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杜蘭德号”和黛呂舍特

關燈
不管怎樣,叔叔和侄女好像都同意不用着急。

    等到大家看到黛呂舍特成為一個很可能的法定繼承人的時候,求婚的人會成群地前來。

    這些殷勤的人都沒有良好的品質。

    梅斯萊希埃裡感覺到了這一點。

    他低聲抱怨說:&ldquo金子一般的姑娘,銅一般的求婚者。

    &rdquo他一一回絕了那些來求婚的人。

    他等待着。

    她也等待着。

     奇怪的事情是,他不大喜歡貴族。

    從這方面來看,他不像是一個英國人。

    人們會很難相信他甚至拒絕了澤西島的甘杜愛家的某一個人和薩克島的布格内&mdash尼科蘭家的某一個人對黛呂舍特的求婚。

    大家都毫不猶豫地斷言,他沒有接受奧裡尼的貴族的要求,他也拒絕了愛德家族的一個成員的建議,這個家族肯定是忏悔者愛德華①的後代。

    不過我們懷疑這個說法是不是事實。

     -------- ①忏悔者愛德華(約1003&mdash1066),英格蘭國王(1042&mdash1066在位),因笃信宗教,獲&ldquo忏悔者&rdquo這一稱号,曾興建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即位之初重用戈德溫伯爵,并娶其女。

    1051年放逐戈德溫家族,但戈德溫興兵叛亂,被迫恢複其權勢,并指定其子哈羅德為他的繼承人。

     十二萊希埃裡的性格中的例外 梅斯萊希埃裡有一個缺點,一個很大的缺點。

    他恨教士,不是恨某一個人,而是恨某件事物。

    有一天,他看書(因為他常看書),看到伏爾泰的作品(因為他常看伏爾泰的作品)裡有這樣一句話:&ldquo教士們是貓。

    &rdquo這時他放下書來,有人聽到他低聲咕哝道:&ldquo我覺得自己是狗。

    &rdquo 不妨回想一下,當他建造當地的&ldquo魔鬼船&rdquo的時候,教士,路德教教徒,加爾文派教徒和天主教徒一樣,猛烈地反對他,又慢慢地迫害他。

    對航行進行改革,力圖給諾曼底群島帶來進步,用一種新發明當做白粉粉刷可憐的小小的格恩西島,我們沒有隐瞞過,被認為是一件該死的輕率的事。

    因此人們稍稍譴責了他。

    大家不要忘記,我們在這兒說到的從前的教士和現時的教士完全不同,現時的幾乎在本地所有的教堂裡的教士都自由地傾向進步。

    當年的那些人千方百計地阻礙萊希埃裡。

    他們能夠利用講道和說教設置的許多阻力來對付他。

    教士厭惡他,他也厭惡教士。

    不過他們的憎恨和他的憎恨相比,卻顯得情有可原了。

     但是,要承認這一點,他對教士的厭惡是一種天生的特性。

    他不需要因為受到憎恨所以才憎恨他們。

    正像他說的,他是狗,是這些貓的死對頭。

    他在觀念上反對他們,而最頑強的是他在本能上反對他們。

    他感覺到他們有潛伏的爪子,他向他們露出了自己的牙齒。

    應該說,這顯得有點輕率,不總是那樣恰當。

    不加區别,是一個錯誤。

    沒有結成整體的、完完全全的憎恨。

    薩瓦①的副本堂神父也得不到他的好感。

    對梅斯萊希埃裡來說,是無法相信有什麼好教士的。

    因為講求哲理,他失去了少許明智。

    寬容的人氣量也會狹小,就像穩重的人也會發怒一樣。

    但是萊希埃裡是很溫厚的人,他不可能真正地對人充滿憎恨。

    他甯願擊退别人的攻擊,而不願主動進攻别人。

    他和教會中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他們傷害過他,他僅僅隻是不想對他們有好感而已。

    他們的憎恨和他的憎恨之間的細微的差别在于他們是滿懷敵意,而他隻是有些反感。

     格恩西島雖然不過是一個小島,卻有地方容得下兩種宗教。

    它有天主教和新教。

    我們還要補充說,在同一個教堂裡兩種宗教卻不能并存。

    每一個宗教信仰有它自己的教堂或者小教堂。

    在德國,例如在海德爾堡①,便沒有這樣講究。

    那兒的人把教堂分成兩半,一半給聖彼得②,一半給加爾文③。

    兩半之間有一道隔闆,好防止雙方動拳頭。

    兩部分同樣大小,天主教徒有三個祭台,胡格諾派也有三個祭台。

    因為儀式舉行的時間全都相同,唯一的一口鐘同時為兩種宗教儀式敲響。

    它同時召喚教徒去上帝那兒或者去魔鬼那兒。

    非常簡單化。

    ④ -------- ①薩瓦,法國東南部地區名。

     ①海德爾堡,德國南部城市,現又譯為海德貝格。

     ②聖彼得,是《聖經》中人物,耶稣十二使徒之一。

    耶稣死後,他為衆使陡之首,集衆門徒接受聖靈,建立教會。

    《新約》中的《彼得前書》、《彼得後書》傳說皆其所著。

     ③加爾文(1509&mdash1564),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爾文派的創始人。

     ④據本書原版本注,雨果于1840年10月和1864年9月兩次到過海德爾堡。

    他曾在1840年10月19日寫 過這樣一段文字:&ldquo在德國常常看見教堂裡縱向分成兩部分,中間是一道有孔的木栅。

    &rdquo 德國人的冷漠能夠将就這種相鄰的關系。

    可是在格恩西島,每種宗教有它自己的活動場所。

    島上有正統派的堂區,也有異教徒的堂區。

    大家可以選擇。

    既不選這個,也不選那個,這便是梅斯萊希埃裡的選擇。

     這個水手,這個工人,這個哲學家,這個靠勞動發家的人,表面上非常單純,實際上絲毫也不單純。

    他有他的矛盾和固執。

    對于教士,他的看法是不可動搖的。

    他表達了蒙洛西埃①的觀點。

     他常常信口說出一些不得體的開玩笑的話。

    他有他個人特有的用語,希奇古怪,不過都有道理。

    去作忏悔,他叫做&ldquo梳理良心&rdquo。

    他識的字很少,非常少,他隻在兩次狂風之間随意讀點東西,他的字加上拼寫錯誤很難看懂。

    他的發音也有錯誤,不過并非都是幼稚的關系。

    當路易十八的法國和威靈頓的英國之間因為滑鐵盧戰役出現和平的時候②,梅斯萊希埃裡說:&ldquo布爾蒙③是兩個陣營當中做橋梁的叛徒④。

    有一次他寫&ldquo教皇的職位&rdquo,卻寫成&ldquo教皇的丢位&rdquo⑤。

    我們不認為這是故意寫錯的。

     這種反對教皇的行動并沒有使他和聖公會的信徒和解。

    天主教的神父不喜歡他,新教的教區長也不喜歡他。

    面對最嚴肅的教義,他的不信奉宗教的情緒會幾乎毫不節制地爆發。

    有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去聽雅克曼·埃羅德牧師關于地獄的講道,講的十分精采,從頭到尾充滿《聖經》裡的話,證實了永罰①,肉刑,酷刑,罰入地獄,無情的懲罰,沒完沒了的焚燒,難以平息的詛咒,上帝的憤怒,上天的狂怒,神的報複,許多不容置疑的事情。

    他和一個教徒走出教堂的時候,有人聽到他低聲說:&ldquo您瞧,我有了一個古怪的想法。

    我認為上帝是仁慈的。

    &rdquo 這種無神論的種子是他在法國旅居以後帶回來的。

     雖然他是格恩西島人,而且是相當純的血統,可是因為他的&ldquo不恰當的&rdquo頭腦,島上的人把他叫做&ldquo法國人&rdquo。

    他自己并不掩蓋它,他已經浸透了破壞性的思想。

    他那樣狂熱地造那隻汽船,那隻&ldquo魔鬼船&rdquo,就十足地證明這一點。

    他說過:&ldquo我吃的是八九年的奶②。

    &rdquo那可不是什麼好的奶。

     此外,他還因此造成了一些誤解。

    要一心一意地永遠待在一些小地方這是很困難的事。

    在法國,要&ldquo保全面子&rdquo,在英國,要&ldquo受人尊敬&rdquo,甯靜的生活是以此為代價的。

    要受人尊敬,那就是說要遵守許許多多教規戒律,從嚴格地守主日③開始一直到規規矩矩地打領帶。

     -------- ①蒙洛西埃(1775&mdash1838),法國作家,伯爵,所寫作品堅決反對耶稣會會士。

     ②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村,拿破侖率領的七萬二千名法軍同英将威靈頓(1769&mdash1852)率領的七萬名英、荷、比、德聯軍展開決定性會戰,法軍大敗,6月22日拿破侖決定退位,以後被流放聖赫勒拿島。

    路易十八成為法國國王。

     ③布爾蒙(1773&mdash1846),法國軍人,本為保皇派,1800年起與拿破侖合作,屢立戰功,但在滑鐵盧戰役前夕投靠普魯士人,又參加保皇派,後為路易十八效勞。

     ④萊希埃裡原想說:&ldquo做橋梁的中間人&rdquo,因為在法語&ldquo中間人&rdquo後面多加了兩個字母,成了&ldquo叛徒&rdquo。

     ⑤法語中兩者發音幾乎相同。

     ①基督教認為犯大罪者,特别是有機會聽到福音但拒不信從者,死後靈魂将下地獄受各種極刑,永不得赦,稱為&ldquo永罰&rdquo。

     ②指1789年,發生法國大革命的一年。

    這句話意思是指萊希埃裡承認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③主日,基督教對星期日的别稱,教徒在是日&ldquo守安息&rdquo,專事宗教活動,不做其他工作。

     &ldquo不要讓人家輕視&rdquo,這又是一條利害的規定。

    讓人輕視,這是開除出教的淡化了的說法。

    小城市是最容易産生長舌婦的地方,它們因為當地特有的惡意而出了名,這種惡意是從小型望遠鏡的小的一頭看見的詛咒。

    最勇敢的人也懼怕别人叫他廢物④。

    人們不怕槍林彈雨,也不怕狂風暴雨,但是在&ldquo傲慢太太&rdquo①面前卻隻好向後退。

    梅斯萊希埃裡的頑固性要多于他的邏輯性。

    可是在這樣的壓力下面,他的頑固性也要屈服。

    他&ldquo把水放進了他的酒裡&rdquo,這是另外一種滿含潛在的讓步之意的用語,有時候不可明言。

    他遠遠離開教士,可是他并不非常堅決地對他們關上大門。

    在正式的場合和規定的教士訪問的時期,他會用一種令人滿意的方式接待路德教的主任教士或者天主教小教堂的神父。

    相隔很長一段時間,他有時也會陪伴黛呂舍特去聖公會的教堂。

    我們說過,黛呂舍特隻是在一年中的四個大節日才去那兒。

     總之,對于這些使他付出代價的妥協,他覺得很惱火,他不但沒有和教會裡的人靠攏,而且他内心裡的反感更大了。

    他用更多的嘲弄來為自己出氣。

    他這個人并不厲害,隻是在這件事上顯得有點尖刻。

    這一點沒有任何法子能改變他。

     事實上是他的性格完全如此,所以隻好将就下去。

     所有的教士他都不喜歡。

    他帶着一種革命意味的不尊敬的态度。

    他很少區分這一種和那一種宗教儀式。

    他甚至不能正确地評價這樣一個偉大的進步:不要相信真在論②。

    他在這些問題上的短視竟使他看不出牧師和神父之間的差别。

    他會把一位尊敬的聖師和尊敬的神父搞混。

    他說:&ldquo衛斯理③并不比羅耀拉①好多少。

    &rdquo當他看見一個牧師帶着他的妻子走過的時候,他會轉過頭去。

    同時他嘀咕道:&ldquo讨了老婆的教士!&rdquo說這幾個字時的荒唐的語氣是當時在法國才有的。

    他曾經講過,他最近一次在英國旅行,看到了&ldquo倫敦的主教夫人&rdquo。

    他強烈地反對這一類的結合,甚至表示極大的氣憤。

    &ldquo長袍不能和長袍結婚②!&rdquo他大聲說。

    聖職對他說來好像是單獨一種性别。

    他會很自然地說:&ldquo非男非女,是教士。

    &rdquo他用很不得體的口氣把同樣的蔑視的形容語加到聖公會的教士身上和天主教教士身上。

    他用相同的用語來形容兩種&ldquo黑袍&rdquo。

    關于教士,不管他們是天主教的還是路德教的,他都不願費神改變一下那個時候大兵常用的比喻。

    他常對黛呂舍特說:&ldquo你願意嫁給誰就嫁給誰,隻要不嫁給一個教士。

    &rdquo -------- ④&ldquo廢物&rdquo,原漢譯《聖經》中音譯為拉加,據1980年出版的現代中文譯本《聖經》,譯為廢物,見《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二節:&ldquo但是我告訴你們,向弟兄動怒的,也要受裁判;罵弟兄為&lsquo廢物&rsquo的,得上法庭&hellip&hellip&rdquo ①指那種自負、無禮、刁鑽的女人。

     ②真在論,天主教神學聖事論學說之一。

    認為在彌撒中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内,耶稣的肉體、血、靈魂和神性,真正存在于其間。

    宗教改革運動興起以來,新教各宗派對聖餐的看法不一,多數認為餅和酒隻是耶稣體血的象征,耶稣的本體并不真正存在于其中。

     ③衛斯理(1703&mdash1791),約翰·衛斯理,是基督教新教衛斯理宗創始人之一,生于英國,曾做牧師四處傳教,後脫離國教,建立獨立的衛斯理宗教會。

     ①羅耀拉(約1491&mdash1556),依納爵·羅耀拉,是天主教耶稣會創始人,1530年至1534年,邀集同伴仿效軍隊紀律創立耶稣會,制定會規,強調無條件執行教皇委派的一切任務。

     ②一指女人的長袍,一指教士的長袍。

     十三嬌柔可愛因此無憂無慮 話一說出口,梅斯萊希埃裡便牢牢記住;話一說出口,黛呂舍特便忘得一幹二淨。

    這就是叔叔和侄女之間的細微的差别。

     黛呂舍特是像我們見到的那樣長大的,她還不大習慣有什麼責任心。

    應該強調一下,一種不太認真的教育包含着潛伏的危險。

    希望自己的孩子過早享福,這也許是不慎重的。

     黛呂舍特相信,隻要自己高興,那麼一切也都是美好的。

    此外,她感覺到她的叔叔看到她快樂他也快樂。

    她和梅斯萊希埃裡的思想觀點幾乎差不多。

    她的宗教生活隻是一年去教堂四次就得到滿足了。

    大家能看到為了過聖誕節,她穿上好看的衣服。

    至于什麼是生活,她完全不了解。

    她擁有了她應該有的一切,好讓她有一天可以狂熱地戀愛。

    在眼前,她始終是歡歡喜喜的。

     她任意地唱歌,任意地絮叨,無拘無束地生活,突然說出一句話,就走過去了,做完一件事,就跑掉了。

    她是這樣的迷人,除此之外,她還享有英國式的自由。

    在英國,孩子們都獨來獨往,姑娘們是她們自己的主人,青春不受任何束縛。

    這是那兒的習俗。

    以後,自由的姑娘成了奴隸般的婦人。

    我們在這兒對&ldquo自由&rdquo和&ldquo奴隸&rdquo這兩個字眼是從好的方面來理解的,是自由地成長,奴隸般地盡職。

     黛呂舍特每天早晨醒來,已經把前一天自己做的事忘得一幹二淨。

    如果你問她上星期她做了些什麼,會使她十分窘迫。

    不過這并不妨礙她在某些迷惘的時候,心存一種神秘的苦惱,感到在她的喜悅和她的歡樂上拂過不清楚是怎樣的生活的陰影。

    那些藍色的天空也有那些雲彩,不過那些雲彩很快就消失了。

    她帶着爽朗的笑聲擺脫了這樣的心情,而且既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憂郁,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又會如此甯靜。

    她總是和一切東西玩耍。

    她的調皮淘氣常使路過的人哭笑不得。

    她開男孩們玩笑。

    如果她碰到魔鬼,她也不會可憐它們,照樣要戲弄它們。

    她長得這樣俊俏,同時又是這樣天真無知,使她不覺過分表現自己。

    她對人微笑,好像一隻小貓用爪子抓人。

    被抓傷的人活該倒黴。

    她卻不再會想到這件事了。

    昨天對她來說是不存在的。

    她生活在完完全全的今天。

    這就是過分完滿的幸福。

    在黛呂舍特身上,回憶像雪會融化一樣也會消失得毫無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