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海紀略
關燈
小
中
大
乙酉、宏光元年
丙戌、隆武二年
丁亥、永曆元年
戊子、永曆二年
己醜、永曆三年
庚寅、永曆四年
辛卯、永曆五年
壬辰、永曆六年
癸巳、永曆七年
甲午、永曆八年
乙未、永曆九年
丙申、永曆十年
丁酉、永曆十一年
戊戌、永曆十二年
己亥、永曆十三年
庚子、永曆十四年
辛醜、永曆十五年
壬寅、永曆十六年
癸卯、永曆十七年
甲辰、永曆十八年
乙巳、永曆十九年
乙酉、宏光元年
乙酉、宏光元年夏、閏六月,唐王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
初,唐王統兵勤王,以擅離南陽,锢高牆;會赦,之南都。
時靖虜伯駐師京口,邂逅相識。
及南都失守,靖虜伯回師至浙,複于江口相逢,遂奉入閩。
南安伯與諸大臣會議監國,靖虜伯固請正位以壓衆心;閏六月十五日唐王即皇帝位。
改福州府為天興府、布政司為大内,大赦;以漢光武亦乙酉改元即帝位,因改元隆武。
封南安伯為平虜侯、靖虜伯為定虜侯;旋封平、定二國公。
平國公姓鄭,諱芝龍,号飛虹,南安石井巡司人也。
兄弟五人:長即公,次諱芝虎,三定國公諱鴻逵,四澄濟伯諱芝豹。
平國公年少起家海上,崇祯元年戊辰歸誠,授遊擊;屢平海寇、紅夷,累功升總兵,鎮守福建。
甲申年之變,福王即位南京,封為南安伯;定國公,即靖虜伯。
至是,唐王即位;叙翊戴功,晉封為侯。
旋以平虜侯為平國公、定定國公,即靖虜伯。
至是,唐王即位;叙翊戴功,晉封為侯。
旋以平虜侯為平國公、定虜侯為定國公。
賜平國公子國姓、名成功,封忠孝伯。
平國公長子名森,字大木,天啟甲子年七月十五日生在日本國;後遣人取回。
方七歲,有大志,讀書穎敏不群。
年十五,補南安弟子員,食饩。
省試時,有術士見之,驚曰:『公王侯相,殆非科第中人』;時方銳志場屋,不以為然。
及隆武立,召見;奇其狀貌,賜國姓,封忠孝伯。
丙戌、隆武二年 丙戌、隆武二年秋、九月,清貝勒王入閩,誘挾平國公入(都)。
時朝政戰守事宜,皆出于平國公。
(公)嘗與文臣龃龉,兵饷日匮;繼聞錢塘信急,決計南歸。
于是各□守将皆言缺饷,盡撤兵回。
清兵從容由建、由汀、由福甯分道入閩,各處無一守禦;八月,至延平。
隆武幸汀,将入贛;诘旦将朝,聞清兵踵至,倉皇登騎而奔,不知蹤迹。
九月,清兵至泉州;平國公在□□(安平),□□(外通)于海。
貝勒馳書招之,略雲:『吾所以重将軍者,以将軍能立唐藩也。
人臣事主,苟有可為,以竭其力;力盡不勝天,則投明而事,乘時建功,此豪傑也。
且兩粵未平,吾欲見将軍者,欲商地方人才故也』。
平國公得書大喜,遂送款行;國姓力陳,弗聽。
及見貝勒王,置酒甚歡;忽夜半拔營,挾公北去。
丁亥、永曆元年 丁亥、永曆元年國姓招讨大将軍起兵。
初,平國公撤兵而南,密谕國姓速歸;不從,曰:『父教子忠,未聞父教子貳』!及公北行,欲俱見貝勒,定國公陰命逸去,乃謀舉義。
時兵将、械船百無一備,遂往南澳召募;識者知其可與圖大事,鹹歸心焉。
丁亥永曆元年(即順治四年)自南澳回,聞永曆即位粵西,遙奉年号,稱「招讨大将軍罪臣」。
以廈門□□(先為)建國公鄭彩與弟定遠侯鄭聯所據,移泊鼓浪嶼訓練。
七月,以洪政、陳輝為左右先鋒,楊才、張進為親丁鎮,郭泰、餘寬為左右鎮,林習山為樓船鎮。
建國公兄弟招讨軍□□□入海澄,破九都城。
數日,援兵至,洪政中流矢,諸軍回島。
秋、八月,會定國公攻泉州。
定國公自平國公解兵投清,尚擁兵甲。
八月,率所部進取泉州;國姓引兵會之,列營桃花山。
清提督趙國祚鎮泉州,每輕視之;二十八日,率騎數百直沖營壘。
張進、楊才迎戰,定國公遣林順等夾擊,大破之,追至城下。
九月初三日攻城,别遣水師破溜石炮□,殺參将解應隆,軍聲大振。
泉紳郭必□□□(昌子顯)舍欲内應,國祚殺之,滅其宗,并系相國黃景昉等。
國祚嬰城嚴守,多殺戮,泉民日夜不敢喘息。
漳州副将王進(即王老虎)率兵來援,圍解。
戊子、永曆二年 戊子、永曆二年閏三月,複同安(即順治五年)。
國姓引兵取同安,守将步騎同九都民次小營嶺店頭拒戰。
同安兵奔潰,追至縣圍之;守将廉郎、知縣張效齡夜棄城遁。
以葉翼雲知縣事。
秋、八月,清兵破同安,知縣葉翼雲、守将丘晉、林壯猷、教谕陳鼎等皆死之;屠其城。
自丁亥攻泉州,所在蜂起;清之号令,僅至郡城外而止。
七月十三日,佟、陳、李三大人援師在泉,義兵皆竄匿。
丘晉,林壯猷等守同安;清兵日夜攻城,城陷,丘晉、林壯猷全軍沒焉。
知縣葉翼雲、教谕陳鼎皆死之;屠其城。
先是,有「同安血成溝」之谶;至是,果驗(同安有書生,綽号鳅魚,善術數。
省回,見羅漢山中所稱生閻羅者,值外出;先以折紙置硯底,生取視之,上雲:『鳅魚半途死,同安血成溝,嘉禾斷人種,安海成平埔』。
生讀畢悚然。
奔回,果至小盈嶺下而死。
初,國姓以「斷人種」為「斷人掌」所謠,皆斷俘兵手掌放回以應之;其後,清兵毀安海鎮城,廈門有鄉名「嘉禾」,語果驗)。
己醜、永曆三年 己醜、永曆三年攻泉州,取之(即順治六年)。
自同安敗後,乃往銅山所募兵;以施琅、楊才、黃廷、柯宸樞、康明、張英等攻漳浦,守将王起俸降。
遂由雲霄鎮抵诏安,移屯分水關黃岡;留黃廷、柯宸樞守盤陀嶺。
清兵進攻盤陀嶺,柯宸樞兄弟死之。
□宸樞,明武舉人。
庚寅、永曆四年 庚寅、永曆四年往潮州(即順治七年)。
是年,全粵俱奉永曆年号,土宄随在橫竊。
守潮者,□□(新泰)伯郝尚久也;自定國公入據揭陽,兩家雖同奉正朔,實各按劍。
潮人黃海如、陳斌先為據寇;至是,引國姓入潮。
遂入南陽,剿許龍、楊廣等;渡達濠,誅張禮,剿新墟、金田等寨,悉平之。
夏、六月,擊蘇利。
蘇利在碣石衛,引兵攻之,不克。
利後自據,清兵讨殺之。
秋、八月,并鄭聯軍。
時兩島尚為建國公兄弟所據,其北将章雲飛恣肆。
國姓密與陳豹等謀襲之,曰:『兩島吾家土地,渠兄弟虎踞橫行,大不道』!自揭陽揚帆,中秋夜抵廈門;定遠侯鄭聯尚醉萬石岩,诘朝酒醒,登舟谒見,握拜甚歡。
國姓撫谕之,曰:『兄能以一軍相假乎』?聯曰:『敢不唯命』!先嚴部署,舉炮為号,諸軍争先進船,聯衆不敢動。
未幾,邀聯宴萬石岩,盡歡而罷;陰伏甲士,道殺之。
時聯兵衆船強,國姓将至,其兄鄭彩議全軍出避;不從,複不設備,遂及于難。
鄭彩率所部航海而南;飄泊數載,兵衆星散,不敢歸。
國姓以書招之,彩得書喜曰:『今不歸,後無期矣』!遂回廈門,國姓善待之;病死于家。
辛卯、永曆五年 辛卯、永曆五年春、二月,清巡撫張學聖遣泉鎮馬得功襲島(即順治八年)。
(國姓)既并鄭聯軍,以鄭芝莞守廈門;率舟師南下,次平海衛。
清巡撫張學聖按泉,令泉鎮馬得功乘虛襲島。
時定國公棄揭陽回師未至,鄭芝莞無守禦;得功先遣數十騎渡五通登岸,兵民望見,皆奔竄,遂入島。
原閣部曾櫻自缢死。
學聖及興泉道黃澍登山,望島孤懸海外,汪洋萬頃;怃然曰:『此絕地也!設有緩急,援兵豈能飛渡耶』!先引回。
不數日,定國公至,得功欲退,不得渡,乃遣人謂公曰:『吾不得出,島上人民必不能保全;公眷屬皆在安海内地,無乃不便乎』?公以為然;又不期國姓之猝至也,縱其回。
四月初一日,國姓至,得功已離島二日矣;大悔恨,以失島罪斬鄭芝莞(芝莞,國姓叔也),諸将股栗。
定國公退泊白沙,築寨以居。
系左先鋒施琅。
施琅,晉江人;屢有戰功,授左先鋒鎮。
有标兵逃在國姓左右,琅擒之。
國姓馳令勿殺,至已斬矣;大怒,系之,逮其家。
琅乘間逃去,密渡安平依澄濟伯;國姓收殺其父并其弟援剿左鎮施顯。
琅歸清,鎮同安;累升水師提督、靖海将軍。
夏、五月,入漳州南溪。
自回島之後,申嚴紀律,兵聲複大震。
率衆入漳州南溪,鎮将王拜(邦?)俊迎戰,大破之。
冬、十二月,敗提督楊名高于小盈嶺。
清提督楊名高自福州率步騎入漳應援,迎戰小盈嶺;名高大敗,僅以身免。
乘勝徇漳浦,守将楊世德、陳堯策等降。
壬辰、永曆六年 壬辰、永曆六年春、正月、複海澄(即順治九年) 進取海澄,是日潮漲,舟達城垣,守将郝文興以城降,授文興為左都督;以壬午舉人黃維璟、己卯舉人林其昌、丙戌舉人馮澄世先後知縣事。
三月,大敗清部院陳錦于江東橋北。
陳部院先年引兵破同安,有威望,率兵來援;乃簡精銳列營江東橋北大人廟待之。
部院狃于同安之役,意甚輕視;及戰,大敗,奔回泉州。
七月,部院複軍于鳳尾山,為其丁庫成棟所刺,來歸。
國姓以奴弒主,大逆;雖賞其功,陰令殺之。
夏、四月,圍漳州。
進圍漳州,浙鎮馬逢知(原名進寶,号金衢馬)率兵來援,縱其入城。
數日,逢知出戰,迎擊之;逢知軍潰,複退守陴。
外援既絕,益危戰。
諸軍百道攻城,晝夜不休;城中悉力堵禦,不能克。
距漳三十裡有鎮門曰象鼻,兩山夾岸,築斷,激水灌城,不就;複列栅圍之。
城中升米銀數兩,人相食,死者相枕藉。
圍解後,署漳守道周亮工收枯骨七十三萬餘,焚■〈疒〈癶上土下〉〉一大穴,豎碑曰「同歸所」。
其收拾不盡者,不可勝數。
冬、十月,戰于古縣,敗績。
漳郡被圍,中外隔絕。
清遣金固山率兵來援,九月至漳,聲勢甚銳;時久圍堅城,師老糧匮,衆無戰志。
十月初三日,退屯古縣。
清兵追至,迎戰,奔潰;退守海澄。
癸巳、永曆七年 癸巳、永曆七年夏、五月,清攻海澄,不克而還(即順治十年)。
金固山既解漳圍,乃進攻海澄,郭外壞為平地。
國姓鼓勵士卒,親立雉堞堵禦;與諸将敵樓飲酒,指揮自若。
忽一夕,聞空炮發;王秀奇、郝文興曰:『是欲臨城也』。
甘輝勒兵持斧以待;令曰:『敵至齊砍』!須臾,清兵盡銳渡濠,大呼登城;舉斧砍之,先登者悉填濠内,無一生還者。
金固山連夜回,澄守益固矣。
秋、九月,救潮州;旋引還。
清兵攻潮州,郝尚久因郝文興乞師;遣陳六禦率兵援之。
尚久疑,不敢開納。
未幾,潮州破,乃攻鷗丁壩等寨,引還。
甲午、永曆八年 甲午、永曆八年春、二月,清遣官議撫(即順治十一年)。
初,平國公在京密令李德來勸就撫,陽許之;清遂封平國公為同安侯,遣鄭、賈二員赍诏及海澄公印敕來文封定國公為奉化伯、澄濟伯為左都督。
國姓至安平,宴待鄭、賈;辭以未有地方安插兵衆,不受爵。
乘鄭、賈回京複命,乃就福、興、泉、漳措饷。
十月,清遣葉、阿二滿員來,令削發登岸;不從。
葉、阿從間道馳回京,清遂置同安侯于高牆、戍澄濟伯于甯古塔。
誅援剿前鎮黃大振。
大振,興化人;初從黃斌卿。
斌卿死,來歸;累升援剿前鎮。
至是,往興化措饷;召募至數千人,多不法,有訛語。
遂親往海壇,召大振軍前計事,執之以歸;賜死,飲鸩不瞑,絞殺之。
以戴捷代統其衆。
設六官。
以壬午舉人潘庚锺為吏戶官、丙戌舉人陳寶鑰為禮官、世職張光啟為兵官、都督程應璠為刑官、丙戌舉人馮澄世為工官;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以鄧會知州事。
時監國魯王及泸溪、甯靖諸王皆厚贍之;禮待鄉紳王忠孝、沈佺期、郭貞一、盧若騰、辜朝薦、徐孚遠等;有軍國大事,辄相谘。
考諸生有學問者入儲賢館。
先是,永曆欲開科粵西,諸生赴科舉者,皆給花紅、路費銀兩。
島上衣冠濟濟,粗有太平景象。
誅饷鎮黃恺。
初,起兵時,苦軍資不足。
黃恺原充泉州戶掾,為饷鎮措饷;漳、泉悉聽科索。
恺少有才,日見親幸;克剝不堪,怨聲載道。
遂收殺之。
冬、十二月,入漳州,漳州守将以郡城納降。
十月晦日,自島入澄。
乘夜嚴部署,諸将未知所指;四更抵漳郡,守将開門迎納;入城,兵不血刃。
于是,守将樸世用、魏标、楊其志、知府房裡煌、知縣周瓊、李奇生、範進等皆降;屬邑悉附。
泉州屬縣望風而潰,獨副将韓尚亮守泉州。
乙未、永曆九年 乙未、永曆九年春、正月,陷仙遊縣(即順治十二年)。
時諸将分地措饷。
甘輝知撫事不濟,遂攻仙遊縣;開地道入,屠戮幾無遺類,引軍而還。
夏、五月,遣忠振伯洪旭、北鎮陳六禦舟師北征。
陳六禦等揚帆進取舟山,守将巴臣興舉軍降;調臣興回思明,以六禦守舟山。
後為清兵攻破,死之(六禦,陳謙子也)。
洪旭等攻溫、台,台州鎮馬信、甯波鎮張宏德出降,空其城而歸。
六月,堕安平鎮;繼毀漳郡及泉屬縣城。
安平鎮,距泉州五十裡,平國公置第其中;洋舶直通城外,人煙繁華勝于郡城。
清世子統兵入閩,将至,乃堕安平鎮;續毀漳郡及泉屬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各縣,抽兵回島。
冬、十二月,清世子至閩。
世子至泉,遣人赍谕至思明招降,不納;複易函稱書,乃答之。
丙申、永曆十年 丙申、永曆十年春、三月,清舟師出泉港,遭風而還(即順治十三年)。
世子調泉州水師攻島;遣林順、陳澤等駕炮船禦之。
未至,清船為飓風所飄, 多登岸而逃;十餘人至金門,獲之,斷手掌、割耳鼻,欲厭「嘉禾斷人掌」之谶也。
斷掌放回,自此始。
清别遣兵攻白沙寨,不克而還。
夏、五月,誅左先鋒蘇茂。
蘇茂,原為施琅副将;因補其缺。
密放琅逃脫,後露其迹。
及同黃梧(原文為廷)入揭陽失利引軍回,遂按軍法誅之;仍責前沖鋒鎮黃梧,準償鐵甲自效。
六月,前沖鋒鎮黃梧以海澄降清,封為海澄公。
海澄儲蓄糧糗、器械不可勝數,以右提督王秀奇統黃梧、蘇明守之(明,蘇茂弟也)。
世子入閩,漳、泉屬邑皆下;獨海澄未複,多方誘降。
适秀奇出計事,黃梧以揭陽失利戴罪、蘇明亦以兄被殺,遂舉城降。
清以海澄公爵爵黃梧;調蘇明入京為内大臣,以其母尚在海也。
嗣黃梧獻平海策:請發鄭氏祖墳、株求親黨、沒五大商及遷界事,漳、泉之民苦益甚矣。
秋、七月,破閩安鎮。
世子重兵在漳,議率衆北向以襲之。
克期解纜,會黃梧以海澄降清;國姓曰:『吾欲圖大事,豈以澄邑阻之』!遂令揚帆進攻閩安鎮,下之。
省會震動,時王進緣事在獄,督、撫出之,夜修守具。
屢攻不利,乃城牛心塔,以陳斌等戍之。
冬、十月,禮官陳寶鑰歸清。
寶鑰常懼得罪;至是,将北向,詭稱回思明,移船,遂舉家入泉州投誠,清以為青州道。
以黃開泰為禮官(開泰,丙戌舉人),後亦投誠為睢陳道。
丁酉、永曆十一年 丁酉、永曆十一年春、三月十有八日,定國公病死(即順治十四年)。
公中崇祯庚午武科,為津撫鄭宗周坐營,轉隸都督孫應龍麾下。
登萊之役,應龍失機,□(逮)系天津獄;後辯釋,複與巡撫張廷拱同事。
未幾,以兄平紅夷功,福蔭錦衣衛,掌刑千戶。
中庚辰武進士,故事勳衛射策武甲科加三級,進都指揮使。
癸未,升蓬萊副總兵。
甲申,李自成陷京城,弘光即位,檄守采石矶,以右軍都督挂鎮海将軍印;破高傑、張天祿,封靖虜伯。
己酉,南都失守,引回;迎唐王入閩,立之;封定虜侯,晉定國公。
丙戌,清兵入閩,平國公北行;乃與國姓舉義,攻泉,入潮。
辛卯,退泊白沙,築寨以居,名曰「華覺」;久患足疾,構園亭、池沼、花木,放吟度曲,笙歌自娛。
丙申,清兵攻白沙,不克;移居金門養病。
至是,卒;年四十有五。
子耀基,隆武亦賜國姓,人稱「小國姓」。
時國姓在北聞之,回島。
甘輝擊斬滿将阿克襄。
清複閩安鎮,諸将引回;陳斌孤軍守牛心塔,不得出。
清遣人招降至福州,殺之;盡屠其軍。
時甘輝等自北回,攻甯德縣,滿将阿克襄率兵來援。
克襄骁勇,馬蹶,裹創步戰;為甘輝所殺。
戊戌、永曆十二年 戊戌、永曆十二年舉兵向浙江(即順治十五年)。
議欲大舉直取南京。
諸将曰:『南京地遠城堅,非數十萬人不可;不如
初,唐王統兵勤王,以擅離南陽,锢高牆;會赦,之南都。
時靖虜伯駐師京口,邂逅相識。
及南都失守,靖虜伯回師至浙,複于江口相逢,遂奉入閩。
南安伯與諸大臣會議監國,靖虜伯固請正位以壓衆心;閏六月十五日唐王即皇帝位。
改福州府為天興府、布政司為大内,大赦;以漢光武亦乙酉改元即帝位,因改元隆武。
封南安伯為平虜侯、靖虜伯為定虜侯;旋封平、定二國公。
平國公姓鄭,諱芝龍,号飛虹,南安石井巡司人也。
兄弟五人:長即公,次諱芝虎,三定國公諱鴻逵,四澄濟伯諱芝豹。
平國公年少起家海上,崇祯元年戊辰歸誠,授遊擊;屢平海寇、紅夷,累功升總兵,鎮守福建。
甲申年之變,福王即位南京,封為南安伯;定國公,即靖虜伯。
至是,唐王即位;叙翊戴功,晉封為侯。
旋以平虜侯為平國公、定定國公,即靖虜伯。
至是,唐王即位;叙翊戴功,晉封為侯。
旋以平虜侯為平國公、定虜侯為定國公。
賜平國公子國姓、名成功,封忠孝伯。
平國公長子名森,字大木,天啟甲子年七月十五日生在日本國;後遣人取回。
方七歲,有大志,讀書穎敏不群。
年十五,補南安弟子員,食饩。
省試時,有術士見之,驚曰:『公王侯相,殆非科第中人』;時方銳志場屋,不以為然。
及隆武立,召見;奇其狀貌,賜國姓,封忠孝伯。
丙戌、隆武二年 丙戌、隆武二年秋、九月,清貝勒王入閩,誘挾平國公入(都)。
時朝政戰守事宜,皆出于平國公。
(公)嘗與文臣龃龉,兵饷日匮;繼聞錢塘信急,決計南歸。
于是各□守将皆言缺饷,盡撤兵回。
清兵從容由建、由汀、由福甯分道入閩,各處無一守禦;八月,至延平。
隆武幸汀,将入贛;诘旦将朝,聞清兵踵至,倉皇登騎而奔,不知蹤迹。
九月,清兵至泉州;平國公在□□(安平),□□(外通)于海。
貝勒馳書招之,略雲:『吾所以重将軍者,以将軍能立唐藩也。
人臣事主,苟有可為,以竭其力;力盡不勝天,則投明而事,乘時建功,此豪傑也。
且兩粵未平,吾欲見将軍者,欲商地方人才故也』。
平國公得書大喜,遂送款行;國姓力陳,弗聽。
及見貝勒王,置酒甚歡;忽夜半拔營,挾公北去。
丁亥、永曆元年 丁亥、永曆元年國姓招讨大将軍起兵。
初,平國公撤兵而南,密谕國姓速歸;不從,曰:『父教子忠,未聞父教子貳』!及公北行,欲俱見貝勒,定國公陰命逸去,乃謀舉義。
時兵将、械船百無一備,遂往南澳召募;識者知其可與圖大事,鹹歸心焉。
丁亥永曆元年(即順治四年)自南澳回,聞永曆即位粵西,遙奉年号,稱「招讨大将軍罪臣」。
以廈門□□(先為)建國公鄭彩與弟定遠侯鄭聯所據,移泊鼓浪嶼訓練。
七月,以洪政、陳輝為左右先鋒,楊才、張進為親丁鎮,郭泰、餘寬為左右鎮,林習山為樓船鎮。
建國公兄弟招讨軍□□□入海澄,破九都城。
數日,援兵至,洪政中流矢,諸軍回島。
秋、八月,會定國公攻泉州。
定國公自平國公解兵投清,尚擁兵甲。
八月,率所部進取泉州;國姓引兵會之,列營桃花山。
清提督趙國祚鎮泉州,每輕視之;二十八日,率騎數百直沖營壘。
張進、楊才迎戰,定國公遣林順等夾擊,大破之,追至城下。
九月初三日攻城,别遣水師破溜石炮□,殺參将解應隆,軍聲大振。
泉紳郭必□□□(昌子顯)舍欲内應,國祚殺之,滅其宗,并系相國黃景昉等。
國祚嬰城嚴守,多殺戮,泉民日夜不敢喘息。
漳州副将王進(即王老虎)率兵來援,圍解。
戊子、永曆二年 戊子、永曆二年閏三月,複同安(即順治五年)。
國姓引兵取同安,守将步騎同九都民次小營嶺店頭拒戰。
同安兵奔潰,追至縣圍之;守将廉郎、知縣張效齡夜棄城遁。
以葉翼雲知縣事。
秋、八月,清兵破同安,知縣葉翼雲、守将丘晉、林壯猷、教谕陳鼎等皆死之;屠其城。
自丁亥攻泉州,所在蜂起;清之号令,僅至郡城外而止。
七月十三日,佟、陳、李三大人援師在泉,義兵皆竄匿。
丘晉,林壯猷等守同安;清兵日夜攻城,城陷,丘晉、林壯猷全軍沒焉。
知縣葉翼雲、教谕陳鼎皆死之;屠其城。
先是,有「同安血成溝」之谶;至是,果驗(同安有書生,綽号鳅魚,善術數。
省回,見羅漢山中所稱生閻羅者,值外出;先以折紙置硯底,生取視之,上雲:『鳅魚半途死,同安血成溝,嘉禾斷人種,安海成平埔』。
生讀畢悚然。
奔回,果至小盈嶺下而死。
初,國姓以「斷人種」為「斷人掌」所謠,皆斷俘兵手掌放回以應之;其後,清兵毀安海鎮城,廈門有鄉名「嘉禾」,語果驗)。
己醜、永曆三年 己醜、永曆三年攻泉州,取之(即順治六年)。
自同安敗後,乃往銅山所募兵;以施琅、楊才、黃廷、柯宸樞、康明、張英等攻漳浦,守将王起俸降。
遂由雲霄鎮抵诏安,移屯分水關黃岡;留黃廷、柯宸樞守盤陀嶺。
清兵進攻盤陀嶺,柯宸樞兄弟死之。
□宸樞,明武舉人。
庚寅、永曆四年 庚寅、永曆四年往潮州(即順治七年)。
是年,全粵俱奉永曆年号,土宄随在橫竊。
守潮者,□□(新泰)伯郝尚久也;自定國公入據揭陽,兩家雖同奉正朔,實各按劍。
潮人黃海如、陳斌先為據寇;至是,引國姓入潮。
遂入南陽,剿許龍、楊廣等;渡達濠,誅張禮,剿新墟、金田等寨,悉平之。
夏、六月,擊蘇利。
蘇利在碣石衛,引兵攻之,不克。
利後自據,清兵讨殺之。
秋、八月,并鄭聯軍。
時兩島尚為建國公兄弟所據,其北将章雲飛恣肆。
國姓密與陳豹等謀襲之,曰:『兩島吾家土地,渠兄弟虎踞橫行,大不道』!自揭陽揚帆,中秋夜抵廈門;定遠侯鄭聯尚醉萬石岩,诘朝酒醒,登舟谒見,握拜甚歡。
國姓撫谕之,曰:『兄能以一軍相假乎』?聯曰:『敢不唯命』!先嚴部署,舉炮為号,諸軍争先進船,聯衆不敢動。
未幾,邀聯宴萬石岩,盡歡而罷;陰伏甲士,道殺之。
時聯兵衆船強,國姓将至,其兄鄭彩議全軍出避;不從,複不設備,遂及于難。
鄭彩率所部航海而南;飄泊數載,兵衆星散,不敢歸。
國姓以書招之,彩得書喜曰:『今不歸,後無期矣』!遂回廈門,國姓善待之;病死于家。
辛卯、永曆五年 辛卯、永曆五年春、二月,清巡撫張學聖遣泉鎮馬得功襲島(即順治八年)。
(國姓)既并鄭聯軍,以鄭芝莞守廈門;率舟師南下,次平海衛。
清巡撫張學聖按泉,令泉鎮馬得功乘虛襲島。
時定國公棄揭陽回師未至,鄭芝莞無守禦;得功先遣數十騎渡五通登岸,兵民望見,皆奔竄,遂入島。
原閣部曾櫻自缢死。
學聖及興泉道黃澍登山,望島孤懸海外,汪洋萬頃;怃然曰:『此絕地也!設有緩急,援兵豈能飛渡耶』!先引回。
不數日,定國公至,得功欲退,不得渡,乃遣人謂公曰:『吾不得出,島上人民必不能保全;公眷屬皆在安海内地,無乃不便乎』?公以為然;又不期國姓之猝至也,縱其回。
四月初一日,國姓至,得功已離島二日矣;大悔恨,以失島罪斬鄭芝莞(芝莞,國姓叔也),諸将股栗。
定國公退泊白沙,築寨以居。
系左先鋒施琅。
施琅,晉江人;屢有戰功,授左先鋒鎮。
有标兵逃在國姓左右,琅擒之。
國姓馳令勿殺,至已斬矣;大怒,系之,逮其家。
琅乘間逃去,密渡安平依澄濟伯;國姓收殺其父并其弟援剿左鎮施顯。
琅歸清,鎮同安;累升水師提督、靖海将軍。
夏、五月,入漳州南溪。
自回島之後,申嚴紀律,兵聲複大震。
率衆入漳州南溪,鎮将王拜(邦?)俊迎戰,大破之。
冬、十二月,敗提督楊名高于小盈嶺。
清提督楊名高自福州率步騎入漳應援,迎戰小盈嶺;名高大敗,僅以身免。
乘勝徇漳浦,守将楊世德、陳堯策等降。
壬辰、永曆六年 壬辰、永曆六年春、正月、複海澄(即順治九年) 進取海澄,是日潮漲,舟達城垣,守将郝文興以城降,授文興為左都督;以壬午舉人黃維璟、己卯舉人林其昌、丙戌舉人馮澄世先後知縣事。
三月,大敗清部院陳錦于江東橋北。
陳部院先年引兵破同安,有威望,率兵來援;乃簡精銳列營江東橋北大人廟待之。
部院狃于同安之役,意甚輕視;及戰,大敗,奔回泉州。
七月,部院複軍于鳳尾山,為其丁庫成棟所刺,來歸。
國姓以奴弒主,大逆;雖賞其功,陰令殺之。
夏、四月,圍漳州。
進圍漳州,浙鎮馬逢知(原名進寶,号金衢馬)率兵來援,縱其入城。
數日,逢知出戰,迎擊之;逢知軍潰,複退守陴。
外援既絕,益危戰。
諸軍百道攻城,晝夜不休;城中悉力堵禦,不能克。
距漳三十裡有鎮門曰象鼻,兩山夾岸,築斷,激水灌城,不就;複列栅圍之。
城中升米銀數兩,人相食,死者相枕藉。
圍解後,署漳守道周亮工收枯骨七十三萬餘,焚■〈疒〈癶上土下〉〉一大穴,豎碑曰「同歸所」。
其收拾不盡者,不可勝數。
冬、十月,戰于古縣,敗績。
漳郡被圍,中外隔絕。
清遣金固山率兵來援,九月至漳,聲勢甚銳;時久圍堅城,師老糧匮,衆無戰志。
十月初三日,退屯古縣。
清兵追至,迎戰,奔潰;退守海澄。
癸巳、永曆七年 癸巳、永曆七年夏、五月,清攻海澄,不克而還(即順治十年)。
金固山既解漳圍,乃進攻海澄,郭外壞為平地。
國姓鼓勵士卒,親立雉堞堵禦;與諸将敵樓飲酒,指揮自若。
忽一夕,聞空炮發;王秀奇、郝文興曰:『是欲臨城也』。
甘輝勒兵持斧以待;令曰:『敵至齊砍』!須臾,清兵盡銳渡濠,大呼登城;舉斧砍之,先登者悉填濠内,無一生還者。
金固山連夜回,澄守益固矣。
秋、九月,救潮州;旋引還。
清兵攻潮州,郝尚久因郝文興乞師;遣陳六禦率兵援之。
尚久疑,不敢開納。
未幾,潮州破,乃攻鷗丁壩等寨,引還。
甲午、永曆八年 甲午、永曆八年春、二月,清遣官議撫(即順治十一年)。
初,平國公在京密令李德來勸就撫,陽許之;清遂封平國公為同安侯,遣鄭、賈二員赍诏及海澄公印敕來文封定國公為奉化伯、澄濟伯為左都督。
國姓至安平,宴待鄭、賈;辭以未有地方安插兵衆,不受爵。
乘鄭、賈回京複命,乃就福、興、泉、漳措饷。
十月,清遣葉、阿二滿員來,令削發登岸;不從。
葉、阿從間道馳回京,清遂置同安侯于高牆、戍澄濟伯于甯古塔。
誅援剿前鎮黃大振。
大振,興化人;初從黃斌卿。
斌卿死,來歸;累升援剿前鎮。
至是,往興化措饷;召募至數千人,多不法,有訛語。
遂親往海壇,召大振軍前計事,執之以歸;賜死,飲鸩不瞑,絞殺之。
以戴捷代統其衆。
設六官。
以壬午舉人潘庚锺為吏戶官、丙戌舉人陳寶鑰為禮官、世職張光啟為兵官、都督程應璠為刑官、丙戌舉人馮澄世為工官;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以鄧會知州事。
時監國魯王及泸溪、甯靖諸王皆厚贍之;禮待鄉紳王忠孝、沈佺期、郭貞一、盧若騰、辜朝薦、徐孚遠等;有軍國大事,辄相谘。
考諸生有學問者入儲賢館。
先是,永曆欲開科粵西,諸生赴科舉者,皆給花紅、路費銀兩。
島上衣冠濟濟,粗有太平景象。
誅饷鎮黃恺。
初,起兵時,苦軍資不足。
黃恺原充泉州戶掾,為饷鎮措饷;漳、泉悉聽科索。
恺少有才,日見親幸;克剝不堪,怨聲載道。
遂收殺之。
冬、十二月,入漳州,漳州守将以郡城納降。
十月晦日,自島入澄。
乘夜嚴部署,諸将未知所指;四更抵漳郡,守将開門迎納;入城,兵不血刃。
于是,守将樸世用、魏标、楊其志、知府房裡煌、知縣周瓊、李奇生、範進等皆降;屬邑悉附。
泉州屬縣望風而潰,獨副将韓尚亮守泉州。
乙未、永曆九年 乙未、永曆九年春、正月,陷仙遊縣(即順治十二年)。
時諸将分地措饷。
甘輝知撫事不濟,遂攻仙遊縣;開地道入,屠戮幾無遺類,引軍而還。
夏、五月,遣忠振伯洪旭、北鎮陳六禦舟師北征。
陳六禦等揚帆進取舟山,守将巴臣興舉軍降;調臣興回思明,以六禦守舟山。
後為清兵攻破,死之(六禦,陳謙子也)。
洪旭等攻溫、台,台州鎮馬信、甯波鎮張宏德出降,空其城而歸。
六月,堕安平鎮;繼毀漳郡及泉屬縣城。
安平鎮,距泉州五十裡,平國公置第其中;洋舶直通城外,人煙繁華勝于郡城。
清世子統兵入閩,将至,乃堕安平鎮;續毀漳郡及泉屬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各縣,抽兵回島。
冬、十二月,清世子至閩。
世子至泉,遣人赍谕至思明招降,不納;複易函稱書,乃答之。
丙申、永曆十年 丙申、永曆十年春、三月,清舟師出泉港,遭風而還(即順治十三年)。
世子調泉州水師攻島;遣林順、陳澤等駕炮船禦之。
未至,清船為飓風所飄, 多登岸而逃;十餘人至金門,獲之,斷手掌、割耳鼻,欲厭「嘉禾斷人掌」之谶也。
斷掌放回,自此始。
清别遣兵攻白沙寨,不克而還。
夏、五月,誅左先鋒蘇茂。
蘇茂,原為施琅副将;因補其缺。
密放琅逃脫,後露其迹。
及同黃梧(原文為廷)入揭陽失利引軍回,遂按軍法誅之;仍責前沖鋒鎮黃梧,準償鐵甲自效。
六月,前沖鋒鎮黃梧以海澄降清,封為海澄公。
海澄儲蓄糧糗、器械不可勝數,以右提督王秀奇統黃梧、蘇明守之(明,蘇茂弟也)。
世子入閩,漳、泉屬邑皆下;獨海澄未複,多方誘降。
适秀奇出計事,黃梧以揭陽失利戴罪、蘇明亦以兄被殺,遂舉城降。
清以海澄公爵爵黃梧;調蘇明入京為内大臣,以其母尚在海也。
嗣黃梧獻平海策:請發鄭氏祖墳、株求親黨、沒五大商及遷界事,漳、泉之民苦益甚矣。
秋、七月,破閩安鎮。
世子重兵在漳,議率衆北向以襲之。
克期解纜,會黃梧以海澄降清;國姓曰:『吾欲圖大事,豈以澄邑阻之』!遂令揚帆進攻閩安鎮,下之。
省會震動,時王進緣事在獄,督、撫出之,夜修守具。
屢攻不利,乃城牛心塔,以陳斌等戍之。
冬、十月,禮官陳寶鑰歸清。
寶鑰常懼得罪;至是,将北向,詭稱回思明,移船,遂舉家入泉州投誠,清以為青州道。
以黃開泰為禮官(開泰,丙戌舉人),後亦投誠為睢陳道。
丁酉、永曆十一年 丁酉、永曆十一年春、三月十有八日,定國公病死(即順治十四年)。
公中崇祯庚午武科,為津撫鄭宗周坐營,轉隸都督孫應龍麾下。
登萊之役,應龍失機,□(逮)系天津獄;後辯釋,複與巡撫張廷拱同事。
未幾,以兄平紅夷功,福蔭錦衣衛,掌刑千戶。
中庚辰武進士,故事勳衛射策武甲科加三級,進都指揮使。
癸未,升蓬萊副總兵。
甲申,李自成陷京城,弘光即位,檄守采石矶,以右軍都督挂鎮海将軍印;破高傑、張天祿,封靖虜伯。
己酉,南都失守,引回;迎唐王入閩,立之;封定虜侯,晉定國公。
丙戌,清兵入閩,平國公北行;乃與國姓舉義,攻泉,入潮。
辛卯,退泊白沙,築寨以居,名曰「華覺」;久患足疾,構園亭、池沼、花木,放吟度曲,笙歌自娛。
丙申,清兵攻白沙,不克;移居金門養病。
至是,卒;年四十有五。
子耀基,隆武亦賜國姓,人稱「小國姓」。
時國姓在北聞之,回島。
甘輝擊斬滿将阿克襄。
清複閩安鎮,諸将引回;陳斌孤軍守牛心塔,不得出。
清遣人招降至福州,殺之;盡屠其軍。
時甘輝等自北回,攻甯德縣,滿将阿克襄率兵來援。
克襄骁勇,馬蹶,裹創步戰;為甘輝所殺。
戊戌、永曆十二年 戊戌、永曆十二年舉兵向浙江(即順治十五年)。
議欲大舉直取南京。
諸将曰:『南京地遠城堅,非數十萬人不可;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