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怎樣讀《論語》
關燈
小
中
大
悅。
這是我第二回讀《論語》的經驗。
我生平常常有一種喜不自勝的感情,便是我親自得見一位道德家,一位推己及人的君子,他真有識見,他從不欺人,我常常愛他愛小孩子的态度,他同小孩子說話都有禮!我把話這樣說,是我有一種實感,因為我們同小孩子說話總可以随便一點了,說錯了總不要緊了,而知堂先生——大家或者已經猜得着我所說的是知堂先生了,他同小孩子說話也總是有禮,這真是給了我好大的修養,好大的歡喜,比“尚不愧于屋漏”要有趣得多。
他夠得上一個“信”字,中國人所缺少的一個字。
他夠得上一個“仁”字,存心總是想于人有益處。
我說知堂先生是一位道德家,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意味無窮。
但知堂先生是唯物論者,唯物論者的道德哲學是“義外”,至多也不過是陶淵明所說的“稱心固為好”的意思。
陶淵明恐怕還不及知堂先生是一位道德家,但“信”字是一樣,又一樣的是大雅君子。
兩人又都不能懂得孔子。
此事令我覺得奇怪,不懂得道德标準來自本性,而自己偏是躬行君子,豈孔子所謂“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欤?”于是我大喜,《論語》這章書我今天懂得了!“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我一向對于這章書不了解,朱注毫無意義,他說,“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
孔子自言未嘗妄作。
蓋亦謙辭。
然亦可見其無所不知也。
”孔子為什麼拿自己與妄作者相提并論?如此“謙辭”,有何益處?孔子不如此立言也。
是可見讀書之難。
我不是得見知堂先生這一位大人物,我不能懂得孔子的話了。
我懂得了以後,再來反複讀這章書,可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這個人有時說話真是堅決得很,同時也委婉得很,這章書他是堅決的說他“知”,而對于“不知而作之者”言外又大有贊美與歎息之意也。
其曰“蓋有”,蓋是很難得,伯夷柳下惠或者正是這一類的人了。
孔子之所謂“知”,便是德性之全體,孔子的學問這章書的這一個“知”字足以盡之了,朱子無所不知雲雲完全是贅辭了。
總之孔子是下學而上達的話,連朱子都不懂,何況其餘。
朱子不懂是因為朱子沒有這個千載難遇的經驗,或者宋儒也沒有這個廣大的識見,雖然他們是真懂得孔子的。
我首先說我常常有一種喜不自勝的感情,是說我生平與知堂先生親近,關于做人的方面常常覺得學如不及,真有意義。
及至悟得孔子“不知而作”的話,又真到了信仰的地位,孔子口中總是說“天”,他是确實知之為知之的。
儒家本來是宗教,這個宗教又就是哲學,這個哲學不靠知識,重在德行。
你要知“天”,知識怎麼知呢?不靠德行去經驗之嗎?我講《論語》講到這裡,有無上的喜悅,生平得以知堂先生大德為師了。
抗戰期間我在故鄉黃梅做小學教師,做初級中學教師,卞之琳君有一回從四川寫信問我怎麼樣,我覺得很難答複,總不能以做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回答朋友問我的意思,連忙想起《論語·學而》一章,覺得有了,可以回答朋友了,于是我告訴他我在鄉間的生活可以“學而”一章盡之,有時是“不亦悅乎”,有時是“不亦樂乎”,有時是“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的事實當然沒有,但想着有朋自遠方來應該是如何的快樂,便可見孔子的話如何是經驗之談了,便是“不亦樂乎”了。
總之我在鄉間八九年的生活是寂寞的辛苦的。
我确實不覺得寂寞不覺得辛苦,總是快樂的時候多。
有一年暑假,我在縣中學住着教學生補習功課,校址是黃梅縣南山寺,算是很深的山中了,而從百裡外水鄉來了一位小時的同學胡君,他現在已是四十以上的一位紳士了,他帶了他的外甥同來,要我答應收留做學生。
我當然答應了,而且很感激他,他這樣遠道而來。
我那裡還辭辛苦。
要說辛苦也确是辛苦的,學生人數在三十名左右,有補習小學功課的,有補習初中各年級功課的。
友人之甥年齡過十五歲,卻是失學的孩子,國語不識字不能造句,算術能做簡單加減法,天資是下愚。
慢慢地我教他算乘法,教他讀九九歌訣,他讀不熟。
戰時山中沒有教本可買,學生之中也沒有讀九九歌訣的,隻此友人之甥一人如此,故我拿了一張紙抄了一份九九歌訣教給他讀。
我一面抄,一面教時,便有點遷怒于朋友,他不該送這個學生來磨難我了。
這個學生确是難教。
我看他一眼,我覺得他倒是誠心要學算術的。
連忙我覺得我不對,我有惱這個學生的意思,我不應該惱他。
連忙我想起《論語》一章書:“子曰:有教無類。
”我歡喜贊歎,我知道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了。
這章書給了我很大的安慰。
我們不從生活是不能懂得聖人了。
朱子對于這章書的了解是萬不能及我了,因為他沒有這個經驗。
朱注曰,“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複于善,而不當複論其類之惡矣。
”這些話都是守着原則說的,也便是無話想出話來說,近于做題目,因為要注,便不得不注了,《論語》的生命無有矣。
(一九四八年)
這是我第二回讀《論語》的經驗。
我生平常常有一種喜不自勝的感情,便是我親自得見一位道德家,一位推己及人的君子,他真有識見,他從不欺人,我常常愛他愛小孩子的态度,他同小孩子說話都有禮!我把話這樣說,是我有一種實感,因為我們同小孩子說話總可以随便一點了,說錯了總不要緊了,而知堂先生——大家或者已經猜得着我所說的是知堂先生了,他同小孩子說話也總是有禮,這真是給了我好大的修養,好大的歡喜,比“尚不愧于屋漏”要有趣得多。
他夠得上一個“信”字,中國人所缺少的一個字。
他夠得上一個“仁”字,存心總是想于人有益處。
我說知堂先生是一位道德家,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意味無窮。
但知堂先生是唯物論者,唯物論者的道德哲學是“義外”,至多也不過是陶淵明所說的“稱心固為好”的意思。
陶淵明恐怕還不及知堂先生是一位道德家,但“信”字是一樣,又一樣的是大雅君子。
兩人又都不能懂得孔子。
此事令我覺得奇怪,不懂得道德标準來自本性,而自己偏是躬行君子,豈孔子所謂“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欤?”于是我大喜,《論語》這章書我今天懂得了!“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我一向對于這章書不了解,朱注毫無意義,他說,“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
孔子自言未嘗妄作。
蓋亦謙辭。
然亦可見其無所不知也。
”孔子為什麼拿自己與妄作者相提并論?如此“謙辭”,有何益處?孔子不如此立言也。
是可見讀書之難。
我不是得見知堂先生這一位大人物,我不能懂得孔子的話了。
我懂得了以後,再來反複讀這章書,可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這個人有時說話真是堅決得很,同時也委婉得很,這章書他是堅決的說他“知”,而對于“不知而作之者”言外又大有贊美與歎息之意也。
其曰“蓋有”,蓋是很難得,伯夷柳下惠或者正是這一類的人了。
孔子之所謂“知”,便是德性之全體,孔子的學問這章書的這一個“知”字足以盡之了,朱子無所不知雲雲完全是贅辭了。
總之孔子是下學而上達的話,連朱子都不懂,何況其餘。
朱子不懂是因為朱子沒有這個千載難遇的經驗,或者宋儒也沒有這個廣大的識見,雖然他們是真懂得孔子的。
我首先說我常常有一種喜不自勝的感情,是說我生平與知堂先生親近,關于做人的方面常常覺得學如不及,真有意義。
及至悟得孔子“不知而作”的話,又真到了信仰的地位,孔子口中總是說“天”,他是确實知之為知之的。
儒家本來是宗教,這個宗教又就是哲學,這個哲學不靠知識,重在德行。
你要知“天”,知識怎麼知呢?不靠德行去經驗之嗎?我講《論語》講到這裡,有無上的喜悅,生平得以知堂先生大德為師了。
抗戰期間我在故鄉黃梅做小學教師,做初級中學教師,卞之琳君有一回從四川寫信問我怎麼樣,我覺得很難答複,總不能以做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回答朋友問我的意思,連忙想起《論語·學而》一章,覺得有了,可以回答朋友了,于是我告訴他我在鄉間的生活可以“學而”一章盡之,有時是“不亦悅乎”,有時是“不亦樂乎”,有時是“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的事實當然沒有,但想着有朋自遠方來應該是如何的快樂,便可見孔子的話如何是經驗之談了,便是“不亦樂乎”了。
總之我在鄉間八九年的生活是寂寞的辛苦的。
我确實不覺得寂寞不覺得辛苦,總是快樂的時候多。
有一年暑假,我在縣中學住着教學生補習功課,校址是黃梅縣南山寺,算是很深的山中了,而從百裡外水鄉來了一位小時的同學胡君,他現在已是四十以上的一位紳士了,他帶了他的外甥同來,要我答應收留做學生。
我當然答應了,而且很感激他,他這樣遠道而來。
我那裡還辭辛苦。
要說辛苦也确是辛苦的,學生人數在三十名左右,有補習小學功課的,有補習初中各年級功課的。
友人之甥年齡過十五歲,卻是失學的孩子,國語不識字不能造句,算術能做簡單加減法,天資是下愚。
慢慢地我教他算乘法,教他讀九九歌訣,他讀不熟。
戰時山中沒有教本可買,學生之中也沒有讀九九歌訣的,隻此友人之甥一人如此,故我拿了一張紙抄了一份九九歌訣教給他讀。
我一面抄,一面教時,便有點遷怒于朋友,他不該送這個學生來磨難我了。
這個學生确是難教。
我看他一眼,我覺得他倒是誠心要學算術的。
連忙我覺得我不對,我有惱這個學生的意思,我不應該惱他。
連忙我想起《論語》一章書:“子曰:有教無類。
”我歡喜贊歎,我知道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了。
這章書給了我很大的安慰。
我們不從生活是不能懂得聖人了。
朱子對于這章書的了解是萬不能及我了,因為他沒有這個經驗。
朱注曰,“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複于善,而不當複論其類之惡矣。
”這些話都是守着原則說的,也便是無話想出話來說,近于做題目,因為要注,便不得不注了,《論語》的生命無有矣。
(一九四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