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一

關燈
德王改爲崇善郡,高麗改爲善州。

    顯宗九年戊午,屬尙州任內,仁宗二十一年癸巳,改爲一善縣令官,〈卽宋高宗紹興十三年。

    〉其後復陞爲知善州事。

    本朝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善山郡,乙未,以千戶以上,陞爲都護府,別號和義。

    〈淳化所定。

    〉屬縣一,海平。

    顯宗九年戊午,屬尙州任內,仁宗癸未,來屬。

    部曲四,緋山、道開、加德、高雅。

    名山,金烏山。

    山北水口門洞,有道詵窟。

    〈深三十一尺,廣三尺三寸,高十五尺。

    世傳道詵國師修行之地。

    〉大川,洛東江下流過府東爲餘次尼津。

    四境,東距軍威五十七裡,西距尙州任內功成二十九裡,南距仁同任內若木縣三十五裡,北距尙州任內長川部曲二十五裡。

    本府戶八百九,口四千二百十八。

    海平戶一百九十六,口一千三百八十九。

    軍丁,侍衛軍一百六十五,鎭軍二十四,守城軍四十一,船軍二百八十五。

    本府土姓七,金、郭、文、林、沈、秦、白;來姓二,崔、趙;賜姓一,柳。

    海平姓五,金、尹、吉、全、孫;來姓一,葉。

    緋山續姓二,金、樸。

    道開續姓一,金。

    加德續姓一,秦。

    高雅續姓二,郭、樸。

    人物,門下注書吉再。

    〈高麗末人。

    〉厥土肥,風氣暖,俗尙華麗。

    墾田九千一百七十結。

    〈水田三分之二少。

    〉土宜,稻、粟、麥、桑、麻。

    土貢,蜂蜜、黃蠟、棗、胡桃、漆、紙、席、狐皮、狸皮、獐皮。

    藥材,麥門冬、白附子、當歸。

    磁器所二,一在府東虧勿谷裡,一在海平縣東鳩等堤裡。

    〈皆下品。

    〉陶器所二,一在府西上松裡,一在海平縣西下裡。

    〈皆下品〉。

    邑土城。

    〈周回四百五十六步,內有井八〉。

    金烏山石城,在府南四十五裡。

    〈高險,天作之險,居其太半,周回一千四百四十步,內有小池三、溪一、泉四。

    又有軍倉,開寧、若木軍倉幷入置。

    〉月波亭在府東餘次尼津東岸山腰。

    〈西控長江,南臨大野,最爲勝景。

    〉驛四,仇彌、安谷、迎香、〈在府界。

    〉上林。

    〈在海平。

    〉烽火二處,石峴在海平縣南,〈南準仁同件代岾,北準本府南山。

    〉南山。

    〈西準開寧城隍堂。

    〉大堤一,狐堤在府南。

    〈長二百六十一步,廣一百九十二步,灌漑二百四十結。

    〉竹林寺在府城內西隅。

    〈古者,以南極老人星照臨之地,每年春秋,遣使行祭,今有祭星壇。

    〉 陜川郡 ◎陜川郡:本大良州郡,景德王改爲江陽郡。

    宋大中祥符二年己酉,高麗顯宗由大良君卽位,以皇妃孝肅王後之鄕,陞爲知陜州事。

    本朝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陜川郡,屬縣一。

    冶爐,本赤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高靈郡領縣。

    顯宗九年戊午,屬陜州任內。

    大川,南江。

    〈其源有二,一來自居昌三峰山,一來自減陰縣月星山,合流于郡西,過郡東南。

    〉四境,東距草溪十三裡,西距居昌任內加祚縣三十七裡,南距三嘉十九裡,北距星州五十三裡。

    東郡戶四百六十四,口一千五百一十七。

    冶爐戶二百三十七,口八百四十四。

    軍丁,侍衛軍三十六,鎭軍二十二,守城軍十六,船軍二百三十六。

    本郡土姓三,李、方、宋。

    冶爐姓四,宋、鄭、尹、樸。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暖,墾田二千九百七十五結。

    〈水田五分之二少。

    〉土宜,稻、粟、黍、稷、柿、楮。

    土貢,蜂蜜、黃蠟、松子、篠簜、漆、紙、狐皮、狸皮、獐皮。

    藥材,麥門冬、當歸。

    土産,銀口魚、松茸、沙鐵。

    〈産冶爐縣南心妙裡,有鐵場,歲貢正鐵九千五百斤。

    〉磁器所一,在郡西樹介谷裡。

    陶器所一,在郡西于谷裡。

    〈皆下品。

    〉葛山石城在郡東十六裡。

    〈南面岩石,周回五百四十七步,內有泉二,又有軍倉。

    〉澄心樓在客舍南,〈溪澗回抱,終日無暉。

    〉涵碧樓在南江邊。

    〈三面顯敞。

    〉驛二,金陽、勸賓。

    烽火二處,所峴在郡西北隅,〈南準三嘉金城,北準居昌金貴城。

    〉美崇山在冶爐縣東,〈南準草溪彌阤山,東準高靈望山。

    〉海印寺在伽倻山南。

    〈屬敎宗,給田二百結。

    古記曰:「山形絶於天下,地德隻於海東,眞精修之地。

    寺有崔緻遠書岩碁閣。

    」《三國史》雲:「緻遠帶家隱海印寺,棲遲偃仰,以終老焉。

    」〉 草溪郡 ◎草溪郡:本草八兮縣,景德王改名八磎,爲江陽郡領縣,高麗改爲草溪。

    顯宗九年戊午,仍屬陜川任內,明宗二年壬辰,始置監務。

    忠肅王三年丙辰,〈卽元延祐三年。

    〉以縣人鄭守琪、卞遇成有功王室,陞爲知郡事,本朝因之,別號淸溪。

    〈淳化所定。

    〉大川,陜川南江東南流過郡,爲黃芚津,東流入于甘勿尼倉津。

    四境,東距昌寧甘勿尼倉津十七裡,西距陜川九裡,南距宜寧任內新繁二十裡,北距高靈二十六裡。

    戶四百六十三,口二千五百三十七。

    軍丁,侍衛軍二十七,營軍十六,鎭軍二十,船軍二百八十。

    土姓三,鄭、周、卞。

    亡代如谷所姓一,表。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暖,墾田二千五百六十八結。

    〈水田十分之三〉土宜,稻、粟。

    土貢,蜂蜜、黃蠟、漆、簜、紙、狐皮、獐皮。

    藥材,白茯苓。

    陶器所一,在郡東吾士要裡。

    〈專陶黃甕,中品。

    〉驛一,新驛。

    烽火一處,彌弛山在郡南。

    〈南準宜寧可莫山,北準冶爐美崇山。

    〉 金山郡 ◎金山郡:新羅時,爲甘文郡領縣。

    高麗顯宗九年戊午,屬京山府任內,恭讓王二年庚午,始置監務。

    本朝恭靖王元年己卯,安禦胎于縣西十裡黃嶽山,陞爲知郡事,別號金陵。

    屬縣一。

    禦侮縣,本今勿孫,〈一雲陰達。

    〉景德王改今名,爲甘文郡領縣,顯宗九年戊午,屬尙州任內。

    本朝太祖二年癸酉,來屬,今爲直村。

    部曲一,助馬;鄕一,延命;所一,黃金。

    四境,東距開寧十一裡,西距忠淸道黃澗十九裡,南距知禮二十六裡,北距尙州任內功城二十四裡。

    戶五百三十三,口三千六十四。

    軍丁,侍衛軍七十二,營軍十五,鎭軍十四,船軍一百七十九。

    本郡土姓四,全、金、白、李;禦侮姓六,樸、鄭、方、吳、田、沈;來姓二,金、黃;續姓一,申。

    〈今爲鄕吏。

    〉助馬續姓一,林。

    延命姓六,權、金、姜、李、張、白。

    黃金姓三,李、田、金;續姓二,朱、文。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四千六百七十三結。

    〈水田八分之三。

    〉土宜,稻、粟、黍、稷、木綿。

    土貢,蜂蜜、黃蠟、漆、蕩、狐皮、狸皮、獐皮。

    藥材,當歸、五味子、木賊。

    土産,銀口魚、松茸。

    磁器所一,在黃金所普賢裡。

    〈中品〉陶器所二,一在郡南乾川裡,〈中品。

    〉一在黃金所秋風驛裡。

    〈下品。

    〉俗門山石城,在郡北二十七裡。

    〈高險,周回四百九十二步,內有泉二、池二,又有軍倉。

    〉驛三,金泉、秋風、新驛。

    烽火二處,高城在郡南,〈南準知禮山城,西準黃澗任內金化縣訥伊項。

    〉所山在郡北。

    〈東準開寧城隍堂,北準功成回龍山。

    〉 高靈縣 ◎高靈縣:本伽倻國,自始祖伊珍阿鼓至道說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

    新羅眞興王二十二年壬午,滅之,以其地爲伽倻郡。

    〈卽陳文帝天嘉三年。

    〉景德王改今名,高麗明宗五年乙未,始置監務,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縣監。

    四境,東距玄風二十一裡,西距冶爐十八裡,南距草溪十九裡,北距星州六裡。

    戶二百八十七,口一千七百二十二。

    軍丁,侍衛軍二十七,營軍十一,船軍二百十八。

    土姓七,申、樸、李、兪、金、白、鄭;續姓二,尹、〈漆原來。

    〉趙。

    〈本未詳,今爲鄕吏。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暖,墾田二千一百七十七結。

    〈水田五分之二。

    〉土宜,稻、粟、黍、蒜。

    土貢,蜂蜜、黃蠟、漆、紙、簜、銀口魚、狸皮、獐皮。

    藥材,黃耆、牧丹皮、白附子。

    磁器所一,在峴東曳峴裡。

    〈上品。

    〉美崇山石城,在縣西十九裡。

    〈高險。

    周回三百九十七步,內有泉六、池一。

    又有軍倉。

    〉驛一,安林。

    烽火一處,望山在縣東。

    〈西準冶爐美崇山,北準加利縣伊夫老山。

    〉 開寧縣 ◎開寧縣:本甘文小國,新羅取之。

    眞興王置靑州,〈卽陳武帝永定元年丁醜。

    〉眞平王廢州。

    文武王置甘文郡,〈卽唐高宗龍朔元年辛酉。

    〉景德王改名開寧郡。

    高麗顯宗九年戊午,屬尙州任內,明宗壬辰,始置監務,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縣監。

    四境,東距善山十四裡,西距金山九裡,南距星州三十一裡,北距金山十九裡。

    戶五百三十單一,口二千三百五十九。

    軍丁,侍衛軍六十五,營軍五,鎭軍九,船軍一百四十六。

    土姓五,洪、林、文、田、尋;來姓五,翁、鄭、樸、金、白;村姓一,仇;續姓五,鄭二、〈一慶州來,一東萊來。

    〉金、〈春川來。

    〉白、〈淸道未〉尹。

    〈本未詳,皆爲鄕吏。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四千一百九十結。

    〈水田五分之二強。

    〉土宜,稻、黍、桑、木緜。

    土貢,胡桃、漆、狐皮、獐皮、狸皮。

    藥材,麥門冬。

    陶器所一,在縣北馬山裡。

    〈下品。

    〉驛二,楊川、扶桑。

    烽火一處,城隍堂在縣北。

    〈東準善山南山,西準金山所山。

    〉越境處,金山任內延命鄕越入縣南村。

     鹹昌縣 ◎鹹昌縣:本古寧伽倻國,新羅取之,爲古冬攬郡,景德王改爲古寧郡。

    高麗光宗十五年甲子,改爲鹹寧郡,〈卽宋太祖乾德二年。

    〉顯宗九年戊午,屬尙州任內,後改爲鹹昌郡。

    明宗二年壬辰,始置監務,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縣監。

    鎭山,宰嶽。

    四境,東距尙州部曲茂林七裡,西距尙州十九裡,南距尙州十二裡,北距聞慶四裡。

    戶三百六十八,口二千一百四十。

    軍丁,侍衛軍六十七,營軍十,鎭軍十六,船軍一百五十四。

    土姓三,金、吳、任。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暖,墾田二千九百二十九結。

    〈水田七分之三少。

    〉土宜,稻、粟、莞。

    土貢,蜂蜜、黃蠟、席、〈又共進獻。

    〉狸皮、獐皮。

    藥材,麥門冬。

    土産,銀口魚、松茸。

    陶器所一,在縣西大也裡。

    〈下品。

    〉驛一,德通。

    烽火一處,南山在縣南。

    〈南準尙州所山,北準虎溪禪岩。

    〉越境處,尙州任內銀尺所越入縣西村,尙州任內永順縣越入縣東村。

     龍宮縣 ◎龍宮縣:本新羅竺山,〈一雲園山。

    〉高麗成宗十四年乙未,陞爲龍州刺史,穆宗八年乙巳,罷之。

    顯宗三年壬子,降爲龍宮郡,屬尙州任內,明宗二年壬辰,始置監務,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縣監。

    河豐津。

    〈其源有三,一出尙州任內山陽縣四佛山,一出順興小白山,一出奉化大伯山黃池,合流于縣南。

    〉四境,東距醴泉二十二裡,西距尙州部曲茂林十一裡,南距醴泉多仁縣二十裡,北距醴泉十四裡。

    戶三百九十六,口二千一百二十五。

    軍丁,侍衛軍四十二,鎭軍四十一,船軍一百十六。

    土姓三,金、樸、全;來姓一,曲;〈唐投化。

    〉村姓二,鄭、尹;續姓四,曺、〈鎭海來。

    〉吳、〈長鬐來。

    〉嚴、〈寧越來。

    〉孫。

    〈平海來,皆爲鄕吏〉厥土塉,風氣暖,墾田四千一百九十一結。

    〈水田九分之三。

    〉土宜,稻、菽、粟、莞。

    土貢,蜂蜜、黃蠟、漆、席、〈又共進獻。

    〉狐皮、狸皮、獐皮。

    藥材,麥門冬、白附子、遠志。

    土産,銀口魚、沙鐵。

    〈産縣南無訖灘、鵲灘、修正灘,鳴柳有鐵場,歲貢正鐵八千八百七十八斤。

    〉陶器所一,在縣南陽正裡。

    〈下品。

    〉龍飛山石城在縣南五裡。

    〈高險,周回三百二十四步,內有泉三,有軍倉。

    〉驛二,智保、新驛。

    烽火一處,龍飛山在縣南。

    〈東準醴泉西庵,北準尙州任內山陽所山。

    〉越境處,醴泉任內高林越入縣北村,醴泉任內多仁縣越入縣東村。

     聞慶縣 ◎聞慶縣:本寇文縣,景德王改名冠山,爲古寧領縣,〈一雲高思葛伊城。

    〉高麗改爲聞喜。

    顯宗九年戊午,屬尙州任內,後改爲聞慶。

    恭讓王二年庚午,始置監務,以加恩縣屬之,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縣監。

    屬縣二,加恩,本加害縣,景德王改名嘉善,爲古寧郡領縣,高麗改今名。

    顯宗戊午,屬尙州任內,恭讓王庚午來屬。

    虎溪,本虎側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古寧郡領縣,〈一名拜山城。

    〉顯宗戊午,屬尙州任內。

    本朝太宗十六年丙申,來屬爲直村。

    名山,主屹山在縣北,〈每年春秋,降香祝行祭,小祀。

    〉冠兮山在縣南,〈附祭於主屹山。

    〉曦陽山在縣西,梓木山在縣南,獐山在縣東。

    〈右三山,皆令所在官春秋行祭。

    〉四境,東距尙州任內山陽縣二十裡,西距忠淸道迎豐十三裡,南距鹹昌三十一裡,北距迎豐大院峴二十九裡。

    本縣戶二百六十單一,口一千六十五。

    加恩戶一百五,口七百二十。

    軍丁,侍衛軍五十,營鎭軍二十五,船軍五十三。

    本縣土姓五,崔、蔣、樸、宋、錢。

    續姓二,金、〈善山來。

    〉樸。

    〈殷豐來,皆爲鄕吏。

    〉加恩姓四,金、尹、邊、延;次姓一,吉。

    虎溪姓五,白、黃、金、羅、方。

    厥土塉,風氣寒,墾田二千七百八十九結。

    〈水田五分之一強。

    〉土宜,稻、粟、黍、稷、狄、栗。

    土貢,蜂蜜、黃蠟、紙、漆、狸皮、豬皮。

    藥材,熊膽、羚羊角、白茯苓、白附子、當歸、人蔘。

    土産,銀口魚、松茸、辛甘草。

    曦陽山石城在縣西。

    〈三面皆石壁,周回四百六十四步,內有溪一,又有軍倉。

    〉驛二,聊城、幽谷。

    〈在虎溪。

    〉烽火二處,炭項在縣北,〈南準虎溪禪嵓,北準延豐麿骨岾。

    〉禪巖山在縣東。

    〈東準山陽所山,南準鹹昌南山,北準本縣炭項。

    〉險阻處三,一草岾在縣西十九裡,忠淸道忠州指路,險阻處七裡;一伊火峴在縣西,忠淸迎豐指路,險阻處五裡;一串甲遷在縣南十七裡,險阻處四百三十步。

    所屯山麓在縣西十三裡。

    〈有泉出自岩穴間,常時其流如綫,每日朝暮漲溢,賁浸三四裡而止,如潮水之往來,俗謂之水推。

    〉 軍威縣 ◎軍威縣:本奴同覓縣,景德王改今名;孝寧縣,本芼兮縣,景德王改今名,皆爲崇善郡領縣。

    顯宗九年戊午,皆屬尙州任內,仁宗二十一年癸亥,還屬一善縣任內。

    恭讓王二年庚午,始置軍威監務,兼任孝靈,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縣監。

    四境,東距義城五裡,西距善山十六裡,南距義興三十二裡,北距比安十四裡。

    本縣戶二百八十四,口六百七十七。

    孝靈戶一百六,口三百七十五。

    軍丁,侍衛軍十九,鎭軍三十七,船軍八十八。

    本縣土姓五,樸、羅、方、吳、徐。

    孝靈姓二,劉、司空;來姓三,樸、金、孫;亡姓二,陶、澤;續姓二,卞、卓。

    厥土塉,風氣暖,墾田二千二百八結。

    〈水田三分之一小。

    〉土宜,稻、粟、黍、稷、菽。

    土貢,狐皮、狸皮、獐皮。

    藥材,白茯苓、當歸。

    土産,松茸、眞茸。

    磁器所一,在縣西白峴裡。

    〈中品。

    〉陶器所一,在縣南槌峴洞。

    〈下品。

    〉驛一,召溪。

    〈在孝靈。

    〉烽火二處,馬井山在縣東南,〈南準孝寧樸達山,北準比安肝岾。

    〉樸達山。

    〈南準缶溪吐峴,北準本縣馬井山。

    〉 知禮縣 ◎知禮縣:本知品川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開寧郡領縣。

    顯宗九年戊午,屬京山府任內,恭讓王二年庚午,始置監務,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縣監,別號龜城。

    部曲二,月伊谷、頭衣谷。

    四境,東距星州九裡,西距全羅道茂朱二十六裡,南距居昌三十三裡,北距金山十一裡。

    戶二百三十,口一千二百。

    軍丁,侍衛軍三十,鎭軍二十,船軍八十。

    本縣土姓四,樸、錢、張、康;〈古文錢作全。

    〉續姓二,李、〈若木來。

    〉文。

    〈本未詳,皆爲鄕吏。

    〉月伊谷續姓一,樸。

    頭衣谷續姓一,朱。

    〈皆爲鄕吏。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寒,墾田一千一百三十八結。

    〈水田三分之一強。

    〉土宜,稻、粟、黍、梨。

    土貢,蜂蜜、黃蠟、胡桃、漆、紙、狸皮、獐皮。

    土産,辛甘草、松茸、銀口魚。

    龜山石城在縣南三裡。

    〈高險,周回一百四十六步,城內無水,有軍倉。

    〉驛二,作乃、長谷。

    烽火一處,龜山在縣西南。

    〈南準居昌巨乙屹,北準金山高成。

    〉 晉州牧 ⊙晉州牧:百濟居列城,新羅文武王二年癸亥,〈卽唐高宗龍朔三年。

    〉取以爲州。

    神文王四年乙酉,〈卽唐垂拱元年。

    〉陞居列州,爲菁州,置摠管。

    〈居列,一名居陁〉景德王改爲康州,惠恭王復爲菁州,高麗太祖又改康州。

    成宗二年癸未,初置十二牧,卽其一也。

    乙未,置十二州節度使,號晉州定海軍節度使。

    顯宗三年壬子,廢節度使,改爲按撫使,戊午,定爲晉州牧,爲八牧之一。

    本朝太祖元年壬申,以顯妃康氏內鄕,陞爲晉陽大都護府。

    太宗二年壬午,還爲晉州牧。

    屬縣三,班城。

    〈三國時稱號,未詳。

    〉永善,本一善縣,景德王改名尙善,爲固城郡領縣,高麗改今名。

    嶽陽,本小多沙縣,景德王改今名,爲河東郡領縣。

    〈右三縣,顯宗戊午,皆屬州任內。

    〉部曲二,花開谷、薩川谷。

    〈右二部曲長,皆剃頭,稱爲僧首,方言聲轉,今爲矢乃。

    〉名山,智異山在州西,〈一名頭流山,大天王祠在焉。

    〉玉山在州西,〈每遇旱,山上設祭燔柴,卽雨。

    〉本州城隍。

    〈國初,春秋隆香祝行祭,今隻令所官行。

    〉大川,南江。

    〈其源有二,一出智異山北,一出智異山南,合流于州西東南流。

    〉豆恥津。

    〈其源有二,一自智異山西南來,一自全羅道求禮來。

    〉四境,東距鹹安四十六裡,西距全羅道求禮一百二裡,南距固城四十五裡,北距珍城二十八裡。

    本州戶一千六百二十八,口五千九百六。

    班城戶二百七十七,口六百八十七。

    永善戶二百五十四,口七百四十八。

    嶽陽戶六十單一,口一百八十單一。

    軍丁,侍衛軍一百七十四,營鎭軍一百八十八,船軍九百七十五。

    本州土姓四,鄭、河、姜、蘇;立州後姓三,柳、任、康;續姓二,金、〈禮州來。

    〉樸。

    〈本未詳。

    〉班成姓四,王、成、邢、周;續姓一,金。

    〈固城來。

    〉永善姓三,林、任、陽。

    嶽陽姓五,陶、吳、任、孫、樸;續姓一,金。

    〈金海來,已上三縣續姓,今皆爲鄕吏。

    〉亡福山、松慈二鄕姓一,文。

    人物,知中樞院事兵部尙書姜民瞻,〈高麗顯宗時人。

    〉領議政府事晉山府院君文忠公河崙。

    〈配享本朝太宗廟庭,墓在州東二十五裡桐旁山。

    〉厥土肥,風氣暖,俗尙富麗,墾田一萬二千七百三十結。

    〈水田差少。

    〉土宜五穀,粟、蕎麥、柿、梨、石榴、桑、麻、木綿。

    土貢,蜂蜜、黃蠟、鹿脯、文魚、銀口魚、蔈膏、石茸、松茸、芝草、雀舌茶、席、竹皮、方席、篠簜、漆、紙、豬毛、鹿皮、獐皮、狐皮、水獺皮、山獺皮。

    藥材,天門冬。

    土産,牛毛、細毛、靑角、藿、海蔘。

    魚梁二所,一在金陽村,一在江州浦。

    鹽所一,在昆陽界。

    〈州人來往煮取。

    〉磁器所三,一在州北目堤裡,一在州西中全裡,一在州東月牙裡。

    〈皆下品。

    〉陶器所二,一在州東柳等谷,一在州南盤龍津。

    〈專陶黃甕,皆下品。

    〉邑石城。

    〈周回二十六步,內有池三、井三。

    〉松臺山石城在州東三十五裡。

    〈高險,周回七百六步,內有井二,又有軍倉。

    〉鳳鳴樓在客舍南,矗石樓在龍頭寺南石崖之上。

    驛十,??村、平居、正守、平沙、召南新驛、金良新驛、末文新驛、〈皆在州界。

    〉永善新驛、富多〈在班城。

    〉新驛在州界。

    赤梁在州西。

    彰善島。

    〈距州八十裡,水軍萬戶守禦。

    〉烽火五處,望津山在州南。

    〈南準泗川城隍堂,北準光濟山。

    〉光濟山、〈北準丹溪縣笠岩。

    〉角山鄕主山在州南,〈東準固城佐耳山,北準泗川針枝,南準金良部曲陽芚山。

    〉陽芚山、〈南準南海島望雲山,北準本州桂花山。

    〉桂花山。

    〈西準全羅道件代山。

    〉斷俗寺在州西四十二裡,〈屬禪宗,給田一百五十結。

    寺有《韓昌黎集》及高麗《李相國集》闆。

    〉雙溪寺在州西花開谷。

    〈殿宇頹圮,隻有新羅時所創祖師殿。

    寺前有石如門,崔緻遠題其上曰雙溪石門,至今分明如昨。

    東邊一石,刻雙溪二字;西邊一石,刻石門二字。

    〉興善島,本高麗有疾部曲,後改爲彰善縣,屬晉州任內。

    忠宣王初避王嫌名,改爲興善因倭人物全亡,今爲直村,水路十裡。

    〈人民來往農作。

    〉所領都護府二,金海、昌原;郡三,鹹安、鹹陽、昆南;縣十二,固城、巨濟、泗川、居昌、河東、珍城、漆原、山陰、安陰、三嘉、宜寧、鎭海。

     金海都護府 ◎金海:都護府,本駕洛國後。

    漢光武皇帝建武十八年壬寅,駕洛之長我刀幹、汝刀幹、彼刀幹等九人率其民禊飮,望見龜旨峯,有非常聲氣,就視之,有金榼自天而降,中有金色卵,圓如日輪。

    九人拜而神之,奉置我刀幹家。

    翼日,九人鹹會,開榼而視,有一童子剖殼而生,年可十五,容貌甚偉,衆皆拜賀盡禮。

    童子日日岐嶷,歷十餘日,身長九尺。

    是月望,九人遂奉以爲主,卽首露王也。

    國號駕洛,又稱伽倻,後改爲金官國。

    其國東至黃山江,東北至伽倻山,西南際大海,西北界智異山。

    卽位一百五十八年,以獻帝建安四年己卯薨。

    至九代孫仇亥王以梁武帝中大通四年壬子,齎國帑寶物,降于新羅。

    自首露至仇衝有國,凡四百九十一年。

    新羅法興王旣受仇亥降,待以客禮,以其國爲食邑,號金官郡。

    文武王始置金官小京,景德王改爲金海小京。

    高麗太祖二十三年庚子,改爲金海府,後降爲臨海縣,又陞爲郡。

    成宗十四年乙未,改爲金州、安東都護府。

    顯宗三年壬子,降爲金州防禦使,元宗十一年庚午,以防禦使金喧平密城之亂,又拒三別抄有功,陞爲金寧都護府,仍擢喧爲都護以鎭之。

    忠烈王三十四年戊申,陞爲金州牧,忠宣王二年庚戌,汰諸牧,復爲金海府,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都護府。

    屬縣二。

    熊神,本熊隻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義安郡領縣。

    顯宗戊午,屬金州任內。

    莞浦縣,本高麗莞浦鄕,後改爲縣。

    部曲二,大山、川邑。

    盆山在府北,〈府人以爲鎭山。

    〉神魚山在部東。

    大川,磊津。

    〈洛東之下流也。

    入府北境,東南入于海,今名海陽江。

    〉四境,東距梁山三十二裡,西距昌原五十八裡,南距海六裡,北距密陽三十二裡。

    本府戶一千二百九十,口六千六百四十二。

    熊神戶六十三,口三百十八。

    莞浦戶三十七,口一千七十九。

    軍丁,侍衛軍四十七,營鎭軍一百二十,船軍八百四十。

    本府土姓六,金、許、裵、孫、宋、庾;來姓二,鄭、〈海州來。

    〉孟。

    〈長陽來。

    〉熊神姓三,徐、州、劉;來姓一,金。

    〈金州來。

    〉莞浦姓一,田。

    大山姓一,田。

    川邑姓一,公。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七千八百九結。

    〈水田差少。

    〉土宜,稻、粟、菽、麥、蕎麥、桑、麻。

    土貢,蜂蜜、黃蠟、鹿脯、沙魚、乾蛤、牛毛、藿、魚膠、紙、篠簜、鹿皮、狐皮、狸皮、獐皮、水獺皮。

    藥材,烏魚骨、白茯苓。

    土産,沙鐵、〈産府東甘勿也村。

    〉銀石。

    〈産府北沙邑梯山,試驗不中用。

    〉鹽所二,皆在府南。

    磁器所一,在部東甘勿也村。

    〈下品。

    〉北山石城在府北三裡。

    〈周回二百六十步,內有小池四井三。

    〉首露王宮殿遺基在府內,墓在府西大歧裡。

    〈距府三百步。

    〉燕子樓在客舍東,不毀樓在金剛社,〈忠烈王幸合浦,駐輦于此。

    〉招賢臺在府東五裡。

    〈世傳駕洛國居登王登此,招七點山棲止旵始仙人,旵始乘舟抱琴而來,相與遊戲,因名招賢臺。

    〉驛七,南驛、德山、金谷、省法、赤項、大山新驛、熊神新驛。

    薺浦在熊神縣。

    〈距本府四十二裡,水軍萬戶守禦。

    〉烽火六處,加德島鷹嵓在府南,〈南準省火也山,西準熊神沙火郞山。

    〉省火也、〈東準平石城,北準本府山城打鼓巖。

    〉打鼓巖、〈北準子巖山。

    〉子巖山、〈北準密陽南山〉沙火郞山、〈北準昌原長蔔山,西準莞浦高山。

    〉高山。

    〈東準熊神沙火郞山,南準昌原餘浦。

    〉水落在川邑。

    〈岐流東西,全羅道將旱則合流于東,慶尙道將旱則合流于西,兩道俱不旱,則分流東西,土人以此占來歲水旱。

    〉三分水。

    〈高麗初,置東南海道都部署使,置司金海。

    厥後都部署使韓沖以東南海道地廣,奏請分爲慶尙、全羅、楊廣三道,報可之。

    日府東黃山江水衝激五十餘裡,分三浦入海,俗呼爲三乂水。

    〉鷲梁島在府南海中,水路三十餘裡,〈平沙周回二十裡許。

    其島,久旱將雨則鳴,將晴則鳴,其聲如雷,俗謂之鳴旨。

    〉加德島在府東,水路十餘裡,〈春秋,令所在官行祭。

    〉馬島在府東南,水路一百五十餘步。

    〈人民來往耕作。

    〉 昌原都護府 ◎昌原:都護府,義昌縣,本屈自郡,景德王改名義安郡。

    曾原縣,本骨浦縣,景德王改名合浦,爲義安郡領縣。

    顯宗九年戊午,二縣皆屬金州任內,後各置監務。

    忠烈王八年壬午,改義安爲義昌,合浦爲會原,竝陞爲縣令官,以賞東征供億之勞。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巳,帝遣元帥欣篤、茶丘,征日本,又以我朝中贊金方慶爲管高麗軍都元帥從欣篤等,出征。

    四月,王幸合浦,大閱蒙漢、高麗軍,五月,諸軍發合浦,帝又令亡宋降將範文虎將蠻軍十萬發江南,期會日本。

    欣篤等至霸家臺,與倭戰敗績,軍中大疫,死者相枕。

    以文虎後期不至,議將回軍。

    七月,文虎以戰艦三千五百膄至,未幾値大風船毀,蠻軍皆沒。

    八月,欣篤、茶丘、文虎及方慶等回至合浦,軍不返,無慮千萬有奇。

    是月,王至自慶尙道,欣篤等三人亦還于元。

    〉本朝太宗八年戊子,合二縣爲昌原府,乙未,例改爲都護府。

    〈義昌別號檜山,會原別號還殊。

    〉鄕一,內浦所一。

    銅泉主勿淵津在府北。

    〈洛東江之下流也。

    〉四境,東距金海十七裡,西距鹹安二十七裡,南距金海任內熊神三十二裡,北距漆原二十四裡。

    戶一千九十四,口四千九百五十五。

    軍丁,侍衛軍五十二,營鎭軍一百十九,船軍六百八十九。

    義昌姓四,孔、黃、樸、玄;來姓三,金、許、鄭;村姓二,丁、仇。

    會原姓四,甘、兪、鄭、玄;來姓二,金、文;村姓一,諸。

    厥土肥,風氣暖,俗尙麤暴健訟,墾田四千六百六十三結。

    〈水田差多。

    〉土宜,稻、粟、黍、菽、麥、桑、麻。

    土貢,蜂蜜、黃蠟、沙魚、乾蛤、竹筍、竹皮、方席、簜、魚膠、豬毛、鹿皮、狐皮、狸皮、獐皮、水獺皮、漆。

    藥材,窮芎。

    土産,藿、牛毛、細毛、大口魚、石花、海蔘、沙鐵。

    〈産部南嶽上裡夫乙無山。

    〉鉛銅石。

    〈産府東北背寺洞,中品。

    〉鹽所三,皆在府南。

    〈有鹽倉,場官監守。

    〉磁器所一,在府北山北村裡。

    〈下品。

    〉簾山石城在府南,〈高險,周回一千七十三步,內有川一溪一。

    〉溫泉在府北十八裡草未訖,〈湯沐三間,廚舍三間。

    〉碧虛樓在客舍東,月影臺在會原西海邊。

    驛四,自如、新豐、安民、近殊。

    兵馬節制使營城在合浦。

    〈距海口四裡,周回五百八十八步,內有井三。

    〉烽火三處,長蔔山在府南、〈東準熊神沙火郞,西準會原餘浦。

    〉餘浦、〈北準金海莞浦縣高山〉城隍堂在古會原縣北。

    〈東準莞浦。

    北準漆原在谷山。

    〉越境處,漆原任內龜山縣鬥入會原、鎭海兩縣之間。

     鹹安郡 ◎鹹安郡:本阿屍良國,〈一雲阿那加耶。

    〉新羅法興王滅之,以其地爲郡,景德王改今名。

    高麗顯宗九年戊午,屬金海州任內,明宗二年壬辰,始置監務。

    恭愍王二十二年癸醜,以縣人周英賛之女入爲大明皇帝侍姬有寵,拜英賛密直使,陞爲知郡事,本朝因之,別號金羅。

    楓灘在郡北。

    〈自晉州南江來。

    〉四境,東距昌原十八裡,西距宜寧三十五裡,南距鎭海二十五裡,北距宜寧二十裡。

    戶七百三十二,口三千二百六十六。

    軍丁,侍衛軍六十四,營鎭軍七十六,船軍三百七十。

    土姓六,李、趙、蔡、尹、劉、鄭;來姓二,崔、〈竹山來。

    〉金;〈金州來。

    〉續姓一,姜。

    〈本未詳,今爲鄕吏。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三千九百七十六結。

    〈水田六分之二。

    〉土宜,稻、黍、梨、棗。

    土貢,蜂蜜、黃蠟、蔈膏、芝草、紙、漆、簜、狸皮、狐皮、獐皮、水獺皮。

    磁器所一,在郡東代山裡。

    〈下品。

    〉防禦山石城在郡西二十六裡。

    〈高險,周回一百六十三步,內有井二,又有軍倉。

    〉驛二,新驛、春谷。

    烽火一處,所山在郡南。

    〈南準鎭海加乙浦,北準宜寧可莫山。

    〉 鹹陽郡 ◎鹹陽郡:本速含郡,景德王改爲天嶺郡,高麗成宗乙未,陞爲許州都團練使,顯宗壬子,罷團練使,降爲含陽郡,屬陜川壬內。

    〈後含,改爲鹹。

    〉明宗二年,初置監務,本朝太祖四年乙亥,陞爲知郡事。

    部曲一,高安;所一,馬淺。

    鎭山,白嵓。

    四境,東距安陰、桃峴二十八裡,西距全羅道雲峯二十裡,南距晉州花開谷九十裡,北距安陰二十七裡。

    戶四百二十八,口一千九百四十八。

    軍丁,侍衛軍三十八,鎭軍二十八,船軍一百八十八。

    本郡土姓五,呂、吳、徐、樸、曺;續姓一,李。

    〈本未詳,今爲鄕吏。

    〉馬淺姓一,曺。

    厥土肥,風氣寒,墾田二千四百七十三結。

    〈水田差少。

    〉土宜,稻、粟、菽、柿。

    土貢,蜂蜜、黃蠟、石茸、漆、紙、鹿脯、狐皮、獐皮。

    藥材,蓮花蘂、牧丹皮、茅香。

    土産,銀口魚、雀舌茶、竹筍柿。

    邑土城。

    〈周回四百三十三步,內有小池三、井三。

    〉驛二,沙近、新驛。

     昆南郡 ◎昆南郡:本昆明縣,新羅時稱號未詳。

    高麗顯宗戊午,屬晉州任內。

    本朝今上卽位元年己亥,安禦胎于縣北二十裡所谷山,以南海縣合于昆明,陞爲昆南郡。

    南海縣,本海中島,新羅神文王初,置轉也山郡,景德王改爲南海郡,顯宗戊午,置縣令官。

    恭愍王戊戌,因倭失土,僑寓于晉州任內大也川部曲。

    本朝太宗甲午,合于河東,稱河南縣,乙未,復置河東縣,以晉州任內金陽部曲屬于南海,稱海陽縣,丁酉,以金陽還屬晉州,復爲南海縣,己亥,合于昆明。

    蘭浦縣,本內浦縣。

    平山縣,本西平山。

    〈右二縣,皆海島,新羅改今名,爲南海郡領縣,高麗因之。

    因倭人物俱已,但有土地耳。

    〉四境,東距晉州十七裡,西距河東六裡,南距河東十四裡,北距晉州九裡。

    戶二百七十單一,口一千三百。

    軍丁,侍衛軍十一,鎭軍九,船軍一百三十六。

    昆明姓三,兪、全、文。

    立縣後姓二,玄、白;來姓三,康、柳、〈皆晉州來。

    〉趙。

    〈鹹安來。

    〉南海村落姓一,諸;亡姓四,裵、金、白、陳。

    蘭浦姓二,鄭、樸;村落姓一,高。

    平山姓三,趙、裵、白;亡姓一,曺。

    亡多音鄕續姓一,文。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一千八百二十四結。

    〈水田差多。

    〉土宜,稻、黍、菽、粟、柿、松茸、木緜、麻。

    土貢,蜂蜜、黃蠟、蔈膏、文魚、紅蛤、芝草、漆、鹿皮、狸皮、獐皮。

    藥材,天門冬。

    土産,生鮑、藿、銀口魚、海蔘。

    鹽所三,皆在郡南。

    〈有鹽倉,鹽場官監守。

    〉磁器所二,在郡南蒲谷裡,〈中品。

    〉一在郡東蘆洞。

    〈中品。

    〉驛一,浣沙。

    〈本南海島德新驛,因倭出陸。

    〉平山浦在南海島南。

    〈距本郡九十裡,露梁水軍萬戶守禦。

    〉烽火三處,錦山在南海島東,〈西準本道所屹山〉所屹山、〈西準望雲山。

    〉望雲山在南海島南。

    〈北準晉州金陽部曲陽芚。

    〉南海島,水路一裡二百四十步。

    〈人民入居農作。

    〉 固城縣 ◎固城縣:本小伽倻國,新羅取之,置古自郡。

    景德王改爲固城郡,高麗改爲縣。

    顯宗戊午,屬巨濟任內,後置縣令,本朝因之,別號鐵城。

    部曲一,坤義;〈今亡爲直村。

    〉鄕二,曲山、鹿鳴。

    〈今皆亡爲直村。

    〉四境,東距巨濟見乃梁四十裡,西距泗川二十六裡,南距大海一裡,北距鎭海三十三裡。

    戶五百三十單一,口二千八百八十五。

    軍丁,侍衛軍三十,營鎭軍九十,船軍三百二十七。

    本縣土姓五,李、蔡、樸、金、南;來姓三,登、珠、〈唐來〉吳。

    〈海州來,古籍一雲:「登、朱、崔,海州來;吳,唐來。

    」〉神義姓二,樸、金。

    曲山姓一,金。

    鹿鳴姓三,李、金、崔。

    人物,門下侍中鐵城府院君文貞公李嵓。

    〈高麗恭愍王時人。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暖,墾田三千九百四十一結。

    〈水田差多。

    〉土宜,稻、粟、菽、麥。

    土貢,蜂蜜、黃蠟、蔈膏、松茸、雀舌茶、沙魚、乾蛤、大口魚、文魚、生鮑、都音魚、藿、牛毛、細毛、魚膠、簜、芝草、紙、漆、鹿皮、狐皮、狸皮、獐皮、山獺皮。

    藥材,麥門冬、防風。

    土産,碌磻。

    〈産縣南住嶽串,臨海岩山煮取,品好。

    〉鹽所二,皆在縣北。

    邑石城。

    〈周回二百八十五步,內有井四。

    〉驛三,松道、背屯、春原。

    加背梁在縣南十七裡,〈水軍都萬戶守禦,今移泊巨濟玉浦。

    〉唐浦在縣南四十七裡,〈樊溪萬戶兵船,移泊於此。

    樊溪,本在縣西三十三裡。

    〉蛇梁在縣南,水路七十裡。

    〈仇良梁萬戶兵船,移泊於此。

    仇良梁,本在晉州任內角山鄕。

    〉烽火五處,彌勒山在縣南,〈東準巨濟加羅山,北準牛山。

    〉牛山、〈西準佐耳山,北準天王岾。

    〉天王岾、〈東準曲山〉曲山、〈東準鎭海加乙浦。

    〉佐耳山。

    〈西準晉州角山鄕主山。

    〉觀音岾祠在縣西,〈春秋,守令奉朝旨望祭上樸島、下樸島、褥秩島之神于此祠。

    〉樸島在縣南,水路四十裡。

    〈仇良梁營田船軍,來往農作。

    〉 巨濟縣 ◎巨濟縣:本海中島,新羅文武王初置裳郡,景德王改爲巨濟郡。

    高麗顯宗戊午,置縣令官,元宗十二年辛未,〈元至元八年。

    〉因倭失土,僑寓居昌之加祚縣。

    本朝太宗甲午,合于居昌,號濟昌縣,乙未,復析爲居昌縣。

    今上四年壬寅,復還舊島,以四品以上,充知縣事。

    鵝洲縣,本巨老縣,景德王改今名;松邊縣,景德王改名南垂,皆爲巨濟郡領縣。

    高麗改南垂復舊名,仍爲任內。

    二縣人物皆亡,今爲直村。

    鎭山,國師堂山。

    〈在縣東,水軍處置使緻祭。

    〉四境,東距玉浦二十五裡,西距見乃梁三十一裡,南距谷串三十五裡,北距永登浦四十五裡。

    戶一百五十三,口四百二十三。

    軍丁,縣守護軍一百三。

    本縣土姓四,鄭、潘、樸、尹;來姓一,羅;續姓二,辛〈靈山來。

    〉李;〈固城來,皆爲鄕吏。

    〉村落姓二,樸、白;百姓姓二,孫、曺。

    鵝洲姓四,申、文、葛、曺。

    松邊姓二,樸、孫。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七百九結。

    〈水田差多。

    〉土宜,稻、粟、菽、蕎麥。

    土貢,大口魚、文魚、生鮑、藿、牛毛、蔈膏、細毛。

    鹽所四,二皆在縣東,一在縣西,一在縣南。

    邑石城。

    〈周回三百二十一步。

    〉驛一,烏壤。

    烏兒浦在縣南二十九裡,〈水軍都按撫處置使守禦〉永登浦在縣東四十五裡,〈水軍萬戶守禦〉玉浦在縣東二十五裡。

    〈加背梁都萬戶,與見乃梁萬戶守禦。

    〉烽火一處,加羅山在縣南海邊。

    〈西準固城彌勒山。

    〉 泗川縣 ◎泗川縣:本史勿縣,景德王改名泗水,爲固城郡領縣。

    高麗初,屬晉州任內,顯宗辛亥,改爲泗川,明宗壬辰,始置監務,本朝因之。

    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爲泗川縣監,乙未,始置兵馬使,兼判縣事。

    今上五年癸卯,改稱兵馬僉節制使。

    〈四品,稱同僉節制使。

    〉臥龍山在縣南。

    四境,東距固城十二裡,西距晉州八裡,南距晉州未文鄕十七裡,北距晉州十六裡。

    戶三百七十,口一千八百十七。

    軍丁,侍衛軍二十三,營鎭軍十七,船軍二百二十八。

    土姓四,李、黃、吳、睦;來姓一,鄭;〈晉州來〉續姓二,姜、〈晉州來。

    〉金。

    〈本未詳,皆爲鄕吏。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二千七十七結。

    〈水田差多。

    〉土宜,稻、黍、粟、麥。

    土貢,蜂蜜、黃蠟、蔈膏、石榴、沙魚膠、芝草、篠簜、鹿皮、獐皮、狸皮。

    藥材,鹿茸。

    土産,藿、靑角、牛毛、細毛、海蔘、生鮑、洪魚、文魚、銀口魚、大口魚。

    鹽所二,皆在縣西。

    城隍堂石城在縣南二裡。

    〈高險,周回五百八十八步。

    內有泉一、池二,有軍倉。

    〉驛二,灌栗、新驛。

    烽火二處,針枝在縣南,〈南準晉州角山鄕主山,北準縣城隍堂。

    〉城隍堂。

    〈北準晉州望津山〉越境處,晉州亡鄕末文角山越入縣南村。

    仇良島水路一裡三百四十步。

    〈人民來往農作。

    〉 居昌縣 ◎居昌縣:本居烈郡,〈一雲居陁。

    〉新羅改今名。

    顯宗戊午,屬陜州任內,明宗壬辰,始置監務。

    本朝太宗甲午,合于巨濟昌縣,乙未,復析爲居昌縣監,別號娥林。

    屬縣一,加祚,本加召縣,新羅改名減陰,爲居昌郡領縣,高麗復古名。

    顯宗戊午,屬陜州任內,後移屬居昌。

    〈召之變而爲祚,以方言相近也。

    〉元宗辛未,移屬巨濟,本朝今上四年壬寅,還屬居昌。

    三峯山在縣北。

    南川。

    〈其源,出自減陰月星山。

    〉四境,東距陜川任內冶爐二十九裡,西距安陰二裡,南距三嘉十四裡,北距知禮五十一裡。

    戶五百五,口一千六百四十。

    軍丁,侍衛軍四十七,鎭軍三十九,船軍二百六十八。

    本鄕土姓五,劉、丁、章、愼、朱;來姓一,崔。

    加祚姓五,史、曺、葛、劉、辛。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三千四百二十三結。

    〈水田差少。

    〉土宜,稻、粟、黍、柿、棗、梨。

    土貢,蜂蜜、黃蠟、胡桃、石茸、漆、紙、席、狐皮、狸皮、獐皮。

    土産,銀口魚。

    陶器所一,在縣南古川裡。

    〈下品。

    〉金貴山石城,在縣東十二裡。

    〈周回五百九十一步,內有泉二。

    〉驛三,茂村、星奇、省草。

    烽火一處,金貴山。

    〈南準陜川所伊峴,北準本縣巨乙未,又準知禮山城。

    〉險阻處一,省草峴在縣北五十一裡;全羅道茂朱指路,險阻處七裡。

    見庵寺在加祚縣牛頭山。

    〈屬敎宗,給田一百五十結。

    我太祖命爲水陸社,每年春秋,降香設齋。

    〉 河東縣 ◎河東縣:本韓多沙郡,景德王改爲河東郡,高麗因之。

    顯宗戊午屬晉州任內,明宗壬辰,始置監務。

    本朝太宗甲午,合南海縣,號河南令。

    乙未,復析置河東縣監,別號淸河。

    四境,東距昆南二十裡,西距嶽陽縣二十裡,南距晉州任內金陽四裡,北距晉州二十一裡。

    戶三百四十六,口一千一百八。

    軍丁,侍衛軍十五,鎭軍十一,船軍一百五十八。

    土姓四,鄭、郭、李、河。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一千二百七十二結。

    〈水田三分之二少〉土宜,稻、黍、粟、桑、麻、木綿。

    土貢,蜂蜜、黃蠟、蔈膏、柿、乾蛤、漆、紙、簜、鹿皮、獐皮、狸皮。

    藥材,天門冬、防風。

    土産,雀舌茶、生鮑、銀口魚、文魚、沙魚、洪魚、牛毛、細毛、藿、朱土、大口魚。

    魚梁三所。

    鹽所一,在晉州之境。

    〈縣人來往煮取。

    〉邑石城〈周回三百七十九步,內有井五、池一。

    〉驛三,橫浦、栗原、馬田。

     珍城縣 ◎珍城縣、江城縣:本闕支郡,景德王改名闕城郡,高麗改爲江城縣。

    顯宗戊午,屬晉州任內,恭讓王庚午,始置監務。

    溟珍縣,本買珍伊縣,海中島也。

    景德王改名溟珍,爲巨濟郡領縣,高麗因之,後置監務。

    元宗辛未,避倭出陸,僑寓晉州任內。

    永善縣,本朝恭靖王元年己卯,倂二縣,號珍城。

    屬縣一,丹溪,本赤村縣,景德王改名丹邑,爲闕城郡領縣,高麗改今名。

    顯宗戊午,屬陜州任內,恭讓王庚午,來屬新安津。

    〈其源出自智異山,過縣東南。

    〉四境,東距晉州吐川七裡,西距晉州斷俗八裡,南距晉州文川六裡,北距三嘉三十四裡。

    本縣戶二百三十四,口八百七十二。

    丹溪戶一百三十九,口四百九十六。

    軍丁,侍衛軍二十五,營鎭軍二十九,船軍一百六十二。

    江城縣姓四,文、宋、呂、李;來姓一,河;〈晉州來。

    〉續姓六,周、〈草溪來。

    〉金、〈龍宮來。

    〉金、〈松林來。

    〉金、〈桂城來。

    〉卓、〈本未詳。

    〉金。

    〈金海來〉溟珍姓五,任、曺、韓、許、河;續姓一,申。

    〈鵝州來,今爲鄕吏。

    〉丹溪姓六,李、河、徐、餘、史、宋。

    人物,左司議大夫贈參知議政府事江城君文益漸。

    〈高麗末人,本朝太宗時追贈。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一千七百五十結。

    〈水田七分之四強。

    〉土宜,稻、黍、稷、桑、麻、柿、木綿。

    〈東方久無木綿,文益漸以書狀朝京師,求得其種及耕織之術以來,種于盆,漸傳鄕曲,遂遍一國。

    〉土貢,蜂蜜、黃蠟、銀口魚、簜、漆、紙、鹿皮、獐皮、狐皮、水獺皮。

    藥材,麥門冬。

    磁器所一,在丹溪縣東豆谷裡。

    〈下品。

    〉江山石城,在縣北六裡。

    〈天作之險,居其半。

    周回一百五十步,內有小池二、小泉一。

    又有軍倉。

    〉驛二,新安、〈在縣界。

    〉新驛。

    〈在丹溪〉烽火一處,笠嵓在丹溪縣東。

    〈南準晉州廣齊山,北準三嘉金城。

    〉 漆原縣 ◎漆原縣:本漆吐縣,景德王改名漆湜,爲義安郡領縣,高麗改爲漆園。

    顯宗戊午,屬金海府任內,恭讓王庚午,始置監務,本朝因之,〈園字,聲轉而爲原。

    〉別號龜城。

    屬縣一,龜山,高麗時號省法部曲,屬熊神縣,後改爲龜山縣,屬金州任內。

    恭讓王庚午,來屬,別號銀山。

    鎭山,靑龍。

    虧叱浦津,在縣西。

    〈洛東江之下流也。

    〉四境,東距昌原十一裡,西距鹹安八裡,南距鎭海十七裡,北距靈山二十四裡。

    本縣戶三百三十七,口一千三百三十單一。

    龜山戶一百四,口三百。

    軍丁,侍衛軍三十,營鎭軍二十八,船軍二百二十五。

    本縣土姓三,金、尹、丁。

    龜山姓一,諸。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暖,墾田一千八百十九結。

    〈水田四分之一強。

    〉土宜,稻、粟、麥。

    土貢,蜂蜜、黃蠟、蔈膏、藿、芝草、紅花、漆、紙、簜、鹿皮、狐皮、水獺皮。

    藥材,天門冬、麥門冬。

    土産,柿、大口魚。

    魚梁一所,在龜山縣餘音浦。

    〈主産大口魚。

    〉鹽所一,在龜山縣南。

    驛二,昌仁、靈浦。

    烽火一處,安谷山在縣西。

    〈南準昌原城隍堂,北準靈山所山。

    〉越境處,古會原內浦鄕越入龜山縣南村。

     山陰縣 ◎山陰縣:本知品川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闕城郡領縣。

    顯宗戊午,屬陜州任內,恭讓王庚午,始置監務,本朝因之,別號山陽。

    部曲一,皆品。

    〈舊屬丹溪。

    〉四境,東距珍越任內丹溪十四裡,西距鹹陽二十七裡,南距珍城十三裡,北距三嘉二十三裡。

    戶二百五十七,口一千一百三十八。

    軍丁,侍衛軍十八,鎭軍十四,船軍一百八十八。

    本縣土姓五,尹、徐、曺、沈、餘;來姓二,宋、陳;續姓二,崔、楊。

    〈今爲鄕吏。

    〉皆品姓二,曺、吳;來姓一,宋;續姓一,陳。

    〈今爲鄕吏。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一千五百三十五結。

    〈水田七分之三。

    〉土宜,稻、黍、粟、麥、桑、麻、木綿。

    土貢,蜂蜜、黃蠟、雀舌茶、松茸、石茸、柿、漆、簜、鹿脯、狐皮。

    藥材,當歸、白芨、人蔘、五味子。

    土産,銀口魚、沙鐵。

    〈産縣北馬淵洞山,歲貢正鐵七千七百九十四斤。

    〉驛一,戩穀。

    〈俗作正谷。

    〉 安陰縣 ◎安陰縣、利安縣:本馬利縣,景德王改今名,爲天嶺郡領縣。

    減陰縣,本南內縣,景德王改名餘萬,爲居昌郡領縣,高麗改今名。

    顯宗戊午,皆屬陜州任內。

    恭讓王庚午,置減陰監務,以利安屬之。

    本朝太宗十七年丁酉,採二縣名,改爲安陰。

    所一,加乙山。

    〈舊屬鹹陽,今亡爲直村。

    〉知雨山在縣北,黃石山在縣西。

    四境,東距居昌十七裡,西距全羅道長水縣四十一裡,南距鹹陽五裡,北距居昌五十裡。

    戶四百八十一,口七百九十三。

    軍丁,侍衛軍三十五,鎭軍三十四,船軍一百八十八。

    利安姓五,曺、林、金、表、河。

    減陰姓四,孔、黃、西門、徐;來姓一,李。

    〈牛峯來。

    〉加乙山姓四,高、尹、樸、安;亡姓一,宋。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寒,墾田一千七百九十三結。

    〈水田差少。

    〉土宜,稻、黍、粟、柿。

    土貢,蜂蜜、黃蠟、漆、紙、簜、熊皮、狸皮、獐皮。

    藥材,安息香、白芨。

    土産,銀口魚。

    黃石山石城,在縣西二十五裡。

    〈周回一千八十七步,內有溪一,又有軍倉,鹹陽軍倉幷入置。

    〉驛一,新驛。

    〈在利安。

    〉險阻處一,六十峴在縣西四十一裡,全羅道長水縣指路,其險阻處,二裡。

     三嘉縣 ◎三嘉縣、三岐縣:本三支縣,〈一雲麻杖。

    〉景德王改名三歧,爲江陽郡領縣。

    顯宗戊午,屬陜州任內,恭愍王癸醜,始置監務。

    本朝太祖甲戌,以王師自超之鄕,陞爲知郡事。

    太宗辛巳,降爲縣,甲午,以陜川任內嘉樹縣屬之,改號三嘉,置監務,別號歧山。

    嘉樹縣,本加主火縣,景德王改名嘉壽,爲康州郡領縣。

    顯宗戊午,移屬陜州任內,〈樹字,聲轉而爲壽。

    〉別號鳳城。

    黃山在縣西。

    四境,東距陜川九裡,西距山陰十六裡,南距珍城四十六裡,北距居昌二十三裡。

    戶三百七,口二千二十七。

    軍丁,侍衛軍二十七,營鎭軍四十,船軍一百八十單一。

    三歧姓五,樸、廉、吳、曺、公。

    嘉樹姓四,李、魯、樸、森。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一千九百十三結。

    〈水田二分之一少。

    〉土宜,稻、黍、粟、桑、麻。

    土貢,蜂蜜、黃蠟、柿、松茸、石茸、漆、紙、簜、芝草、狸皮、獐皮。

    土産,銀口魚、沙鐵。

    〈産三歧縣北毛台亦裡檻頂山。

    〉磁器所一,在嘉樹縣西甘閑裡。

    〈中品。

    〉嶽堅山石城,在縣東七裡。

    〈險阻,周回八百二十一步,內有泉三,又有軍倉。

    〉驛二,新驛、〈在三歧。

    〉有隣。

    〈在嘉樹〉烽火一處,金城在三歧東。

    〈南準丹溪笠嵓,北準陜川所乙峴。

    〉 宜寧縣 ◎宜寧縣:本獐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鹹安郡領縣。

    顯宗戊午,屬晉州任內,恭讓王庚午,始置監務,以新繁縣屬之。

    屬縣一,新繁縣,本新繁縣,〈一曰朱烏,一曰泉川。

    〉景德王改名宜桑,爲江陽郡領縣,高麗改今名。

    顯宗戊午,屬陜州任內。

    部曲一,正骨;〈舊屬昆明,今亡爲直村。

    〉鄕一,砥山。

    〈舊屬昆明,今亡爲直村。

    〉闍崛山在縣北,鼎巖津在縣南。

    〈晉州南江之下流也,有渡船。

    〉四境,東距草溪四十六裡,西距三嘉二十九裡,南距晉州二十四裡,北距陜川十八裡。

    本縣戶五百四,口一千六百二十九。

    新繁戶五百五十五,口九百八十二。

    軍丁,侍衛軍五十,營鎭軍七十,船軍三百二十七。

    本縣土姓四,南、沈、餘、玉;續姓三,林、金、姜。

    〈本皆未詳,今爲鄕吏。

    〉新繁姓五,陳、徐、任、石、吳;續姓一,金。

    〈本未詳,今爲鄕吏。

    〉正首姓一,玉;來姓三,姜、柳、〈皆晉州來。

    〉趙。

    〈鹹安來〉砥山姓一,餘;亡所楮旨姓一,樸。

    人物,左議政忠景公南在、參贊門下府事剛武公南誾。

    〈兄弟俱以開國功臣,配享本朝太祖廟庭。

    〉厥土肥,風氣暖,墾田三千五百五十八結。

    〈水田三分之二少。

    〉土宜,稻、粟、麥、桑、麻、苧、木綿、柿、梨。

    土貢,蜂蜜、黃蠟、芝草、篠簜、漆、紙、鹿皮、獐皮、狐皮。

    藥材,麥門冬、續斷、人蔘。

    土産,銀口魚。

    磁器所一,在本縣東元堂裡。

    〈下品。

    〉陶器所一,在元堂裡。

    〈中品。

    〉驛二,知南、〈在縣界。

    〉新驛。

    〈在新繁。

    〉烽火一處,可莫山在本縣東。

    〈南準鹹安所山,北準草溪彌陁山。

    〉越境處,陜川南村於等火裡、草溪多乎岾裡越入新繁西村。

     鎭海縣 ◎鎭海縣:高麗顯宗戊午,屬晉州任內,恭讓王庚午,始置監務,本朝因之。

    太宗癸巳,例改爲縣監,別號八鎭。

    〈一雲牛山。

    〉如航山。

    四境,東距龜山十三裡,西距晉州任內班城十三裡,南距固城十一裡,北距鹹安十裡。

    戶二百二,口九百五十三。

    軍丁,侍衛軍六,營鎭軍二,船軍一百七。

    土姓四,金、曺、成、申;來姓二,河、〈晉州來。

    〉李;〈泗川來。

    〉續姓一,鄭。

    〈本未詳,今爲鄕吏。

    〉厥土肥塉相半,風氣暖,墾田七百六十五結。

    〈水田七分之三強。

    〉土宜,稻、粟、麥、石榴。

    土貢,蜂蜜、黃蠟、漆、紙、鹿皮、山獺皮、狐皮、蔈膏、雀舌茶、簜、魚膠、文魚、沙魚、生鮑、紅蛤、大口魚、粉藿、細毛。

    鹽所三,二在縣東,一在縣西。

    邑石城。

    〈周回一百六十六步,內有井一。

    〉驛一,常令。

    烽火一處,加乙浦在縣東。

    〈東準昌原餘浦,西準固城曲山,北準鹹安所山。

    〉凡矣島在縣南水路三裡。

    〈人民來往農作。

    〉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一百五十〉 全羅道 ?全羅道:本百濟之地,至義慈王十九年庚申,〈唐高宗顯慶五年。

    〉新羅太宗王,與唐將蘇定方滅百濟,遂倂其地,景德王分爲全、武二州都督府。

    眞聖王五年壬子,〈唐昭宗景福元年〉西面都統甄萱悉據舊地,稱爲後百濟王。

    高麗太祖十九年丙申,〈後晉高祖天福元年。

    〉親征百濟,克之。

    成宗十四年乙未,〈宋太宗至道元年。

    〉以全州、瀛州、淳州、馬州等州縣爲江南道,羅州、光州、靜州、昇州、具州、潭州、朗州等州縣爲海陽道,顯宗九年戊午,〈宋眞宗天禧二年。

    〉改全羅道,今因之,都觀察使,置司全州。

    東至慶尙道鹹陽郡,西南際海,北至忠淸道恩津縣,東西二百三十三裡,南北四百五裡。

    所管留守一,牧二,都護府四,郡十二,縣三十九。

    界首官四,全州、羅州、南原、長興。

    名山,曰智異山,〈一雲地理,一雲方丈,一雲頭流。

    〉在南原,其東晉州、昆南,北鹹陽、山陰,西求禮、南光陽。

    穹隆高大,峻極于天,山腰或有雲雨雷電,其上晴朗如常。

    秋涼,鷹隼集,羅取而貢進。

    諺傳太乙居其上,群仙之所會,衆龍之所居也。

    杜甫詩所謂方丈三韓外註及《通鑑輯覽》雲:「方丈在帶方郡之南。

    」,是也。

    新羅爲南嶽,中祀,高麗及本朝,皆仍爲中祀,春秋降香祝,令觀察使緻祭。

    錦城山在羅州,祭例與智異山同。

    無等山〈一雲武珍嶽。

    一雲瑞石山。

    〉在武珍,豐厚高大。

    新羅爲小祀,高麗緻國祭,本朝令州官行祭。

    天冠山在長興,高險豐厚,往往瑞氣觸天如白煙,人頗異之,祭例與無等山同。

    月出山〈一雲月柰嶽。

    〉在靈岩,石峯峻層竦立,其最高峯上,有岩屹立,高可二丈餘。

    旁有一穴,僅容一人,從其穴而上,其巓可坐二十人。

    其平處,有凹而貯水如盆者九,號九井峯,雖旱不渴,諺傳九龍所在也。

    其下有動石獨立層岩之上,高可丈餘,周可十圍,西連山骨,東臨無底之壑,一人搖之,則欲崩不崩。

    如此石者,又有二焉。

    裳山,在茂朱,四面壁立,層層峻截,如人之裳故,稱裳山,古人因嶮爲城,僅有二路可上,其中平坦寬曠,泉水四出,合爲大川,流注東壑。

    邊山〈一雲瀛洲山。

    〉在扶安,重疊高大,岩谷深邃,戰艦之材,多出於此。

    馬耳山在鎭安,兩峯竦立,東西相對,形如削成,高可千仞,其頂樹木森蔚。

    諺傳東山之頂有小池,然可望不可到。

    我太宗十三年癸巳,次于山下,遣官緻祭。

    大川,曰南浦津,在羅州,其源有三。

    其一潭陽秋月山之水,過昌平縣,入于茂珍之北,與昌平縣南水合,又與茂珍城西水交,轉西而流。

    其一,長城葦嶺之水,過珍原縣西、羅州北境,歷古內廂城,南至生鴨津,與茂珍北境水合,經羅州之東。

    其一,綾城、雙峯之水,過南平縣北,又合于羅州東境水,南轉而西流,爲南浦津,置船渡人。

    至務安縣東,爲大堀浦,又西流過靈岩郡雲積山之麓,爲木浦,入于海。

    下道漕運,由此達于京。

    潺水津在求禮,其源有二。

    其一,鎭安中臺山之水,西南流過任實、淳昌,轉而東流至南原南境,爲鶉子津。

    其一,智異山西北諸壑之水,過南原入于鶉子津,其下爲鴨綠津。

    又寶城亭子川水經福城古縣,北流爲洛水津,東北流過古谷城,入于鴨綠津,合而東流至求禮縣南、順天北境,是爲潺水津。

    過智異山南麓,至慶尙道晉州古任內花開縣西,爲龍王淵,潮水至焉。

    東南流過光陽縣之南,爲蟾津,入于海。

    新倉津在全州,其源有三。

    其一,府南礪峴之水,繞城南西轉而北流,與府西南母山諸壑之水合,至于蔘禮驛之南。

    又與高山雲梯之水交,西流爲回浦爲飛艮藏津,潮水至焉。

    至利城古城北,爲新倉津,有舟子焉。

    西流萬頃、臨陂,至沃溝爲古沙浦,入海。

    東津在扶安縣,泰仁、井邑兩縣之水,合于金堤碧骨水,西流至興德東,與古阜訥堤水交,爲東津,潮水至焉,作橋以通行人。

    過萬頃縣,西南入于海。

    戶二萬四千七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四十八,軍丁侍衛軍一千一百六十七,營鎭軍二千四百二十四,騎船軍一萬一千七百九十三,墾田二十七萬七千五百八十八結。

    〈水田十分之四。

    〉厥賦,稻米、〈粳米、糙米。

    〉豆、〈黃豆、小豆、菉豆。

    〉小麥、芝麻、蘇子、苧布。

    厥貢,蜂蜜、黃蠟、虎皮、豹皮、熊皮、牛皮、馬皮、熟鹿皮、熟獐皮、狐皮、狸皮、山獺皮、水獺皮、弓絃、豹尾、狐尾、黃毛、鹿豬兔、鄕豬、乾鹿、乾獐、乾豬、丁香、脯、鹿尾、豬毛、牛角、鹿角、阿膠、筋、雜羽、班貓、玳瑁、天鵝、沙魚、乾水魚、全鮑、生鮑、乾紅蛤、落地、石花、甘蛤、生蛤、銀口魚、紅大蝦、引鮑、條鮑、烏賊魚、玉頭魚、昆鮑、魚膠、漆、芥子、黃栗、棗、乾柿子、紅柿子、木瓜、石榴、梨、榛實、芡仁、柚子、柑子、榧子、乳柑、洞庭橘、金橘、靑橘、山橘、夌仁、粉藿、常藿、早藿、海毛、牛毛、海角、黃角、莓山伊、海衣、甘笞、烏海子、松茸、石茸、眞茸、蔈膏、薑、蕨、芝草、槐花、梔子、雀舌茶、松花、松煙、松脂、緜花、苧、麻、麻索、各色紙箚、〈表箋紙、咨文紙、副本單子紙、奏本紙、皮封紙、書契紙、祝文紙、祝文紙、表紙、擣鍊紙、中幅紙、常表紙、甲衣紙、眠紙、歲畫紙、白奏紙、火藥紙、狀紙、常奏紙、油芚紙、油芚。

    〉席、〈別紋踏席、常紋踏席、白紋席、草席。

    〉竹皮、方席、篠、烏竹、箭竹、海竹、土藤箱子、竹皮、乾筍、磁器、木器、柳器。

    藥材,牛黃、牛膽、虎骨、蝟皮、熊膽、鹿茸、鹿角霜、鹿角膠、兔頭、鹿角、獺膽、羚羊角、島阿鳥油、蟾蚨、桑螵蛸、鼈甲、烏魚骨、乾鯉、鯉膽、蜈蚣、蝱蟲、蟬脫皮、龜甲、石決明、人蔘、零陵香、藿香、舶上、茴香、鷄頭實、蓮花蘂、金銀花、芎藭、牽牛子、木通、天門冬、麥門冬、瞿麥穗、天麻、澤瀉、兔絲子、紫莞、紫莞根、蓮子、貫衆、破古紙、蒼朮、藍、漆、虎杖根、當歸、旋覆花、括婁、芍藥、半夏、蒲黃、升麻、桔梗、馬蘭花、細辛、葛花、大戟、白鮮皮、天南星、牛膝、射幹、苦蔘、白芷、前胡、草烏頭、鷄蘇、防風、蒿本、商陸、昆布、芧香、忍冬草、遠志、蘆根、莒蘆、茺蔚子、稀簽、酸醬、續斷、白頭翁、香附子、鬱金、赤前子、蘭香、紫草、玄蔘、紫胡、京三稜、白附子、澤漆、白斂、白芨、五味子、蒼耳、地楡、菖蒲、紫荷蕖、水萍、甘菊花、茵陳、漏蘆、葳靈仙、薄荷、續隨子、茜草根、葶藶子、黃耆、蔓荊子、馬兜苓、薺苨、大小薊草、蓑荷、芭蕉、徐長卿、益貫草、決明子、白芍藥、苧葉、石蔛、草蔛、蒴藋、山藥、獨活、蜀有子、川練子、石榴皮、白梅、烏梅、枳殼、枸杞子、鹽梅實、茯苓、牧丹皮、楮實、竹茹、地骨皮、竹瀝、黃蘗皮、川椒、白茯苓、胡桃、五加皮、淡竹葉、躑躅花、皀筴、皀角刺、郁李仁、乾木瓜、杏仁、五倍子、桃仁、蚤休、側栢葉、棠、梨、松子仁、陳皮、海桐皮、靑皮、厚樸、杜仲、松實、八角、茯神。

    種藥,生地黃、大黃、乾薑、白萹豆、黑萹豆、惡實、深黃、香薷。

    漕倉二,榮山倉在羅州木浦,〈羅州、順天、長興、潭陽、樂安、寶城、海珍、靈岩、靈光、茂珍、康津、高興、光陽、綾城、南平、和順、同福、谷城、玉菓、昌平、珍原、長城、高敞、興德、茂長、鹹平、務安租稅納于此。

    〉德成倉在鹹悅縣西皮浦。

    〈鹹悅、全州、南原、益山、古阜、金堤、錦山、珍山、淳昌、臨陂、沃溝、萬頃、扶安、井邑、金溝、泰仁、任實、求禮、雲峯、長水鎭、安龍潭、茂朱、高山、礪山、龍安租稅納于此。

    〉關防,守禦兵馬都節制使營,在康津縣。

    〈正軍四百九十八名,守城軍五十一,助役軍一百六十三,匠人一百四十一名。

    〉鎭四,沃溝、扶安、茂長、兆陽。

    〈正軍各三百名。

    〉水軍處置使營,在務安縣大堀浦。

    〈領大船八艘,中船十六艘。

    軍一千八百九十五名,梢工二十一名。

    〉左道都萬戶船泊處,在寶城郡東呂島梁。

    〈領中船六艘,孟船十二艘。

    軍一千十二名,梢工十九名。

    〉掌內萬戶八。

    內禮在順天府南彌浦,〈領中船六艘,別船六艘。

    軍七百六十六名,梢工六名。

    〉突山在順天府南龍門浦,〈領中船八艘,軍五百十八名,梢工四名。

    〉築頭在高興縣南高興浦,〈領中船六艘,別船二艘。

    軍五百十二名,梢工四名。

    〉鹿鳥在長興府東鹿島梁,〈領中船六,艘別船二。

    艘軍四百八十三名,梢工四名。

    〉會寧浦在長興府南周浦,〈領中船四艘,別船四艘。

    軍四百七十二名,梢工四名。

    〉馬島在康津縣南垣浦,〈領中船八艘,軍五百十名,梢工四名。

    〉達梁在靈岩郡南,〈領中船七艘,孟船二艘,軍五百十九名,梢工四名。

    〉於蘭在海珍郡南三寸浦。

    〈領中船四艘,軍四百八十名,梢工四名。

    〉右道都萬戶船泊處,在鹹平縣西垣串,〈領中船八艘,別船十艘,軍一千五十五名,梢工九名。

    〉掌內萬戶五。

    木浦在務安縣南,〈領中船六艘,別船二艘,軍四百九十名。

    梢工四名。

    〉多慶浦在務安縣西瓦浦,〈領中船四艘,別船四艘,軍四百七十九名,梢工四名。

    〉法聖浦在靈光郡北,〈領中船六艘,別船二艘,軍四百九十三名,梢工四名。

    〉黔毛浦在扶安縣南熊淵,〈領中船四艘,別船四艘,軍四百五十五名,梢工四名。

    〉群山在沃溝縣北鎭浦。

    〈領中船四艘,別船四艘,軍四百六十一名,梢工四名。

    〉監牧官三人,〈道內一,濟州二。

    〉驛丞七人。

    昌活道所管驛十一,〈潺水、葛潭、獒樹、銀嶺、通道、引月、益申、蟾居、良栗、洛水、知申。

    〉鶯谷道?所管驛五〈居山、川原、扶興、內才、瀛原。

    〉濟原道所管驛二,〈達溪、所川。

    〉碧沙道所管驛九,〈波淸、鎭原、通路、樂新、永保、別珍、祿山、陽江、可申。

    〉參禮道所管驛六,〈半石、良才、烏原、才谷、蘇安、玉包。

    〉靑嚴道所管驛九,〈丹嚴、仙嚴、新安、祿沙、靑松、永申、淸淵、慶新、街裡。

    〉景陽道所管驛八。

    〈德基、加林、人物、昌新、大富、黔富、烏林、廣裡。

    〉 全州府 ⊙全州:府尹一人,判官一人,敎授官一人。

    本百濟完山,〈一雲比斯伐,一雲比自火。

    〉威德王元年乙亥,〈梁簡文帝承聖四年。

    〉爲完山州,越十一年乙酉,〈陳世祖天嘉六年。

    〉州廢。

    義慈王二十二年庚申,〈唐高宗顯慶五年。

    〉羅人與唐將蘇定方滅百濟,其地入於新羅。

    神文王四年乙酉,〈唐則天垂拱元年。

    〉復置完山州,景德王十五年丁酉,〈唐肅宗至德元年。

    〉改全州。

    孝恭王三年庚申,〈唐昭宗光化三年。

    〉甄萱立都於完山,稱後百濟。

    高麗太祖十九年丙申,〈後晉高祖天福元年」〉親征百濟,克之,改安南都護府,二十三年庚子,〈天福五年。

    〉復爲全州。

    成宗十二年癸巳,〈宋太宗淳化四年。

    〉改承化節度按撫使,十五年丙申,〈宋太宗至道二年。

    〉改全州順義軍節度使,顯宗九年戊午,〈宋眞宗天禧二年。

    〉改安南大都護府,十三年壬戌,〈宋眞宗乾興元年。

    〉改全州牧。

    本朝太祖元年壬申,〈大明高皇帝洪武二十五年。

    〉陞完山府,以璿源所系也。

    太宗三年癸巳,〈大明太宗永樂十一年。

    〉改全州府,別號承化、莞山,〈高麗成宗十年辛卯所定。

    〉或稱甄城。

    〈淳化所定。

    〉古屬縣四。

    伊城縣,本百濟豆伊縣,新羅改杜城縣,高麗改伊城縣。

    利城縣,本百濟乃利阿縣,新羅改利城,爲金堤領縣。

    高麗初,來屬。

    沃野縣,本百濟所力隻縣,新羅改沃野,爲金馬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

    明宗六年丙申,置監務,後復來屬。

    紆州縣,本百濟于召渚縣,新羅改紆州,爲金馬郡領縣。

    高麗初,來屬。

    鄕二,景明、〈一雲榮明。

    〉堤見。

    所二,豆毛村、陽良。

    〈太宗九年,以都觀察使尹向陳言,道內縣鄕所部曲,皆合于本官。

    今錄古屬者,以備後日之稽考耳。

    後皆倣此。

    〉大川,新倉津。

    〈在府北。

    〉四境,東距高山三十裡,西距金溝二十七裡,南距任實三十一裡,北距礪山四十六裡。

    太祖康獻大王眞殿。

    〈在府城內東南隅。

    〉戶一千五百六十五,口五千八百二十九。

    軍丁,侍衛軍七十七,鎭軍一百四十八,船軍八百二十六,守城軍三十。

    土姓九,李、崔、柳、樸、全、庾、韓、白;來接一,房;續姓四,梁、〈朱溪來。

    〉張、〈結城來。

    〉金二。

    〈一牟平來,一不知來處,皆爲鄕吏。

    〉伊城姓五,趙、裵、張、仇、廉。

    利城姓五,李、白、鄭、孫、陳。

    沃野姓四,張、廉、梁、仇;亡姓一,林。

    紆州姓五,樸、李、鄭、黃、崔。

    景明姓四,金、林、裵、印。

    豆毛村姓三,冊、崔、李。

    陽良姓四,白、羅、康、劉。

    人物,禮部郞中崔均,高麗明宗時人。

    厥土肥塉相半,俗尙儇利,墾田一萬八千六百六十四結。

    〈水田差多。

    〉土宜五穀,桑、麻、木緜、柿、梨、簜。

    土貢,豹狐狸山水獺皮、紙、〈表箋、奏本、副本、咨文、書契等紙及表紙、擣鍊紙、白奏紙、油芚、歲畫眼紙。

    道內唯此府,與南原品好。

    〉苧、有文席、黃毛、漆、蜂蜜、棗、石榴、薑。

    〈邑人業之。

    〉藥材,人蔘、蒴藋、芎藭、天門冬、麥門冬、瞿麥穗、鹽梅實、茯苓。

    磁器所一,〈在府南長波昆洞,品中。

    〉陶器所二。

    〈在府西雨林谷,品中。

    〉邑石城〈周回一千二百八十八步。

    〉高德山石城〈周回一千四百十三步,城內有泉七,又有溪澗,冬夏不渴。

    〉驛三,半石、蔘禮、鸚谷。

    要害一,上舘洞礪峴。

    〈自州南指任實〉大堤三,上屎堤、下屎堤、孔德堤。

    所領郡五,珍山、錦山、益山、古阜、金堤。

    縣十一,金溝、萬頃、臨陂、沃溝、鹹悅、龍安、扶安、井邑、泰仁、高山、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