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

關燈
這樣大賣氣力。

     如上持論,或不免過苛。

    衡諸侯方域後來的行迹,未始不以此舉為悔,下一年治《壯悔堂》,又治《四憶堂》,皆曾作記。

    《四憶堂記》末段謂: &ldquo或曰:&lsquo然則子既以悔名其集,而以憶名其詩者,何也&rsquo?苟憶于昔,不必其悔;苟悔于今,不必其昔之憶。

    &rdquo曰:&ldquo詩三百篇,昔人發憤之所作也。

    餘自念才弱,不能憤,聊以憶焉雲爾。

    抑聞之,極則必複。

    憶之,憶之,所以悔也。

    &rdquo 侯方域的有《壯悔堂文集》,及《四憶堂詩集》,上記表面論時,實則論出處。

    &ldquo或曰&rdquo雲之,即為質問:你要做清朝的官,就不必再念明朝;既念明朝,就不該&ldquo赴試獵官。

    &rdquo而侯方域對此質問,并沒有明确的解釋,隻是自陳悔恨,&ldquo憶之、憶之、所以悔也!&rdquo說得再明白都沒有。

    最可玩味的是,人間&ldquo四憶&rdquo是哪四憶?侯方域的答複是自己都弄不清楚。

    他的說法是,詩歌&ldquo情迫氣結,縱其所至,不循阡陌,即胸中時一念及,非不曆曆,及欲舉而告之人,固已纏綿沉痛,十且亂其七八矣&rdquo!詩以寫情,原有陶詩所謂&ldquo欲辨已忘言&rdquo的一種境界。

    但侯方域的四憶,胸中曆曆,隻是不願告人而已。

    所可斷言者,此四憶中,必有陳貞慧與吳次尾的《留都防亂揭》及李香君的《桃花扇》在内。

     從侯方域的遺作中去考察,有種種證據顯示,辛卯鄉試一舉,痛悔失足,内心之抑郁自恨,較之吳梅村有過之無不及。

    而形之于文字吟詠者,則再三自道本心清白,若深恐人不信,緻吳梅村書,勸其不可複出,固為變相的表示他決無意于做新貴!而最可玩味者,則為《緻方密之書》,此書見《壯悔堂文集》&ldquo遺稿&rdquo。

    侯方域于順治九年治壯悔堂,編定文集。

    越二年下世,此兩年中所作,由其同窗任元祥編為《遺稿》,附文集後,任序明言:&ldquo此侯子壯悔堂集成之後所作&rdquo,亦即辛卯鄉試以後所作。

     按:方以智曾随永曆入廣西,而于順治七年清兵陷廣西平樂村時逃禅。

    《南疆繹史》雲:&ldquo及大兵入,知其為粵臣,物色得之,令曰:&lsquo易服則生,否則死;袍帽在左,白刃在右,惟自擇。

    &rsquo乃辭左而受右,帥起為之解縛。

    謝之,聽為僧,遂披缁去。

    &rdquo侯方域緻方密之書,雖以其出家之事為發端,&ldquo大喜故人相見之有期&rdquo,而作書當在一兩年,借衣喻意,其文如此: 仆與密之交遊之情、患難之緒,每一觸及,辄數日營營于懷。

    及至命筆,則益茫然,無從可道。

    猶憶庚辰,密之從長安寄仆漿絲之衣,仆常服之;其後相失,無處得密之音問,乃遂朝夕服之無敵。

    垢膩所積,色黯而絲駁,亦未嘗稍解而汗濯之。

    以為吾非密之故也。

     乙酉,丙戌後,裝與今時不合,始不敢服;而薰而置諸上座,飲食寝息,恒對之欷。

    病妻以告仆曰:&ldquo是衣也,子之所愛;吾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時裝,即可服矣。

    &rdquo仆急止曰:&ldquo衣可更也,是衣也。

    密之所惠,不可更也。

    吾他日幸而得見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

    &rdquo蓋仆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

    密之或他日念仆,而以僧服相遇,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種閩蘭粵竹,上懸鄭思肖畫無根梅一軸,至今大有生氣;并所藏陶元亮四宋以後詩篇,當共評玩之。

     此文主旨,即在表明不忘舊,不願遷就&ldquo時裝&rdquo。

    所謂&ldquo時裝&rdquo者,是清朝的服飾,而方以智所贈的絲衣,為明朝的服裝。

    &ldquo吾他日幸而得見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rdquo,極道不負初心。

    末以鄭所南,陶淵明自許,無異自誓畢生做遺民。

    文章作得很好,委婉盡緻,含蓄甚深,但字裡行間,不免有辟謠的意味。

     侯方域的心事與吳梅村相同,論出處形迹,侯不如吳之顯。

    但為新朝謀畫及頌揚的文字,已傳播于天壤之間而無所逃,百計思辯,終有着不得力處。

    其内心的痛悔,實過于吳。

    于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底,以三十七歲的壯年,遽爾下世,說他抑郁以終,或者贲恨以殁,皆無不可。

    嘉慶十九年,其裔孫資燦重刻《壯悔堂文集》,删落《豫省試策》及順治九年所拟《拟上遺官緻祭先師孔子阙裡群臣謝表》等文,是深知乃祖心事而特為親者諱。

    筆者今發三百載之覆,直抉侯公子當日心事,實所不忍,但《壯悔堂記》自言:&ldquo壯果能悔,其尚愈諸;猶但恐餘之不能悔也!夫知過而能内自訟,君子許之。

    &rdquo則表白其痛悔,正所以彰賢者,或為泉下精靈所默許。

     侯方域殁後,吳梅村過河南,有《懷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 &ldquo河洛風塵萬裡昏,百年心事向夷門。

    氣傾市俠收奇用,策動宮娥報舊恩;多見攝衣稱上客,幾人刎頸送王孫?死生總負侯赢諾,欲滴椒漿淚滿樽。

    &rdquo全用信陵君與侯嬴的故事,而&ldquo死生總負侯赢諾&rdquo一句,自注:&ldquo朝宗歸德人,贻當約終隐不出;餘為世所逼,有負夙諾,故及之。

    &rdquo有此一詩一注,勝于侯方域自辯清白者千萬言。

    其實,吳梅村如欲自剖,何嘗不可以侯方域孟浪赴試一事,借題發揮?而甯願屈己以尊人,古人風義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