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ash小邦元來百姓凋殘,故往者耽羅赴征,兵卒蒿師,今又悉赴造船之役。
今東征兵卒、梢工亦當就征。
洪茶丘移書金方慶雲:&ldquo船三百隻,梢工、水手一萬五千人,預先備之。
&rdquo其數甚多豈可止用小邦人而足矣。
耽羅及東甯府下諸城人皆能習水,又工把船,乞令選其輩充當。
又自庚午年(至元七年)以來至今,供軍糧饷早曾乏絕。
今此造船工匠、役夫及監造官等三萬零五百人,供于種田軍、洪總管軍、耽羅留守軍等糧米專取兩班祿俸,及諸賦稅尚未充給,又斂中外官民而盡竭無餘。
特蒙聖慈漕運二萬碩米,供給小邦,則舉國感戴,永沐聖恩。
幾乎在郭汝弼帶着這封表文離開的同時,忽必烈的诏使就到了。
元宗起初以為是二月給中書省呈上的奏文的批複下來了,但其實不是。
上面寫的是關于元忽必烈之女忽都魯揭裡迷失下嫁太子谌的消息,婚禮于五月十一日在燕都舉行。
元宗是在至元七年二月采納李藏用的提議乞求公主下嫁的。
第二年就接到了允許公主下嫁的诏旨。
本來一直杳無音信的事情突然就要實現了。
谌在前一年十二月入朝後就一直留在元國,怎麼突然就出現了這樣的事,元宗百思不得其解。
但他對此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感慨和感動的。
此時的元宗已經發不出聲音來了。
同時身體也已明顯衰弱。
他幾乎每天都接受禦醫的治療,但連禦醫也不清楚這是什麼病症。
躺在病床上,元宗突然有了給忽必烈寫一封奏文的沖動。
他寫了一封又一封,有些和以前寫的内容一樣,有些和前一次剛上奏過,并沒有相隔多長時間,于是都被元宗親手撕掉,或是堆在了文書官的手中。
元宗隻有在寫奏文草案的時候,雙眼才炯炯有神,臉上充滿了活力。
為何本國連一粒米都沒剩下,他舉了很多具體的例子,他想盡力讓忽必烈理解,這個國家是如何在過去幾年中被大元的屯田軍消耗殆盡,以至于百姓都餓死了的。
五月,元宗寫了一封比之前長了一倍的奏文。
躺在病床上,他分明感覺到整個高麗都正處于激烈的動蕩之中。
無論哪條街道浮現在眼前,哪裡都有士兵或是屯田兵在四下走動。
眼前無論出現哪個村落,都見不到男子的身影,隻有老人和女人們趴在地上仰天長嘯,哭聲震天撼地。
他一邊想象着這些畫面,一邊書寫奏文。
他曾數次想要發聲讀出來,但就是無法出聲,隻有文字在他眼前閃過。
但這封上奏文還是被扣在了恰好在王宮裡服侍他的金方慶的手裡。
按照金方慶的想法,在忽都魯揭裡迷失公主下嫁給谌的同一個月裡,怎能提交這種上奏文呢? 那一天,中書省派來的使者到了。
他傳達了忽必烈獎勵農耕、貯備軍糧的旨意。
對此,元宗也想執筆寫上奏文的,但衰弱的身體已不容許他這麼做了。
六月十六日,元宗讀了送來的關于九百艘船已經建造完成的奏文。
它會在獲得元宗的批準後被直接送達忽必烈。
&mdash&mdash今年正月三日,伏蒙朝旨,打造大船三百,即行措置。
遣樞密院副使許珙于全州道邊山、左仆射[75]洪祿遒于羅州道天冠山備材。
又以侍中金方慶為都督使[76],管下員将亦皆精揀所需工匠物件于中外差委,催督應副越正月十五日聚齊,十六日起役。
至五月晦告畢。
船大小并九百隻造訖,合用物件亦皆圓備。
令三品官能幹者分管回泊,已向金州。
伏望諸相國善為敷奏[77]。
元宗注意到了本來需要建造大船三百艘,上面寫了加上其他小船一共九百艘,他想知道這一表述究竟意味着什麼,但又發不出聲音,于是用手指在奏文上摸索起來。
不久,為了說明此事,其他官員走進了元宗的病房。
這九百艘是合計起來的數量,包括能裝一千石的千料船三百艘、勇士突襲所用的輕疾舟三百艘、汲水小舟三百艘,輕疾舟、汲水舟各三百艘,這是洪茶丘安排羅州道工匠造出來的。
元宗在聽完這一說明後微微點了點頭,接下來就長時間地閉上了眼。
洪茶丘的臉浮現在他的眼前,奇怪的是,不像之前那麼讨厭了。
這名年輕的高麗歸附軍總監無論對什麼事都十分冷淡,像是一把露出刀鋒的剃刀,此刻他的臉上明顯就露出了那種冷酷的神色,對于自己的同族人,不知為何他表現得極為憎恨。
但也沒讓人感覺那麼惡心。
從這天早上開始,元宗還時常看到另一張臉。
那是忽必烈的臉。
昨天之前出現在眼前的忽必烈的臉上,還能随時發現一些溫情的東西。
那張臉讓他感覺到,隻要自己與對方心意相通,那自己所說的事情他肯定也會理解。
但從今天早上開始,不知為何,當元宗再想起忽必烈的臉時,通常總是飽含溫情的那張臉就是不出現。
說不上冷酷,也不是貪婪。
是對與自己面對面的人所說的話毫不上心、愛搭不理的一張大臉;是想要用手抓住搖一下但就是搖不動的一張臉;是就算把嘴湊到對方耳朵上大聲叫喊,對方也什麼都聽不進去的一張臉;是隻顧考慮自己的事,隻要想做就要去做的一張臉;是想把高麗納入自己版圖就會行動的一張臉;是想征讨日本,為此甘願犧牲高麗的一張臉。
元宗每一天都在和忽必烈的各種臉對抗。
他不知道為什麼忽必烈的臉總是像這樣一直浮現在他的眼前。
忽必烈是個什麼樣的人,按說現在自己應該有了清醒的認識,但就算如此,忽必烈的臉還是浮現在自己的眼前。
元宗想要努力地再次回想起作為太子倎最初和忽必烈會面時那張溫和的臉,如果能夠再一次回想起來,自己也就心平氣和了,但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來。
第二天的十七日,元宗已經不再和忽必烈的臉戰鬥了。
似乎是在昨天一整天都和忽必烈的臉戰鬥之後感覺到了疲憊一樣,這一天隻有太子谌的臉浮現在他的眼前。
但元宗睡眠 的時候更多,所以也僅限于他從睡夢中醒來的極短的時間内,那是辮發胡服之後的谌的臉。
元宗每次在谌以這種樣子出現時,都想極力把他甩掉。
他這輩子都很讨厭辮發和胡服。
之前還從來沒有感受這麼清晰過,但實際上他是從内心裡覺得憎惡的。
但這種想法也隻在腦海裡一閃而過,之後混沌的意識再次向他襲來。
第二天,元宗薨逝。
享年五十六歲,在位十五年。
因為元宗的死,這一天出入王宮的人很多。
也是在這一天,上個月十四日進入都城後一直留在這裡的一萬五千人的征讨軍剛好南下而去,所以在整個都城的喧嚣之中,王宮顯得格外的安靜。
太子谌已赴元入朝。
金方慶已率領軍隊趕赴合浦。
武将們也幾乎都随金方慶南下了。
傍晚時分,在京的大臣們聚集起來,商議選定使者前去把元宗的訃告上奏給忽必烈,同時報告太子谌。
赴元的使者一行人趁夜色離開了都城。
第二天,元宗被暫時安葬于曆代陵墓所在的南郊的丘陵中。
元宗去世幾天後,洪茶丘和金方慶各自獨自騎着馬、前後相隔半天進入了開京。
洪茶丘在墓前參拜之後,當天即返回合浦,而金方慶則留在了開京。
在太子谌回國之前他需要暫時代理國政。
在元宗去世的當天,日本征讨軍總帥忻都率一萬五千人的主力離開了開京,但在到達合浦後立刻又趕了回來,停留150兩天之後,又返回元朝去了。
忻都這次燕都之行并非是為了元宗駕崩一事,而是要親自聽取忽必烈關于日本征讨軍出征的最後指示。
在這個多事之秋,元宗的死和東征之事隻能說是發生在王宮一角的一個小事件而已,但客觀上也起到了延緩征讨軍出征步伐的作用。
三月下達給忻都、洪茶丘的诏令是以八月為期的,這已無法實現了,過了六月,進了七月,七月又過了一半,還是沒有接到從忽必烈那裡發來的關于征讨日本的最終命令。
在洪茶丘的督促之下,高麗造好的九百艘兵船被開到合浦港,一直停靠在那裡。
大元、高麗兩國的軍隊二萬五千人則大部分都駐屯在合浦附近的村子裡。
八月二十五日,太子谌回國了。
這一天,開京的文武百官都出城來到馬川亭迎接他。
從元國一路跟來的伴行使張煥奉忽必烈的诏令先進入了都城,谌也緊随其後。
一行人進了王城,立即由張煥宣讀了忽必烈的聖旨,太
今東征兵卒、梢工亦當就征。
洪茶丘移書金方慶雲:&ldquo船三百隻,梢工、水手一萬五千人,預先備之。
&rdquo其數甚多豈可止用小邦人而足矣。
耽羅及東甯府下諸城人皆能習水,又工把船,乞令選其輩充當。
又自庚午年(至元七年)以來至今,供軍糧饷早曾乏絕。
今此造船工匠、役夫及監造官等三萬零五百人,供于種田軍、洪總管軍、耽羅留守軍等糧米專取兩班祿俸,及諸賦稅尚未充給,又斂中外官民而盡竭無餘。
特蒙聖慈漕運二萬碩米,供給小邦,則舉國感戴,永沐聖恩。
幾乎在郭汝弼帶着這封表文離開的同時,忽必烈的诏使就到了。
元宗起初以為是二月給中書省呈上的奏文的批複下來了,但其實不是。
上面寫的是關于元忽必烈之女忽都魯揭裡迷失下嫁太子谌的消息,婚禮于五月十一日在燕都舉行。
元宗是在至元七年二月采納李藏用的提議乞求公主下嫁的。
第二年就接到了允許公主下嫁的诏旨。
本來一直杳無音信的事情突然就要實現了。
谌在前一年十二月入朝後就一直留在元國,怎麼突然就出現了這樣的事,元宗百思不得其解。
但他對此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感慨和感動的。
此時的元宗已經發不出聲音來了。
同時身體也已明顯衰弱。
他幾乎每天都接受禦醫的治療,但連禦醫也不清楚這是什麼病症。
躺在病床上,元宗突然有了給忽必烈寫一封奏文的沖動。
他寫了一封又一封,有些和以前寫的内容一樣,有些和前一次剛上奏過,并沒有相隔多長時間,于是都被元宗親手撕掉,或是堆在了文書官的手中。
元宗隻有在寫奏文草案的時候,雙眼才炯炯有神,臉上充滿了活力。
為何本國連一粒米都沒剩下,他舉了很多具體的例子,他想盡力讓忽必烈理解,這個國家是如何在過去幾年中被大元的屯田軍消耗殆盡,以至于百姓都餓死了的。
五月,元宗寫了一封比之前長了一倍的奏文。
躺在病床上,他分明感覺到整個高麗都正處于激烈的動蕩之中。
無論哪條街道浮現在眼前,哪裡都有士兵或是屯田兵在四下走動。
眼前無論出現哪個村落,都見不到男子的身影,隻有老人和女人們趴在地上仰天長嘯,哭聲震天撼地。
他一邊想象着這些畫面,一邊書寫奏文。
他曾數次想要發聲讀出來,但就是無法出聲,隻有文字在他眼前閃過。
但這封上奏文還是被扣在了恰好在王宮裡服侍他的金方慶的手裡。
按照金方慶的想法,在忽都魯揭裡迷失公主下嫁給谌的同一個月裡,怎能提交這種上奏文呢? 那一天,中書省派來的使者到了。
他傳達了忽必烈獎勵農耕、貯備軍糧的旨意。
對此,元宗也想執筆寫上奏文的,但衰弱的身體已不容許他這麼做了。
六月十六日,元宗讀了送來的關于九百艘船已經建造完成的奏文。
它會在獲得元宗的批準後被直接送達忽必烈。
&mdash&mdash今年正月三日,伏蒙朝旨,打造大船三百,即行措置。
遣樞密院副使許珙于全州道邊山、左仆射[75]洪祿遒于羅州道天冠山備材。
又以侍中金方慶為都督使[76],管下員将亦皆精揀所需工匠物件于中外差委,催督應副越正月十五日聚齊,十六日起役。
至五月晦告畢。
船大小并九百隻造訖,合用物件亦皆圓備。
令三品官能幹者分管回泊,已向金州。
伏望諸相國善為敷奏[77]。
元宗注意到了本來需要建造大船三百艘,上面寫了加上其他小船一共九百艘,他想知道這一表述究竟意味着什麼,但又發不出聲音,于是用手指在奏文上摸索起來。
不久,為了說明此事,其他官員走進了元宗的病房。
這九百艘是合計起來的數量,包括能裝一千石的千料船三百艘、勇士突襲所用的輕疾舟三百艘、汲水小舟三百艘,輕疾舟、汲水舟各三百艘,這是洪茶丘安排羅州道工匠造出來的。
元宗在聽完這一說明後微微點了點頭,接下來就長時間地閉上了眼。
洪茶丘的臉浮現在他的眼前,奇怪的是,不像之前那麼讨厭了。
這名年輕的高麗歸附軍總監無論對什麼事都十分冷淡,像是一把露出刀鋒的剃刀,此刻他的臉上明顯就露出了那種冷酷的神色,對于自己的同族人,不知為何他表現得極為憎恨。
但也沒讓人感覺那麼惡心。
從這天早上開始,元宗還時常看到另一張臉。
那是忽必烈的臉。
昨天之前出現在眼前的忽必烈的臉上,還能随時發現一些溫情的東西。
那張臉讓他感覺到,隻要自己與對方心意相通,那自己所說的事情他肯定也會理解。
但從今天早上開始,不知為何,當元宗再想起忽必烈的臉時,通常總是飽含溫情的那張臉就是不出現。
說不上冷酷,也不是貪婪。
是對與自己面對面的人所說的話毫不上心、愛搭不理的一張大臉;是想要用手抓住搖一下但就是搖不動的一張臉;是就算把嘴湊到對方耳朵上大聲叫喊,對方也什麼都聽不進去的一張臉;是隻顧考慮自己的事,隻要想做就要去做的一張臉;是想把高麗納入自己版圖就會行動的一張臉;是想征讨日本,為此甘願犧牲高麗的一張臉。
元宗每一天都在和忽必烈的各種臉對抗。
他不知道為什麼忽必烈的臉總是像這樣一直浮現在他的眼前。
忽必烈是個什麼樣的人,按說現在自己應該有了清醒的認識,但就算如此,忽必烈的臉還是浮現在自己的眼前。
元宗想要努力地再次回想起作為太子倎最初和忽必烈會面時那張溫和的臉,如果能夠再一次回想起來,自己也就心平氣和了,但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來。
第二天的十七日,元宗已經不再和忽必烈的臉戰鬥了。
似乎是在昨天一整天都和忽必烈的臉戰鬥之後感覺到了疲憊一樣,這一天隻有太子谌的臉浮現在他的眼前。
但元宗睡眠 的時候更多,所以也僅限于他從睡夢中醒來的極短的時間内,那是辮發胡服之後的谌的臉。
元宗每次在谌以這種樣子出現時,都想極力把他甩掉。
他這輩子都很讨厭辮發和胡服。
之前還從來沒有感受這麼清晰過,但實際上他是從内心裡覺得憎惡的。
但這種想法也隻在腦海裡一閃而過,之後混沌的意識再次向他襲來。
第二天,元宗薨逝。
享年五十六歲,在位十五年。
因為元宗的死,這一天出入王宮的人很多。
也是在這一天,上個月十四日進入都城後一直留在這裡的一萬五千人的征讨軍剛好南下而去,所以在整個都城的喧嚣之中,王宮顯得格外的安靜。
太子谌已赴元入朝。
金方慶已率領軍隊趕赴合浦。
武将們也幾乎都随金方慶南下了。
傍晚時分,在京的大臣們聚集起來,商議選定使者前去把元宗的訃告上奏給忽必烈,同時報告太子谌。
赴元的使者一行人趁夜色離開了都城。
第二天,元宗被暫時安葬于曆代陵墓所在的南郊的丘陵中。
元宗去世幾天後,洪茶丘和金方慶各自獨自騎着馬、前後相隔半天進入了開京。
洪茶丘在墓前參拜之後,當天即返回合浦,而金方慶則留在了開京。
在太子谌回國之前他需要暫時代理國政。
在元宗去世的當天,日本征讨軍總帥忻都率一萬五千人的主力離開了開京,但在到達合浦後立刻又趕了回來,停留150兩天之後,又返回元朝去了。
忻都這次燕都之行并非是為了元宗駕崩一事,而是要親自聽取忽必烈關于日本征讨軍出征的最後指示。
在這個多事之秋,元宗的死和東征之事隻能說是發生在王宮一角的一個小事件而已,但客觀上也起到了延緩征讨軍出征步伐的作用。
三月下達給忻都、洪茶丘的诏令是以八月為期的,這已無法實現了,過了六月,進了七月,七月又過了一半,還是沒有接到從忽必烈那裡發來的關于征讨日本的最終命令。
在洪茶丘的督促之下,高麗造好的九百艘兵船被開到合浦港,一直停靠在那裡。
大元、高麗兩國的軍隊二萬五千人則大部分都駐屯在合浦附近的村子裡。
八月二十五日,太子谌回國了。
這一天,開京的文武百官都出城來到馬川亭迎接他。
從元國一路跟來的伴行使張煥奉忽必烈的诏令先進入了都城,谌也緊随其後。
一行人進了王城,立即由張煥宣讀了忽必烈的聖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