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響應打開一條生路
關燈
小
中
大
不曾傷過女人的心認自己亦為不錯。
我那時讀雪萊的詩,見他說“愛情不像金子同泥土,把它分開了并不就把它拿走了,愛情簡直像學問一樣,在認識許多真實之後大放光明”,很是喜歡,仿佛詩人之言是真理。
現在想來,雪萊的話恐不對,至少從沒有宗教的中國人看應該是不對的。
那樣可以說母愛,不能說戀愛。
戀愛裡頭總有好色的成分,而且戀愛連忙就是生活,不隻是一個人的生活。
戀愛是人生之一階段,在它以後還有許多階段,正如一個文學家所說:“戀愛這個大學要早點畢業才好,畢業之後還要到社會服務。
”那麼我們何必把戀愛同母愛一樣看得那麼絕對神聖呢?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告訴青年,好德是絕對的,從少年以至于不知老之将至;好色則如做夢一樣,一會兒就過去了。
中國詩曰,“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離”,我覺得男女之間應該用恩愛兩個字,彼此要認定情分,要知道感激,真是“相親相愛”,這一來便是中國所謂中庸之道,夫婦之道了。
中庸之道裡頭難道就沒有詩歌麼?難道不是有趣的生活嗎?孔子問伯魚學過《周南》《召南》沒有,孔子又贊美《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便是告訴少年人要懂得“生活的藝術”。
否則生活是“正牆面而立”。
正牆面而立的意思便是生活沒有意義,便是生活無味。
我在鄉間曾同着學生說,像鄉下人的結婚可以說是正牆面而立,新姑娘同新郎彼此不相識,而且洞房花燭夜新姑娘不敢擡頭,坐在床上,對着牆壁,直到夜深,然後,兩人見面第一句話不知說什麼,這不是正牆面而立嗎?在另一面,中國理學家處處我佩服他,獨于男女之事他也是正牆面而立。
我們真應該學孔子對于生活的态度,對于文藝的見解。
孔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 這叫作詩的生活,生活的詩。
這個詩是中國民族的詩。
這裡也就是道,因為孔子的道是倫常,離開倫常就沒有道。
這個倫常之道又正是中國的民族精神。
中國的文學,從《三百篇》以至後代,凡屬大家,都不出興觀群怨君父國家鳥獸草木的範圍,屈原是如此,杜甫是如此,杜甫所推崇的庾信也是如此。
後來還有《牡丹亭》罷。
可惜在散文方面沒有成就,論其可能,這散文方面的成就該是多麼廣呢,鸢飛戾天魚躍于淵都是的,然而從古以來的英雄豪傑都沒有這個意識,等到我們的新文學運動起來,知道文學至上,知道外國的小說戲劇都是正式的文學,我們也要來寫小說,寫劇本,寫散文,而關于文學的内容卻還沒有民族的自覺,于是還是沒有根本的文學,學西洋則西洋是藝術,科學,宗教并行的,哪裡學得來呢? 中國沒有科學,沒有宗教,若說宗教中國的宗教是倫常,這不足為中國之病,中國作家如不本着倫常的精義,為中國創造些新的文藝作品來則中國誠為病國,這裡的小孩子沒有一滴精神養料,如何能長得大呢?孔子叫小孩子學詩,我們做了許多年的文學家卻沒有什麼給小孩子學的,想起來真是慚愧而且惶恐。
我們還是從今日起替中國打開一條生路罷。
我願大家都當仁不讓,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嚷着“救救孩子!”我到今日乃真找着了救救孩子的道路了。
臨了還得補說一句,關于孔子“思無邪”的解釋,還是以程朱為得孔子的真意,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
”朱子曰,“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是的。
我們所理想的文藝是要“使人得其性情之正”。
(一九四六年)
我那時讀雪萊的詩,見他說“愛情不像金子同泥土,把它分開了并不就把它拿走了,愛情簡直像學問一樣,在認識許多真實之後大放光明”,很是喜歡,仿佛詩人之言是真理。
現在想來,雪萊的話恐不對,至少從沒有宗教的中國人看應該是不對的。
那樣可以說母愛,不能說戀愛。
戀愛裡頭總有好色的成分,而且戀愛連忙就是生活,不隻是一個人的生活。
戀愛是人生之一階段,在它以後還有許多階段,正如一個文學家所說:“戀愛這個大學要早點畢業才好,畢業之後還要到社會服務。
”那麼我們何必把戀愛同母愛一樣看得那麼絕對神聖呢?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告訴青年,好德是絕對的,從少年以至于不知老之将至;好色則如做夢一樣,一會兒就過去了。
中國詩曰,“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離”,我覺得男女之間應該用恩愛兩個字,彼此要認定情分,要知道感激,真是“相親相愛”,這一來便是中國所謂中庸之道,夫婦之道了。
中庸之道裡頭難道就沒有詩歌麼?難道不是有趣的生活嗎?孔子問伯魚學過《周南》《召南》沒有,孔子又贊美《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便是告訴少年人要懂得“生活的藝術”。
否則生活是“正牆面而立”。
正牆面而立的意思便是生活沒有意義,便是生活無味。
我在鄉間曾同着學生說,像鄉下人的結婚可以說是正牆面而立,新姑娘同新郎彼此不相識,而且洞房花燭夜新姑娘不敢擡頭,坐在床上,對着牆壁,直到夜深,然後,兩人見面第一句話不知說什麼,這不是正牆面而立嗎?在另一面,中國理學家處處我佩服他,獨于男女之事他也是正牆面而立。
我們真應該學孔子對于生活的态度,對于文藝的見解。
孔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 這叫作詩的生活,生活的詩。
這個詩是中國民族的詩。
這裡也就是道,因為孔子的道是倫常,離開倫常就沒有道。
這個倫常之道又正是中國的民族精神。
中國的文學,從《三百篇》以至後代,凡屬大家,都不出興觀群怨君父國家鳥獸草木的範圍,屈原是如此,杜甫是如此,杜甫所推崇的庾信也是如此。
後來還有《牡丹亭》罷。
可惜在散文方面沒有成就,論其可能,這散文方面的成就該是多麼廣呢,鸢飛戾天魚躍于淵都是的,然而從古以來的英雄豪傑都沒有這個意識,等到我們的新文學運動起來,知道文學至上,知道外國的小說戲劇都是正式的文學,我們也要來寫小說,寫劇本,寫散文,而關于文學的内容卻還沒有民族的自覺,于是還是沒有根本的文學,學西洋則西洋是藝術,科學,宗教并行的,哪裡學得來呢? 中國沒有科學,沒有宗教,若說宗教中國的宗教是倫常,這不足為中國之病,中國作家如不本着倫常的精義,為中國創造些新的文藝作品來則中國誠為病國,這裡的小孩子沒有一滴精神養料,如何能長得大呢?孔子叫小孩子學詩,我們做了許多年的文學家卻沒有什麼給小孩子學的,想起來真是慚愧而且惶恐。
我們還是從今日起替中國打開一條生路罷。
我願大家都當仁不讓,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嚷着“救救孩子!”我到今日乃真找着了救救孩子的道路了。
臨了還得補說一句,關于孔子“思無邪”的解釋,還是以程朱為得孔子的真意,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
”朱子曰,“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是的。
我們所理想的文藝是要“使人得其性情之正”。
(一九四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