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暴風雨的前夕
關燈
小
中
大
南城外近郊一帶,這裡邊我還存了公私兩全的主意,因為聽到上官老達官說過,昨晚同我師祖在南城外吊橋下分手的,我師祖并沒進城。
我想也許隐身在南郊寺院内。
所以我們一出南城、逢廟必進。
可是走了半天,離城也有十幾裡,沿途寺觀雖走了幾處,非但摸不着賊人影子,我師祖的行蹤,也如大海撈針。
時光卻已近午,我改變了方針,不再走遠。
離開了官道,打聽着近郊幾處有名鄉鎮,揀着熱鬧地方走去。
“一走兩走,走到一處近山靠水的一座村鎮,小地名叫做芳甸,也有二三百戶村民,中間還有窄窄的一條半裡長的河,兩旁也有不少店鋪。
我們一到芳甸街上,日色業已過午,覺着肚内饑餓,便找着一家酒飯兼全、較為整齊的村酒店。
“我們三人會在一起,走進酒店。
一看這座酒店,外表雖比不上城中店鋪,店堂卻也寬敞。
最妙的店後靠河,臨水搭着水閣,草窗四,。
一面吃酒,一面可以欣賞河景。
陽光充足,也覺暖和。
我們便在水閣臨窗座頭上坐下,點了幾樣酒菜,吃了起來。
一面吃一面看到窗外碧清河面,也不過三兩丈寬,對面一條長堤,通着進城官道。
河内幾隻捉魚小舟,搖近水閣窗下,向酒客兜賣鮮活的魚蝦。
水閣内别的座頭上酒客,真有俯身論價,用小筐子吊上買就的活魚,吩咐酒家拿去整治,現烹下酒的。
我們看得有趣,把半天勞累都忘記了。
“正在怡然自得,忽聽得對岸堤上,蹄聲得得,一匹烏雲蓋雪的異樣俊驢,馱着一個苗條女郎,披着玫瑰紫一裹圓的雪氅,頭上也罩着一色的觀音兜,面上卻垂着一塊黑紗,飛一般從官道跑上河堤。
俊驢屁股後面,緊緊跟定一個瘦小精悍的漢子,一身勁裝,斜背着狹長的黃包袱。
那匹俊驢展開四隻白蹄子,飛一般跑來。
後面漢子的兩條腿,竟能不即不離的跟着四條腿,跑得一般的飛快,眨眨眼,已跑過長堤穿進一座樹林,望不見人驢的影子了。
“我一看這兩人一驢,心裡便覺一動。
似乎那女子跑過長堤時,還向這邊水閣望了一望,手上絲鞭向水閣一指,扭面向身後漢子似乎說了幾句話。
雖然一晃而過,總覺異樣。
水閣内别的座頭上,也看得稀罕,互相猜疑。
“這當口兜賣鮮魚的幾隻小劃子,還在窗下,其中有一隻漁舟,後梢坐着一個黃毛丫頭,不過十五六歲,雖然面皮曬得漆黑,五官倒還端正,手上扶着一片小槳,也愣愣地望着騎驢女子的後影。
人影俱杳,兀自舍不得回頭。
“船頭上立着白發蒼蒼的老漁翁,提着兩條鮮魚,正向那面窗口酒客論價,一眼瞥見黃毛丫頭癡癡地望着,便喝道:‘小紅!你又想瘋了心了?你不要造夢!我們是苦熬苦掙的安善良民,這種邪魔外道的女子,沒有甚麼可羨慕的!’ “後梢的小紅,覆額的一絲黃發一動,倏的扭過頭來,撅着小嘴叫道:‘爺爺,那姑娘是好人,為甚麼說人家邪魔外道?我們還得過人家好處哩!’ “小紅一還嘴,老漁翁厲聲叱道:‘對!好人,是好人!你再說,看我撕你嘴!’ “我聽他們一老一小話裡有因。
我慌探身窗外,向老漁翁招招手道:‘你水艙裡,還養着十幾條清水大鲫魚。
我也照顧你一點生意去,挑幾條大的下酒。
’ “不意後梢那叫小紅的丫頭,兩手亂搖道:‘客官,這十幾條大的,隔夜就有人定下了。
’ “老漁翁也賠笑道:‘客官,真個對不起,這幾條已有人付下定銀了。
’ “我趁此兜搭道:‘偏我沒有口福,輪到我買魚,便有人定下了。
我不信,定下這許多魚,一天吃得完嗎?’ “老漁翁以為我動氣,顧不得向那邊窗口論價,扶着水閣的柱子,連船帶人移到我的窗下,仰面陪話道:‘客官,我們吃苦飯的人,怎敢得罪照顧我們的财神爺。
客官不信,你看前幾位客官買的,也不是鲫魚。
這幾天捉到的大鲫魚,天天有人預付雙倍的魚價,統統定了去。
老漢本土本長,在這芳甸湖幹這勞什子,已有好幾十年,從來不敢說一句謊話,而且天天向老漢定鲫魚的人,不是本村人。
老漢看着有點忿眼,越發不敢得罪他們,求客官原諒罷!’ “我一聽這話,越發不敢放松。
别的座頭上幾位好事客,也聽出老漁翁說得離奇,并排窗口上,都探出來問道:‘芳甸湖鲫魚,果然比别處肥嫩。
可是在湖内捉魚的漁船,不止一隻,怎的天天專向你這船上定這許多鲫魚呢?再說這兒酒客,大半是本村人,芳甸也不是甚麼大地方,你說天天向你定魚的客人,肯出雙倍魚價,你卻看得有些岔眼。
這事有點古怪,究竟天天向你定魚的人,是何路道,住在本村何處呢?’ “衆人這樣一問正中我的下懷,老漁翁卻有點吃不住了,經衆人一盤問,仿佛老漁翁對我說的一番話,連衆人都有點不信的模樣。
最奇,窗下另外還有一隻漁船上的一個青年漢子,聽得也有點愕然。
“原來老漁翁姓吳,叫小紅的小女子是他孫女。
那别隻漁船的漢子也開口道:‘吳伯伯你這麼歲數!無緣無故哪會赤口白舌的說話。
我們天天在一起,你的事我沒有不知道的。
唯獨這事情真怪道。
經衆位客官一說,還有你們小紅,起先說的幾句話,連我都有點莫名其妙了。
“老漁翁急得把手上提着的兩條魚,向艙裡一丢,向小紅一指道:‘都是你這個丫頭惹的禍,我如果不把事情說明,我這老面沒法見人了。
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我也不管得許多了。
“‘衆位客官,我老吳同我這小孫女,一向住在市梢的白蟒岩岩腳下,沒有甚麼家當,便是兩間破草舍,一隻小船,靠這芳甸湖生話,鄉親們都沒有一個不知。
不料這幾天白蟒山内,時常看到幾個舉動異樣的人進出,走山道都像飛一般。
最奇是,衆位此刻看到,對面河堤跑過一個穿紅衣騎黑驢的女子,也住在白蟒山内。
“‘衆位都知道這座白蟒山,石多土少,沒有甚麼出産,本地人都當作古迹,不要說山内沒有住戶,平時連人迹都沒有,連獵戶們都懶得進去。
有人還說白蟒山内,有鬼怪出現,勸我不要住在山腳下。
諸位請想,白蟒山内既然這般境象,我見到那班進出的人,同那穿得齊齊整整的女子,老在山口進出幹甚麼呢? “‘有一天日頭下山,我同小紅捉魚回去。
我這兩間破草舍,雖然靠着山腳,其實就在湖邊。
因為白蟒山的山腳,直伸到芳甸湖邊。
我把捉來的鲫魚,用湖水養在船艙内,預備第二天趕早市。
拴住了船索,帶着劃槳魚網,祖孫二人剛鑽小屋,猛聽得腳步聲響,那位紅衣女子牽着那匹黑驢,已立在我屋門口。
我們小紅看得奇怪,便走出門外,打量那女子那一身裝束。
女子面上老是蒙着一塊黑紗,這又是不常見的。
“‘那女子卻向我們小紅細問捉魚的事,聊了半天閑片兒,臨走卻掏出雪花花兩錠銀子,每錠足有五兩重,塞在小紅手内,說是一錠買魚的,每天捉到大鲫魚,不論多少,都留着賣與他們。
那一錠說是喜歡小紅,賞給她添衣服的。
我慌趕出去問她尊姓大名,謝她厚賜,又想問明下定的鲫魚,每天送到何處。
那紅衣女子在黑紗面幕内,隻說了一句不必送,到時自然來取,也不必向别人提出此事。
說完這話,便向白蟒山内進去了。
“‘果然,半夜裡便有人來敲門,把湖邊船艙内養着的急鲫魚,統統取走了。
從那晚起,每夜必定有人來取魚,取魚時必定又放下三兩銀子不等。
可是來取魚的人并不是紅衣女子,每夜來的人,又不是一人,似乎裝束都奇特,面貌也異常兇惡,取魚時都不多說話,隻囑咐一句不準向人提說,說完,飛一般向山内進去了。
老漢雖然多賺了幾兩銀子,心情老是不安,摸不準他們是人是怪。
此刻那紅衣女子飛一般過去,諸位不是親眼看見的麼?諸位請想,這樣的人老在白蟒山進出,這是怎麼一回事?’ “老漁翁剛說到這兒,忽然截住話頭,閉口無言,兩隻皺紋重疊、枯涸無光的黃眼珠,直注閣内,頓時臉上慘變,猛一蹲身,舉起一支木槳,向水閣木柱子拼命一點,三劃兩劃,飛箭一般離開水閣去了。
“我看得奇怪,回身一看,才看出自隔座,新到兩個酒客,正向窗外,望着老漁翁獰笑,外加滿臉的煞氣,其狀可怖,連别座酒客,都鴉雀無聲的留意這兩個新到酒客了。
”
我想也許隐身在南郊寺院内。
所以我們一出南城、逢廟必進。
可是走了半天,離城也有十幾裡,沿途寺觀雖走了幾處,非但摸不着賊人影子,我師祖的行蹤,也如大海撈針。
時光卻已近午,我改變了方針,不再走遠。
離開了官道,打聽着近郊幾處有名鄉鎮,揀着熱鬧地方走去。
“一走兩走,走到一處近山靠水的一座村鎮,小地名叫做芳甸,也有二三百戶村民,中間還有窄窄的一條半裡長的河,兩旁也有不少店鋪。
我們一到芳甸街上,日色業已過午,覺着肚内饑餓,便找着一家酒飯兼全、較為整齊的村酒店。
“我們三人會在一起,走進酒店。
一看這座酒店,外表雖比不上城中店鋪,店堂卻也寬敞。
最妙的店後靠河,臨水搭着水閣,草窗四,。
一面吃酒,一面可以欣賞河景。
陽光充足,也覺暖和。
我們便在水閣臨窗座頭上坐下,點了幾樣酒菜,吃了起來。
一面吃一面看到窗外碧清河面,也不過三兩丈寬,對面一條長堤,通着進城官道。
河内幾隻捉魚小舟,搖近水閣窗下,向酒客兜賣鮮活的魚蝦。
水閣内别的座頭上酒客,真有俯身論價,用小筐子吊上買就的活魚,吩咐酒家拿去整治,現烹下酒的。
我們看得有趣,把半天勞累都忘記了。
“正在怡然自得,忽聽得對岸堤上,蹄聲得得,一匹烏雲蓋雪的異樣俊驢,馱着一個苗條女郎,披着玫瑰紫一裹圓的雪氅,頭上也罩着一色的觀音兜,面上卻垂着一塊黑紗,飛一般從官道跑上河堤。
俊驢屁股後面,緊緊跟定一個瘦小精悍的漢子,一身勁裝,斜背着狹長的黃包袱。
那匹俊驢展開四隻白蹄子,飛一般跑來。
後面漢子的兩條腿,竟能不即不離的跟着四條腿,跑得一般的飛快,眨眨眼,已跑過長堤穿進一座樹林,望不見人驢的影子了。
“我一看這兩人一驢,心裡便覺一動。
似乎那女子跑過長堤時,還向這邊水閣望了一望,手上絲鞭向水閣一指,扭面向身後漢子似乎說了幾句話。
雖然一晃而過,總覺異樣。
水閣内别的座頭上,也看得稀罕,互相猜疑。
“這當口兜賣鮮魚的幾隻小劃子,還在窗下,其中有一隻漁舟,後梢坐着一個黃毛丫頭,不過十五六歲,雖然面皮曬得漆黑,五官倒還端正,手上扶着一片小槳,也愣愣地望着騎驢女子的後影。
人影俱杳,兀自舍不得回頭。
“船頭上立着白發蒼蒼的老漁翁,提着兩條鮮魚,正向那面窗口酒客論價,一眼瞥見黃毛丫頭癡癡地望着,便喝道:‘小紅!你又想瘋了心了?你不要造夢!我們是苦熬苦掙的安善良民,這種邪魔外道的女子,沒有甚麼可羨慕的!’ “後梢的小紅,覆額的一絲黃發一動,倏的扭過頭來,撅着小嘴叫道:‘爺爺,那姑娘是好人,為甚麼說人家邪魔外道?我們還得過人家好處哩!’ “小紅一還嘴,老漁翁厲聲叱道:‘對!好人,是好人!你再說,看我撕你嘴!’ “我聽他們一老一小話裡有因。
我慌探身窗外,向老漁翁招招手道:‘你水艙裡,還養着十幾條清水大鲫魚。
我也照顧你一點生意去,挑幾條大的下酒。
’ “不意後梢那叫小紅的丫頭,兩手亂搖道:‘客官,這十幾條大的,隔夜就有人定下了。
’ “老漁翁也賠笑道:‘客官,真個對不起,這幾條已有人付下定銀了。
’ “我趁此兜搭道:‘偏我沒有口福,輪到我買魚,便有人定下了。
我不信,定下這許多魚,一天吃得完嗎?’ “老漁翁以為我動氣,顧不得向那邊窗口論價,扶着水閣的柱子,連船帶人移到我的窗下,仰面陪話道:‘客官,我們吃苦飯的人,怎敢得罪照顧我們的财神爺。
客官不信,你看前幾位客官買的,也不是鲫魚。
這幾天捉到的大鲫魚,天天有人預付雙倍的魚價,統統定了去。
老漢本土本長,在這芳甸湖幹這勞什子,已有好幾十年,從來不敢說一句謊話,而且天天向老漢定鲫魚的人,不是本村人。
老漢看着有點忿眼,越發不敢得罪他們,求客官原諒罷!’ “我一聽這話,越發不敢放松。
别的座頭上幾位好事客,也聽出老漁翁說得離奇,并排窗口上,都探出來問道:‘芳甸湖鲫魚,果然比别處肥嫩。
可是在湖内捉魚的漁船,不止一隻,怎的天天專向你這船上定這許多鲫魚呢?再說這兒酒客,大半是本村人,芳甸也不是甚麼大地方,你說天天向你定魚的客人,肯出雙倍魚價,你卻看得有些岔眼。
這事有點古怪,究竟天天向你定魚的人,是何路道,住在本村何處呢?’ “衆人這樣一問正中我的下懷,老漁翁卻有點吃不住了,經衆人一盤問,仿佛老漁翁對我說的一番話,連衆人都有點不信的模樣。
最奇,窗下另外還有一隻漁船上的一個青年漢子,聽得也有點愕然。
“原來老漁翁姓吳,叫小紅的小女子是他孫女。
那别隻漁船的漢子也開口道:‘吳伯伯你這麼歲數!無緣無故哪會赤口白舌的說話。
我們天天在一起,你的事我沒有不知道的。
唯獨這事情真怪道。
經衆位客官一說,還有你們小紅,起先說的幾句話,連我都有點莫名其妙了。
“老漁翁急得把手上提着的兩條魚,向艙裡一丢,向小紅一指道:‘都是你這個丫頭惹的禍,我如果不把事情說明,我這老面沒法見人了。
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我也不管得許多了。
“‘衆位客官,我老吳同我這小孫女,一向住在市梢的白蟒岩岩腳下,沒有甚麼家當,便是兩間破草舍,一隻小船,靠這芳甸湖生話,鄉親們都沒有一個不知。
不料這幾天白蟒山内,時常看到幾個舉動異樣的人進出,走山道都像飛一般。
最奇是,衆位此刻看到,對面河堤跑過一個穿紅衣騎黑驢的女子,也住在白蟒山内。
“‘衆位都知道這座白蟒山,石多土少,沒有甚麼出産,本地人都當作古迹,不要說山内沒有住戶,平時連人迹都沒有,連獵戶們都懶得進去。
有人還說白蟒山内,有鬼怪出現,勸我不要住在山腳下。
諸位請想,白蟒山内既然這般境象,我見到那班進出的人,同那穿得齊齊整整的女子,老在山口進出幹甚麼呢? “‘有一天日頭下山,我同小紅捉魚回去。
我這兩間破草舍,雖然靠着山腳,其實就在湖邊。
因為白蟒山的山腳,直伸到芳甸湖邊。
我把捉來的鲫魚,用湖水養在船艙内,預備第二天趕早市。
拴住了船索,帶着劃槳魚網,祖孫二人剛鑽小屋,猛聽得腳步聲響,那位紅衣女子牽着那匹黑驢,已立在我屋門口。
我們小紅看得奇怪,便走出門外,打量那女子那一身裝束。
女子面上老是蒙着一塊黑紗,這又是不常見的。
“‘那女子卻向我們小紅細問捉魚的事,聊了半天閑片兒,臨走卻掏出雪花花兩錠銀子,每錠足有五兩重,塞在小紅手内,說是一錠買魚的,每天捉到大鲫魚,不論多少,都留着賣與他們。
那一錠說是喜歡小紅,賞給她添衣服的。
我慌趕出去問她尊姓大名,謝她厚賜,又想問明下定的鲫魚,每天送到何處。
那紅衣女子在黑紗面幕内,隻說了一句不必送,到時自然來取,也不必向别人提出此事。
說完這話,便向白蟒山内進去了。
“‘果然,半夜裡便有人來敲門,把湖邊船艙内養着的急鲫魚,統統取走了。
從那晚起,每夜必定有人來取魚,取魚時必定又放下三兩銀子不等。
可是來取魚的人并不是紅衣女子,每夜來的人,又不是一人,似乎裝束都奇特,面貌也異常兇惡,取魚時都不多說話,隻囑咐一句不準向人提說,說完,飛一般向山内進去了。
老漢雖然多賺了幾兩銀子,心情老是不安,摸不準他們是人是怪。
此刻那紅衣女子飛一般過去,諸位不是親眼看見的麼?諸位請想,這樣的人老在白蟒山進出,這是怎麼一回事?’ “老漁翁剛說到這兒,忽然截住話頭,閉口無言,兩隻皺紋重疊、枯涸無光的黃眼珠,直注閣内,頓時臉上慘變,猛一蹲身,舉起一支木槳,向水閣木柱子拼命一點,三劃兩劃,飛箭一般離開水閣去了。
“我看得奇怪,回身一看,才看出自隔座,新到兩個酒客,正向窗外,望着老漁翁獰笑,外加滿臉的煞氣,其狀可怖,連别座酒客,都鴉雀無聲的留意這兩個新到酒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