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蒙古的興起
關燈
小
中
大
今貝爾湖南)的塔塔兒部落,滅之。
秋,他與王罕又共同擊敗了乃蠻不欲魯罕的進攻。
在攻打塔塔兒之前,鐵木真發布了兩條命令(劄撒,Jasaq),一是戰勝時不許貪财,事定後均分所得财物;二是戰鬥中兵馬退動至原排陣處要返回力戰(防止沖亂本軍陣腳),違者斬。
這實際上就是規定了任何人都要服從他統一軍令,戰利品應當由他統一分配,論功行賞。
這是鐵木真就任聯盟首領後的第一次立法,其意義在于提高汗權,限制各家貴族。
果然,按彈、火察兒、答裡台斡赤斤等乞顔貴族不遵命令,按老規矩随意搶掠,被他派那可兒責罰,沒收其所得财物分配給衆軍。
長期以來,鐵木真一直臣事王罕,追随他東征西讨,巧妙地依托着克烈的勢力來壯大自己,一一清除了蒙古部内的敵對貴族,消滅了東部地區各強大部落。
鐵木真的勢力日益壯大,引起王罕及其子亦剌合鮮昆的疑忌,劄木合、按彈等蒙古部貴族也力勸王罕除掉他。
以前鐵木真曾為長子術赤向亦剌合之女求婚遭到拒絕,1203年春,王罕父子計議僞許婚約,邀鐵木真來飲“布①關于十三翼之戰的結局,《史集》和《聖武親征錄》都說鐵木真獲勝,但《元朝秘史》卻記載他被迫退入斡難河的哲列涅狹地。
後者較近真實。
渾察兒”(buquljar,定婚宴),乘機謀害,鐵木真得到按彈弟也客扯連的家奴巴歹和啟昔禮的密報,慌忙整軍備戰。
王罕謀洩,發兵來攻,雙方戰于合蘭真沙陀之地(當在今内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北境),鐵木真雖經反複苦戰,終因寡不敵衆,退到哈拉哈河旁的建忒該山整頓敗散軍馬,僅得四千六百騎,然後轉移到班朱泥河(當在克魯倫河下遊之南)休整。
當時他處境極為艱難,至射野馬為食,汲渾水以飲。
遂與追随他的忠實那可兒們宣誓:“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
苟渝此言,有如河水。
”(《元史·紮八兒火者傳》)後來,“同飲班朱泥河水”作為成吉思汗艱苦創業的佳話載入史冊。
王罕獲勝後,愈益驕傲輕敵。
其部下蒙古貴族劄木合等密謀殺他,被發覺,即逃奔乃蠻。
鐵木真元氣漸複,探知王罕在折折運都山正搭起金帳,宴飲歡娛,毫無防備,于是率軍偷襲,圍攻王罕營帳,經過三天三夜激戰,擊潰其主力,王罕狼狽西逃入乃蠻部境,被乃蠻邊将所殺。
亦剌合逃到西夏,被逐,又輾轉至曲先(今新疆庫車)之地,亦被當地人所殺。
克烈部衆盡被鐵木真所并。
至此他完全征服了東起大興安嶺、西至杭愛山的所有部落,“帝業”基本上奠定了。
克烈的滅亡震驚了乃蠻部統治者,1204年,自恃強大的太陽罕決定出兵攻打蒙古,并遣使連結漠南的汪古部,但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卻将乃蠻使者縛送鐵木真。
鐵木真得到汪古部的報告,立即議定對策,将軍馬集中在哈拉哈河旁進行了整頓,按千戶、百戶、十戶統一編組,委派了各級那顔,并建立了一支護衛軍。
然後率軍逆克魯倫河西進,布陣于薩裡川(在克魯倫河與土拉河兩河上遊之間)。
太陽罕除率領乃蠻本部軍外,又收羅了劄木合等一批蒙古、克烈敗散的貴族,蔑兒乞部首領脫脫,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别乞亦領兵來助,兵力甚多,但軍紀渙散,内部矛盾重重,太陽罕又懦弱無能。
當乃蠻軍進至鄂爾渾河之東的納忽昆山時,蒙古軍亦至,劄木合等見鐵木真軍容甚盛,麾下“四駿”(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四狗”(速不台、哲别、者勒篾、忽必來)骁勇無比,知難以取勝,即離太陽罕散去。
乃蠻軍大敗,太陽罕受傷被擒,不久死;其子屈出律率殘部西逃,投奔其叔不欲魯罕。
鐵木真乘勝進兵至阿勒台山,征服了乃蠻部。
劄木合逃亡到倘魯山(今唐努山),被跟随他的五個那可兒捕送鐵木真處死。
滅乃蠻太陽罕後,鐵木真立即發兵北攻三姓蔑兒乞,其首領脫脫逃奔乃蠻不欲魯罕,蔑兒乞部亦被征服。
②《元朝秘史》第137節總譯。
①《元朝秘史》第180節總譯。
原文為:“你是我高祖家門的梯已奴婢,我曾祖的門限奴婢。
”分配給成年的兒子們,諸子各繼承一“份子”(忽必,qubi),再擴展形成新“氏族”。
為了共同對付外敵的侵略或進行掠奪戰争,出于同一父或祖“氏族”貴族的許多子或孫“氏族”貴族,往往結成聯盟,推舉最有勢力的一家貴族為長。
久之,有些弱小的“氏族”貴族,不僅屬民被強大貴族所兼并,就連他們本身也成了強大貴族的附庸,甚至淪為屬民。
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後裔(尼魯溫蒙古的一支)諸“氏族”的分衍和泰赤烏、乞顔兩大貴族勢力的形成,就是這一曆史發展過程的證明。
草原貴族擁有各種尊号,如“土敦”、“太子”、“薛禅”(sechen,賢者)、“蔑兒幹”(mergen,善射者)、“巴阿秃兒”(勇士,ba&rsquoatur)等等,他們被屬民稱為“那顔”。
他們已脫離了遊牧生産勞動,而以統領部衆從事戰争和掠奪為職。
草原貴族制的發展,必然導緻各部貴族之間争奪蒙古高原霸權的激烈鬥争。
正是各部貴族的争霸戰争,把蒙古高原推向統一,從而結束了草原貴族制時代。
第三節 大蒙古國的建立 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1206年春,于斡難河源頭舉行大聚會(忽裡台,quriltai),建九斿白旗,即帝位。
出身晃豁壇氏族的巫師闊闊出(号“帖蔔騰吉裡”,意為上天代言人)上言:“如今地上稱為古兒罕的各國君主都被你征服,其領土都歸你治下,因此你也應該有普天下之汗的尊号。
上天旨意,你的稱号應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的意思,南宋人趙珙說是“乃譯語天賜二字也”(《蒙鞑備錄》),拉施都丁《史集》說是蒙古語“堅強有力”。
近人多采伯希和之說:此字源于突厥語tengiz,意為“海”,成吉思汗意即像海一樣廣大的皇帝①。
最近的研究證明,此字當來源于古突厥語Chingis,意為“可怕的”、“強健的”①。
成吉思汗以本部落名稱為國号,稱“大蒙古國”。
從此,統一在大蒙古國治下的漠北各部百姓,盡管各有自己原來的部落氏族名稱,都以“蒙古”為總名,逐漸融合為統一的蒙古民族共同體。
大蒙古國的統治制度在成吉思汗滅克烈之後就開始建立,建國後進一步完善。
主要有以下幾項:一是千戶制。
全國百姓(遊牧民)統一按十進制編組,分千戶、百戶、十戶三級,共劃分為九十五個千戶,并劃定各千戶的牧地範圍,分别授予建國有功的貴族和那可兒們世襲管領,封他們為千戶那顔。
千戶的編組原則,一種是那些始終忠誠地聯合或附庸于成吉思汗的部落首領(如弘吉剌、亦乞列思等姻族,兀魯、忙兀、八鄰等尼魯溫蒙古部落),或主動歸附者(如汪古部的阿剌兀思惕吉忽裡、斡亦剌部的忽都合别乞),均獲準仍“統其國族”(即本部人民),但需按統一編制組成若幹千戶;少數功勳卓著的那可兒(如木華黎)也被允許收集業已分散的本部落人民組成千戶。
另一種是由不同部落的人民混合組成的,如泰赤烏、蔑兒乞、塔塔兒、克烈、乃蠻等人數衆多的大部,在被征服後,其部民都被“分與了衆伴當”,加上這些伴當(那可兒)們在戰争中各自“收集”(擄掠)來的人口,編組為千戶。
前一類隻占少數,後一類是多數、千戶體制既是大蒙古國的軍事單位,同時也是地方行政單位,完全取代了舊時代的氏族部落組織。
千戶百戶那顔是大汗任命的軍事和行政長官,如有過失或不忠誠,大汗可将他們治罪,剝奪其職務,另授予他人。
全國百姓都是成吉思汗皇家的臣民,他們被劃歸各千戶“著籍應役”,在指定的牧地範圍内遊牧,不得擅離所部。
在千戶之上設左右翼兩個萬戶,為最高統兵官,所有千戶(除分給諸子弟者外)部分屬這兩個萬戶。
二是怯薛機構。
1204年與乃蠻作戰之前,成吉思汗着手“整頓軍馬”,①伯希和:《馬可波羅行記注》,頁298&mdash301。
①羅依果:《成吉思、合罕稱号再探》,海西希、薩加斯特編:《鮑貝教授九十壽辰論文集》,頁281&mdash288,1989年。
在原有怯薛組織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支護衛軍,包括八十名宿衛(客蔔帖兀勒,Kebte&rsquoul),七十名散班(土兒合兀惕,又譯秃魯花,Turqa&rsquout),四百名箭筒士(火兒赤,qorchi)。
建國後,将護衛軍擴充為一萬名,包括箭筒士一千名,宿衛一千名,散班八千名,散班從千戶、百戶、十戶官員和白身人(都裡因古溫,duri-yingu&rsquoun)的兒子中挑選有技能、身體健壯者充當;千戶之子可帶伴當(随從)十人,百戶之子伴當五人,十戶及白身人之子伴當三人。
各級那顔必須遵令将自己的兒子送到成吉思汗身邊服役,不得躲避或以他人代充。
這顯然含有征調掌管兵民的那顔子弟入質,以便更有效地控制他們的意義,所以元人又将秃魯花譯為“質子軍”。
護衛軍的職責是守衛大汗金帳和分管汗廷的各種事務。
規定宿衛值夜班,箭筒士和散班值日班,各分四隊,輪番入值,每番三晝夜,故總稱為“四怯薛”。
護衛軍還是由大汗直接掌握的最精銳的部隊,憑此足以“制輕重之勢”(《
秋,他與王罕又共同擊敗了乃蠻不欲魯罕的進攻。
在攻打塔塔兒之前,鐵木真發布了兩條命令(劄撒,Jasaq),一是戰勝時不許貪财,事定後均分所得财物;二是戰鬥中兵馬退動至原排陣處要返回力戰(防止沖亂本軍陣腳),違者斬。
這實際上就是規定了任何人都要服從他統一軍令,戰利品應當由他統一分配,論功行賞。
這是鐵木真就任聯盟首領後的第一次立法,其意義在于提高汗權,限制各家貴族。
果然,按彈、火察兒、答裡台斡赤斤等乞顔貴族不遵命令,按老規矩随意搶掠,被他派那可兒責罰,沒收其所得财物分配給衆軍。
長期以來,鐵木真一直臣事王罕,追随他東征西讨,巧妙地依托着克烈的勢力來壯大自己,一一清除了蒙古部内的敵對貴族,消滅了東部地區各強大部落。
鐵木真的勢力日益壯大,引起王罕及其子亦剌合鮮昆的疑忌,劄木合、按彈等蒙古部貴族也力勸王罕除掉他。
以前鐵木真曾為長子術赤向亦剌合之女求婚遭到拒絕,1203年春,王罕父子計議僞許婚約,邀鐵木真來飲“布①關于十三翼之戰的結局,《史集》和《聖武親征錄》都說鐵木真獲勝,但《元朝秘史》卻記載他被迫退入斡難河的哲列涅狹地。
後者較近真實。
渾察兒”(buquljar,定婚宴),乘機謀害,鐵木真得到按彈弟也客扯連的家奴巴歹和啟昔禮的密報,慌忙整軍備戰。
王罕謀洩,發兵來攻,雙方戰于合蘭真沙陀之地(當在今内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北境),鐵木真雖經反複苦戰,終因寡不敵衆,退到哈拉哈河旁的建忒該山整頓敗散軍馬,僅得四千六百騎,然後轉移到班朱泥河(當在克魯倫河下遊之南)休整。
當時他處境極為艱難,至射野馬為食,汲渾水以飲。
遂與追随他的忠實那可兒們宣誓:“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
苟渝此言,有如河水。
”(《元史·紮八兒火者傳》)後來,“同飲班朱泥河水”作為成吉思汗艱苦創業的佳話載入史冊。
王罕獲勝後,愈益驕傲輕敵。
其部下蒙古貴族劄木合等密謀殺他,被發覺,即逃奔乃蠻。
鐵木真元氣漸複,探知王罕在折折運都山正搭起金帳,宴飲歡娛,毫無防備,于是率軍偷襲,圍攻王罕營帳,經過三天三夜激戰,擊潰其主力,王罕狼狽西逃入乃蠻部境,被乃蠻邊将所殺。
亦剌合逃到西夏,被逐,又輾轉至曲先(今新疆庫車)之地,亦被當地人所殺。
克烈部衆盡被鐵木真所并。
至此他完全征服了東起大興安嶺、西至杭愛山的所有部落,“帝業”基本上奠定了。
克烈的滅亡震驚了乃蠻部統治者,1204年,自恃強大的太陽罕決定出兵攻打蒙古,并遣使連結漠南的汪古部,但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卻将乃蠻使者縛送鐵木真。
鐵木真得到汪古部的報告,立即議定對策,将軍馬集中在哈拉哈河旁進行了整頓,按千戶、百戶、十戶統一編組,委派了各級那顔,并建立了一支護衛軍。
然後率軍逆克魯倫河西進,布陣于薩裡川(在克魯倫河與土拉河兩河上遊之間)。
太陽罕除率領乃蠻本部軍外,又收羅了劄木合等一批蒙古、克烈敗散的貴族,蔑兒乞部首領脫脫,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别乞亦領兵來助,兵力甚多,但軍紀渙散,内部矛盾重重,太陽罕又懦弱無能。
當乃蠻軍進至鄂爾渾河之東的納忽昆山時,蒙古軍亦至,劄木合等見鐵木真軍容甚盛,麾下“四駿”(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四狗”(速不台、哲别、者勒篾、忽必來)骁勇無比,知難以取勝,即離太陽罕散去。
乃蠻軍大敗,太陽罕受傷被擒,不久死;其子屈出律率殘部西逃,投奔其叔不欲魯罕。
鐵木真乘勝進兵至阿勒台山,征服了乃蠻部。
劄木合逃亡到倘魯山(今唐努山),被跟随他的五個那可兒捕送鐵木真處死。
滅乃蠻太陽罕後,鐵木真立即發兵北攻三姓蔑兒乞,其首領脫脫逃奔乃蠻不欲魯罕,蔑兒乞部亦被征服。
②《元朝秘史》第137節總譯。
①《元朝秘史》第180節總譯。
原文為:“你是我高祖家門的梯已奴婢,我曾祖的門限奴婢。
”分配給成年的兒子們,諸子各繼承一“份子”(忽必,qubi),再擴展形成新“氏族”。
為了共同對付外敵的侵略或進行掠奪戰争,出于同一父或祖“氏族”貴族的許多子或孫“氏族”貴族,往往結成聯盟,推舉最有勢力的一家貴族為長。
久之,有些弱小的“氏族”貴族,不僅屬民被強大貴族所兼并,就連他們本身也成了強大貴族的附庸,甚至淪為屬民。
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後裔(尼魯溫蒙古的一支)諸“氏族”的分衍和泰赤烏、乞顔兩大貴族勢力的形成,就是這一曆史發展過程的證明。
草原貴族擁有各種尊号,如“土敦”、“太子”、“薛禅”(sechen,賢者)、“蔑兒幹”(mergen,善射者)、“巴阿秃兒”(勇士,ba&rsquoatur)等等,他們被屬民稱為“那顔”。
他們已脫離了遊牧生産勞動,而以統領部衆從事戰争和掠奪為職。
草原貴族制的發展,必然導緻各部貴族之間争奪蒙古高原霸權的激烈鬥争。
正是各部貴族的争霸戰争,把蒙古高原推向統一,從而結束了草原貴族制時代。
第三節 大蒙古國的建立 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1206年春,于斡難河源頭舉行大聚會(忽裡台,quriltai),建九斿白旗,即帝位。
出身晃豁壇氏族的巫師闊闊出(号“帖蔔騰吉裡”,意為上天代言人)上言:“如今地上稱為古兒罕的各國君主都被你征服,其領土都歸你治下,因此你也應該有普天下之汗的尊号。
上天旨意,你的稱号應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的意思,南宋人趙珙說是“乃譯語天賜二字也”(《蒙鞑備錄》),拉施都丁《史集》說是蒙古語“堅強有力”。
近人多采伯希和之說:此字源于突厥語tengiz,意為“海”,成吉思汗意即像海一樣廣大的皇帝①。
最近的研究證明,此字當來源于古突厥語Chingis,意為“可怕的”、“強健的”①。
成吉思汗以本部落名稱為國号,稱“大蒙古國”。
從此,統一在大蒙古國治下的漠北各部百姓,盡管各有自己原來的部落氏族名稱,都以“蒙古”為總名,逐漸融合為統一的蒙古民族共同體。
大蒙古國的統治制度在成吉思汗滅克烈之後就開始建立,建國後進一步完善。
主要有以下幾項:一是千戶制。
全國百姓(遊牧民)統一按十進制編組,分千戶、百戶、十戶三級,共劃分為九十五個千戶,并劃定各千戶的牧地範圍,分别授予建國有功的貴族和那可兒們世襲管領,封他們為千戶那顔。
千戶的編組原則,一種是那些始終忠誠地聯合或附庸于成吉思汗的部落首領(如弘吉剌、亦乞列思等姻族,兀魯、忙兀、八鄰等尼魯溫蒙古部落),或主動歸附者(如汪古部的阿剌兀思惕吉忽裡、斡亦剌部的忽都合别乞),均獲準仍“統其國族”(即本部人民),但需按統一編制組成若幹千戶;少數功勳卓著的那可兒(如木華黎)也被允許收集業已分散的本部落人民組成千戶。
另一種是由不同部落的人民混合組成的,如泰赤烏、蔑兒乞、塔塔兒、克烈、乃蠻等人數衆多的大部,在被征服後,其部民都被“分與了衆伴當”,加上這些伴當(那可兒)們在戰争中各自“收集”(擄掠)來的人口,編組為千戶。
前一類隻占少數,後一類是多數、千戶體制既是大蒙古國的軍事單位,同時也是地方行政單位,完全取代了舊時代的氏族部落組織。
千戶百戶那顔是大汗任命的軍事和行政長官,如有過失或不忠誠,大汗可将他們治罪,剝奪其職務,另授予他人。
全國百姓都是成吉思汗皇家的臣民,他們被劃歸各千戶“著籍應役”,在指定的牧地範圍内遊牧,不得擅離所部。
在千戶之上設左右翼兩個萬戶,為最高統兵官,所有千戶(除分給諸子弟者外)部分屬這兩個萬戶。
二是怯薛機構。
1204年與乃蠻作戰之前,成吉思汗着手“整頓軍馬”,①伯希和:《馬可波羅行記注》,頁298&mdash301。
①羅依果:《成吉思、合罕稱号再探》,海西希、薩加斯特編:《鮑貝教授九十壽辰論文集》,頁281&mdash288,1989年。
在原有怯薛組織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支護衛軍,包括八十名宿衛(客蔔帖兀勒,Kebte&rsquoul),七十名散班(土兒合兀惕,又譯秃魯花,Turqa&rsquout),四百名箭筒士(火兒赤,qorchi)。
建國後,将護衛軍擴充為一萬名,包括箭筒士一千名,宿衛一千名,散班八千名,散班從千戶、百戶、十戶官員和白身人(都裡因古溫,duri-yingu&rsquoun)的兒子中挑選有技能、身體健壯者充當;千戶之子可帶伴當(随從)十人,百戶之子伴當五人,十戶及白身人之子伴當三人。
各級那顔必須遵令将自己的兒子送到成吉思汗身邊服役,不得躲避或以他人代充。
這顯然含有征調掌管兵民的那顔子弟入質,以便更有效地控制他們的意義,所以元人又将秃魯花譯為“質子軍”。
護衛軍的職責是守衛大汗金帳和分管汗廷的各種事務。
規定宿衛值夜班,箭筒士和散班值日班,各分四隊,輪番入值,每番三晝夜,故總稱為“四怯薛”。
護衛軍還是由大汗直接掌握的最精銳的部隊,憑此足以“制輕重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