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走後怎樣①
關燈
小
中
大
犧牲,樂于受苦的人物。
歐洲有一個傳說,耶稣去釘十字架時,休息在Ahasvar⑩的檐下,Ahasvar不準他,于是被了咒詛,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時候。
Ahasvar從此就歇不下,隻是走,現在還在走。
走是苦的,安息是樂的,他何以不安息呢?雖說背着咒詛,可是大約總該是覺得走比安息還适意,所以始終狂走的罷。
隻是這犧牲的适意是屬于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
群衆,——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⑾,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着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
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對于這樣的群衆沒有法,隻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别一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
但是從那裡來,怎麼地來,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我這講演也就此完結了。
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刊》第六期。
同年八月一日上海《婦女雜志》第十卷第八号轉載時,篇末有該雜志的編者附記:“這篇是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講演稿,曾經刊載該校出版《文藝會刊》的第六期。
新近因為我們向先生讨文章,承他把原文重加訂正,給本志發表。
” ②伊孛生通譯易蔔生。
參看本卷第60頁注(35)。
③人形日語,即人形的玩具。
④李賀(790—816)字長吉,昌谷(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
一生官職卑微,郁郁不得志。
著有《李長吉歌詩》四卷。
關于他“玉樓赴召”的故事,唐代詩人李商隐《李賀小傳》說:“長吉将死時,忽晝見一绯衣人,駕赤虬,持一版,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雲:‘當召長吉。
’長吉了不能讀,[焱欠]下榻叩頭言:‘阿彌女老且病,賀不願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
’長吉獨泣,邊人盡見之。
少之,長吉氣絕。
” ⑤阿爾志跋綏夫(1878—1927)俄國小說家。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精神頹廢者的生活,有些也反映了沙皇統治的黑暗。
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死于華沙。
下文所述是他的小說《工人綏惠略夫》中綏惠略夫對亞拉借夫所說的話,見該書第九章。
⑥這是借用關于釋迦牟尼的傳說。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約前565—前486)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惱,在二十九歲時立志出家修行,遍曆各地,苦行六年,仍未能悟道,後坐在菩提樹下發誓說:“若不成正覺,雖骨碎肉腐,亦不起此座。
”靜思七日,就克服了各種煩惱,頓成“正覺”。
⑦Note-book英語:筆記簿。
⑧拳匪一九○○年(庚子)爆發了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鬥争,參加這次鬥争的有中國北部的農民、手工業者、水陸運輸工人、士兵等廣大群衆。
他們采取了落後迷信的組織方式和鬥争方式,設立拳會,練習拳棒,因而被稱為“拳民”,當時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者則誣蔑他們為“拳匪”。
⑨“涸轍之鲋”戰國時莊周的一個寓言,見《莊子·外物》:“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
監河侯曰:‘諾,我将得邑金,将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鲋魚焉。
周問之曰:“鲋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 ⑩Ahasvar阿哈斯瓦爾,歐洲傳說中的一個補鞋匠,被稱為“流浪的猶太人”。
⑾觳觫,恐懼顫抖的樣子。
《孟子·梁惠王》:“吾不忍其觳觫”。
歐洲有一個傳說,耶稣去釘十字架時,休息在Ahasvar⑩的檐下,Ahasvar不準他,于是被了咒詛,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時候。
Ahasvar從此就歇不下,隻是走,現在還在走。
走是苦的,安息是樂的,他何以不安息呢?雖說背着咒詛,可是大約總該是覺得走比安息還适意,所以始終狂走的罷。
隻是這犧牲的适意是屬于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
群衆,——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⑾,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着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
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對于這樣的群衆沒有法,隻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别一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
但是從那裡來,怎麼地來,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我這講演也就此完結了。
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刊》第六期。
同年八月一日上海《婦女雜志》第十卷第八号轉載時,篇末有該雜志的編者附記:“這篇是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講演稿,曾經刊載該校出版《文藝會刊》的第六期。
新近因為我們向先生讨文章,承他把原文重加訂正,給本志發表。
” ②伊孛生通譯易蔔生。
參看本卷第60頁注(35)。
③人形日語,即人形的玩具。
④李賀(790—816)字長吉,昌谷(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
一生官職卑微,郁郁不得志。
著有《李長吉歌詩》四卷。
關于他“玉樓赴召”的故事,唐代詩人李商隐《李賀小傳》說:“長吉将死時,忽晝見一绯衣人,駕赤虬,持一版,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雲:‘當召長吉。
’長吉了不能讀,[焱欠]下榻叩頭言:‘阿彌女老且病,賀不願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
’長吉獨泣,邊人盡見之。
少之,長吉氣絕。
” ⑤阿爾志跋綏夫(1878—1927)俄國小說家。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精神頹廢者的生活,有些也反映了沙皇統治的黑暗。
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死于華沙。
下文所述是他的小說《工人綏惠略夫》中綏惠略夫對亞拉借夫所說的話,見該書第九章。
⑥這是借用關于釋迦牟尼的傳說。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約前565—前486)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惱,在二十九歲時立志出家修行,遍曆各地,苦行六年,仍未能悟道,後坐在菩提樹下發誓說:“若不成正覺,雖骨碎肉腐,亦不起此座。
”靜思七日,就克服了各種煩惱,頓成“正覺”。
⑦Note-book英語:筆記簿。
⑧拳匪一九○○年(庚子)爆發了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鬥争,參加這次鬥争的有中國北部的農民、手工業者、水陸運輸工人、士兵等廣大群衆。
他們采取了落後迷信的組織方式和鬥争方式,設立拳會,練習拳棒,因而被稱為“拳民”,當時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者則誣蔑他們為“拳匪”。
⑨“涸轍之鲋”戰國時莊周的一個寓言,見《莊子·外物》:“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
監河侯曰:‘諾,我将得邑金,将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鲋魚焉。
周問之曰:“鲋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 ⑩Ahasvar阿哈斯瓦爾,歐洲傳說中的一個補鞋匠,被稱為“流浪的猶太人”。
⑾觳觫,恐懼顫抖的樣子。
《孟子·梁惠王》:“吾不忍其觳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