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京(平壤)親眼看到蒙古兵正在有序撤離一事報告給了元宗。

     元宗依然住在江都。

    舊都開京完全荒廢了,宮殿也因長期淪為蒙古兵的營舍而毀得不成樣子,所以在還都之前必須先修築宮殿。

    宮殿建造一事本該由作為達魯花赤滞留在開京的蒙将休魯台負責,但他也在接到本國的命令之後就撤走了。

    從休魯台的撤退開始,高麗王在時隔三十多年之後第一次迎來了完全從蒙古的威脅下解脫出來的日子。

     元宗所考慮的是,要等宮殿的建造和街區的重建都完成之後再遷都開京。

    忽必烈關于遷都的那封诏書之中有一句是&ldquo遲速量力&rdquo,照他的理解,其中還有餘地,可以看情況去實施。

    實際上還都一事也不是不急,但作為元宗來說,他需要首先着手解決的事情可以說是堆積如山。

    所有的耕地和山林都荒廢了,所有的河堤也崩塌了,大部分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家園。

    到冬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将會餓死、凍死。

    蒙将休魯台在監督修造宮殿時,強制征集了成百上千個民工,不分晝夜地讓他們承擔着高強度的勞動。

    随着休魯台的離去,所有的民工都散了。

    面對着即将到來的冬天,他們首先最需要的就是一份能夠糊口的工作。

     元宗二年,即一二六一年的春天到秋天,開京的營建工作雖然依舊進行,但進度十分緩慢。

    開京那修了一半的大路上,到處都躺着餓死的人,十字路口都是成群結隊的乞丐或盜賊。

    這一年的十月,忽必烈的诏書下達高麗。

    要求統計戶籍以便為征召農民參戰、運糧和補充兵源作準備。

    即為了保證緊要關頭能迅速實行征兵、運糧、補充兵源而制作戶籍。

     在第二年的一二六二年二月發來的诏書中記載了需要朝貢的物品名稱。

    其中提到了&ldquo鹞子&rdquo(鳥嘴鷹)一項。

    但鹞子不是馬上就能到手的,隻好進獻了其他的物品。

    誰知過了半年,忽必烈又來诏責怪高麗拖延了鹞子的進貢,于是又命高麗進獻好銅二萬斤。

     在高麗,沒有人知道好銅是什麼金屬,問了蒙使才知道那是黃銅。

    元宗立即派使者觐見忽必烈,就鹞子進獻遲緩一事緻歉。

    上奏文書中說:高麗地處鴨綠江以南,并不出産好銅,本邦現有的都購自漢人。

    違背聖旨,不勝惶恐,但二萬斤這一數量着實為難。

    此次獻上六百二十斤,雖然略少,但還請笑納雲雲。

     忽必烈的回複很快就下來了。

    内容大緻如下:朕已聽從卿之奏請,衣冠不強令從蒙古風,允許依照舊時;已撤回蒙古軍,前往海島躲避戰亂的人民已遣送歸國,俘虜也已放還。

    但就進獻珍禽一事,卿并沒有展示誠意,僅獻了一點好銅并百般狡辯,此等借口托詞很難讓人相信。

    如果連此等小事都不聽命于朕,很難期待卿能守大節。

    我蒙古對于屬國一向都有嚴格的要求,如交納人質、組織百姓建立運輸隊、戰時輸送糧食、補充兵源、年年進貢不得懈怠等。

    高麗隻讓永甯公入質,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因此,務須即刻履行此項義務。

     元宗立即派使者奉書上奏,表示今後絕不再違反敕令,但還都、籍民、輸糧等并沒提及。

    實際上也沒法提。

    因為國家依然處于極度疲敝的狀态,流亡百姓一年比一年多,想讓高麗立刻按忽必烈要求的那樣組織起來是不可能的。

     忽必烈似乎對元宗的書信很不滿意,他沒有作出任何回複,把使者趕了回來。

    元宗立即寫了一封極為詳細的長信,向忽必烈仔細說明了高麗國内的狀況,并懇求說,作為新附的國家,希望能延緩履行職責。

    元宗想,曾經會過兩次面的忽必烈肯定能理解自己的立場。

    高麗的朝廷中有很多人堅持認為忽必烈和之前的蒙古大汗并沒什麼兩樣,但元宗卻不這麼認為。

    每次想起忽必烈那溫和的臉,元宗都能回憶起那兩次會面時心頭湧起的那種難以名狀的陶醉感。

    終于,忽必烈發來了回诏。

    這次的措辭很是寬宏大量: &mdash&mdash朕向以細事見卿心之未孚,是故有責備之報。

    今茲來複,候生民稍集,然後惟命。

    辭意懇實,理當俞允。

    凡百所言者能踐與否,卿其圖之。

     兩年之後的一二六四年,忽必烈下诏說,即位五年以來,阿裡不哥之亂已平息,故拟讓王公、群牧①前往上都(開平)朝會,望卿也來行朝見之禮雲雲。

    對高麗來說,讓國王前去入朝是前所未有的,何況蒙古真意難測,于是很自然地就是否聽從忽必烈命令這一問題各方争執不下。

    但在宰相李藏用的勸導之下,元宗還是決定入朝。

     元宗于八月十二日離開江都,十月一日在燕都的宮殿中拜谒了忽必烈。

    他接受了相當于蒙古諸侯的禮遇。

    曾經的燕京(北京)從忽必烈即位以來就被叫做燕都,和上都一樣,這裡也建有忽必烈的王宮。

    按诏書所說,朝會是要在上都舉行的,但不知為何,這次沒有選在上都而是在燕都舉行。

    忽必烈和以前一樣,始終以溫和的神色來面對元宗,不斷詢問高麗的重建情況。

    最後,他說道,據永甯公所說,高麗有常備軍五萬,其中一萬用于鎮守本國,其他四萬希望能移駐蒙古。

    元宗解釋說,實際上高麗連這十分之一的兵力都沒①泛指衆諸侯或地方長官。

     有。

    忽必烈頻頻點頭對此表示諒解,并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

    同月十八日,臨行之前,元宗前往萬壽山宮殿拜谒忽必烈,獲賜十頭駱駝作為該國的土産。

    帶着這些在自己國家估計用不上的神奇的動物,元宗于十二月下旬結束了蒙古入朝之旅,心安理得地回到了江都。

     第二年正月,元宗把王族廣平公恂作為謝恩使派往蒙古。

    夏初恂回國,在王族重臣聚集的席間報告說,大汗親切地詢問了我國的事情,并表示深深的慰藉。

    江都的君臣們這才改變了對忽必烈的認識,齊聲稱頌忽必烈的德行,并為高麗的前途感到慶幸。

    之後衆人在必須盡快履行忽必烈所要求的還都和籍民等事情上達成了一緻。

    但具體應該采取什麼手段,誰也說不上來。

    從一席人的嘴裡說出來的淨是斷糧、絕米之類的話語。

    前一年高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其影響在今年已然顯現。

    該怎麼支撐到秋收,這是眼下國家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長達三十年的蒙古入侵所帶來的巨大的傷痛在蒙古軍撤退五年後依然随處可見。

    都城也隻建了一半,流亡百姓的身影一年到頭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