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布五十疋。
我朝開國以來,文德武功,遐荒普被,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其梯山航海、重譯來庭者,指不勝屈。
集隘不能備載,敬錄數則,以見聲教四訖之盛雲。
仁和吳托園任臣,學問淹通,兼精音律。
嘗于市上見編鐘一枚,曰:“此大呂鐘也。
”滌視款識,果然。
又有人書鄦醫熙朝新語。
殳二字問之,吳曰:“鄦同許,本《說文長箋》。
醫殳同也,本《秦權古文》。
”聞者歎服。
上虞徐仲山鹹清,明兵部尚書人龍子,母俞夫人。
自以識字稍魯,發願惜字。
每見棄紙辄檢閱。
有字則留之,并募人收買,聚而焚之,久則沉其灰于江。
仲山生一歲即能識字,五歲通一經,甫束發即有文名。
嘗博取《訓纂》、《說文》、《玉篇》、《篇海》諸書,以正字形。
取《切韻》、《唐韻》、《廣韻》、《集韻》諸書,以正字聲。
而縱考經史子集暨唐宋元諸大小篇帖,凡有系于說文者,悉搜采以正字義,名曰《資治文字》,凡一百卷。
己未召試拆卷時,上卷中斥去一卷。
上命擇一有名者補之,益都相國以仲山薦。
上問:“有著作乎?” 曰:“有《資治文字》若幹卷。
”旁一學士曰:“字書,小學也。
”遂置不問。
諸臣各有所薦,上不允,特取嚴繩孫卷補之。
惠硯溪周惕,康熙辛未進士,由翰林改官知縣。
嘗《送友出門詩》雲:“饑寒逼腐儒,颠倒作奇想。
”二語不言出門,而神理已到,可謂體會入微。
硯溪之子士奇,亦成進士入翰林,督學粵東。
每封門後,危坐大堂,溫理《史》、《漢》等書。
朗誦一過,即起繞座循環背誦,一字不遺。
諸生大驚曰:“吾輩非人矣。
”一淬于學,粵東人至今以為師法。
翰林最重前輩,凡隔七科或官至掌坊庶子,其初入院庶吉士,終身稱晚生不改,雖至入閣後亦然。
故事,六部尚書途遇内閣亦落轎,惟冢宰則落半轎。
門生師長相遇,則彼此落轎,候師長先行。
故往往相避而行。
德州趙進士其星嘗月夜露坐,仰見一女子,妝飾甚都,如乘鸾鶴,一人持宮扇衛之,逡巡入月而沒。
仙邪非邪?不可得而知矣。
趙恭毅公申喬為浙江巡撫時,因錢唐江岸日圯,請易土為石,貫以鐵。
事聞于朝,報可。
将施工,齋戒三日,率僚屬赴江幹,為文以祭。
忽風狂,潮大至,浪搏人若弩激矢,觀者奔辟,公朝服屹立不少動。
距祭所百丈餘,潮遽止。
公跪禱,願假數旬以畢事。
嗣是潮不至者七旬,而工竣。
誠之所格如此。
康熙二十三年,聖祖東巡,周公後裔七十三代孫世襲奉祀生員東野沛然上疏籲恩。
奉旨交禮部議,部臣議駁奏上:“奉旨:周公承接道統,繼往開來,功德昭著。
其裔孫應給職銜,着九卿詹事科道會同确議。
會議得周公後裔應授官職、撥給祀田、修葺廟宇,行文該撫查明。
以沛然世襲五經博士,如孔顔會孟仲氏例。
”先是,沛然上疏行在,上問:“周公姬姓,爾疏稱東野何故?”沛然對曰:“昔魯公伯禽季子魚,賜東野田一成,因以為氏。
”上曰:“周公廟何在?”對曰:“在曲阜城東北二裡。
”上悅,随禦制祭文,命恭親王緻祭,禮部尚書介山、禦前侍衛觀保、鴻胪寺卿穆成格、閻興邦、太常寺寺丞張量馨、山東提學副使唐赓堯陪祭。
此東野氏世襲博士之始。
總河梅麓朱公之錫有《遣婢帖》,見《池北偶談》。
其略雲:此女原無大過,隻是娃子氣,好言教導,不甚知省。
誠恐聲色相加,流入婢子一類,所以量給衣飾,還其父母。
初時原是待年,五六日後便有遣歸之意。
故自後并無半語諧谑,猶然處子也。
可将此段緣由,向其父母中媒昌言之。
以便此女将來易于擇婿。
雲雲。
真盛德事也,相傳朱公今為河神,宜哉。
于清端公成龍用兵如神,尤善治盜。
官兩江總督時,江甯有巨盜曰魚殼,兇悍莫敢近。
公莅任時,單車入署,一切供張俱屏不受。
屬吏不知所出,或從容向公言之,請以一餐為公壽。
公曰:“以飲食壽我,不如以魚殼壽我。
”屬吏喻公意,乃以千金募名捕雷翠亭往。
雷偵知魚殼方會群盜飲,佯為乞者伺左熙朝新語。
右。
魚殼望見疑之,以刀貴肉飼雷,雷仰而吞,神色不動。
魚殼矍然曰:“好男子,非丐也,為于青天來禽我耳。
”遂俯首就縛,雷擁之赴獄。
是夕,公秉燭治官書,梁上有物堕。
燭之,一男子持匕首,叱問何人,則魚殼也。
雲本欲乘間刺公,如有物擊而堕地。
公,神人也。
公部有司執付市曹。
自是境内肅然。
我朝開國以來,文德武功,遐荒普被,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其梯山航海、重譯來庭者,指不勝屈。
集隘不能備載,敬錄數則,以見聲教四訖之盛雲。
仁和吳托園任臣,學問淹通,兼精音律。
嘗于市上見編鐘一枚,曰:“此大呂鐘也。
”滌視款識,果然。
又有人書鄦醫熙朝新語。
殳二字問之,吳曰:“鄦同許,本《說文長箋》。
醫殳同也,本《秦權古文》。
”聞者歎服。
上虞徐仲山鹹清,明兵部尚書人龍子,母俞夫人。
自以識字稍魯,發願惜字。
每見棄紙辄檢閱。
有字則留之,并募人收買,聚而焚之,久則沉其灰于江。
仲山生一歲即能識字,五歲通一經,甫束發即有文名。
嘗博取《訓纂》、《說文》、《玉篇》、《篇海》諸書,以正字形。
取《切韻》、《唐韻》、《廣韻》、《集韻》諸書,以正字聲。
而縱考經史子集暨唐宋元諸大小篇帖,凡有系于說文者,悉搜采以正字義,名曰《資治文字》,凡一百卷。
己未召試拆卷時,上卷中斥去一卷。
上命擇一有名者補之,益都相國以仲山薦。
上問:“有著作乎?” 曰:“有《資治文字》若幹卷。
”旁一學士曰:“字書,小學也。
”遂置不問。
諸臣各有所薦,上不允,特取嚴繩孫卷補之。
惠硯溪周惕,康熙辛未進士,由翰林改官知縣。
嘗《送友出門詩》雲:“饑寒逼腐儒,颠倒作奇想。
”二語不言出門,而神理已到,可謂體會入微。
硯溪之子士奇,亦成進士入翰林,督學粵東。
每封門後,危坐大堂,溫理《史》、《漢》等書。
朗誦一過,即起繞座循環背誦,一字不遺。
諸生大驚曰:“吾輩非人矣。
”一淬于學,粵東人至今以為師法。
翰林最重前輩,凡隔七科或官至掌坊庶子,其初入院庶吉士,終身稱晚生不改,雖至入閣後亦然。
故事,六部尚書途遇内閣亦落轎,惟冢宰則落半轎。
門生師長相遇,則彼此落轎,候師長先行。
故往往相避而行。
德州趙進士其星嘗月夜露坐,仰見一女子,妝飾甚都,如乘鸾鶴,一人持宮扇衛之,逡巡入月而沒。
仙邪非邪?不可得而知矣。
趙恭毅公申喬為浙江巡撫時,因錢唐江岸日圯,請易土為石,貫以鐵。
事聞于朝,報可。
将施工,齋戒三日,率僚屬赴江幹,為文以祭。
忽風狂,潮大至,浪搏人若弩激矢,觀者奔辟,公朝服屹立不少動。
距祭所百丈餘,潮遽止。
公跪禱,願假數旬以畢事。
嗣是潮不至者七旬,而工竣。
誠之所格如此。
康熙二十三年,聖祖東巡,周公後裔七十三代孫世襲奉祀生員東野沛然上疏籲恩。
奉旨交禮部議,部臣議駁奏上:“奉旨:周公承接道統,繼往開來,功德昭著。
其裔孫應給職銜,着九卿詹事科道會同确議。
會議得周公後裔應授官職、撥給祀田、修葺廟宇,行文該撫查明。
以沛然世襲五經博士,如孔顔會孟仲氏例。
”先是,沛然上疏行在,上問:“周公姬姓,爾疏稱東野何故?”沛然對曰:“昔魯公伯禽季子魚,賜東野田一成,因以為氏。
”上曰:“周公廟何在?”對曰:“在曲阜城東北二裡。
”上悅,随禦制祭文,命恭親王緻祭,禮部尚書介山、禦前侍衛觀保、鴻胪寺卿穆成格、閻興邦、太常寺寺丞張量馨、山東提學副使唐赓堯陪祭。
此東野氏世襲博士之始。
總河梅麓朱公之錫有《遣婢帖》,見《池北偶談》。
其略雲:此女原無大過,隻是娃子氣,好言教導,不甚知省。
誠恐聲色相加,流入婢子一類,所以量給衣飾,還其父母。
初時原是待年,五六日後便有遣歸之意。
故自後并無半語諧谑,猶然處子也。
可将此段緣由,向其父母中媒昌言之。
以便此女将來易于擇婿。
雲雲。
真盛德事也,相傳朱公今為河神,宜哉。
于清端公成龍用兵如神,尤善治盜。
官兩江總督時,江甯有巨盜曰魚殼,兇悍莫敢近。
公莅任時,單車入署,一切供張俱屏不受。
屬吏不知所出,或從容向公言之,請以一餐為公壽。
公曰:“以飲食壽我,不如以魚殼壽我。
”屬吏喻公意,乃以千金募名捕雷翠亭往。
雷偵知魚殼方會群盜飲,佯為乞者伺左熙朝新語。
右。
魚殼望見疑之,以刀貴肉飼雷,雷仰而吞,神色不動。
魚殼矍然曰:“好男子,非丐也,為于青天來禽我耳。
”遂俯首就縛,雷擁之赴獄。
是夕,公秉燭治官書,梁上有物堕。
燭之,一男子持匕首,叱問何人,則魚殼也。
雲本欲乘間刺公,如有物擊而堕地。
公,神人也。
公部有司執付市曹。
自是境内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