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教篇

關燈
l)(71)暨拉布拉(S.deLaplace)(72)之于星學,揚俱(Th.Young)(73)暨弗勒那爾(A.Fresnel)之于光學,歐思第德(H.C.Oersted)(74)之于力學,蘭麻克(J.deLamarck)之于生學,疊亢陀耳(A.deCandolle)(75)之于植物學,威那(A.G.Werner)(76)之于礦物學,哈敦(J.Hutton)(77)之于地學,瓦特(J.Watt)(78)之于機械學,其尤著者也。

    試察所儀,豈在實利哉?然防火燈作矣,汽機出矣,礦術興矣。

    而社會之耳目,乃獨震驚有此點,日頌當前之結果,于學者獨恝然而置之。

    倒果為因,莫甚于此。

    欲以求進,殆無異鼓鞭于馬勒欤,夫安得如所期?第謂惟科學足以生實業,而實業更無利于科學,人皆慕科學之榮,則又不如是也。

    社會之事繁,分業之要起,人自不得不有所專,相互為援,于以兩進。

    故實業之蒙益于科學者固多,而科學得實業之助者亦非鮮。

    今試置身于野人之中,顯鏡衡機(79)不俟言,即醇酒玻璃,亦不可緻,則科學者将何如,僅得運其思理而已。

    思理孤運,此雅典暨亞曆山德府科學之所以中衰也。

    事多共其悲喜,蓋亦誠言也夫。

     故震他國之強大,栗然自危,興業振兵之說,日騰于口者,外狀固若成然(80)覺矣,按其實則僅眩于當前之物,而未得其真谛。

    夫歐人之來,最眩人者,固莫前舉二事若,然此亦非本柢而特葩葉耳。

    尋其根源,深無底極,一隅之學,夫何力焉。

    顧著者于此,亦非謂人必以科學為先務,待其結果之成,始以振兵興業也,特信進步有序,曼衍有源,慮舉國惟枝葉之求,而無一二士尋其本,則有源者日長,逐末者仍立撥(81)耳。

    居今之世,不與古同,尊實利可,摹方術亦可,而有不為大潮所漂泛,屹然當橫流,如古賢人,能播将來之佳果于今茲,移有根之福祉于宗國者,亦不能不要求于社會,且亦當為社會要求者矣。

    丁達爾不雲乎:止屬目于外物,或但以政事之感,而誤凡事之真者,每謂邦國安危,一系于政治之思想,顧至公之曆史,則立證其不然。

    夫法之有今日也,甯有他因耶?特以科學之長,勝他國耳。

    千七百九十二年之變,(80)全歐嚣然,争執幹戈以攻法國,聯軍伺其外,内讧興于中,武庫空虛,戰士多死,既不能以疲卒當銳兵,而又無糧以濟守者,武人撫劍而視太空,政家飲淚而悲來日,束手銜恨,俟天運矣。

    而時之振作其國人者何人?震怖其外敵者又何人?曰,科學也。

    其時學者,無不盡其心力,竭其智能,見兵士不足,則補以發明,武具不足,則補以發明,當防守之際,即知有科學者在,而後之戰勝必矣。

    然此猶可曰丁達爾自治科學,因阿所好而立言耳,然證以阿羅戈(83)之所載書,乃益明其不妄,書所記曰,時公會征九十萬人,蓋禦外敵之四集,實非此不勝用爾。

    而人不如數;衆乃大懼。

    加以武庫久空,戰備不足,故目前之急,有非人力所能救者。

    蓋時所必要,首為彈藥,而原料硝石,曩悉來自印度,至此時遂窮。

    次為槍炮,而法地産銅不多,必仰俄英印度之給,至今亦絕。

    三為鋼鐵,然平日亦取諸外國,制造之術,無知之者。

    于是行最後之策,集通國學者,開會議之,其最要而最難得者為火藥。

    政府使者皆知不能成,歎曰,硝石安在?聲未絕,學者孟耆(84)即起曰,有之。

    至适當之地,如馬廄土倉中,有硝石無量,為汝所夢想不到者。

    氏禀天才,加以知識,愛國出于至誠,乃睥睨阖室曰,吾能集其土為之,不越三日,火藥就矣,于是以至簡之法,曉谕國中,老弱婦稚,悉能制造,俄頃間全法國如大工廠也。

    此外有質學家,以法化分鐘銅,用作武器,而煉鐵新法亦癙于是時,凡鑄刀劍槍械,無不可用國産。

    柔皮術亦不日竟成,制履之韋,因以不匮。

    爾時所稱異之氣球暨空氣中之電報(85),亦均改良擴張,用之争戰,前者即摩洛(86)将軍乘之探敵陣,得其情實,因制殊勝者也。

    丁達爾乃論曰,法國爾時,實生二物,曰:科學與愛國。

    其至有力者,為孟耆(Monge)與加爾諾(Carnot)(87),與有力者,為孚勒克洛(88),穆勒惠(89),暨巴列克黎(90)之徒。

    大業之成,此其樞紐。

    故科學者,神聖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動。

    時泰,則為人性之光;時危,則由其靈感,生整理者如加爾諾,生強者強于拿坡侖(91)之戰将雲。

    今試總觀前例,本根之要,洞然可知。

    蓋末雖亦能燦爛于一時,而所宅不堅,頃刻可以蕉萃,儲能于初,始長久耳。

    顧猶有不可忽者,為當防社會入于偏,日趨而之一極,精神漸失,則破滅亦随之。

    蓋使舉世惟知識之崇,人生必大歸于枯寂,如是既久,則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謂科學,亦同趣于無有矣。

    故人群所當希冀要求者,不惟奈端已也,亦希詩人如狹斯丕爾(Shakespeare)(92);不惟波爾,亦希畫師如洛菲羅(Raphaelo)(93);既有康德,亦必有樂人如培得诃芬(Beethoven)(94);既有達爾文,亦必有文人如嘉來勒(Garlyle)。

    凡此者,皆所以緻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見今日之文明者也。

    嗟夫,彼人文史實之所垂示,固如是已! 一九○七年作。

     ※※※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八年六月《河南》月刊第五号,署名令飛。

     (2)沮核意即阻隔。

     (3)百祀即百年。

     (4)震旦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5)畢撒哥拉(約前580—前500)通譯畢達哥拉斯,古代希臘數學家、哲學家。

    他認為數是萬物的本質,又把音樂的和諧歸結為數學的關系,從這個理論出發去實驗音律,知道音的高低系根據音波的長短而定,因此發現了音階。

    他又發現了數學上的“畢達哥拉斯定理”。

    這裡的“生理”似應作“數理”。

     (6)亞裡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

    他具有辯證法思想,恩格斯稱他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他對解剖學、氣象學、倫理學、美學等都有研究。

    主要著作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詩學》等。

     (7)柏拉圖(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谛妙斯篇》和《邦國篇》是他所著《對話集》中的兩篇。

    《谛妙斯篇》今譯《蒂邁歐篇》,是關于宇宙生成的理論;《邦國篇》今譯《理想國》,是關于政治社會觀點的闡述。

     (8)迪穆克黎多(約前460—前370)通譯德谟克利特,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論的創始人之一。

    “質點論”,即原子論,認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所組成,原子在虛空中永遠地運動着;它不可滲透,不可分割,永遠不變,數目無限。

    自然界萬物即由這種原子互相結合而成。

     (9)亞勒密提士(約前287—前212)通譯阿基米德,古希臘數學家、力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