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新的都城,嶄新得讓人感覺陌生。
六月中旬,當新都城裡臨時的官衙和給文武百官們建造的粗劣的府邸在不分晝夜加緊建造時,前一年夏天離開江都前往日本的國信使金有成等人回來了。
一行七十人從開京的南門進入。
雖說是南門,但城門皆已毀于戰火,夏草從鋪設在地面的大塊條石之間探出頭來。
一行人就從那裡進了城,在兩處蒙古兵的屯所接受了查驗,然後沿沙塵飛舞的都城大路徑直向王宮走去。
一行人先是在臨時搭建的宮殿的一間房裡接受了茶點接待,但每個人都因心系着家人的安全而憂心忡忡。
金有成徑直谒見了元宗,上奏了日本之行的前後經過。
一行人是去年九月十七日到的對馬島,在伊奈浦短暫停留後,奔赴九州太宰府,住進了守護府。
今年二月之前一直留在當地等候日本朝廷的返牒,但最終還是沒有等到,于是隻能回國。
根據元宗的指示,金有成要把事情的原委上奏給忽必烈,于是他在第二天便踏上了入朝蒙古的旅程。
放棄江都逃到海上的三别抄曾作為江都的警備隊立下赫赫戰功,但眼下隻能被冠上叛亂暴徒集團的名号了。
作為元宗也不得不放棄了叛軍三别抄,六月十六日他把參知政事申思佺作為讨賊将軍派到了全羅道。
申思佺所率士兵僅有一百人。
他在全羅道聽聞三别抄在大陸上現身,于是又折返回了開京。
誰也不知道他是因為害怕三别抄而逃回來,還是因為在做好被羞辱的思想準備後,決定避免與常年同為高麗軍一翼、一起共參國事的三别抄交戰。
對此,他什麼都沒說,隻是一味蟄居。
即日申思佺就被免了官職。
三别抄擁立承化公溫并設置官府是不可饒恕的行為。
但他們這麼做與其說是對高麗王朝的背叛,不如說是對長久以來一直壓迫高麗的蒙古的反抗,是這一反抗意識積累後突然爆發的結果。
蒙古軍以監視還都為由進駐高麗隻不過是導火線而已。
因此除了那些被三别抄奪去妻兒、殺掉親朋好友的人之外,一般的民衆就算不希望他們勢力增強,也不一定都盼着他們滅亡。
都覺得他們替自己做了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
首領裴仲孫等可以被剿滅,至于三别抄的士兵們,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希望能饒過他們的。
元宗和李藏用也有這番心思。
但隻要三别抄之亂還沒平定,頭辇哥軍隊就不可能撤退,今後蒙古軍還可能以此為由進駐高麗。
八月,三别抄占領珍島,侵掠了附近的州縣,所作所為越來越像強盜。
消息傳到開京後,元宗任金方慶為全羅道追讨使,下達了讨賊的命令。
此前金方慶和蒙克多的軍隊一起駐留西京,為了不讓蒙克多的軍隊開到大同江以南,他始終在暗自努力。
頭辇哥軍已進駐開京,如果蒙克多軍也南下的話,那高麗混亂的局面會愈演愈烈的。
金方慶遵照命令進入了開京。
一接到追讨三别抄的命令,便即刻率軍出發。
他擔心如果晚一天出發,就會給蒙古兵介入的機會。
金方慶所率領的親兵不過六十餘人。
本國的叛亂要以本國的兵力來收拾,這使他無暇顧及兵力的多寡。
如果可以的話,他想面見三别抄的首領裴仲孫,商談一下該如何解決此事。
但金方慶的預感對了,從蒙古派來和頭辇哥交接的蒙将阿海以這是忽必烈的命令為由,提出要加入三别抄讨伐戰中。
高麗沒有拒絕他的理由。
九月中旬,金方慶和蒙将阿海一起率領由高麗、蒙古混編的軍隊一千人&mdash&mdash可以說幾乎全是蒙古兵&mdash&mdash朝着開京進發。
對金方慶來說,這是對同一血統的同族人的征讨,多少還有所顧忌,但對于阿海來說,這隻不過是對他國暴徒的鎮壓而已。
所以一開始兩位指揮者之間就水火不容、不可協調。
征讨軍進入三别抄士兵橫行的泉州,又開到羅州,四下追着敵人跑,最後到達了他們的據點&mdash&mdash珍島對岸的三監院。
在數次的交戰中,雙方各有勝敗。
這時出現了&ldquo金方慶通敵&rdquo的傳言。
為此,金方慶不得不一度返回開京去證明這是無稽之談,然後再重返前線。
立場各異的高麗的将軍和蒙古的将軍隻要一起站在戰場上,這種争執幾乎都會爆發。
至元七年,即元宗十一年的秋天就這樣在忙亂之中被送走了。
不斷有與三别抄作戰的捷報從南部半島傳到位于開京的高麗政府。
此時的李藏用感受到了漸濃的秋意,一種類似于梧桐葉大片大片無聲掉落的感覺,卻沒有捷報帶來的喜悅。
十二月,忽必烈的诏令突然下達了。
&mdash&mdash朕惟日本自昔通好中國,又與卿國地相密通,故嘗诏卿道達去使講信修睦,為渠疆吏所梗,不獲明谕朕意。
後以林衍之故不暇及今,既輯爾家,複遣趙良弼充國信使,期于必達。
仍以忽林赤、王國昌、洪茶丘将兵送抵海上,比國信使還,姑令金州等處屯住,所需糧饷,卿專委官赴彼逐近供給,鸠集船艦待于金州,無緻稽緩匮乏。
除此之外,還附上了诏谕日本書函的副本。
&mdash&mdash蓋聞王者無外,高麗與朕既為一家,王國實為鄰境,故嘗馳信使修好,為疆場之吏抑而弗通。
所獲二人,敕有司慰撫,俾赍牒以還,遂複寂無所聞。
繼欲通問,屬高麗權臣林衍構亂,坐是弗果。
豈王亦因此辍不遣使,或已遣而中路梗塞,皆不可知。
不然,日本素号知禮之國,王之君臣甯肯漫為弗思之事乎。
近已滅林衍,複舊王位,安集其民,特命少中大夫秘書監趙良弼充國信使,持書以往。
如即發使與之偕來,親仁善鄰,國之美事。
其或猶豫以至用兵,夫誰所樂為也,王其審圖之。
元宗讀罷诏書,捧到與頭部平齊的位置後,把诏書裝進了盒子中。
雖然暫時忙于其他事務而無暇顧及,但這名債主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突然恰到好處就出現了。
林衍的國王廢立事件,崔坦的叛亂,西界北海的内附,蒙克多軍的進駐,頭辇哥軍的入國,三别超的叛亂,還都,&mdash&mdash從去年到今年,許多的事情像一陣波瀾一樣湧了過來,這使他忘記了最重要的事。
但在那陣波浪過去後,一個真正的、和别的完全不是一個級别的大浪緊接着就殺了過來。
等诏使走後,元宗把诏書遞給一旁的李藏用。
李藏用畢恭畢敬地打開了。
讀完之後,李藏用忽然有了種想要刺死忽必烈的強烈念頭。
除了把忽必烈從這個世界上抹殺掉以外,他再也想不出别的什麼辦法了。
如果能的話他當然會去做。
若能刺殺成功,那該是多麼地暢快啊。
但那種激情很快就從李藏用心裡消失了。
他的臉色很快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他對元宗說道: &ldquo臣今年七十歲了,在處理國難時已經力不從心。
但眼下臣必須保重身體,哪怕能多活一歲也好。
災難苦患一旦來了,就一定會接二連三的。
人和國家都如此。
但如果能解決掉其中任意一個災難或是苦患的話,那就會成為一種契機,就能把它們一個個地解決掉。
為了迎接這一時刻的到來,我們必須能經受得
六月中旬,當新都城裡臨時的官衙和給文武百官們建造的粗劣的府邸在不分晝夜加緊建造時,前一年夏天離開江都前往日本的國信使金有成等人回來了。
一行七十人從開京的南門進入。
雖說是南門,但城門皆已毀于戰火,夏草從鋪設在地面的大塊條石之間探出頭來。
一行人就從那裡進了城,在兩處蒙古兵的屯所接受了查驗,然後沿沙塵飛舞的都城大路徑直向王宮走去。
一行人先是在臨時搭建的宮殿的一間房裡接受了茶點接待,但每個人都因心系着家人的安全而憂心忡忡。
金有成徑直谒見了元宗,上奏了日本之行的前後經過。
一行人是去年九月十七日到的對馬島,在伊奈浦短暫停留後,奔赴九州太宰府,住進了守護府。
今年二月之前一直留在當地等候日本朝廷的返牒,但最終還是沒有等到,于是隻能回國。
根據元宗的指示,金有成要把事情的原委上奏給忽必烈,于是他在第二天便踏上了入朝蒙古的旅程。
放棄江都逃到海上的三别抄曾作為江都的警備隊立下赫赫戰功,但眼下隻能被冠上叛亂暴徒集團的名号了。
作為元宗也不得不放棄了叛軍三别抄,六月十六日他把參知政事申思佺作為讨賊将軍派到了全羅道。
申思佺所率士兵僅有一百人。
他在全羅道聽聞三别抄在大陸上現身,于是又折返回了開京。
誰也不知道他是因為害怕三别抄而逃回來,還是因為在做好被羞辱的思想準備後,決定避免與常年同為高麗軍一翼、一起共參國事的三别抄交戰。
對此,他什麼都沒說,隻是一味蟄居。
即日申思佺就被免了官職。
三别抄擁立承化公溫并設置官府是不可饒恕的行為。
但他們這麼做與其說是對高麗王朝的背叛,不如說是對長久以來一直壓迫高麗的蒙古的反抗,是這一反抗意識積累後突然爆發的結果。
蒙古軍以監視還都為由進駐高麗隻不過是導火線而已。
因此除了那些被三别抄奪去妻兒、殺掉親朋好友的人之外,一般的民衆就算不希望他們勢力增強,也不一定都盼着他們滅亡。
都覺得他們替自己做了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
首領裴仲孫等可以被剿滅,至于三别抄的士兵們,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希望能饒過他們的。
元宗和李藏用也有這番心思。
但隻要三别抄之亂還沒平定,頭辇哥軍隊就不可能撤退,今後蒙古軍還可能以此為由進駐高麗。
八月,三别抄占領珍島,侵掠了附近的州縣,所作所為越來越像強盜。
消息傳到開京後,元宗任金方慶為全羅道追讨使,下達了讨賊的命令。
此前金方慶和蒙克多的軍隊一起駐留西京,為了不讓蒙克多的軍隊開到大同江以南,他始終在暗自努力。
頭辇哥軍已進駐開京,如果蒙克多軍也南下的話,那高麗混亂的局面會愈演愈烈的。
金方慶遵照命令進入了開京。
一接到追讨三别抄的命令,便即刻率軍出發。
他擔心如果晚一天出發,就會給蒙古兵介入的機會。
金方慶所率領的親兵不過六十餘人。
本國的叛亂要以本國的兵力來收拾,這使他無暇顧及兵力的多寡。
如果可以的話,他想面見三别抄的首領裴仲孫,商談一下該如何解決此事。
但金方慶的預感對了,從蒙古派來和頭辇哥交接的蒙将阿海以這是忽必烈的命令為由,提出要加入三别抄讨伐戰中。
高麗沒有拒絕他的理由。
九月中旬,金方慶和蒙将阿海一起率領由高麗、蒙古混編的軍隊一千人&mdash&mdash可以說幾乎全是蒙古兵&mdash&mdash朝着開京進發。
對金方慶來說,這是對同一血統的同族人的征讨,多少還有所顧忌,但對于阿海來說,這隻不過是對他國暴徒的鎮壓而已。
所以一開始兩位指揮者之間就水火不容、不可協調。
征讨軍進入三别抄士兵橫行的泉州,又開到羅州,四下追着敵人跑,最後到達了他們的據點&mdash&mdash珍島對岸的三監院。
在數次的交戰中,雙方各有勝敗。
這時出現了&ldquo金方慶通敵&rdquo的傳言。
為此,金方慶不得不一度返回開京去證明這是無稽之談,然後再重返前線。
立場各異的高麗的将軍和蒙古的将軍隻要一起站在戰場上,這種争執幾乎都會爆發。
至元七年,即元宗十一年的秋天就這樣在忙亂之中被送走了。
不斷有與三别抄作戰的捷報從南部半島傳到位于開京的高麗政府。
此時的李藏用感受到了漸濃的秋意,一種類似于梧桐葉大片大片無聲掉落的感覺,卻沒有捷報帶來的喜悅。
十二月,忽必烈的诏令突然下達了。
&mdash&mdash朕惟日本自昔通好中國,又與卿國地相密通,故嘗诏卿道達去使講信修睦,為渠疆吏所梗,不獲明谕朕意。
後以林衍之故不暇及今,既輯爾家,複遣趙良弼充國信使,期于必達。
仍以忽林赤、王國昌、洪茶丘将兵送抵海上,比國信使還,姑令金州等處屯住,所需糧饷,卿專委官赴彼逐近供給,鸠集船艦待于金州,無緻稽緩匮乏。
除此之外,還附上了诏谕日本書函的副本。
&mdash&mdash蓋聞王者無外,高麗與朕既為一家,王國實為鄰境,故嘗馳信使修好,為疆場之吏抑而弗通。
所獲二人,敕有司慰撫,俾赍牒以還,遂複寂無所聞。
繼欲通問,屬高麗權臣林衍構亂,坐是弗果。
豈王亦因此辍不遣使,或已遣而中路梗塞,皆不可知。
不然,日本素号知禮之國,王之君臣甯肯漫為弗思之事乎。
近已滅林衍,複舊王位,安集其民,特命少中大夫秘書監趙良弼充國信使,持書以往。
如即發使與之偕來,親仁善鄰,國之美事。
其或猶豫以至用兵,夫誰所樂為也,王其審圖之。
元宗讀罷诏書,捧到與頭部平齊的位置後,把诏書裝進了盒子中。
雖然暫時忙于其他事務而無暇顧及,但這名債主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突然恰到好處就出現了。
林衍的國王廢立事件,崔坦的叛亂,西界北海的内附,蒙克多軍的進駐,頭辇哥軍的入國,三别超的叛亂,還都,&mdash&mdash從去年到今年,許多的事情像一陣波瀾一樣湧了過來,這使他忘記了最重要的事。
但在那陣波浪過去後,一個真正的、和别的完全不是一個級别的大浪緊接着就殺了過來。
等诏使走後,元宗把诏書遞給一旁的李藏用。
李藏用畢恭畢敬地打開了。
讀完之後,李藏用忽然有了種想要刺死忽必烈的強烈念頭。
除了把忽必烈從這個世界上抹殺掉以外,他再也想不出别的什麼辦法了。
如果能的話他當然會去做。
若能刺殺成功,那該是多麼地暢快啊。
但那種激情很快就從李藏用心裡消失了。
他的臉色很快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他對元宗說道: &ldquo臣今年七十歲了,在處理國難時已經力不從心。
但眼下臣必須保重身體,哪怕能多活一歲也好。
災難苦患一旦來了,就一定會接二連三的。
人和國家都如此。
但如果能解決掉其中任意一個災難或是苦患的話,那就會成為一種契機,就能把它們一個個地解決掉。
為了迎接這一時刻的到來,我們必須能經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