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志摩
關燈
小
中
大
九月二十号的早上我看見報紙上的志摩的死耗,當時覺得這件事過于離奇突兀了,也如他的别的友人一樣的不相信。
但這個重大的消息卻在我的心頭上迫壓了一日。
第二日探不到什麼,又過了一日報上說北平有人去照料他的屍體,運柩南下,我才确定志摩真從火星煙霧中堕下來,把他的生命交還“那理想的天庭”,“永遠辭别了人間”。
那幾個晚上我總覺得心緒不能甯貼,不自制地便想到他在空中翺翔的興緻,想到他正尋求着詩料,浮動着幻想中忽然被急劇的震動,爆炸的聲響,猛烈的火焰迅疾的翻堕在蒼空中,斷絕了他的最後呼吸時的慘狀。
他是呼,是抖擻,是拘孿地伸縮他的肢體?還是安然地死去?也許他最後的靈明可以使得他在那極短促迅速的時間中能回念一切?或解脫一切,忘卻了“春戀,人生的惶惑與悲哀,惆怅與短促”?更不管顧火灼與傷殘肢肉的痛苦,隻是向上望着“一條金色的光痕”?明知這都是無益的尋思,永遠找不到明證的妄念,然而我的心偏在這些虛幻的構圖上搏動。
我十分後悔,沒往濟南去看看他的蓋棺時的面容:因為初得消息的兩天疑惑是訛傳,又沒想到他的屍體運到濟南裝殓,及至得到确信後已遲一日,去也來不及了! 志摩的詩歌,散文,以及各種的著作,不止在他死後方有定評,現在有些人已經談過了。
至于他的為人,性情,思想,尤其是許多朋友所深念不忘的,并非所謂“蓋棺論定”,以我與他相處的經過,我敢說那些“孩子似的天真,他對人的同情,和藹,無機心,寬容一切”的話,絕不是過多的贊美。
本來一個理想很高,才思飄逸的詩人,即使他的性情有些古怪偏僻也并不因此失卻他的詩人化的人格,但志摩卻能兼斯二者。
他追求美,追求愛,追求美麗,痛惡一切的虛僞,傾軋,偏狹,平凡,然而他對于朋友,對于青年,對各樣的人,都有一份真摯的同情。
凡是與他相熟的,誰也要說他是“一位最可交的朋友”。
若不是具有十分純潔的天真與誠笃溫柔的心哪能這樣。
愈因為他是聰明的詩人,能以使人願意接近,死後使人不止從他的詩情上痛悼,這正是志摩的特異之處。
我自知道他死去的确信後我總覺得為中國文壇上悼念的關系居其半,而為真正的友情上也居其半。
這幾年中我與他相會時太少,自然是我住的地方偏僻了,也是他的生活無定,偶然的到一處找他殊不容易。
他自從十五年後作的文字比較的少了,而作品也不似以前的豐麗活潑。
我想這是年齡與環境的關系使然,然而無論是詩是散文,在字裡行間我們确能看得出他是逐漸地添上了些憂郁的心痕與凄唱的餘音。
對于他的自由自在的靈魂上,這是些不易解脫的桎梏,不過在他的著作中卻另轉入一個前途頗長的路徑,到了深沉嚴重的境界。
以他的思想,風格,加上後來的人生的鍛煉,我相信十年後(怕不用這些年歲)他将輕視他以前的巧麗,輕盈與繁豔,(自然他有他的深刻嚴重之處)他将更進一步的人生的意趣與理想贈予我們。
所以在志摩的本身上看,這樣不平凡的死;這樣“萬古雲霄一羽毛”的死法,誠然是有他自己死的精神,但在他的文藝上的造就上想無論國内的哪一派的文人,誰也得從良心上說一聲“可惜”! 我認識志摩是九年以前的事了。
他那時由歐洲回來,住在北京。
有一次瞿菊農向我說:“我給你介紹見一個怪人,——志摩”,那時我已讀過他的一兩篇文字,我尤其欣賞那篇吊曼殊斐兒的文筆凄豔。
後來我們在中央公園見面了。
那時正是四月中的天氣,來今雨軒前面的牡丹還留着未落的花瓣,我們約有七八個人在花壇東面幾間小房子開什麼會,會畢還照像。
當大家在草地上遊散預備拍照的時候,志摩從松蔭下走來,一件青呢夾袍,一條細手杖,右肩上斜挂着一個小攝影盒子。
菊農把他叫住想請他加入拍照,他笑了笑道:“Nonsense”,轉身便向北面跑去。
大家都笑了,覺得這人頗有意趣,不一會他已經轉了一個圈子又回到我們談話的那裡。
我與他方得第一次的交談,日久了,總覺得他的活潑的興緻,天真的趣味,不要說與他相談,即使在一旁聽他與别人談天也令人感到非常活潑生動。
他往遊濟南時正當炎夏。
他的興緻真好,晚上九點多了,他一定要我領他去吃黃河鯉,時間晚了,好容易去吃過了,我實在覺得那微帶泥土氣息的鯉魚沒有什麼異味,也許他是不常吃罷,雖像是不曾滿足他的食欲上的幻想,卻也啧啧稱贊說:“大約是時候久了,若鮮的一定還可口!”飯後十點半了,他又要去逛大明湖。
因為這一夜的月亮特别的清明,從城外跑到鵲華橋已是費了半個鐘頭,及至小船蕩入蘆葦荷蓋的叢中去時已快近半夜。
那時虛空中隻有銀月的清輝,湖上已沒有很多的遊人,間或從湖畔的樓上吹出一兩聲的笛韻,還有船闆拖着厚密的蘆葉索索地響。
志摩卧在船上仰看着疏星明月口裡随意說幾句話,誰能知道這位詩人在那樣的景物中想些什麼?不過他那種興緻飛動的神氣,我至今記起來如在目前。
從種種細微的舉動上,越發能夠明了他的志趣與他的胸襟。
記得我們往遊泰山的時候,清早上踏着草
但這個重大的消息卻在我的心頭上迫壓了一日。
第二日探不到什麼,又過了一日報上說北平有人去照料他的屍體,運柩南下,我才确定志摩真從火星煙霧中堕下來,把他的生命交還“那理想的天庭”,“永遠辭别了人間”。
那幾個晚上我總覺得心緒不能甯貼,不自制地便想到他在空中翺翔的興緻,想到他正尋求着詩料,浮動着幻想中忽然被急劇的震動,爆炸的聲響,猛烈的火焰迅疾的翻堕在蒼空中,斷絕了他的最後呼吸時的慘狀。
他是呼,是抖擻,是拘孿地伸縮他的肢體?還是安然地死去?也許他最後的靈明可以使得他在那極短促迅速的時間中能回念一切?或解脫一切,忘卻了“春戀,人生的惶惑與悲哀,惆怅與短促”?更不管顧火灼與傷殘肢肉的痛苦,隻是向上望着“一條金色的光痕”?明知這都是無益的尋思,永遠找不到明證的妄念,然而我的心偏在這些虛幻的構圖上搏動。
我十分後悔,沒往濟南去看看他的蓋棺時的面容:因為初得消息的兩天疑惑是訛傳,又沒想到他的屍體運到濟南裝殓,及至得到确信後已遲一日,去也來不及了! 志摩的詩歌,散文,以及各種的著作,不止在他死後方有定評,現在有些人已經談過了。
至于他的為人,性情,思想,尤其是許多朋友所深念不忘的,并非所謂“蓋棺論定”,以我與他相處的經過,我敢說那些“孩子似的天真,他對人的同情,和藹,無機心,寬容一切”的話,絕不是過多的贊美。
本來一個理想很高,才思飄逸的詩人,即使他的性情有些古怪偏僻也并不因此失卻他的詩人化的人格,但志摩卻能兼斯二者。
他追求美,追求愛,追求美麗,痛惡一切的虛僞,傾軋,偏狹,平凡,然而他對于朋友,對于青年,對各樣的人,都有一份真摯的同情。
凡是與他相熟的,誰也要說他是“一位最可交的朋友”。
若不是具有十分純潔的天真與誠笃溫柔的心哪能這樣。
愈因為他是聰明的詩人,能以使人願意接近,死後使人不止從他的詩情上痛悼,這正是志摩的特異之處。
我自知道他死去的确信後我總覺得為中國文壇上悼念的關系居其半,而為真正的友情上也居其半。
這幾年中我與他相會時太少,自然是我住的地方偏僻了,也是他的生活無定,偶然的到一處找他殊不容易。
他自從十五年後作的文字比較的少了,而作品也不似以前的豐麗活潑。
我想這是年齡與環境的關系使然,然而無論是詩是散文,在字裡行間我們确能看得出他是逐漸地添上了些憂郁的心痕與凄唱的餘音。
對于他的自由自在的靈魂上,這是些不易解脫的桎梏,不過在他的著作中卻另轉入一個前途頗長的路徑,到了深沉嚴重的境界。
以他的思想,風格,加上後來的人生的鍛煉,我相信十年後(怕不用這些年歲)他将輕視他以前的巧麗,輕盈與繁豔,(自然他有他的深刻嚴重之處)他将更進一步的人生的意趣與理想贈予我們。
所以在志摩的本身上看,這樣不平凡的死;這樣“萬古雲霄一羽毛”的死法,誠然是有他自己死的精神,但在他的文藝上的造就上想無論國内的哪一派的文人,誰也得從良心上說一聲“可惜”! 我認識志摩是九年以前的事了。
他那時由歐洲回來,住在北京。
有一次瞿菊農向我說:“我給你介紹見一個怪人,——志摩”,那時我已讀過他的一兩篇文字,我尤其欣賞那篇吊曼殊斐兒的文筆凄豔。
後來我們在中央公園見面了。
那時正是四月中的天氣,來今雨軒前面的牡丹還留着未落的花瓣,我們約有七八個人在花壇東面幾間小房子開什麼會,會畢還照像。
當大家在草地上遊散預備拍照的時候,志摩從松蔭下走來,一件青呢夾袍,一條細手杖,右肩上斜挂着一個小攝影盒子。
菊農把他叫住想請他加入拍照,他笑了笑道:“Nonsense”,轉身便向北面跑去。
大家都笑了,覺得這人頗有意趣,不一會他已經轉了一個圈子又回到我們談話的那裡。
我與他方得第一次的交談,日久了,總覺得他的活潑的興緻,天真的趣味,不要說與他相談,即使在一旁聽他與别人談天也令人感到非常活潑生動。
他往遊濟南時正當炎夏。
他的興緻真好,晚上九點多了,他一定要我領他去吃黃河鯉,時間晚了,好容易去吃過了,我實在覺得那微帶泥土氣息的鯉魚沒有什麼異味,也許他是不常吃罷,雖像是不曾滿足他的食欲上的幻想,卻也啧啧稱贊說:“大約是時候久了,若鮮的一定還可口!”飯後十點半了,他又要去逛大明湖。
因為這一夜的月亮特别的清明,從城外跑到鵲華橋已是費了半個鐘頭,及至小船蕩入蘆葦荷蓋的叢中去時已快近半夜。
那時虛空中隻有銀月的清輝,湖上已沒有很多的遊人,間或從湖畔的樓上吹出一兩聲的笛韻,還有船闆拖着厚密的蘆葉索索地響。
志摩卧在船上仰看着疏星明月口裡随意說幾句話,誰能知道這位詩人在那樣的景物中想些什麼?不過他那種興緻飛動的神氣,我至今記起來如在目前。
從種種細微的舉動上,越發能夠明了他的志趣與他的胸襟。
記得我們往遊泰山的時候,清早上踏着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