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疆域與政區

關燈
十分脆弱,不再适合作為已統有中原和西域廣大地區的蒙古國的國都。

    忽必烈既已在中原漢地奠下了政權的基礎,當打敗阿裡不哥、占領哈剌和林後,就不再把汗廷遷回本土,而選擇了燕京作為新都。

     早在即位之前,忽必烈就曾與親信部屬商議建都之地。

    霸都魯建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

    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跸之所,非燕不可。

    ”①燕京是遼代五京之一的南京,自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遷都于此,改名中都,它一直是金朝的政治中心。

    蒙古占領後,複稱燕京,成為蒙古國漢地統治機構的首府&mdash&mdash“燕京等處行尚書省”的治所。

    中原漢地民豐物阜,遠優于漠北本土,在蒙古國所有統治地域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以忽必烈為代表的有見識的蒙古①《遼史·太祖紀》:三年(909)二月,“置羊城于炭山北,以通市易”。

    炭山即灤源之大馬群山。

    《金史·地理志》載北羊城置有榷場,“以易北方牧畜”,應即遼之羊城。

    據王恽《中堂事記》,察罕腦兒南半日程有榷場峪,“蓋金初南北互市之所”,當即此羊城榷場,應在今沽源附近。

    ②《史集》漢譯本第2卷頁69、296。

     ①《元史》卷一一九《木華黎傳附霸都魯傳》。

     貴族認識到,随着蒙古國從一個草原遊牧的國家發展成為統有中原的“大朝”,政治重心勢必要轉移到中原。

    而以前朝政治中心燕京為新朝都城,正是這一曆史趨勢的必然選擇。

    忽必烈從即位初年起就駐冬于燕京②,并設置了開平至燕京完備的驿路系統;中統二年開始修複燕京舊城,指定了中央政府&mdash&mdash中書省的衙署,又封皇子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同時着手營造燕京宮室③。

    這表明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已決定定都燕京。

    同時,塞北草原城市開平對忽必烈聯系與控禦漠北本土的諸王、貴族勢力,保持蒙古人的優勢地位和遊牧生活習慣來說,仍具有燕京不能替代的作用。

    于是形成了南北兩都的格局。

    中統四年(1263)五月,正式将汗廷所在地開平定為上都;五年八月(改至元元年),改燕京為中都。

    《建國都诏》稱:中書省奏:“開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外,燕京修營宮室,分立省部,四方會同,乞亦正名”事。

    準奏,可稱中都路。

    其府号大興。

     元代的兩都制度從此确定。

     定都以後,即大規模進行兩都宮室、城郭的擴建、改建,由太保劉秉忠主持。

    至元三年(1266),拆遷汴京熙春閣建材至上都,于宮城内建大安閣,是為舉行即位大典及其他重大典禮的正殿。

    上都城西草原中,仿漠北舊制建立宏大的帳殿失剌斡耳朵(又稱棕殿),主要為舉行諸王、貴戚、大臣等大宴(詐馬宴,即隻孫宴)之所①,上都西南和東南分别建立行宮&mdash&mdash西涼亭(即察罕腦兒行宮,今河北沽源北小紅城)②和東涼亭(即隻合赤八刺哈孫,今内蒙古多倫縣北)為遊獵駐跸之所。

    至元四年,開始中都城的全面改建,不用金中都舊城址,而于其東北另建新城,曆時十年,先後建成新宮城、諸殿堂和皇城,十三年全城竣工,并先于至元九年就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首都。

    中統四年以後,兩都巡幸形成定制,元代諸帝皆遵循不變。

    一般是每年二月或三月從大都北上,八月或九月自上都南還。

    仁宗時多推遲至四月啟行北巡,八月即返抵大都;到順帝時,四月至八月成為固定的北巡時間,駐跸大都的時間延長到八個月。

    皇帝北巡期間,除後妃、怯薛外,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及其他中央官署的主要官員也從至上都,設衙理事,而留副職若幹員居守大都,重要軍政事務需急驿奏報上都朝廷處理。

    也就是說,有元一代,朝廷中樞夏、秋季在上都,冬、春季在大都,保持着遊牧民族行國的習俗。

    在上都期間,除通常政務外,還要舉行“國俗”的祭天、祭祖,諸王貴②《元典章》兵部《禁使臣條畫》錄中統三年三月聖旨,内有“年前為殺退阿裡不哥,大軍回程燕京住冬..”語,知自漠北還師即至燕京住冬。

     ③《元史·世祖紀》載中統二年十二月“初立宮殿府,秩正四品,專職營繕”,當為在開平和燕京營造宮室而設。

    中統四年三月亦黑疊兒請修瓊華島,說明燕京宮室營建工作已在進行。

    ①參見陳高華、史衛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頁100&mdash104,120&mdash126。

    ②參見陳得芝:《元察罕腦兒行宮今地考》,《元史論集》頁669&mdash680。

    族大朝會(忽裡台quriltai)、大宴(即詐馬宴~隻孫宴)和頒賜,以及大獵等活動。

    這些活動體現了上都在聯系和控禦漠北本土諸王、諸千戶勢力方面的特殊政治作用。

    大都和上都各置留守司,掌守衛宮阙、都城,内府營繕、禦用車帳及殿庭諸器物供應等事。

    大都留守司和作為地方行政機構的大都路總管府分别設置,上都留守司則兼路管府事。

    兩路各轄若幹府、州、縣。

     第三節 中書省和諸行省 中書省 元世祖即位後,采用漢制建立中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省初置于開平汗廷,而分宰臣于燕京置行中書省,左、右部亦分置。

    當時忽必烈政權的實際控制地域主要是中原漢地,燕京原是漢地統治機構的首府,且已被選為建都之所,忽必烈從即位初年起就駐冬于此,所以設在燕京的行中書省與作為地方統治機構的前“燕京等處行尚書省”及以後分設的外路諸行省有所不同,實際上是中書省的分署,如中書右丞相史天澤所說:“雖分兩省,其實一也。

    ”①大約在中統三年忽必烈駐燕京期間,中、行兩省自然合并②,此後不再見“燕京行中書省”名稱。

     立中書省後一月(中統元年五月),随即設置了十路(又稱十道)宣撫司,“以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