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
關燈
小
中
大
quo為蔣侯第三妹,見《異苑》,此為詩中青溪的來曆。
而&ldquo辛荑&rdquo不知是何典故?辛荑即辛夷,開花名迎春,是一種高貴的花卉,而又開在春先,故雲&ldquo不及春風桃李花&rdquo。
《桃花扇》引此詩,作&ldquo不及春風桃李花&rdquo,與原句的褒貶之意,完全相反。
這不知是孔東塘所改,還是别有所本,尚待考證。
崇祯十、十一、十二年亦即戊寅、己卯、庚辰三年,為明朝百毒俱發,勢在必亡之時,而南都的繁華,卻更勝于昔。
&ldquo四公子&rdquo的名聲,即起于此時。
十一年南闱鄉試,王謝子弟,東林孤兒,連翩入場。
陳貞慧、冒辟疆、侯方域皆下第,而不盡關乎文字優劣,如侯方域之被擯,乃第一場策論觸犯時忌之故。
《壯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試策一》,有徐鄰唐按語: &ldquo是科為己卯,朝宗舉第三人。
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lsquo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輩且得罪。
&rsquo本房廖公國遴力争曰:&lsquo果得罪,本房願獨任之。
&rsquo正考遲回良久曰:&lsquo吾輩得罪,不過降級罰薪而已。
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
&rsquo朝宗遂落。
今讀其策,豈讓劉蒉,千載一轍,良可歎也。
&rdquo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則磨勘試卷,侯方域将獲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
這個說法,可以成立。
因為侯方域這篇策論中,對崇祯有極深刻的批評,試摘數段如下: &ldquo所貴于甘德者,能臨天下之謂也。
虞書曰:&lsquo臨下以簡。
&rsquo而後世任數之主,乃欲于其察察以窮之。
過矣!夫天下之情僞,蓋嘗不可以勝防;而人主恒任其獨智,鈎距探索其間,其偶得之也,則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轉而疑人。
秉自用之術,而積疑人之心,天下豈複有可信者哉?&rdquo 這開頭的一段,便是指崇祯察察為明之故,而非虛空鑒衡,驟作月旦,是有實例為根據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逼北京,甯遠巡撫袁崇煥率師赴援。
其先,俘獲太監二人,清太宗付與漢軍旗人高鴻中、鮑承先監收。
高、鮑二人遵密計行事,據《清太宗實錄》所載如此: &ldquo坐近二人,故作耳語雲:&lsquo今月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rsquo時楊太監者,佯卧竊聽,悉記其言&hellip&hellip縱楊太監歸。
楊太監将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帝,遂袁崇煥下獄。
&rdquo 這完全是《三國演義》中&ldquo蔣幹盜書&rdquo故事的翻版。
事實上,清太祖時曾将《三國演義》譯為滿文,作為兵書。
清太宗确為有心用此反間計,而居然奏效。
孟心史先生對崇祯&ldquo竟堕此等下劣詭道,自壞萬裡長城&rdquo,深緻感歎。
後入讀史,尚有餘憾,則在當時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論中痛切陳詞如此。
倘或中式,闱墨發刻,天下皆知,則謗讪君上,必有巨禍。
是故&ldquo保全&rdquo之說,亦不可全視為遁詞。
榜發下第,侯方域回家鄉,與賈開宗等組織文社,名為&ldquo雪苑社&rdquo,社友共六人。
《李姬傳》所謂&ldquo雪苑侯生&rdquo之雪苑,出處在此。
崇祯十四年,侯恂出獄而侯執蒲病故。
這年李自成破南陽,圍開封,侯方域奉父避難金陵。
下一年歸德淪陷,開封被圍益急。
其時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實力比較雄厚,但跋扈不聽節制,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郎總管援汴官軍,結果很不理想。
侯方域《甯南侯傳》: &ldquo以司徒公代丁啟睿督師,良玉大喜踴躍,遣其将金聲桓率兵五千迎司徒公。
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變,乃命拒河援汴,無赴良玉軍。
良玉欲率其軍三十萬,觐司徒公于北河;司徒公知糧無所出&hellip&hellip卒不得與良玉軍會。
未幾,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rdquo 這段文章寫得支離不明,所謂&ldquo朝廷中變&rdquo系指何事?左良玉擁兵三十萬,侯恂可曾督促攻賊?皆無交代。
此由于侯方域為親者諱,隐略了一大段事實:其時侯恂尚未受代,開封前線,仍由丁啟睿督師。
官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諸軍,雲屯于開封以南的朱仙鎮,與賊壘相望。
《明史紀事本末》載: &ldquo啟睿督諸軍進戰。
良玉曰:&lsquo賊鋒方銳,未可擊也。
&rsquo啟睿曰:&lsquo汴圍已急,豈能持久?必擊之!&rsquo諸将鹹懼,請诘朝戰,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陽,諸軍相次而走,督師營亂。
&rdquo 明史《左良玉傳》所記大緻相同,而更為詳晰: &ldquo賊營西,官軍營北。
良玉見賊勢盛,一夕拔營遁,衆軍望見皆潰。
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過,從後擊之。
官軍幸追者緩,疾馳八十裡。
賊已于其前穿塹,深廣各二尋,環繞百裡;自成親率衆遮于後,良玉兵大亂,下馬渡溝,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過。
賊從而蹂之,軍大敗。
&rdquo 結果是&ldquo棄馬騾萬匹,器械無算,良玉走襄陽&rdquo。
其時侯恂在黃河北岸,崇祯命侯恂&ldquo拒河圖賊&rdquo。
命左良玉&ldquo以兵來會&rdquo,即由襄陽北上,仍回開封前線,而左良玉&ldquo畏自成遷延不至&rdquo。
于是九月間,李自成
而&ldquo辛荑&rdquo不知是何典故?辛荑即辛夷,開花名迎春,是一種高貴的花卉,而又開在春先,故雲&ldquo不及春風桃李花&rdquo。
《桃花扇》引此詩,作&ldquo不及春風桃李花&rdquo,與原句的褒貶之意,完全相反。
這不知是孔東塘所改,還是别有所本,尚待考證。
崇祯十、十一、十二年亦即戊寅、己卯、庚辰三年,為明朝百毒俱發,勢在必亡之時,而南都的繁華,卻更勝于昔。
&ldquo四公子&rdquo的名聲,即起于此時。
十一年南闱鄉試,王謝子弟,東林孤兒,連翩入場。
陳貞慧、冒辟疆、侯方域皆下第,而不盡關乎文字優劣,如侯方域之被擯,乃第一場策論觸犯時忌之故。
《壯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試策一》,有徐鄰唐按語: &ldquo是科為己卯,朝宗舉第三人。
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lsquo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輩且得罪。
&rsquo本房廖公國遴力争曰:&lsquo果得罪,本房願獨任之。
&rsquo正考遲回良久曰:&lsquo吾輩得罪,不過降級罰薪而已。
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
&rsquo朝宗遂落。
今讀其策,豈讓劉蒉,千載一轍,良可歎也。
&rdquo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則磨勘試卷,侯方域将獲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
這個說法,可以成立。
因為侯方域這篇策論中,對崇祯有極深刻的批評,試摘數段如下: &ldquo所貴于甘德者,能臨天下之謂也。
虞書曰:&lsquo臨下以簡。
&rsquo而後世任數之主,乃欲于其察察以窮之。
過矣!夫天下之情僞,蓋嘗不可以勝防;而人主恒任其獨智,鈎距探索其間,其偶得之也,則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轉而疑人。
秉自用之術,而積疑人之心,天下豈複有可信者哉?&rdquo 這開頭的一段,便是指崇祯察察為明之故,而非虛空鑒衡,驟作月旦,是有實例為根據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逼北京,甯遠巡撫袁崇煥率師赴援。
其先,俘獲太監二人,清太宗付與漢軍旗人高鴻中、鮑承先監收。
高、鮑二人遵密計行事,據《清太宗實錄》所載如此: &ldquo坐近二人,故作耳語雲:&lsquo今月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rsquo時楊太監者,佯卧竊聽,悉記其言&hellip&hellip縱楊太監歸。
楊太監将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帝,遂袁崇煥下獄。
&rdquo 這完全是《三國演義》中&ldquo蔣幹盜書&rdquo故事的翻版。
事實上,清太祖時曾将《三國演義》譯為滿文,作為兵書。
清太宗确為有心用此反間計,而居然奏效。
孟心史先生對崇祯&ldquo竟堕此等下劣詭道,自壞萬裡長城&rdquo,深緻感歎。
後入讀史,尚有餘憾,則在當時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論中痛切陳詞如此。
倘或中式,闱墨發刻,天下皆知,則謗讪君上,必有巨禍。
是故&ldquo保全&rdquo之說,亦不可全視為遁詞。
榜發下第,侯方域回家鄉,與賈開宗等組織文社,名為&ldquo雪苑社&rdquo,社友共六人。
《李姬傳》所謂&ldquo雪苑侯生&rdquo之雪苑,出處在此。
崇祯十四年,侯恂出獄而侯執蒲病故。
這年李自成破南陽,圍開封,侯方域奉父避難金陵。
下一年歸德淪陷,開封被圍益急。
其時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實力比較雄厚,但跋扈不聽節制,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郎總管援汴官軍,結果很不理想。
侯方域《甯南侯傳》: &ldquo以司徒公代丁啟睿督師,良玉大喜踴躍,遣其将金聲桓率兵五千迎司徒公。
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變,乃命拒河援汴,無赴良玉軍。
良玉欲率其軍三十萬,觐司徒公于北河;司徒公知糧無所出&hellip&hellip卒不得與良玉軍會。
未幾,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rdquo 這段文章寫得支離不明,所謂&ldquo朝廷中變&rdquo系指何事?左良玉擁兵三十萬,侯恂可曾督促攻賊?皆無交代。
此由于侯方域為親者諱,隐略了一大段事實:其時侯恂尚未受代,開封前線,仍由丁啟睿督師。
官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諸軍,雲屯于開封以南的朱仙鎮,與賊壘相望。
《明史紀事本末》載: &ldquo啟睿督諸軍進戰。
良玉曰:&lsquo賊鋒方銳,未可擊也。
&rsquo啟睿曰:&lsquo汴圍已急,豈能持久?必擊之!&rsquo諸将鹹懼,請诘朝戰,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陽,諸軍相次而走,督師營亂。
&rdquo 明史《左良玉傳》所記大緻相同,而更為詳晰: &ldquo賊營西,官軍營北。
良玉見賊勢盛,一夕拔營遁,衆軍望見皆潰。
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過,從後擊之。
官軍幸追者緩,疾馳八十裡。
賊已于其前穿塹,深廣各二尋,環繞百裡;自成親率衆遮于後,良玉兵大亂,下馬渡溝,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過。
賊從而蹂之,軍大敗。
&rdquo 結果是&ldquo棄馬騾萬匹,器械無算,良玉走襄陽&rdquo。
其時侯恂在黃河北岸,崇祯命侯恂&ldquo拒河圖賊&rdquo。
命左良玉&ldquo以兵來會&rdquo,即由襄陽北上,仍回開封前線,而左良玉&ldquo畏自成遷延不至&rdquo。
于是九月間,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