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①
關燈
小
中
大
較的“穩”,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
總而言之,複古的,避難的,無智愚賢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了。
但我們也就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于“古已有之”的時代麼?都像複古家一樣,不滿于現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麼? 自然,也不滿于現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
而創造這中國曆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 但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人們多起來了,加之以外國人。
我常常想,凡有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中國,我敢誠意地捧獻我的感謝,因為他一定是不願意吃中國人的肉的! 鶴見釣輔⒁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記一個白人将到中國,預定的暫住時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後,還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
有一天,他們兩人一同吃晚飯—— “在圓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獻着出海的珍味,談話就從古董,畫, 政治這些開頭。
電燈上罩着支那式的燈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羅列的屋子中。
什麼無産階級呀,Proletariat⒂呀那些事,就像不過在什麼地方刮風。
“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氣中,一面深思着對于外人有着‘魅力’的這東西。
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滿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
現在西洋人也一樣,嘴裡雖然說着Democracy⒃呀,什麼什麼呀,而卻被魅于支那人費六千年而建築起來的生活的美。
一經住過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
大風時候的萬丈的沙塵,每三月一回的督軍們的開戰遊戲,都不能抹去這支那生活的魅力。
” 這些話我現在還無力否認他。
我們的古聖先賢既給與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于征服者的大宴。
中國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材料,到現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诩的。
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将曾經獻于北魏,獻于金,獻于元,獻于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
出則汽車,行則保護:雖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雖或被劫,然而必得賠償的;孫美瑤⒄擄去他們站在軍前,還使官兵不敢開火。
何況在華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時候,自然也就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有些樂觀的愛國者,也許反而欣然色喜,以為他們将要開始被中國同化了罷。
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今人還用子女玉帛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
所以倘有外國的誰,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
自己被人淩虐,但也可以淩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一級一級的制馭着,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
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我們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罷——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 臣士,士臣阜,阜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⒅。
”(《左傳》昭 公七年) 但是“台”沒有臣,不是太苦了麼?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
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使了。
如此連環,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雖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離現在也太遼遠了,但“複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
太平的景象還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麼?打的打,革的革,可有處士來橫議麼?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麼?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實并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隻有滿人已經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飯,路傍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⒆(見《現代評論》二十一期)。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
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 外國人中,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養尊處優,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贊歎者,也還可恕的。
可是還有兩種,其一是以中國人為劣種,隻配悉照原來模樣,因而故意稱贊中國的舊物。
其一是願世間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興趣,到中國看辮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麗看笠子,倘若服飾一樣,便索然無味了,因而來反對亞洲的歐化。
這些都可憎惡。
至于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⒇,便贊美中國人,則也許别有意思罷。
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
總而言之,複古的,避難的,無智愚賢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了。
但我們也就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于“古已有之”的時代麼?都像複古家一樣,不滿于現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麼? 自然,也不滿于現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
而創造這中國曆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 但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人們多起來了,加之以外國人。
我常常想,凡有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中國,我敢誠意地捧獻我的感謝,因為他一定是不願意吃中國人的肉的! 鶴見釣輔⒁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記一個白人将到中國,預定的暫住時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後,還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
有一天,他們兩人一同吃晚飯—— “在圓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獻着出海的珍味,談話就從古董,畫, 政治這些開頭。
電燈上罩着支那式的燈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羅列的屋子中。
什麼無産階級呀,Proletariat⒂呀那些事,就像不過在什麼地方刮風。
“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氣中,一面深思着對于外人有着‘魅力’的這東西。
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滿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漢人種的生活美了。
現在西洋人也一樣,嘴裡雖然說着Democracy⒃呀,什麼什麼呀,而卻被魅于支那人費六千年而建築起來的生活的美。
一經住過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
大風時候的萬丈的沙塵,每三月一回的督軍們的開戰遊戲,都不能抹去這支那生活的魅力。
” 這些話我現在還無力否認他。
我們的古聖先賢既給與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于征服者的大宴。
中國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材料,到現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诩的。
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将曾經獻于北魏,獻于金,獻于元,獻于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
出則汽車,行則保護:雖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雖或被劫,然而必得賠償的;孫美瑤⒄擄去他們站在軍前,還使官兵不敢開火。
何況在華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時候,自然也就是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有些樂觀的愛國者,也許反而欣然色喜,以為他們将要開始被中國同化了罷。
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今人還用子女玉帛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
所以倘有外國的誰,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
自己被人淩虐,但也可以淩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一級一級的制馭着,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
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我們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罷——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 臣士,士臣阜,阜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⒅。
”(《左傳》昭 公七年) 但是“台”沒有臣,不是太苦了麼?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
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使了。
如此連環,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雖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離現在也太遼遠了,但“複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
太平的景象還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麼?打的打,革的革,可有處士來橫議麼?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麼?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實并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隻有滿人已經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飯,路傍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⒆(見《現代評論》二十一期)。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
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 外國人中,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養尊處優,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贊歎者,也還可恕的。
可是還有兩種,其一是以中國人為劣種,隻配悉照原來模樣,因而故意稱贊中國的舊物。
其一是願世間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興趣,到中國看辮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麗看笠子,倘若服飾一樣,便索然無味了,因而來反對亞洲的歐化。
這些都可憎惡。
至于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⒇,便贊美中國人,則也許别有意思罷。
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