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怪圈
關燈
小
中
大
說起魏延,恐怕那塊“反骨”比他自己還要有名,至于那塊“反骨”長在他顱骨的哪個地方,恐怕先最先發現這塊骨頭的諸葛亮也無法正确指出,但是諸葛亮就是憑空以“外科手術”的手段為魏延移植了這塊讓他終生都擡不起頭來的桎梏。
其實魏延的任何一次對劉備有利的行動都可以算是正義的,其實仔細想想,魏延幾乎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劉備的事,但是也奇怪,就是被諸葛亮瞧不上。
先是劉備攜民渡江,到了襄陽東門,欲使劉琮開門放百姓入城,時琮已降曹,蔡瑁張允叱軍士亂箭齊發,眼見無辜百姓死傷無計,突然從城中沖出一将,大罵蔡張二人,并掄刀砍死守門将士打開了城門,大叫:“皇叔領兵進城共殺賣國之賊!”這員小将就是魏延。
魏延的出場比較不同于其他大将,沒有相互引薦中的惺惺相惜,也不是在疆場上一騎突至就人于危難,更不是在計窮之時臨危獻計以挽狂瀾。
一出場就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态出現在各位看官面前,當然了,也給人一種“叛逆者”的感覺。
其實回頭來看,魏延的做法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主子懦弱聽信讒言,任何一個有骨氣的下屬都有理由不去保他。
本人相信,魏延是非常崇拜劉備的,劉備在荊襄的一系列所作所為,魏延不可能不看在心裡,任何一個稍微有點遠見人都會覺得劉備是個成大器的人,棄暗投明就變的很正常了。
要知道,魏延當時還不是名将,手下估計頂多也就幾百個士兵,而且是完全身處在别人的武裝勢力範圍之内。
當時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蔡瑁張允又把持重兵,他一旦在這個時候有些舉動,很可能就被立即拿下斬殺。
可是魏延竟然可以出頭痛斥蔡張二人,可見其剛直的性格。
而且,魏延叫劉備入城的目的很明确,不是要造反,說句冠冕堂皇的話,就是要他進城主事!這一點和伊籍當初勸劉備“以吊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餘黨”的初衷是一樣的,而且比伊籍先生的文明且實用得多。
此時有魏延大開方便之門,劉備占據襄陽似乎如同紙上觀文一般。
當然,劉備天天“仁德”“仁德”地叫着,自然也不會采納這個唾手可得的勝利,選擇不進城而改投他處。
而最最氣人的是諸葛亮此時的舉動,當初他是完全贊成伊籍的計劃的,而且還用近乎吓唬的口氣對劉備說:“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如何拒敵?”說明他很清楚奪下襄陽對劉備的重要性,但此時他看見魏延開了城門,劉備有不入之意,竟然迎合劉備!勸說主子走江陵暫避。
試想,劉備“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日行十餘裡往江陵進發,曹兵一至,受難的首先就是這些扶老攜幼的百姓!果不其然,曹操并到,百姓們被殺的妻尋夫,兄找弟,父在東,子在西。
再看看魏延這邊,被荊襄的首席大将文聘殺了個兵士全無,而且《演義》中又寫到“延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靠長沙太守韓玄”,這個“卻”字用的很傳神,顯示了魏延當時有一種被人抛棄的感覺,等于是自己白白地費了番心血,出于為自己的将來考慮也好,為了自己景仰的君主立功也好,為了江湖道義也好,結果弄得自己險些喪命,到了無處容身的地步了。
魏延的遭遇不得不讓人聯想,假如這次劉備進了襄陽,諸葛亮會不會也用“倨其地而獻其城,是不義也”這套理論殺掉魏延呢?答案是——肯定!其實諸葛亮對待魏延的許多做法上就像是一個怎麼說都有理的潑皮無賴,沒有原因,就是看着你魏文長不順眼,我職位比你高!你奈我何?! 後來悲劇再繼續上演,魏延被劉備抛棄後沒有安身之處,便轉投長沙太守韓玄,這長沙太守韓玄是個非常不是東西的人,性格多疑,且混不講理,以魏延這樣的性格,估計在那裡的全部抱負就是為了一日三餐吧,根本談不上什麼為主子出力之類的問題,諸葛亮在借用周瑜“投石問路”取了南郡,襄陽,荊州之後,又向南部擴充自己的勢力,零陵,武陵,桂陽相繼都落于劉備之手,這個時候,南邊就剩長沙郡了,劉備自然也是志在必得,可是不是所有的肉都那麼容易吃,長沙郡的老将黃忠武藝非常,與關公兩口刀兩匹馬大戰了總共一百五六十合也不分勝負,真是齊逢對手,兩廂交戰正酣,黃忠坐下馬突失前蹄,把黃忠活活掀了下來,,關羽舉刀猛喝:“且饒你性命,快換馬厮殺!”看到這裡,與其說關羽講義氣,倒不如說是他的面子起了更大的作用。
黃忠與關羽戰了一百多回合也未分出個勝負,這在關公自己的戰
其實魏延的任何一次對劉備有利的行動都可以算是正義的,其實仔細想想,魏延幾乎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劉備的事,但是也奇怪,就是被諸葛亮瞧不上。
先是劉備攜民渡江,到了襄陽東門,欲使劉琮開門放百姓入城,時琮已降曹,蔡瑁張允叱軍士亂箭齊發,眼見無辜百姓死傷無計,突然從城中沖出一将,大罵蔡張二人,并掄刀砍死守門将士打開了城門,大叫:“皇叔領兵進城共殺賣國之賊!”這員小将就是魏延。
魏延的出場比較不同于其他大将,沒有相互引薦中的惺惺相惜,也不是在疆場上一騎突至就人于危難,更不是在計窮之時臨危獻計以挽狂瀾。
一出場就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态出現在各位看官面前,當然了,也給人一種“叛逆者”的感覺。
其實回頭來看,魏延的做法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主子懦弱聽信讒言,任何一個有骨氣的下屬都有理由不去保他。
本人相信,魏延是非常崇拜劉備的,劉備在荊襄的一系列所作所為,魏延不可能不看在心裡,任何一個稍微有點遠見人都會覺得劉備是個成大器的人,棄暗投明就變的很正常了。
要知道,魏延當時還不是名将,手下估計頂多也就幾百個士兵,而且是完全身處在别人的武裝勢力範圍之内。
當時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蔡瑁張允又把持重兵,他一旦在這個時候有些舉動,很可能就被立即拿下斬殺。
可是魏延竟然可以出頭痛斥蔡張二人,可見其剛直的性格。
而且,魏延叫劉備入城的目的很明确,不是要造反,說句冠冕堂皇的話,就是要他進城主事!這一點和伊籍當初勸劉備“以吊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餘黨”的初衷是一樣的,而且比伊籍先生的文明且實用得多。
此時有魏延大開方便之門,劉備占據襄陽似乎如同紙上觀文一般。
當然,劉備天天“仁德”“仁德”地叫着,自然也不會采納這個唾手可得的勝利,選擇不進城而改投他處。
而最最氣人的是諸葛亮此時的舉動,當初他是完全贊成伊籍的計劃的,而且還用近乎吓唬的口氣對劉備說:“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如何拒敵?”說明他很清楚奪下襄陽對劉備的重要性,但此時他看見魏延開了城門,劉備有不入之意,竟然迎合劉備!勸說主子走江陵暫避。
試想,劉備“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日行十餘裡往江陵進發,曹兵一至,受難的首先就是這些扶老攜幼的百姓!果不其然,曹操并到,百姓們被殺的妻尋夫,兄找弟,父在東,子在西。
再看看魏延這邊,被荊襄的首席大将文聘殺了個兵士全無,而且《演義》中又寫到“延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靠長沙太守韓玄”,這個“卻”字用的很傳神,顯示了魏延當時有一種被人抛棄的感覺,等于是自己白白地費了番心血,出于為自己的将來考慮也好,為了自己景仰的君主立功也好,為了江湖道義也好,結果弄得自己險些喪命,到了無處容身的地步了。
魏延的遭遇不得不讓人聯想,假如這次劉備進了襄陽,諸葛亮會不會也用“倨其地而獻其城,是不義也”這套理論殺掉魏延呢?答案是——肯定!其實諸葛亮對待魏延的許多做法上就像是一個怎麼說都有理的潑皮無賴,沒有原因,就是看着你魏文長不順眼,我職位比你高!你奈我何?! 後來悲劇再繼續上演,魏延被劉備抛棄後沒有安身之處,便轉投長沙太守韓玄,這長沙太守韓玄是個非常不是東西的人,性格多疑,且混不講理,以魏延這樣的性格,估計在那裡的全部抱負就是為了一日三餐吧,根本談不上什麼為主子出力之類的問題,諸葛亮在借用周瑜“投石問路”取了南郡,襄陽,荊州之後,又向南部擴充自己的勢力,零陵,武陵,桂陽相繼都落于劉備之手,這個時候,南邊就剩長沙郡了,劉備自然也是志在必得,可是不是所有的肉都那麼容易吃,長沙郡的老将黃忠武藝非常,與關公兩口刀兩匹馬大戰了總共一百五六十合也不分勝負,真是齊逢對手,兩廂交戰正酣,黃忠坐下馬突失前蹄,把黃忠活活掀了下來,,關羽舉刀猛喝:“且饒你性命,快換馬厮殺!”看到這裡,與其說關羽講義氣,倒不如說是他的面子起了更大的作用。
黃忠與關羽戰了一百多回合也未分出個勝負,這在關公自己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