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得十分吓人。
他甚至肯定地跟我說,事情發生在1967年,不是1969年。
這個錯誤使我對他提供的所有資料都失去了信心。
所以,在故事的最後,為了少個人物出場,我索性将錯就錯,讓瓦西裡取代了局長大人,到M縣去“走了一趟”。
這是需要說清楚的。
這也是故事最大的失實處。
對此,我偶爾地會感到遺憾。
有人對容金珍後來的生活和事情表示出極大的關注,這是鼓勵我采寫此篇的第二鞭。
這就意味着要我告訴你我是怎麼了解到這個故事的。
我很樂意告訴你。
說真的,我能接觸這個故事是由于父親的一次災難。
1990年春天,我的75歲的父親因為中風癱瘓住進了醫院,醫治無效後,又轉至靈山療養院。
那也許是個死人的醫院,病人在裡面惟一的任務就是甯靜地等待死亡。
冬天的時候,我去療養院看望父親,我發現父親在經曆一年多病痛後,對我變得非常慈祥,親愛,同時也變得非常健談。
看得出,他也許是想通過不停的唠叨來表示他對我的熱情和愛。
其實這是不必要的,盡管他和我都知道,在我最需要他愛的時候,他也許是因為想不到有今天這樣的困難,或者别的什麼原因,沒有很好地愛我。
但這并不意味他今天要來補償。
沒這麼回事。
不管怎樣,我相信自己并不會對父親的過去産生什麼不對的想法或感情,影響我對他應該的愛和孝敬。
老實說,當初我是極力反對他到這療養院來,隻是父親強烈要求,拗不過而已。
我知道父親為什麼一定非要來這裡,無非是擔心我和妻子會在不盡的服侍中産生嫌惡,給他難堪什麼的。
當然,有這種可能,久病床前無孝子嘛。
不過,我想不是沒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看了他的病痛,我們也許會變得更有同情心,更加孝順。
說真的,看着父親不盡地唠叨他過去的這個慚愧那個遺憾,我真是感到不好受。
不過,當他跟我講起醫院裡的事情,病友們的種種離奇故事時,我倒是很聽得下去,尤其是說起容金珍的事情,簡直讓我着了迷。
那時候,父親已經很了解容金珍的事情,因為他們是病友,并且住隔壁,是鄰居呢。
父親告訴我,容金珍在這裡已有十好幾年,這裡的人無不認識他,了解他。
每一位新來的病人,首先可以收到一份特殊禮物,就是容金珍的故事,大家互相傳播他的種種天才的榮幸和不幸,已在這裡蔚然成風。
人們喜歡談論他是因為他特别,也是出于崇敬。
我很快注意到,這裡人對容金珍都是敬重有加的,凡是他出現的地方,不管在哪裡,所有見到他的人都會主動停下來,對他行注目禮,需要的話,給他讓道,對他微笑——雖然他可能什麼都感覺不到。
醫生護士跟他在一起時,總是面帶笑容,說話輕言輕語的,上下台階時,小心地護着他,讓人毫不懷疑她(他)們真的把他當做了自己的老人或孩子,或者某位大首長。
如此地崇敬一個有明顯殘障的人,生活中我還沒見過,電視上見過一次,那就是被世人喻為輪椅上的愛因斯坦的英國科學家斯蒂芬·霍金。
我在醫院逗留了三天。
我發現,其他病人白天都有自己打發時間的小圈子,三個五個地聚在一起,或下棋,或打牌,或散步,或聊天,醫生護士去病房檢查或發藥,經常要吹哨子才能把他們吆喝回去。
隻有容金珍,他總是一個人無聲無息地呆在病房裡,連吃飯散步都要有人去喊他,否則他一步都不會離開房間,就像當初呆在破譯室裡一樣。
為此,院方專門給值班護士增加一條職責,就是一日三次地帶容金珍去食堂吃飯,飯後陪他散半個小時的步。
父親說,開始人們不知道他的過去,有些護士嫌煩,職責完成得不太好,以至他經常餓肚子。
後來,有位大首長到這裡來療養,偶然地發現這個問題後,于是召集全院醫生護士講了一次話,首長說:“如果你們家裡有老人,你們是怎麼對待老人的,就該怎麼對待他;如果你們家裡隻有孩子沒有老人,那麼你們是怎麼對待孩子的,就該怎麼對待
他甚至肯定地跟我說,事情發生在1967年,不是1969年。
這個錯誤使我對他提供的所有資料都失去了信心。
所以,在故事的最後,為了少個人物出場,我索性将錯就錯,讓瓦西裡取代了局長大人,到M縣去“走了一趟”。
這是需要說清楚的。
這也是故事最大的失實處。
對此,我偶爾地會感到遺憾。
有人對容金珍後來的生活和事情表示出極大的關注,這是鼓勵我采寫此篇的第二鞭。
這就意味着要我告訴你我是怎麼了解到這個故事的。
我很樂意告訴你。
說真的,我能接觸這個故事是由于父親的一次災難。
1990年春天,我的75歲的父親因為中風癱瘓住進了醫院,醫治無效後,又轉至靈山療養院。
那也許是個死人的醫院,病人在裡面惟一的任務就是甯靜地等待死亡。
冬天的時候,我去療養院看望父親,我發現父親在經曆一年多病痛後,對我變得非常慈祥,親愛,同時也變得非常健談。
看得出,他也許是想通過不停的唠叨來表示他對我的熱情和愛。
其實這是不必要的,盡管他和我都知道,在我最需要他愛的時候,他也許是因為想不到有今天這樣的困難,或者别的什麼原因,沒有很好地愛我。
但這并不意味他今天要來補償。
沒這麼回事。
不管怎樣,我相信自己并不會對父親的過去産生什麼不對的想法或感情,影響我對他應該的愛和孝敬。
老實說,當初我是極力反對他到這療養院來,隻是父親強烈要求,拗不過而已。
我知道父親為什麼一定非要來這裡,無非是擔心我和妻子會在不盡的服侍中産生嫌惡,給他難堪什麼的。
當然,有這種可能,久病床前無孝子嘛。
不過,我想不是沒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看了他的病痛,我們也許會變得更有同情心,更加孝順。
說真的,看着父親不盡地唠叨他過去的這個慚愧那個遺憾,我真是感到不好受。
不過,當他跟我講起醫院裡的事情,病友們的種種離奇故事時,我倒是很聽得下去,尤其是說起容金珍的事情,簡直讓我着了迷。
那時候,父親已經很了解容金珍的事情,因為他們是病友,并且住隔壁,是鄰居呢。
父親告訴我,容金珍在這裡已有十好幾年,這裡的人無不認識他,了解他。
每一位新來的病人,首先可以收到一份特殊禮物,就是容金珍的故事,大家互相傳播他的種種天才的榮幸和不幸,已在這裡蔚然成風。
人們喜歡談論他是因為他特别,也是出于崇敬。
我很快注意到,這裡人對容金珍都是敬重有加的,凡是他出現的地方,不管在哪裡,所有見到他的人都會主動停下來,對他行注目禮,需要的話,給他讓道,對他微笑——雖然他可能什麼都感覺不到。
醫生護士跟他在一起時,總是面帶笑容,說話輕言輕語的,上下台階時,小心地護着他,讓人毫不懷疑她(他)們真的把他當做了自己的老人或孩子,或者某位大首長。
如此地崇敬一個有明顯殘障的人,生活中我還沒見過,電視上見過一次,那就是被世人喻為輪椅上的愛因斯坦的英國科學家斯蒂芬·霍金。
我在醫院逗留了三天。
我發現,其他病人白天都有自己打發時間的小圈子,三個五個地聚在一起,或下棋,或打牌,或散步,或聊天,醫生護士去病房檢查或發藥,經常要吹哨子才能把他們吆喝回去。
隻有容金珍,他總是一個人無聲無息地呆在病房裡,連吃飯散步都要有人去喊他,否則他一步都不會離開房間,就像當初呆在破譯室裡一樣。
為此,院方專門給值班護士增加一條職責,就是一日三次地帶容金珍去食堂吃飯,飯後陪他散半個小時的步。
父親說,開始人們不知道他的過去,有些護士嫌煩,職責完成得不太好,以至他經常餓肚子。
後來,有位大首長到這裡來療養,偶然地發現這個問題後,于是召集全院醫生護士講了一次話,首長說:“如果你們家裡有老人,你們是怎麼對待老人的,就該怎麼對待他;如果你們家裡隻有孩子沒有老人,那麼你們是怎麼對待孩子的,就該怎麼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