇等等。
)近人吳晗的《朱元璋傳》上有兩幅地圖,我也借用其中一幅到本書上來,謹此聲謝。
關于這書的價值,由于這書仿《三國演義》,寫朱元璋與蒙古貴族統治者的鬥争,除吸收民間傳說外,幾乎每個故事都有根據,無形中就可以讓讀者知道大緻真實的曆史,但書中有些地方卻宣揚了“真命天子”等封建思想。
一九五四年我對《英烈傳》進行修訂,并寫了《序》,後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重印。
如今,我将一九五九年的版本改正了一些錯誤,修改了《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出書。
整理這部《英烈傳》都是在業餘抽出時間搞的,疏漏之處一定很多,誠懇地希望族者諸君指教。
趙 景 深 一九五○年七月十二日于上海 一九八○年九月修訂
為了謹慎起見,這書的作者,我暫且還隻能稱作無名氏。
這書的注釋,是大緻按照人民文學出版社注釋《三國演義》的方式來稿的。
我在一九四三年曾寫過一篇《英烈傳本事考證》,收入拙作《中國小說叢考》我根據三十二種著作,替每一回的故事找出它的娘家,曾經費了很多的工夫。
這些材料,現在我也都列入各回注釋當中去。
可能過去對于這書太不重視,鉛印本真可以說得上“錯誤百出”,幾乎每面都有好幾十個錯字;甚至有些地方,一漏就是好幾十個字;也時有錯簡,使你讀時上句不接下句。
凡是這些地方,都已經改正過來了。
由于錯得太多,可能還有不及改正的地方,希望讀者諸君指示,以便在重版時樸正。
我所做的整理工作約有五點:第一是改正回目。
我認為乙本每回隻有七言隻句,每回的第二個七言句都是後來凄上去的,大部分都湊得不怎麼高明。
例如第十四回,“常遇害采石擒王”,是三二二的句子,但下聯“陶安紫氣星降生”卻是二三二的句子,這怎麼對得起來呢?又如,第三十六回“韓成将義死鄱陽”,下聯卻是“假太祖投水喪命”,尤其滑稽。
“韓成将”就是“假太祖”,“義死都陽”就是“投水喪命”,兩件事實在是一件事,又何必再要下聯呢再說,原來的七言隻句那是在逢雙回目上押韻的,湊起來就仿佛元曲最後的“詞曰”。
例如:“元順帝荒淫失政,開浚河毀拆民房(原作生)。
專朝政群奸緻亂,真明主應瑞濠梁。
衆牧童成群聚會,伽藍殿暗蔔行藏。
販烏梅風留龍駕,郭光卿起義滁陽……”全部都是如此。
我除第二回政”民生”為“民房”外,還改了以下諸回目:第十八回“劉伯溫法遣猿還”,改“劉伯溫法伏猿降”;第二十六回“釋亮祖望風歸順”,改“釋亮祖望風歸降”;第四十回“朱太相誤入廬山”,改“歸德侯草表投降”;第四十八回“殺巡哨鳴鑼擊柝”,改“殺巡哨鳴鑼擊梆”,第七十二回“高麗國進表稱臣”,改“高面目進表頌揚”;第七十九回“劉伯溫辭官隐逸”,故事在上一回,故改“唐之淳便殿見駕”。
因此,我把每回後加的第二個七言句完全删去了。
這樣一改,八十回回目就恢複了原來的面貌,從頭到尾,一韻到底,仿佛一篇故事大綱。
第二是删去每回開端的詩句以及其他詩句。
我覺得每回開端的詩句都寫得不好,全部删去了。
正文中的詩句也大都寫得不好,大部分都已削去。
隻有一些“排語”,有的頗為幽默,有的寫景美麗,有的氣勢雄壯,幾乎全部保留。
第三是删去二十八宿誕生傳說。
我認為這是迷信部分,不是神話;并且摹仿《東漢演義》,也太無聊。
凡是易于删去的其他迷信部分,也都則去。
第四是改正詞語。
詞語如有不通之處,也順便改正。
第五是增加插圖和地圖。
我覺得清人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中有一冊《明太祖功臣圖》,畫得很好,除張德勝、韓宜可、濮真、郭德成這四個人《英烈傳》中不曾提及以外,其餘四十位都可以利用,便都用到《英烈傳》上來。
(最有趣的是,清刊本的《三國演義》竟也抄襲這些圖,張冠李戴。
例如:沐英被改成呂布,常遇春被改成馬騰,湯和被改成夏侯惇等等。
)近人吳晗的《朱元璋傳》上有兩幅地圖,我也借用其中一幅到本書上來,謹此聲謝。
關于這書的價值,由于這書仿《三國演義》,寫朱元璋與蒙古貴族統治者的鬥争,除吸收民間傳說外,幾乎每個故事都有根據,無形中就可以讓讀者知道大緻真實的曆史,但書中有些地方卻宣揚了“真命天子”等封建思想。
一九五四年我對《英烈傳》進行修訂,并寫了《序》,後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重印。
如今,我将一九五九年的版本改正了一些錯誤,修改了《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出書。
整理這部《英烈傳》都是在業餘抽出時間搞的,疏漏之處一定很多,誠懇地希望族者諸君指教。
趙 景 深 一九五○年七月十二日于上海 一九八○年九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