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诏的鬧劇
關燈
小
中
大
诏之後,又得侍郎王服相助,取白絹書名畫字。
其實很多時候人的思維方式似乎很弱智,舉事就要聯名畫押,生怕别人說你不忠心,但是往往很多事情壞就壞在了畫押上,這等于是生怕别人不能一窩端,非要給對手留下全部的線索要對手輕易地盡數剿除,他們兩個也一樣,結果又拉來了種輯,吳碩,吳子蘭和馬騰,當然,有誰又能忘記那麼忠君愛國的劉備呢?結果一個個上趕着畫了押,留下了足夠讓曹操完美破案的證據。
可想而知,在這個曹操一家“獨傾朝野”的局勢下,沒有什麼是可以瞞住的,太醫吉平下毒失敗導緻事情全盤的敗露,那本名冊也被搜出,曹操此時要做的不是拷問,而是按名冊裡的名字滅一門圈一筆就可以了。
事情非常順利地平息了,除了劉備僥幸逃脫,馬騰一家的悲劇留做了曹操心底的後帳,董承等人全被曹操揪出來滅了門。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回頭再想想董承,這位當初為了獻帝親冒矢石救駕的功臣,在曹操擴充自己勢力的時候,不知道他在那些時日做了些什麼,也許是躺在“功臣”的搖籃裡荒廢了武功。
總而言之,他沒有上進,以至于《演義》中沒有對他後來的行徑做絲毫的介紹。
在封建時代,本身就是個“家天下”,對天子來說,用人雖然不必惟親,但宗族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必須要過硬的!不然的話恐怕沒有多少好日子供自己享受了。
董國舅雖是外戚,但是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時代,也不啻為皇帝身邊的一棵救命稻草。
而董國舅隻做了一個忠臣,沒有想到過什麼好的決策去改變朝廷的現狀。
他雖然很愛國,但是在武略上,這個國舅做的太少了,曹操卻深知武略治國的道理,近乎瘋狂地擴充自己的勢力,海納人才,才有了後來的魏武帝。
而董國舅呢?我個人猜想,他也許隻是心裡裝着漢家天下,實際卻無所适從的空想家;他和漢獻帝一樣,認為:亂天下者在于一人。
其實這種思想是很淺薄的,正是有這種“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的天子和臣下,漢朝後期才會屢次出現“前趕狼,後進虎”的局面,董卓之後是李,郭;李,郭之後呢?到了曹操了,殺了曹操呢?吳碩,王服會不會依樣畫瓢呢?這都很難說!還是那句老話,“人心隔肚皮”。
在這種沒有對錯隻有成敗的年代,不是所有忠臣都“忠”,也不是所有烈士都“烈”,所謂的“讨逆”也許就是不同的人懷着各種各樣的動機在從事着一件相對偉大的事情罷了。
而且在這種懦弱的天子的領導下,任何一個有統治才能,有軍事才能,有政治才能的臣子都有成為曹操的可能.在漢獻帝這種檔次的君主做參照物的情況下,有造反可能的人是殺不盡的。
漢獻帝和董承弄巧成拙導緻的悲劇确實值得回味。
其實很多時候人的思維方式似乎很弱智,舉事就要聯名畫押,生怕别人說你不忠心,但是往往很多事情壞就壞在了畫押上,這等于是生怕别人不能一窩端,非要給對手留下全部的線索要對手輕易地盡數剿除,他們兩個也一樣,結果又拉來了種輯,吳碩,吳子蘭和馬騰,當然,有誰又能忘記那麼忠君愛國的劉備呢?結果一個個上趕着畫了押,留下了足夠讓曹操完美破案的證據。
可想而知,在這個曹操一家“獨傾朝野”的局勢下,沒有什麼是可以瞞住的,太醫吉平下毒失敗導緻事情全盤的敗露,那本名冊也被搜出,曹操此時要做的不是拷問,而是按名冊裡的名字滅一門圈一筆就可以了。
事情非常順利地平息了,除了劉備僥幸逃脫,馬騰一家的悲劇留做了曹操心底的後帳,董承等人全被曹操揪出來滅了門。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回頭再想想董承,這位當初為了獻帝親冒矢石救駕的功臣,在曹操擴充自己勢力的時候,不知道他在那些時日做了些什麼,也許是躺在“功臣”的搖籃裡荒廢了武功。
總而言之,他沒有上進,以至于《演義》中沒有對他後來的行徑做絲毫的介紹。
在封建時代,本身就是個“家天下”,對天子來說,用人雖然不必惟親,但宗族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必須要過硬的!不然的話恐怕沒有多少好日子供自己享受了。
董國舅雖是外戚,但是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時代,也不啻為皇帝身邊的一棵救命稻草。
而董國舅隻做了一個忠臣,沒有想到過什麼好的決策去改變朝廷的現狀。
他雖然很愛國,但是在武略上,這個國舅做的太少了,曹操卻深知武略治國的道理,近乎瘋狂地擴充自己的勢力,海納人才,才有了後來的魏武帝。
而董國舅呢?我個人猜想,他也許隻是心裡裝着漢家天下,實際卻無所适從的空想家;他和漢獻帝一樣,認為:亂天下者在于一人。
其實這種思想是很淺薄的,正是有這種“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的天子和臣下,漢朝後期才會屢次出現“前趕狼,後進虎”的局面,董卓之後是李,郭;李,郭之後呢?到了曹操了,殺了曹操呢?吳碩,王服會不會依樣畫瓢呢?這都很難說!還是那句老話,“人心隔肚皮”。
在這種沒有對錯隻有成敗的年代,不是所有忠臣都“忠”,也不是所有烈士都“烈”,所謂的“讨逆”也許就是不同的人懷着各種各樣的動機在從事着一件相對偉大的事情罷了。
而且在這種懦弱的天子的領導下,任何一個有統治才能,有軍事才能,有政治才能的臣子都有成為曹操的可能.在漢獻帝這種檔次的君主做參照物的情況下,有造反可能的人是殺不盡的。
漢獻帝和董承弄巧成拙導緻的悲劇确實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