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臣等上山之時原有七人也。
自得鹿之處退至二三十步,回首瞻望,又忽然雲霧迷山。
臣等因清淨勝地,不宜久留,于十八日言旋。
回視先望見長白山之處,因雲霧蒙籠,遂不得複見山光矣。
二十一日回至二讷陰河合流之處,二十五日回至恰庫河,此河乃讷陰東流會合之所。
二十八日正行之際,适遇頒到敕旨。
臣等不勝歡忭,捧讀敕旨,感激靡盡,當經叩頭謝恩訖。
二十九日,因馬瘦不堪馳驅,自恰庫河水路乘小舟而歸。
經過色克騰險處、圖白黑險處、噶爾漢險處、噶大渾險處、薩滿險處、薩克錫險處、法克錫險處、松阿裡大險處、多渾險處,乘一葉小舟,曆此大江九險,得以無恙而渡者,皆仰賴皇上洪福之所緻也。
七月初二日,回至兀喇地方,又往看甯古塔等處地方。
于十二日至甯古塔,遍看會甯府等處地方畢,于七月十七日自甯古塔起行回京。
臣等奉命于人迹罕到之處創辟路徑,行于不見日色深林之内,無一日阻滞,得見長白山,皆我皇上敬念祖熙朝新語。
宗,誠心感格神明之效也。
謹疏奏聞。
“奉旨:長白山祖宗發祥重地,奇迹甚多。
山靈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國家茂膺神贶之意。
著禮部議奏。
禮部議覆,應将長白山封為長白山之神,相擇吉地建祠。
照五嶽例,每年春秋二季緻祭,祭祀所行禮儀應用等物,亦照五嶽。
今未建祠之前,應特遣大臣往封緻祭。
其封神祭文及每年春秋二次祭文,交與翰林院撰拟,工部酌量題請建造祠宇成日,始行春秋二祭可也。
侯官陳解庵學夔,康熙己酉舉人。
耿逆之變,抗節匿橘園洲三年,不受僞職。
尋丁父憂,廬墓側,任司寇克溥首薦之。
略曰:“昔長安賣賦,洛陽之紙頓貴。
今全節罵賊,睢陽之舌猶存。
”時服未阕,郡縣迫之赴京,籲乞終喪,得請歸。
後授甯陽令,興利除弊。
撫臣錢公珏疏薦,升兵部。
朱竹垞檢讨研經博學,上徹九重。
其所著述,固巳風行海内矣。
即一二緒餘,亦有穎異獨絕者。
幼時塾師舉“王瓜”使屬對,即應聲曰“後稷”。
師怒之,而心服其對之工。
在京師時與人會飲,各舉古人男女成對者為酒令,得太白小青、無咎莫愁、灌夫漂母、武子文君、東野西施等字。
又嘗舉《四書》一句合四聲,得“康子饋藥,兵刃既接”二語。
又除夕集唐作對聯雲:“且将酩酊酬佳節,未有涓埃答聖朝。
”罷官後集聯雲:“聖朝無棄物,餘事作詩人。
” 湯文正公為庶子時,夜夢登高山,已陟其半,忽一人自後越之,湯鼓勇至山巅,有室懸《麻姑仙壇記》。
既覺不知所謂。
癸亥冬閣學缺出,特用左春坊王鴻緒。
甲子閣學又出缺,湯遂繼擢。
是年六月,特簡江蘇巡撫。
蓋麻姑壇在撫州,而蔡經家在吳縣洞庭山也。
事之前定如此。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丙午,五色慶雲見。
時方克複雅克薩城,命薩布素等撤兵,鄂羅斯遣使乞和。
康熙二十五年,谕禮部翰林院:“自古帝王緻治隆文,典籍具備,猶必博采遺書,用充秘府,益以廣見聞而資掌故,甚盛事也。
朕留心藝文,晨夕披覽,雖内府書籍篇目粗陳,而裒集未備。
因思通都大邑應有藏編,野乘名山豈無善本,今宜廣為訪輯。
凡經史子集,除尋常刻本外,其有藏書秘錄,作何給值采集及借本鈔寫事宜,爾部院會同詳議具奏。
務令搜羅罔轶,以副朕稽古崇文之至意。
”閏四月,禮部等遵旨議覆:“購求遺書,應令直隸各省督撫出示曉谕,如得遺書,令各有司會同儒學教官,轉詳督學及該督撫酌定價值,彙送禮部。
其無刻闆者,亦令各有司雇募繕寫,交翰林院進呈。
有願自行呈送者,交禮部彙繳。
”得旨:“自古經史書籍,所重發明心性,裨益政治,必精覽詳求,始成内聖外王之學。
朕披閱載籍,研究義理,凡厥指歸,務期于正。
諸子百家,泛濫奇詭,有乖經術。
今搜訪藏書善本,惟以經學史乘實有關系修齊治平、助成德化者方為有用,其他異端稗說,概不準收錄。
該部院即遵谕行。
“ 汪苕文琬,以鴻詞科改翰林院編修,入史館僅六十日,講史傳一百七十餘篇,遽以疾請歸,終不複出。
甲子冬,聖祖南巡至蘇州,在籍諸臣恭迎聖駕于河幹。
上召撫臣湯斌谕曰:“汪琬久在翰林院,文名甚著。
近又聞其居鄉,不與聞外事。
可嘉。
”賜禦書一軸以榮之。
凡翰林賜宴瀛台,定在暑節。
每趁早涼入西苑門,大柳星稀,高槐露下,宮牆緣岸間安步徐行。
菰蒲四面,水禽啁哳,與江南水鄉無異。
暨渡闆橋,則荷香襲衣,閘流滴耳,宛在夢中聽筝
自得鹿之處退至二三十步,回首瞻望,又忽然雲霧迷山。
臣等因清淨勝地,不宜久留,于十八日言旋。
回視先望見長白山之處,因雲霧蒙籠,遂不得複見山光矣。
二十一日回至二讷陰河合流之處,二十五日回至恰庫河,此河乃讷陰東流會合之所。
二十八日正行之際,适遇頒到敕旨。
臣等不勝歡忭,捧讀敕旨,感激靡盡,當經叩頭謝恩訖。
二十九日,因馬瘦不堪馳驅,自恰庫河水路乘小舟而歸。
經過色克騰險處、圖白黑險處、噶爾漢險處、噶大渾險處、薩滿險處、薩克錫險處、法克錫險處、松阿裡大險處、多渾險處,乘一葉小舟,曆此大江九險,得以無恙而渡者,皆仰賴皇上洪福之所緻也。
七月初二日,回至兀喇地方,又往看甯古塔等處地方。
于十二日至甯古塔,遍看會甯府等處地方畢,于七月十七日自甯古塔起行回京。
臣等奉命于人迹罕到之處創辟路徑,行于不見日色深林之内,無一日阻滞,得見長白山,皆我皇上敬念祖熙朝新語。
宗,誠心感格神明之效也。
謹疏奏聞。
“奉旨:長白山祖宗發祥重地,奇迹甚多。
山靈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國家茂膺神贶之意。
著禮部議奏。
禮部議覆,應将長白山封為長白山之神,相擇吉地建祠。
照五嶽例,每年春秋二季緻祭,祭祀所行禮儀應用等物,亦照五嶽。
今未建祠之前,應特遣大臣往封緻祭。
其封神祭文及每年春秋二次祭文,交與翰林院撰拟,工部酌量題請建造祠宇成日,始行春秋二祭可也。
侯官陳解庵學夔,康熙己酉舉人。
耿逆之變,抗節匿橘園洲三年,不受僞職。
尋丁父憂,廬墓側,任司寇克溥首薦之。
略曰:“昔長安賣賦,洛陽之紙頓貴。
今全節罵賊,睢陽之舌猶存。
”時服未阕,郡縣迫之赴京,籲乞終喪,得請歸。
後授甯陽令,興利除弊。
撫臣錢公珏疏薦,升兵部。
朱竹垞檢讨研經博學,上徹九重。
其所著述,固巳風行海内矣。
即一二緒餘,亦有穎異獨絕者。
幼時塾師舉“王瓜”使屬對,即應聲曰“後稷”。
師怒之,而心服其對之工。
在京師時與人會飲,各舉古人男女成對者為酒令,得太白小青、無咎莫愁、灌夫漂母、武子文君、東野西施等字。
又嘗舉《四書》一句合四聲,得“康子饋藥,兵刃既接”二語。
又除夕集唐作對聯雲:“且将酩酊酬佳節,未有涓埃答聖朝。
”罷官後集聯雲:“聖朝無棄物,餘事作詩人。
” 湯文正公為庶子時,夜夢登高山,已陟其半,忽一人自後越之,湯鼓勇至山巅,有室懸《麻姑仙壇記》。
既覺不知所謂。
癸亥冬閣學缺出,特用左春坊王鴻緒。
甲子閣學又出缺,湯遂繼擢。
是年六月,特簡江蘇巡撫。
蓋麻姑壇在撫州,而蔡經家在吳縣洞庭山也。
事之前定如此。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丙午,五色慶雲見。
時方克複雅克薩城,命薩布素等撤兵,鄂羅斯遣使乞和。
康熙二十五年,谕禮部翰林院:“自古帝王緻治隆文,典籍具備,猶必博采遺書,用充秘府,益以廣見聞而資掌故,甚盛事也。
朕留心藝文,晨夕披覽,雖内府書籍篇目粗陳,而裒集未備。
因思通都大邑應有藏編,野乘名山豈無善本,今宜廣為訪輯。
凡經史子集,除尋常刻本外,其有藏書秘錄,作何給值采集及借本鈔寫事宜,爾部院會同詳議具奏。
務令搜羅罔轶,以副朕稽古崇文之至意。
”閏四月,禮部等遵旨議覆:“購求遺書,應令直隸各省督撫出示曉谕,如得遺書,令各有司會同儒學教官,轉詳督學及該督撫酌定價值,彙送禮部。
其無刻闆者,亦令各有司雇募繕寫,交翰林院進呈。
有願自行呈送者,交禮部彙繳。
”得旨:“自古經史書籍,所重發明心性,裨益政治,必精覽詳求,始成内聖外王之學。
朕披閱載籍,研究義理,凡厥指歸,務期于正。
諸子百家,泛濫奇詭,有乖經術。
今搜訪藏書善本,惟以經學史乘實有關系修齊治平、助成德化者方為有用,其他異端稗說,概不準收錄。
該部院即遵谕行。
“ 汪苕文琬,以鴻詞科改翰林院編修,入史館僅六十日,講史傳一百七十餘篇,遽以疾請歸,終不複出。
甲子冬,聖祖南巡至蘇州,在籍諸臣恭迎聖駕于河幹。
上召撫臣湯斌谕曰:“汪琬久在翰林院,文名甚著。
近又聞其居鄉,不與聞外事。
可嘉。
”賜禦書一軸以榮之。
凡翰林賜宴瀛台,定在暑節。
每趁早涼入西苑門,大柳星稀,高槐露下,宮牆緣岸間安步徐行。
菰蒲四面,水禽啁哳,與江南水鄉無異。
暨渡闆橋,則荷香襲衣,閘流滴耳,宛在夢中聽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