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骨肉見天真相依為命 稻粱謀晚計刻苦經年

關燈
發,又微微地笑道:“人家許多人要和我找個繼媽,你為什麼不答應呢?有了繼媽,煮飯,做衣服,看家,都有了人了,那就好了。

    ”他說着話,又隻管不住地搔着頭發,望了周世良的臉,隻管笑着。

     計春今天到了學校裡,想起了父親的話,未免情不自禁的,向王小海表示好感起來。

    下了課的時候,王小海跑到後院上毛廁,計春也跟了來,悄悄地道:“小海!我家裡有許多米頭子,回頭送到你家去磨粉,晚上我們做籼米粑吃。

    ”小海笑道:“好的。

    粑做好了,多給兩個我吃。

    我媽說了,要把我姊姊嫁給你做老婆呢。

    ”計春道:“呔!不要胡說,同學們聽到,會笑我們的。

    ” 菜炒好了,父子二人,各盛了一碗飯,飯上各堆着一些茄絲,捧着碗,在門外來吃。

    眼見田裡的秋荞麥,經過昨夜的雨,開了一片粉紅色的花。

    金黃色的太陽,由山嘴子裡升出來,照着那荞麥稈上的露水珠子,也是亮晶晶地在荞麥稈子上。

     等計春進來了,幫着他将姜湯做好,計春爬上床去,将世良扶了起來,卷了個鋪蓋卷,放在他身後靠着,然後下得床來,兩手捧了姜湯,讓世良來喝。

    等他喝完了,又從從容容将他放下去睡着。

     矮桌子上,點了一盞瓦檠瓦碟的清油燈,兩根燈草,漂在油碟子裡,浮了起來,碟子沿上,一點豆大的火焰,隻管飄動着。

    計春在燈光下攤着算術本子在那裡列算式,周世良捧了一件破舊的白褂子,在那裡用針線縫托肩,三個指頭捏了一根針,橫挑直刺,總做得不順手。

    計春兩手一伸,打了個呵欠道:“爹!睡罷。

    冰冰涼的。

    ” 直到吃過了晚飯,東家才許推讓一擔五鬥稻。

    稻照市價折算,三塊五角一擔。

    世良一想,多留東家住一天,多要一天的花銷,推讓也是有限,隻得都答應了。

     王大媽道:“你父子兩個怎麼了?”計春回頭一看,皺了眉道:“今天早上,我爹在屋子外頭吃飯,招了涼風,受了感冒了。

    他隻喊着腿酸,要我和他捶腿。

    ”王大媽道:“你不會沖些姜湯給他喝嗎?”計春道:“我家裡沒有糖,要到鄉店裡去買糖,把父親丢下來了,我又不放心。

    ”王大媽笑道:“你爹也不過受了一口涼風,身上發些燒熱,又何至于鬧得讓你寸步不離呢?你若是真個不放心的話,我在這裡和你替代一會子,你趕快去買些胡椒紅糖來,讓他喝下去,蓋着被出一身汗,病就好了。

    ”計春伸着頭到床邊去問道:“爹!我去給你買些紅糖來沖水喝,你在這裡等上一等,好嗎?”世良道:“你去弄飯吃,吃了上學去罷。

    不要緊的,我睡一會子就好了。

    ”計春也不征求父親的同意,家裡是沒有現金,找了一個小口袋,量了二升稻,背在肩上走出去,到鄉店裡換紅糖胡椒去了。

     王大媽心裡想着:這個人這樣疼愛兒子,有了女兒許給他做媳婦,那是一點也不會吃虧的了。

    她這樣想着,有一句沒一句談着閑話,就提到了姻事上頭來。

    笑道:“你這個兒子,不但你自己喜歡他,就是我們同村子的人,哪個又不喜歡他。

    有些人叫我收他做幹兒子,我想,那不太好。

    你老隻有這一個大相公,我怎好一定說認做幹兒子呢?有道是劉備招親,認假成真,……”這底下一句,還不曾說出來,早有一陣腳步聲走到門外,接着有人叫了一聲道:“爹!好些了嗎?”王大媽這就不便再說什麼了。

     王大媽坐在房門口一張竹椅上,就向世良道:“你父子兩個,真是好!誰也離不開誰。

    ”世良哼着道:“嫂子!不瞞你說,我要是沒有這個兒子,我就活着沒有意思了。

    這個兒子,自小沒有了娘,我一手将他撫養大了,我不能看着他受一點子委屈。

    ”王大媽道:“你父子兩個這樣離不開,将來他要是在鄉下畢了業,到省裡去讀書的時候,你打算怎麼樣子辦呢?”世良道:“我就跟了他去。

    ”王大媽道:“你鄉下的莊稼呢?”這句話算是把世良問住了。

    他許久沒有做聲,歎了一口氣道:“我這點田産,算得什麼!丢了就丢了罷。

    ”王大媽道:“你不做莊稼,哪裡來的進項呢?”世良道:“這個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無論怎樣吃苦,我也不讓兒子再停學的。

    ”他說着話時,将被頭按下去一些,伸出頭來,紅紅的臉,紅紅的眼睛,向王大媽看着。

    她點點頭道:“難得,你病到這樣子,還忘不了兒子的書。

    ”世良道:“你哪裡知道,我父子兩個,就是一條命呀!” 王大媽和周家雖是鄰居,可是計春如此孝順他的父親,還是今天第一次看見。

    當日就遍村子一番告訴:說是周家孩子了不得,他是一個孝子。

    鄉下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沒有什麼新聞可談的。

    鄉下有人生兒嫁女,以及打架吵嘴,這都是大家樂于讨論的新聞。

    像周計春這個異乎尋常的孩子,本來就是大家一種新聞材料,于今王大媽又宣傳他是個孝子,就鬧得無人不談起來。

     照着鄉下的規矩,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