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李藏用接着說道: &ldquo不過,就算我們是小國、弱國,如果沒有理由,他也不能輕舉妄動。

    所以我們過去才能盤踞江都,保全高麗。

    眼下我們必須阻止蒙兵入境。

    不惜一切代價地去阻止。

    元宋之戰可能很快就會結束,那樣一來,忽必烈又會把眼光轉向日本了。

    不過,蒙古連以這些許水域作為屏障的江華島都攻不下來,還會考慮出兵伐日嗎,這還是個疑問。

    如果是的話,那我們面臨的事态就嚴重了。

    蒙古大軍會進駐我國,再從我國出征。

    這事也許不會發生,但他們定會以征日為由不斷提出各種課稅、勞役要求。

    想想過去這三十年中我國全境也曾遭受蒙古鐵蹄的蹂躏,這倒也不是不能忍受。

    &rdquo 李藏用說出了心中一直想吐露的話語。

    元宗,還有不像元宗那麼極端的淐都幻想着忽必烈能手下留情,保全高麗。

    但李藏用不同。

    他曾兩次入朝蒙古谒見忽必烈,他所感受到的忽必烈和元宗的完全不同。

    無論是忽必烈的臉、眼神、膚色還是聲音,他從中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人性。

    在說出那些人類無法想象有多可怕的事情之前,他已經把手頭的東西都準備好了&mdash&mdash忽必烈就屬于這種人。

    第三章六月中旬,高麗突然發生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

    去年年末殺掉金俊并取而代之統領軍隊的樞密院副使林衍意欲廢立國王。

    行動前一天,李藏用在自己的府邸接待了來訪的林衍。

    看到他的一瞬間,李藏用就知道他要做的事肯定非同小可。

    李藏用把林衍帶到面朝庭院的一間屋中,這時從住所外傳來了軍馬的嘶鳴聲。

    這聲音可不止一二十匹馬,可以想象到武裝部隊業已占據了各處要害。

     林衍用殺氣騰騰的眼直勾勾地盯着李藏用。

    他要把現任國王元宗流放到海島上,擁立國王之弟安慶公淐。

    這是他反複考慮之後決定的,無論身為宰相的李藏用要說什麼都不能改變他的想法。

    廢立的理由很明确:光憑一心追随忽必烈、充當其傀儡的現任國王是無法解決高麗如今所面臨的困境的,靠世子谌的力量也解決不了。

    這樣下去,高麗隻會變成蒙古的直轄地,最終亡國。

    最好的辦法就是擁立國王之弟安慶公淐為王,改革國政,重振民心,以當國難。

     言之有理,李藏用道。

    林衍之所以采取這番行動,理由确實如他所說,但也不僅限于此。

    元宗一向不怎麼重視林衍。

    就算他誅殺權臣金俊有功,但他行事魯莽沖動,對于這個動辄訴諸暴力的中年武官,元宗評價不高。

    林衍也很清楚這一點,想到自己眼下兵馬在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不如廢掉元宗,擁立自己能随意使喚的淐罷了。

    王宮想必已經被士兵們重重包圍了。

    就算反對也無濟于事,隻會令事态越發糟糕,于是李藏用提出了一個修正意見,那就是,不把元宗流放到海島,而是轉移到别的宮殿。

    如果國王被流放海島,閣下一定會落一個叛亂者的污名,這會激怒忽必烈。

    不如以國王病弱為由,采取最為穩妥的方式來廢立國王。

    對李藏用來說,他必須保住元宗的性命,還要阻止蒙古人插手幹涉。

    林衍覺得李藏用言之有理,決定聽從他的意見。

     廢立事宜于次日進行。

    太子谌四月初便離開江都入朝蒙古,這讓林衍行事起來方便多了。

    當日淐即位為王,元宗則被轉移至别的宮殿。

    一切都在全副武裝的士兵們的監視下進行。

    兩三天後,李藏用拜訪樞密院副使金方慶,兩人一同偷偷谒見元宗,說,以後會努力安排他複位,在此之前請先暫時忍耐。

    自己和金方慶二人在此期間不會做出什麼誤國行徑的,請放心交給臣等二人。

    金方慶長身瘦軀,身體筆直如鶴,他神色如常,口中念念有詞。

    金方慶以罕見的結巴和沉默寡言而聞名。

    他說道,雖然誅殺林衍易如反掌,但若因為此事給蒙古人落下口實就不好了,因此請國王暫時忍耐,再忍耐!李藏用和元宗都沒能聽清他在說什麼。

    但金方慶開口說話本身就讓人感覺很安心。

    金方慶是李藏用最信任的武将,時年五十八歲,比李藏用年輕十一歲。

    金方慶,字本然,安東人,據說是新羅敬順王[40]的遠孫,其父孝印性格剛毅,登第之後官拜兵部尚書[41],位至翰林學士。

    母親懷他時,屢次夢到雲霞,曾跟人說過&ldquo總有雲氣在我口鼻中。

    故子必來自神佛&rdquo。

    金方慶繼承了其父的性格,嚴峻剛毅,守法不阿,氣節凜然,就像來自神話中的人物。

    在蒙古侵寇時代,他曾任西北面兵馬判官[42]。

    江華島地勢平坦,具備良好的耕作條件,但當看到海水湧進來,田地無法開墾時,金方慶立即下令築堰,防止海水進入,确保糧田可以播種。

    另外,島上本無井泉,島民常要到陸地上打水,經常會被蒙兵擄掠,他看到這種情況後,下令儲水為池,解決了用水的難題。

    金方慶就是這樣的人。

    但在元宗時代,他直接從軍職上退了下來,作為宰相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林衍安排廢立國王之後,派心腹中書舍人[43]郭汝弼前往蒙古朝廷,奉上寫有元宗因病而傳位于弟弟淐的表文。

     七月二十一日,蒙使烏爾泰等六人帶着兩個日本人來到江都,傳令即刻把二位俘虜送還對馬島。

    高麗政府派金有成、高柔赴日,讓他們攜帶前次遣日使原封不動帶回來的牒書,同時送還兩個日本人。

    這是高麗第四次往日本派遣使節。

     七月末,金有成、高柔一行人離開江都前往日本。

    在草芝津渡口處,和之前一樣,擠滿了朝野上下前去送行的人。

     八月下旬蒙古來的诏書中說道,未曾聽聞元宗有何過失,為何未得宗主國蒙古的裁決許可便妄自廢立國王,速速上奏詳情。

    問了诏使才知道,郭汝弼在入朝蒙古途中鴨綠江畔的靈州遇上了從蒙古歸國途中的太子谌,實在無法隐瞞,就将國内發生的事告訴了谌。

    那是七月二十四日的事。

    谌立刻折返,于月末進入燕都,将祖國發生的事情奏報忽必烈,請求援助。

    于是忽必烈才派诏使前往江都。

     李藏用受林衍之托,前往蒙古入朝,以化解忽必烈的怒火,并平息事态。

     &ldquo臣原本就不受忽必烈待見,上次入朝時候也是如此,忽必烈始終沒對我笑過,隻是下令造船和征兵而已。

    這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重大時刻,我很樂意出使蒙古,但希望這次能派金方慶前去。

    金方慶和臣不同,忽必烈很愛惜他的人品,對他總是不吝贊美之詞,我自己都聽過好幾次。

    如果是金方慶說的話他應該會信的。

    &rdquo 李藏用說道。

    李藏用想的是,入朝蒙古是件大事,最好讓金方慶承擔,自己要留在江都。

    因為離開元宗左右總讓他感到不安。

     于是事情很快就定下來了,由金方慶和蒙古诏使一起前去蒙古上奏表文。

    表文内容與之前郭汝弼所要奏告的基本一緻。

     金方慶九月初離開江都。

    此表文的返诏由诏使赫德于十一月十一日帶至江都。

    其中提到,讓元宗兄弟和林衍入朝,忽必烈自己要聽取事情的原委,之後作出裁斷。

    同時,還宣布了蒙古将要出兵高麗一事。

     &mdash&mdash因爾國權臣擅行廢立,特遣國王頭辇哥等行中書省事,率兵東下,撫定爾國,惟首是問,自餘吏民不及一所,惟爾有衆[44],皆當安堵如故。

     李藏用最害怕的事寫在了诏書中。

    蒙古想要幹涉高麗的内政,想讓自己的軍事實力發揮作用。

    &ldquo率兵東下&rdquo應該是說國境或是離之稍遠的東京一帶集合待機吧。

    要阻止蒙古出兵,就要先消除蒙古出兵的理由,除此之外别無他法。

    那就是,要解決好元宗的複位問題。

     李藏用想讓蒙古诏使赫德勸林衍安排元宗複位。

    林衍也正因意識到自己的立場正變得越發艱難而焦慮萬分。

    如果蒙古軍當真出兵,自己就難辭其咎了,他想必很清楚這一點。

     因此林衍會乖乖聽從蒙使赫德而不是别人的建議。

    作為造成這一事态的責任人,林衍既倔強又好臉面,就算身邊有人去勸他安排元宗複位,估計他也不會答應的。

     在蒙使每次來到江都都會住宿的宮城内的驿館裡,李藏用拜會了赫德。

    在赫德作為最初赴日的使節離開江都時,李藏用曾給他呈遞過書信,從那之後,對于這個腦滿腸肥、不拘小節、行事魯莽的人,他都懷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

    赫德的行動實際上違背了忽必烈的意志,當然應該被問罪。

    但不知道他是怎麼辯解的,居然還是多次作為使者被派到高麗。

     來,還被再次選作了遣日使,在所有人的眼中,他都是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

    不知怎地,赫德每次都是在高麗處于困境時現身江都。

    在江都人的眼裡,赫德是最了解高麗國情的人。

     李藏用把自己拜訪的目的告訴了赫德,請他助一臂之力,以化解高麗目前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