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睜了眼看
關燈
小
中
大
和尚多矣,但披這樣闊鬥篷的能有幾個,已經是“入聖超凡”無疑了。
至于别的人們,則早在冊子裡一一注定,末路不過是一個歸結:是問題的結束,不是問題的開頭。
讀者即小有不安,也終于奈何不得。
然而後或續或改,非借屍還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當場團圓”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騙局,還不甘心,定須閉眼胡說一通而後快。
赫克爾(E.Haeckel)說過:人和人之差,有時比類人猿和原人之差還遠。
我們将《紅樓夢》的續作者和原作一比較,就會承認這話大概是确實的。
“作善降祥”的古訓,六朝人本已有些懷疑了,他們作墓志,竟會說“積善不報,終自欺人”的話。
但後來的昏人,卻又瞞起來。
元劉信将三歲癡兒抛入蘸紙火盆,妄希福佑,是見于《元典章》的;劇本《小張屠焚兒救母》卻道是為母延命,命得延,兒亦不死了。
一女願侍痼疾之夫,《醒世恒言》中還說終于一同自殺的;後來改作的卻道是有蛇墜入藥罐裡,丈夫服後便全愈了。
凡有缺陷,一經作者粉飾,後半便大抵改觀,使讀者落誣妄中,以為世間委實盡夠光明,誰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
有時遇到彰明的史實,瞞不下,如關羽嶽飛的被殺,便隻好别設騙局了。
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嶽飛;一是死後使他成神,如關羽。
定命不可逃,成神的善報更滿人意,所以殺人者不足責,被殺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們各得其所,正不必别人來費力了。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
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滿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複舊物,而隻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隻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彷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即在此一舉,應該一任其至,不足憂悲似的。
自然,此上也無可為,因為我們已經借死人獲得最上的光榮了。
滬漢烈士的追悼會中,活的人們在一塊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罵,也就是和我們的先輩走着同一的路。
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這是互為因果的,正如麻油從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倘以油為上,就不必說;否則,當參入别的東西,或水或堿去。
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隻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于已經自己不覺得。
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并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的時候早到了;早就應該有一片嶄新的文場,早就應該有幾個兇猛的闖将! 現在,氣象似乎一變,到處聽不見歌吟花月的聲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鐵和血的贊頌。
然而倘以欺瞞的心,用欺瞞的嘴,則無論說A和O,或Y和Z,一樣是虛假的;隻可以吓啞了先前鄙薄花月的所謂批評家的嘴,滿足地以為中國就要中興。
可憐他在“愛國”大帽子底下又閉上了眼睛了——或者本來就閉著。
沒有沖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将,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
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至于别的人們,則早在冊子裡一一注定,末路不過是一個歸結:是問題的結束,不是問題的開頭。
讀者即小有不安,也終于奈何不得。
然而後或續或改,非借屍還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當場團圓”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騙局,還不甘心,定須閉眼胡說一通而後快。
赫克爾(E.Haeckel)說過:人和人之差,有時比類人猿和原人之差還遠。
我們将《紅樓夢》的續作者和原作一比較,就會承認這話大概是确實的。
“作善降祥”的古訓,六朝人本已有些懷疑了,他們作墓志,竟會說“積善不報,終自欺人”的話。
但後來的昏人,卻又瞞起來。
元劉信将三歲癡兒抛入蘸紙火盆,妄希福佑,是見于《元典章》的;劇本《小張屠焚兒救母》卻道是為母延命,命得延,兒亦不死了。
一女願侍痼疾之夫,《醒世恒言》中還說終于一同自殺的;後來改作的卻道是有蛇墜入藥罐裡,丈夫服後便全愈了。
凡有缺陷,一經作者粉飾,後半便大抵改觀,使讀者落誣妄中,以為世間委實盡夠光明,誰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
有時遇到彰明的史實,瞞不下,如關羽嶽飛的被殺,便隻好别設騙局了。
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嶽飛;一是死後使他成神,如關羽。
定命不可逃,成神的善報更滿人意,所以殺人者不足責,被殺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們各得其所,正不必别人來費力了。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
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滿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複舊物,而隻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隻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彷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即在此一舉,應該一任其至,不足憂悲似的。
自然,此上也無可為,因為我們已經借死人獲得最上的光榮了。
滬漢烈士的追悼會中,活的人們在一塊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罵,也就是和我們的先輩走着同一的路。
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這是互為因果的,正如麻油從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倘以油為上,就不必說;否則,當參入别的東西,或水或堿去。
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隻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于已經自己不覺得。
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并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的時候早到了;早就應該有一片嶄新的文場,早就應該有幾個兇猛的闖将! 現在,氣象似乎一變,到處聽不見歌吟花月的聲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鐵和血的贊頌。
然而倘以欺瞞的心,用欺瞞的嘴,則無論說A和O,或Y和Z,一樣是虛假的;隻可以吓啞了先前鄙薄花月的所謂批評家的嘴,滿足地以為中國就要中興。
可憐他在“愛國”大帽子底下又閉上了眼睛了——或者本來就閉著。
沒有沖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将,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
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