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元宗入朝蒙古後的第三年,即元至元三年、高麗元宗七年十一月,作為忽必烈使者的兵部侍郎[22]赫德、禮部侍郎[23]殷弘二人攜诏書前來江都。
诏書内容如下:&mdash&mdash今爾國人趙彜來告,日本與爾國為近鄰,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漢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國,故今遣赫德等往日本,欲與通和。
卿其道達去使,以徹彼疆,開悟東方,向風慕義。
茲事之責,卿宜任之。
勿以風濤險阻為辭,勿以未嘗通好為解!恐彼不順命,有阻去使為托,卿之忠誠,于斯可見!卿其勉之。
這表明蒙古要任赫德為國信使、殷弘為國副信使,将之派往日本,命高麗負責向導。
诏書中還附上了需要赫德一行攜往日本的诏書的抄本: &mdash&mdash皇帝奉書日本國王。
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
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
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
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镝,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
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
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
高麗,朕之東藩也。
日本密迩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
至于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尚恐國王知之未審。
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
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
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時,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不宣。
裝着從蒙古來的诏書的筒狀金屬箱從沒有像此刻看上去那麼令人毛骨悚然。
它長五尺,直徑約一尺,有一抱那麼粗,這使它本身看上去就像是具有某種威嚴的意志一樣,壓得人透不過氣來。
元宗現在要做的就是召集王族重臣們,把忽必烈下達的這一可怕的命令傳達給他們,并商定好高麗應該對此采取何種姿态。
主要的宰相大臣們迅速聚集到了王宮的大殿中。
沒有人先開口。
這是忽必烈下的命令,語氣極其嚴厲,叫人進退兩難,對高麗來說,也許隻能服從了。
聚集到場的君臣們不禁思緒萬千。
宰相首班李藏用仿佛看到了遙遠荒野盡頭飄着一團黑雲。
這種不祥的征兆從他的内心漸漸地向外擴散、增大,不久就占據了天空的一角,繼而又遮住了半邊天空,像是轉瞬之間就會把整個天空包裹起來。
蒙古給日本遞交要求通好的國書,這就意味着蒙古已經把日本作為新的目标,把觸手探過去了。
隻要日本不宣誓臣屬,不盡屬國之禮,那蒙古就絕不會滿足。
一旦有了這種心思,蒙古就會不擇手段地去實施。
因為發給日本的這封國書中已經很清楚地表明了這點&mdash&mdash&ldquo以至用兵,夫孰所好。
&rdquo 對此日本會采取什麼态度也可想而知。
不管和大陸隔海的日本是否了解蒙古如何強大,首先肯定會驅逐使者,或是拒絕回複返牒。
對于一個本身就兇猛好戰且有大海作為天然屏障的國家來說,就算對手再強大,也斷不會唯唯諾諾地聽令于異國來的第一封诏書。
如果蒙古要派兵攻打日本,高麗當然責無旁貸,就算不派軍隊,作為一個與日本相鄰的國家,也得按蒙古的對日政策承擔一些特殊的職責,這是毫無疑問的。
蒙古大軍最終會出兵伐日。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一直威脅着高麗的那支蒙古部隊一定還會再次進駐高麗各地。
一切都要倒退到已故的高宗時代。
全國各地都會設有達魯花赤。
糧食會被征繳,被分配給各地駐軍,壯丁會不斷地被搜捕。
如果有派兵遠征的任務,那情勢就會遠甚于高宗時代。
高麗士兵會被征召,農民們也會被征作軍中雜役。
李藏用閉上眼睛。
一座間久久沒人說話。
過了好一會,江都朝廷的高官、直接統領兵馬大權的将軍海陽侯金俊開口說道: &ldquo對我們高麗來說,隻能祈禱日本萬萬不能對蒙古有什麼不敬的言辭或是不當的行為了。
這次随蒙使赴日的使者任務十分艱巨。
務必要讓日本的當政者認識到蒙古的強大,要把事情辦妥當,除此之外再無他法。
一旦蒙古往日本派出兵船,那高麗就看不到明春的陽光了。
&rdquo 金俊的話語中滿含悲痛,就像朝在場的人心裡猛地刺了一刀。
讓日本乖乖地聽從蒙古,這是能把高麗從迫在眉睫的危機中拯救出來的唯一辦法。
引領蒙使前往日本的人選很快就選定了&mdash&mdash樞密院副使宋君斐、侍禦史[24]金贊二人。
同時,赴日的具體日期也定下來了。
鑒于忽必烈的诏書措辭嚴厲,大家一緻認為此事宜早不宜遲,于是定在三日後的二十八日出發。
&ldquo風濤險阻不以為辭,未嘗通好不以為解&rdquo,既然诏書都這麼說了,想必任何托辭、哪怕想稍作拖延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了。
人選和日期确定之後,在場的人才有餘暇去怒斥和咒罵忽必烈诏書開頭提到的一個高麗人。
據诏書可知,就是這個叫趙彜的人提議忽必烈派遣使者赴日的。
這種情況并不少,每每在談論完國家大事之後,這個國家的當權者們都要抱怨和自己有着相同血脈的同族人,這時候就能讓人感覺到這個國家在對蒙關系上存在一種特殊的不幸。
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歸附蒙古、在蒙古朝廷為官的高麗人絕對不少,他們往往站在主張入侵高麗的立場上。
而在過去長達三十年的蒙古入侵這一黑暗時代中,對祖國高麗下手最狠、最大牌的人是洪福源。
洪福源和其父麟州[25]守将洪大宣在高宗十八年蒙古第一次入侵時便一起投降了蒙将撒裡答,之後一直作為入侵高麗的蒙軍先鋒率領北國的遺民入寇祖國。
憑借這些功績,洪福源當上了管領歸附高麗軍民長官[26],負責招讨高麗未歸附的百姓。
被他所率士兵攻陷的高麗城池數不勝數。
此人在一二五七年高宗決意投降時為讒言所殺。
接替他登場的就是陷害他的永甯公。
是王族子弟,于高宗二十八年被作為質子遣往蒙古,已留在蒙古二十餘年,現在接替洪福源統領着新附的高麗人民,他的言行之中也逐漸趨向于入侵本已臣服蒙古的祖國。
關于趙彜這個人,隻知道他生于慶尚南道的鹹安,此地離金州(金海)、合浦(馬山浦)很近,所以他多少掌握和日本通交等方面的知識。
除此之外誰也不了解更多關于他的信息。
究竟是像诏書上所說的那樣,是他勸忽必烈遣使赴日的,還是忽必烈本有此意,隻是把他召來聽取一下意見的,其中的原委不得而知。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人和這次事件絕對脫不了幹系。
李藏用冒着冰冷的雨走出王宮,徒步走向自己位于内城西門旁的宅子。
老宰相今年已經六十六歲了,最近這兩三年來性情尤其乖戾,王宮的大門旁備有轎子和馬兩種交通工具,但他什麼都沒選。
因為走着回去也不是很遠。
雖說是都城,但地方很小,用城牆圍起來的中城周長隻有約四公裡。
裡面有王宮,位于北部一帶,也以城牆圍起,被稱為内城。
除了王宮之外,官衙、王族重臣的府邸、寺院、武士房屋、店鋪也都在其中。
王宮和官衙位于比較平坦的地域,其他都随意地分布在三座獨立的小丘的斜面或是坡腳下。
中城城牆的三分之一位于都城南面的山脊上,像屏風一樣環繞,因此不管從城内何處看去,都能看到山腳下像鐵鎖一樣連接在一起的城牆。
為了抵禦外來入侵,江華島原本就修築有堅固的城牆和砦。
中城外部一般稱為外城。
總之,整個格局說起來就是,在周長十五裡的寬闊的外城一角處建有中城(都
诏書内容如下:&mdash&mdash今爾國人趙彜來告,日本與爾國為近鄰,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漢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國,故今遣赫德等往日本,欲與通和。
卿其道達去使,以徹彼疆,開悟東方,向風慕義。
茲事之責,卿宜任之。
勿以風濤險阻為辭,勿以未嘗通好為解!恐彼不順命,有阻去使為托,卿之忠誠,于斯可見!卿其勉之。
這表明蒙古要任赫德為國信使、殷弘為國副信使,将之派往日本,命高麗負責向導。
诏書中還附上了需要赫德一行攜往日本的诏書的抄本: &mdash&mdash皇帝奉書日本國王。
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
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
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
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镝,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
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
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
高麗,朕之東藩也。
日本密迩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
至于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尚恐國王知之未審。
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
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
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時,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不宣。
裝着從蒙古來的诏書的筒狀金屬箱從沒有像此刻看上去那麼令人毛骨悚然。
它長五尺,直徑約一尺,有一抱那麼粗,這使它本身看上去就像是具有某種威嚴的意志一樣,壓得人透不過氣來。
元宗現在要做的就是召集王族重臣們,把忽必烈下達的這一可怕的命令傳達給他們,并商定好高麗應該對此采取何種姿态。
主要的宰相大臣們迅速聚集到了王宮的大殿中。
沒有人先開口。
這是忽必烈下的命令,語氣極其嚴厲,叫人進退兩難,對高麗來說,也許隻能服從了。
聚集到場的君臣們不禁思緒萬千。
宰相首班李藏用仿佛看到了遙遠荒野盡頭飄着一團黑雲。
這種不祥的征兆從他的内心漸漸地向外擴散、增大,不久就占據了天空的一角,繼而又遮住了半邊天空,像是轉瞬之間就會把整個天空包裹起來。
蒙古給日本遞交要求通好的國書,這就意味着蒙古已經把日本作為新的目标,把觸手探過去了。
隻要日本不宣誓臣屬,不盡屬國之禮,那蒙古就絕不會滿足。
一旦有了這種心思,蒙古就會不擇手段地去實施。
因為發給日本的這封國書中已經很清楚地表明了這點&mdash&mdash&ldquo以至用兵,夫孰所好。
&rdquo 對此日本會采取什麼态度也可想而知。
不管和大陸隔海的日本是否了解蒙古如何強大,首先肯定會驅逐使者,或是拒絕回複返牒。
對于一個本身就兇猛好戰且有大海作為天然屏障的國家來說,就算對手再強大,也斷不會唯唯諾諾地聽令于異國來的第一封诏書。
如果蒙古要派兵攻打日本,高麗當然責無旁貸,就算不派軍隊,作為一個與日本相鄰的國家,也得按蒙古的對日政策承擔一些特殊的職責,這是毫無疑問的。
蒙古大軍最終會出兵伐日。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一直威脅着高麗的那支蒙古部隊一定還會再次進駐高麗各地。
一切都要倒退到已故的高宗時代。
全國各地都會設有達魯花赤。
糧食會被征繳,被分配給各地駐軍,壯丁會不斷地被搜捕。
如果有派兵遠征的任務,那情勢就會遠甚于高宗時代。
高麗士兵會被征召,農民們也會被征作軍中雜役。
李藏用閉上眼睛。
一座間久久沒人說話。
過了好一會,江都朝廷的高官、直接統領兵馬大權的将軍海陽侯金俊開口說道: &ldquo對我們高麗來說,隻能祈禱日本萬萬不能對蒙古有什麼不敬的言辭或是不當的行為了。
這次随蒙使赴日的使者任務十分艱巨。
務必要讓日本的當政者認識到蒙古的強大,要把事情辦妥當,除此之外再無他法。
一旦蒙古往日本派出兵船,那高麗就看不到明春的陽光了。
&rdquo 金俊的話語中滿含悲痛,就像朝在場的人心裡猛地刺了一刀。
讓日本乖乖地聽從蒙古,這是能把高麗從迫在眉睫的危機中拯救出來的唯一辦法。
引領蒙使前往日本的人選很快就選定了&mdash&mdash樞密院副使宋君斐、侍禦史[24]金贊二人。
同時,赴日的具體日期也定下來了。
鑒于忽必烈的诏書措辭嚴厲,大家一緻認為此事宜早不宜遲,于是定在三日後的二十八日出發。
&ldquo風濤險阻不以為辭,未嘗通好不以為解&rdquo,既然诏書都這麼說了,想必任何托辭、哪怕想稍作拖延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了。
人選和日期确定之後,在場的人才有餘暇去怒斥和咒罵忽必烈诏書開頭提到的一個高麗人。
據诏書可知,就是這個叫趙彜的人提議忽必烈派遣使者赴日的。
這種情況并不少,每每在談論完國家大事之後,這個國家的當權者們都要抱怨和自己有着相同血脈的同族人,這時候就能讓人感覺到這個國家在對蒙關系上存在一種特殊的不幸。
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歸附蒙古、在蒙古朝廷為官的高麗人絕對不少,他們往往站在主張入侵高麗的立場上。
而在過去長達三十年的蒙古入侵這一黑暗時代中,對祖國高麗下手最狠、最大牌的人是洪福源。
洪福源和其父麟州[25]守将洪大宣在高宗十八年蒙古第一次入侵時便一起投降了蒙将撒裡答,之後一直作為入侵高麗的蒙軍先鋒率領北國的遺民入寇祖國。
憑借這些功績,洪福源當上了管領歸附高麗軍民長官[26],負責招讨高麗未歸附的百姓。
被他所率士兵攻陷的高麗城池數不勝數。
此人在一二五七年高宗決意投降時為讒言所殺。
接替他登場的就是陷害他的永甯公。
是王族子弟,于高宗二十八年被作為質子遣往蒙古,已留在蒙古二十餘年,現在接替洪福源統領着新附的高麗人民,他的言行之中也逐漸趨向于入侵本已臣服蒙古的祖國。
關于趙彜這個人,隻知道他生于慶尚南道的鹹安,此地離金州(金海)、合浦(馬山浦)很近,所以他多少掌握和日本通交等方面的知識。
除此之外誰也不了解更多關于他的信息。
究竟是像诏書上所說的那樣,是他勸忽必烈遣使赴日的,還是忽必烈本有此意,隻是把他召來聽取一下意見的,其中的原委不得而知。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人和這次事件絕對脫不了幹系。
李藏用冒着冰冷的雨走出王宮,徒步走向自己位于内城西門旁的宅子。
老宰相今年已經六十六歲了,最近這兩三年來性情尤其乖戾,王宮的大門旁備有轎子和馬兩種交通工具,但他什麼都沒選。
因為走着回去也不是很遠。
雖說是都城,但地方很小,用城牆圍起來的中城周長隻有約四公裡。
裡面有王宮,位于北部一帶,也以城牆圍起,被稱為内城。
除了王宮之外,官衙、王族重臣的府邸、寺院、武士房屋、店鋪也都在其中。
王宮和官衙位于比較平坦的地域,其他都随意地分布在三座獨立的小丘的斜面或是坡腳下。
中城城牆的三分之一位于都城南面的山脊上,像屏風一樣環繞,因此不管從城内何處看去,都能看到山腳下像鐵鎖一樣連接在一起的城牆。
為了抵禦外來入侵,江華島原本就修築有堅固的城牆和砦。
中城外部一般稱為外城。
總之,整個格局說起來就是,在周長十五裡的寬闊的外城一角處建有中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