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怪圈

關燈
争史裡是非常罕見的,以關公的桀骜性格,面對一個毫沒有名氣的“老卒”,竟然絲毫也占不到一點便宜,這是他自己都不可以原諒自己的。

    如果靠着對手的失誤把對手結果,這樣的勝利對他自己本身而言不啻為一種極大的恥辱;所以面對落馬的黃忠,關羽選擇了放棄,不經意中也給自己留了條後路。

    話說回來了,黃忠确實格外的命好,要是遇見張飛,恐怕他老命就要懸了……回到城中,韓玄已是一臉的不高興,對黃忠說:“汝箭百發百中,何不射之?”明是提醒,其實已經有了些許責怪和逼迫的味道在裡面了。

    次日疆場之上,黃忠為報關羽不殺之恩,虛發兩箭,第三箭隻射了關公的盔纓。

    這個舉動便宜了關羽卻惹怒了韓玄!回到了城内,韓玄大罵黃忠通敵,二話不說就拉出去要砍。

    這時候魏延再次出場,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形象,砍死刀斧手,救了黃忠,開城納降,獻了長沙郡。

     設想一種可能,魏延也許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

    在襄陽開城放劉備入城未遂,自己也無家可歸,隻得投奔了韓玄,而他并不是要想找一個新主子為他效命,而是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投奔劉備的機會。

    按當時的局勢,魏延斷然不會去投靠曹操,如果魏延是想投靠曹操,就不會有襄陽城頭那一出好戲了;至于孫權呢?恐怕也不在魏延的思想範疇之内吧,孫權是個靠地利吃飯的君主,典型的“耗子扛槍窩裡橫”,似乎除了水戰以外,沒有幾場陸戰能拿得出手的了。

    魏延投孫氏也許還真的會涉及到一個相當嚴重的磨合問題;加上時局,劉備占了荊襄已成了些氣候,向南方四郡擴充自己的領土是勢在必行的,遲早要殺到長沙。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魏延在長沙就是能走也不會走的。

    韓玄這樣的主子性疑成體,惹衆怒是遲早的事,一旦到了萬夫所指的時候,他要做的隻是在關鍵時刻順應民心就夠了。

    而且以魏延這樣的性格,關羽兵臨城下,作為一個武将連向韓玄請戰的意思和舉動都沒有,可見他根本不想取悅這個絲毫不招他待見的主子,再者也免得跟劉備軍隊結仇。

    看來他自己心裡的小算盤打的蠻響的。

    終于等到機會來了……魏延也許真的是為了心儀已久的明主劉備而迫不及待地殺掉了韓玄,在他的心裡投靠劉備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了,他心裡真的很高興,有一種漂泊江海終遇明主的感覺,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他傷透了心,關羽帶魏延來見劉備,諸葛亮二話不說就要把魏延拉出去斬首,恐怕當時所有人都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對待魏延。

    連劉備也有些看不過去,驚問何故?諸葛亮就搬出了他子虛烏有的“反骨”理論——“食其祿而殺其君,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城,是不義也。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

    其實孔明這套說法恐怕就是傻子聽了都會覺得站不住腳。

    就在攻占長沙前,張飛取武陵郡,鞏志就在城上射死了自己的太守金璇,結果還取而代之做了武陵太守!再有以後将出現的張松,法正,孟達,不是都有要斬首的可能?諸葛亮對待魏延的做法簡直是有些混帳了。

    在劉備為魏延求情後,諸葛亮依然不依不饒,竟然一反儒雅溫和的形象,指着魏延說:“吾且饒你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這種江湖口氣簡直是對魏延人格的侮辱。

    再回到剛才的假設,如果魏延真的是為了投靠劉備才熬到今天歸順的地步,魏延就是很忠心的人。

    而且劉備在世時,在以後大大小小的戰争中,魏延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劉備的事,甚至沒有頂撞,挖苦過劉備,而且劉備在世時,魏延言辭謹慎且多曾表露自己的報負,并得到過劉備的信任,做到了漢中太守這一要職。

    <三國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衆鹹壯其言。

    可見當時的魏延是很有一番事業心的,至于造反,除非他瘋了而劉備死後,魏延在明知道諸葛亮看不上自己的情況下,還依然有意無意地露出對諸葛亮的微詞。

    可見,魏延真正服的是劉備!對于諸葛亮,你官大歸官大,你隻要有我魏延看着不對的,我就要說。

    諸葛亮也許是看出了魏延身上的那點子“個性”才對他厭惡的。

    魏延也夠背的,好容易熬到了出頭,用一座長沙郡都換不回軍師爺對自己的好感,想想魏延的遭遇,真是令人感到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