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蒙古的興起
關燈
小
中
大
勒合罕)繼想昆必勒格之後統轄了全蒙古百姓,稱汗号;他的子孫以遠古始祖氏族的名号為标榜,稱乞顔氏。
随着草原貴族勢力不斷壯大,普通部落成員的地位日益低落,成為貴族的屬民。
他們中不僅有疊列列斤蒙古各部落的成員(占屬民的多數),也有同屬孛端察兒後裔的尼魯溫蒙古一些氏族的成員,這些氏族由于勢單力薄,不得不依附強有力的貴族,受其統治。
例如,據《秘史》記載為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後裔的斡羅納兒、晃豁壇、雪你惕等氏族成員,後來成了泰赤烏和乞顔兩家貴族的部屬,《史集·部族志》竟把他們列入疊列列廳蒙古諸部中,但另一處又說他們也屬于尼魯溫蒙古,這種氏族起源不清的情況正反映了他們地位的跌落。
在一次泰赤烏氏貴族推舉首領的會議上,因争執不下,請一個出身斡羅納兒氏的老人發表意見,他回答說:“我是低賤的哈剌出(qarachu,下民),有什麼權利說話?你們衆主公。
請口吐賢明良言,使②《史集》第1卷第二冊,頁22。
我們哈剌出能如駒得乳,得遂得生養足矣。
”①可見屬民(哈剌出)不但沒有被推舉為首領的資格,也沒有推舉首領的權利。
屬民雖受貴族的統治,但還具有不完全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獨立的家庭經濟,可以脫離原來所屬的貴族而别投他部。
他們是社會生産的主要承擔者,同時又是戰士的主要來源,所以一家貴族勢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所控制的屬民有多少。
遊牧畜牧業的生産者能提供超過自身消費的許多産品,因而使用奴隸勞動成為有利可圖的事。
蒙古部進入草原地區後,很快就出現了擄掠别部人口為奴的現象,如上述孛端察兒兄弟擄掠了一群兀良哈百姓,于是家中就有了供驅使的仆役。
後來,海都消滅了劄剌亦兒部落,這些劄剌亦兒人除被屠殺者外,都成了海都及其諸子家庭的奴隸。
古代蒙古社會的奴隸(孛斡勒bo&rsquool)被稱為“門限的奴隸”(bosoqa-yinbo&rsquool),“家門的梯已奴隸”(e&rsquouden-uemchubo&rsquool),說明他們是各個主人家庭的私屬人口。
他們的子孫也世襲奴隸的身份,祖祖輩輩與主人家保持主奴關系。
被海都俘虜為奴的劄剌亦兒人的子孫,祖祖輩輩就成為海都後裔的奴隸,一直傳到成吉思汗時。
著名将領木華黎就是這些劄剌亦兒人的後代,幼年時即被送到成吉思汗家服役,“教永遠做奴婢者,若離了你門戶呵,便将腳筋挑了,心肝割了”②。
成吉思汗還有一個奴隸,是四世祖敦必乃擄來的奴隸的後裔,因此成吉思汗說他是“我祖宗以來的奴婢”①。
奴隸可以成家立業,擁有自己的一些财産,但必須附屬在主人門下,不得擅離;要為主人提供種種無償勞動。
為了維護對屬民和奴隸的統治與奴役,為了進行日益經常的戰争,蒙古貴族建立了隸屬于自己的武裝力量。
在貴族身邊集結了一幫效忠于他們個人的侍衛&mdash&mdash那可兒(nokor,伴當),他們有的出身于屬民,有的出身于奴隸,還有來自别部的投靠者,都與各自的主人結成特殊的隸屬關系,受其豢養,為之沖鋒陷陣,出生入死。
勢力強盛的泰赤烏氏和乞顔氏貴族,還組織了護衛軍&mdash&mdash土兒合兀惕(turqa&rsquout)和怯薛(keshig),它的核心就是由那可兒組成的。
這是與貴族具有特殊關系,侍奉他個人的隊伍,而不是氏族内部的人民武裝。
那可兒和護衛軍的産生進一步強化了貴族的權力,并促使他們更頻繁地去進行掠奪和兼并戰争,以獲得更多的财富和奴隸,控制更多的屬民。
古昔的父系血緣氏族&mdash&mdash斡孛黑(oboq)早已解體了,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種性質的氏族,雖然仍稱為“斡孛黑”,但實際上是以人數不多的顯貴家族為主人(額氈,ejen),統治着許多出身于不同氏族的屬民(哈闌,haran)和奴婢(bo&rsquool)的社會單位。
原來氏族長老的地位為貴族家族長所取代,以他們的名字或尊号作為“氏族”之名。
貴族戶家長将屬民和奴隸作為家産①《史集》俄譯本第1卷第二冊,頁57。
第二節 蒙古高原諸部的争戰與成吉思汗的統一 十一、十二世紀的蒙古高原上,還分布着其他幾個強大部落:塔塔兒部(Tatar)分布在呼倫湖、貝爾湖附近地區。
《史集》記載說,塔塔兒部在古代就非常著名,由于那時他們十分強大并統治了許多部落,所以其他不同名稱的部落全都被稱為塔塔兒。
公元732年建立的突厥文《阙特勤碑》最早記載此名,作“三十姓Tatar”,顯然就是對當時漢文史料所載室韋諸部的統稱。
可見Tatar也應是室韋諸部之一,大概因為這個部落最鄰近突厥而且比較強大,所以突厥人用它的名稱來概稱室韋諸部,而漢文文獻中則沿用北魏以來的名稱,把他們總稱為室韋。
後來回纥人沿用了突厥人對他們的稱呼。
到九世紀中葉這個名稱才傳入中原,譯為“達怛”①。
回纥汗國敗亡後,被突厥、回纥人統稱為“達怛”的室韋各部落大批西遷,成為蒙古高原上的主體民族,漢文文獻中也逐漸普遍地使用達怛(又譯達靼、鞑靼、達打等)一名泛稱北方各部落了。
塔塔兒人有六個部落,共七萬家。
其中最強大、尊貴的是秃秃黑裡兀惕部(Tutuqli&rsquout),Tutuq就是漢語“都督”,大概是唐朝時此部首領曾授都督官号,故其後裔所統部落稱“都督之部”。
塔塔兒人的勢力比蒙古部更強大,但各部之間時常互相争戰,隻是在與别部作戰時才暫時聯合起來。
他們先後臣屬于遼、金王朝,遼、金常利用他們去攻打其他反叛的屬部。
當蒙古部反金時,塔塔兒人就站在金朝方面,先後把蒙古鹹補海罕、斡勤巴兒合黑等首領捕送到金朝處死,因此與蒙古部結下極深的仇恨。
他們與克烈部也經常處于敵對之中。
克烈部(Kereit)分布在土拉河、鄂爾渾河和杭愛山一帶,是遼、金時期蒙古高原上最強大的一部。
據《史集》說,克烈人是蒙古人的一種。
《遼史》把他們稱為“北阻蔔部”,“阻蔔”是遼朝對達怛人的另一稱呼;十一世紀哈拉汗朝學者馬哈木·喀什噶裡的《突厥語詞典》也指出,當時于都斤山(今杭愛山)一帶的居民(即克烈人)是達怛人。
克烈人可能是最早遷入漠北草原的達怛&mdash室韋部落,吸收了大量突厥族人口,因而突厥化程度最高。
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也遠比蒙古部為高,在遼時就形成強大部落聯盟,其首領稱汗号,但服屬于遼,封為“大王”(夷離堇)。
十一世紀初,克烈汗率其臣民二十萬信奉基督教聶思脫裡派。
遼大安五年(1089),克烈首領磨古斯(即《秘史》所載馬兒忽思不亦魯黑汗)被任命為“阻蔔諸部長”,不久,他聯合漠北各部舉兵反遼,曆時八年才被鎮壓下去。
磨古斯子忽兒劄胡思繼位,其營帳設在窩魯朵城(回纥汗國故都),分封子弟于轄境東西部。
①見李德裕:《賜回鹘溫沒斯特勒等诏書》,《代劉沔與回鹘宰相颉于伽思書》(二書均作于842年),《會昌一品集》卷五、八。
他死後,諸子争位,長子脫裡(即王罕)陰謀殺害了繼承父位的弟弟台帖木兒太子和不花帖木兒,奪取了汗位。
克烈人與東面的塔塔兒部,西面的乃蠻部和北面的蔑裡乞都經常相互争戰,脫裡幼年時就先後被蔑兒乞人和塔塔兒人捉去當奴隸。
後來乃蠻部可汗又支持脫裡之叔古兒罕、弟也力可哈剌與他争位,占領克烈部許多地方,脫裡遂與蒙古部貴族也速該(成吉思汗之父)結成聯盟,打敗敵人,恢複汗位。
自此勢力日盛。
1196年,他協助金朝鎮壓塔塔兒部叛亂,被封為王,遂稱王罕。
乃蠻部(Naiman)分布在阿勒台山東西,西至額爾齊斯河,東至杭愛山。
《遼史》作粘八葛部,《金史》作粘拔恩部。
乃蠻人可能是突厥語部落。
《元史·地理志》說,相傳乃蠻部最初居住在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之地,據此推測,他們可能是唐代後期南下的一支黠戛斯部落發展成的。
十世紀時,乃蠻部被遼朝征服。
金朝前期,他們臣屬于西遼,直到金世宗時(1161&mdash1189)才歸附金朝,金封其可汗為大王。
在十一、十二世紀的漠北諸部中,乃蠻部最為先進,較早就建立了初具規模的國家機構,設有統兵的将領,掌印的文官,并采用了回纥文字。
十一世紀後期,乃蠻貴族為争奪汗位發生内讧:亦難赤汗死後,長子拜不花繼承汗位,因金封大王,故稱太陽罕(“太陽”為“大王”之音訛)。
其弟不亦魯黑汗亦自立。
于是乃蠻部分裂為二,勢力受到削弱。
蔑兒乞都(Merkit)分布在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下遊一帶,有三個分支部落,故稱“三姓蔑兒乞”。
蔑兒乞人與蒙古部同屬蒙古語族,也是達怛&mdash室韋人的一支。
《遼史》中寫作梅裡急,又作密兒紀,為遼朝的屬部。
“其俗骁勇,善騎射,諸族頗憚之”①。
蔑兒乞部與蒙古、克烈為鄰,時常相互争戰。
斡亦剌部(Oirat)分布在葉尼塞河上遊烏魯克姆河和庫蘇古爾泊一帶。
《史集》記載說,斡
随着草原貴族勢力不斷壯大,普通部落成員的地位日益低落,成為貴族的屬民。
他們中不僅有疊列列斤蒙古各部落的成員(占屬民的多數),也有同屬孛端察兒後裔的尼魯溫蒙古一些氏族的成員,這些氏族由于勢單力薄,不得不依附強有力的貴族,受其統治。
例如,據《秘史》記載為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後裔的斡羅納兒、晃豁壇、雪你惕等氏族成員,後來成了泰赤烏和乞顔兩家貴族的部屬,《史集·部族志》竟把他們列入疊列列廳蒙古諸部中,但另一處又說他們也屬于尼魯溫蒙古,這種氏族起源不清的情況正反映了他們地位的跌落。
在一次泰赤烏氏貴族推舉首領的會議上,因争執不下,請一個出身斡羅納兒氏的老人發表意見,他回答說:“我是低賤的哈剌出(qarachu,下民),有什麼權利說話?你們衆主公。
請口吐賢明良言,使②《史集》第1卷第二冊,頁22。
我們哈剌出能如駒得乳,得遂得生養足矣。
”①可見屬民(哈剌出)不但沒有被推舉為首領的資格,也沒有推舉首領的權利。
屬民雖受貴族的統治,但還具有不完全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獨立的家庭經濟,可以脫離原來所屬的貴族而别投他部。
他們是社會生産的主要承擔者,同時又是戰士的主要來源,所以一家貴族勢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所控制的屬民有多少。
遊牧畜牧業的生産者能提供超過自身消費的許多産品,因而使用奴隸勞動成為有利可圖的事。
蒙古部進入草原地區後,很快就出現了擄掠别部人口為奴的現象,如上述孛端察兒兄弟擄掠了一群兀良哈百姓,于是家中就有了供驅使的仆役。
後來,海都消滅了劄剌亦兒部落,這些劄剌亦兒人除被屠殺者外,都成了海都及其諸子家庭的奴隸。
古代蒙古社會的奴隸(孛斡勒bo&rsquool)被稱為“門限的奴隸”(bosoqa-yinbo&rsquool),“家門的梯已奴隸”(e&rsquouden-uemchubo&rsquool),說明他們是各個主人家庭的私屬人口。
他們的子孫也世襲奴隸的身份,祖祖輩輩與主人家保持主奴關系。
被海都俘虜為奴的劄剌亦兒人的子孫,祖祖輩輩就成為海都後裔的奴隸,一直傳到成吉思汗時。
著名将領木華黎就是這些劄剌亦兒人的後代,幼年時即被送到成吉思汗家服役,“教永遠做奴婢者,若離了你門戶呵,便将腳筋挑了,心肝割了”②。
成吉思汗還有一個奴隸,是四世祖敦必乃擄來的奴隸的後裔,因此成吉思汗說他是“我祖宗以來的奴婢”①。
奴隸可以成家立業,擁有自己的一些财産,但必須附屬在主人門下,不得擅離;要為主人提供種種無償勞動。
為了維護對屬民和奴隸的統治與奴役,為了進行日益經常的戰争,蒙古貴族建立了隸屬于自己的武裝力量。
在貴族身邊集結了一幫效忠于他們個人的侍衛&mdash&mdash那可兒(nokor,伴當),他們有的出身于屬民,有的出身于奴隸,還有來自别部的投靠者,都與各自的主人結成特殊的隸屬關系,受其豢養,為之沖鋒陷陣,出生入死。
勢力強盛的泰赤烏氏和乞顔氏貴族,還組織了護衛軍&mdash&mdash土兒合兀惕(turqa&rsquout)和怯薛(keshig),它的核心就是由那可兒組成的。
這是與貴族具有特殊關系,侍奉他個人的隊伍,而不是氏族内部的人民武裝。
那可兒和護衛軍的産生進一步強化了貴族的權力,并促使他們更頻繁地去進行掠奪和兼并戰争,以獲得更多的财富和奴隸,控制更多的屬民。
古昔的父系血緣氏族&mdash&mdash斡孛黑(oboq)早已解體了,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種性質的氏族,雖然仍稱為“斡孛黑”,但實際上是以人數不多的顯貴家族為主人(額氈,ejen),統治着許多出身于不同氏族的屬民(哈闌,haran)和奴婢(bo&rsquool)的社會單位。
原來氏族長老的地位為貴族家族長所取代,以他們的名字或尊号作為“氏族”之名。
貴族戶家長将屬民和奴隸作為家産①《史集》俄譯本第1卷第二冊,頁57。
第二節 蒙古高原諸部的争戰與成吉思汗的統一 十一、十二世紀的蒙古高原上,還分布着其他幾個強大部落:塔塔兒部(Tatar)分布在呼倫湖、貝爾湖附近地區。
《史集》記載說,塔塔兒部在古代就非常著名,由于那時他們十分強大并統治了許多部落,所以其他不同名稱的部落全都被稱為塔塔兒。
公元732年建立的突厥文《阙特勤碑》最早記載此名,作“三十姓Tatar”,顯然就是對當時漢文史料所載室韋諸部的統稱。
可見Tatar也應是室韋諸部之一,大概因為這個部落最鄰近突厥而且比較強大,所以突厥人用它的名稱來概稱室韋諸部,而漢文文獻中則沿用北魏以來的名稱,把他們總稱為室韋。
後來回纥人沿用了突厥人對他們的稱呼。
到九世紀中葉這個名稱才傳入中原,譯為“達怛”①。
回纥汗國敗亡後,被突厥、回纥人統稱為“達怛”的室韋各部落大批西遷,成為蒙古高原上的主體民族,漢文文獻中也逐漸普遍地使用達怛(又譯達靼、鞑靼、達打等)一名泛稱北方各部落了。
塔塔兒人有六個部落,共七萬家。
其中最強大、尊貴的是秃秃黑裡兀惕部(Tutuqli&rsquout),Tutuq就是漢語“都督”,大概是唐朝時此部首領曾授都督官号,故其後裔所統部落稱“都督之部”。
塔塔兒人的勢力比蒙古部更強大,但各部之間時常互相争戰,隻是在與别部作戰時才暫時聯合起來。
他們先後臣屬于遼、金王朝,遼、金常利用他們去攻打其他反叛的屬部。
當蒙古部反金時,塔塔兒人就站在金朝方面,先後把蒙古鹹補海罕、斡勤巴兒合黑等首領捕送到金朝處死,因此與蒙古部結下極深的仇恨。
他們與克烈部也經常處于敵對之中。
克烈部(Kereit)分布在土拉河、鄂爾渾河和杭愛山一帶,是遼、金時期蒙古高原上最強大的一部。
據《史集》說,克烈人是蒙古人的一種。
《遼史》把他們稱為“北阻蔔部”,“阻蔔”是遼朝對達怛人的另一稱呼;十一世紀哈拉汗朝學者馬哈木·喀什噶裡的《突厥語詞典》也指出,當時于都斤山(今杭愛山)一帶的居民(即克烈人)是達怛人。
克烈人可能是最早遷入漠北草原的達怛&mdash室韋部落,吸收了大量突厥族人口,因而突厥化程度最高。
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也遠比蒙古部為高,在遼時就形成強大部落聯盟,其首領稱汗号,但服屬于遼,封為“大王”(夷離堇)。
十一世紀初,克烈汗率其臣民二十萬信奉基督教聶思脫裡派。
遼大安五年(1089),克烈首領磨古斯(即《秘史》所載馬兒忽思不亦魯黑汗)被任命為“阻蔔諸部長”,不久,他聯合漠北各部舉兵反遼,曆時八年才被鎮壓下去。
磨古斯子忽兒劄胡思繼位,其營帳設在窩魯朵城(回纥汗國故都),分封子弟于轄境東西部。
①見李德裕:《賜回鹘溫沒斯特勒等诏書》,《代劉沔與回鹘宰相颉于伽思書》(二書均作于842年),《會昌一品集》卷五、八。
他死後,諸子争位,長子脫裡(即王罕)陰謀殺害了繼承父位的弟弟台帖木兒太子和不花帖木兒,奪取了汗位。
克烈人與東面的塔塔兒部,西面的乃蠻部和北面的蔑裡乞都經常相互争戰,脫裡幼年時就先後被蔑兒乞人和塔塔兒人捉去當奴隸。
後來乃蠻部可汗又支持脫裡之叔古兒罕、弟也力可哈剌與他争位,占領克烈部許多地方,脫裡遂與蒙古部貴族也速該(成吉思汗之父)結成聯盟,打敗敵人,恢複汗位。
自此勢力日盛。
1196年,他協助金朝鎮壓塔塔兒部叛亂,被封為王,遂稱王罕。
乃蠻部(Naiman)分布在阿勒台山東西,西至額爾齊斯河,東至杭愛山。
《遼史》作粘八葛部,《金史》作粘拔恩部。
乃蠻人可能是突厥語部落。
《元史·地理志》說,相傳乃蠻部最初居住在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之地,據此推測,他們可能是唐代後期南下的一支黠戛斯部落發展成的。
十世紀時,乃蠻部被遼朝征服。
金朝前期,他們臣屬于西遼,直到金世宗時(1161&mdash1189)才歸附金朝,金封其可汗為大王。
在十一、十二世紀的漠北諸部中,乃蠻部最為先進,較早就建立了初具規模的國家機構,設有統兵的将領,掌印的文官,并采用了回纥文字。
十一世紀後期,乃蠻貴族為争奪汗位發生内讧:亦難赤汗死後,長子拜不花繼承汗位,因金封大王,故稱太陽罕(“太陽”為“大王”之音訛)。
其弟不亦魯黑汗亦自立。
于是乃蠻部分裂為二,勢力受到削弱。
蔑兒乞都(Merkit)分布在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下遊一帶,有三個分支部落,故稱“三姓蔑兒乞”。
蔑兒乞人與蒙古部同屬蒙古語族,也是達怛&mdash室韋人的一支。
《遼史》中寫作梅裡急,又作密兒紀,為遼朝的屬部。
“其俗骁勇,善騎射,諸族頗憚之”①。
蔑兒乞部與蒙古、克烈為鄰,時常相互争戰。
斡亦剌部(Oirat)分布在葉尼塞河上遊烏魯克姆河和庫蘇古爾泊一帶。
《史集》記載說,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