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

關燈
弓》)疑出自宋人話本,而一篇(《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則即是《通俗小說》卷十五的《錯斬崔甯》。

     松禅老人序《今古奇觀》雲,“墨憨齋增補《平妖》(32),窮工極變,不失本來。

    ……至所纂《喻世》《醒世》《警世》三言,極摹人情世态之岐,備寫悲歡離合之緻。

    ……”是纂三言與補《平妖》者為一人。

    明本《三遂平妖傳》有張無咎序,雲“茲刻回數倍前,蓋吾友龍子猶所補也。

    ”而首葉則題“馮猶龍先生增定”。

    可知三言亦馮猶龍作,而龍子猶乃其遊戲筆墨時的隐名。

     馮猶龍名夢龍,長洲人(《曲品》(33)作吳縣人),由貢生拔授壽甯知縣,有《七樂齋稿》;然而朱彜尊(34)以為“善為啟顔之辭,時入打油之調,不得為詩家。

    ”(《明詩綜》七十一)蓋馮猶龍所擅長的是詞曲,既作《雙雄記傳奇》,又刻《墨憨齋傳奇定本十種》,多取時人名曲,再加删訂,頗為當時所稱;而其中的《萬事足》,《風流夢》,《新灌園》是自作。

    他又極有意于稗說,所以在小說則纂《喻世》《警世》《醒世》三言,在講史則增補《三遂平妖傳》。

     4.《拍案驚奇》(35)。

    三十六卷;每卷一事,唐六,宋六,元四,明二十。

    前有即空觀主人序雲,“龍子猶氏所輯《喻世》等書,頗存雅道,時著良規,複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諧者,演而暢之,得若幹卷。

    ……”則仿佛此書也是馮猶龍作。

    然而叙述平闆,引證貧辛,“頭回”與正文“捏合”不靈,有時如兩大段;馮猶龍是“文苑之滑稽”,似乎不至于此。

    同時的松禅老人也不信,故其序《今古奇觀》,于叙墨憨齋編纂三言之下,則雲“即空觀主人壺矢代興(36),愛有《拍案驚奇》之刻,頗費搜獲,足供談麈”了。

     5.《今古奇觀》(37)。

    四十卷;每卷一事。

    這是一部選本,有姑蘇松禅老人序,雲是抱甕老人由《喻世》《醒世》《警世》三言及《拍案驚奇》中選刻而成。

    所選的出于《醒世恒言》者十一篇(第一,二,七,八,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回),疑為宋人舊話本之《賣油郎》,《灌園叟》,《喬太守》在内;而《十五貫》落了選。

    出于《拍案驚奇》者七篇(第九,十,十八,二十九,三十七,三十九,四十回)。

    其餘二十二篇,當然是出于《喻世明言》及《警世通言》的了,所以現在借了易得的《今古奇觀》,還可以推見那希觏的《明言》《通言》的大概。

    其中還有比漢更古的故事,如俞伯牙,莊子體及羊角哀皆是。

    但所選并不定佳,大約因為兩篇的題目須字字相對,所以去取之間,也就很受了束縛了。

     6.《今古奇聞》(38)。

    二十二卷;每卷一事。

    前署東壁山房主人編次,也不知是何人。

    書中提及“發逆”,則當是清鹹豐或同治初年的著作。

    日本有翻刻,王寅(字冶梅)到日本去賣畫,又翻回中國來,有光緒十七年序,現在印行的都出于此本。

    這也是一部選集,其中取《醒世恒言》者四篇(卷一,二,六,十八),《十五貫》也在内,可惜删落了“得勝頭回”;取《西湖佳話》(39)者一篇(卷十);餘未詳,篇末多有自怡軒主人評語,大約是别一種小說的話本,然而筆墨拙澀,尚且及不到《拍案驚奇》。

     7.《續今古奇觀》(40)。

    三十卷;每卷一回。

    無編者名,亦無印行年月,然大約當在同治末或光緒初。

    同治七年,江蘇巡撫丁日昌(41)嚴禁淫詞小說,《拍案驚奇》也在内,想來其時市上遂難得,于是《拍案驚奇》即小加删改,化為《續今古奇觀》而出,依然流行世間。

    但除去了《今古奇觀》所已采的七篇,而加上《今古奇聞》中的一篇(《康友仁輕财重義得科名》),改立題目,以足三十卷的整數。

     此外,明人拟作的小說也還有,如杭人周楫的《西湖二集》(42)三十四卷,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43)十五卷皆是。

    但都與幾經選刻,輾轉流傳的本子無關,故不複論。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

     ※※※ 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北京《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

     ②“說話”唐宋人習語,即講故事,亦即後來的說書。

     ③段成式(?—863)字柯古,唐代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曾任校書郎,官至太常少卿。

    以筆記小說及骈體文著名。

    所著《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

     ④郎瑛(1487—1573)字仁寶,明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七修類稿》是他的一部筆記,五十一卷,《續稿》七卷。

     ⑤《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撰,十卷。

    孟元老的事迹不詳,有人說可能是為宋徽宗督造艮嶽的孟揆。

    這部書對宋京城汴梁(今開封)的城市、街坊、節氣、風俗及當時的典禮儀衛都有記載,可見北宋一代文物制度的一斑。

     ⑥“京瓦技藝”見《東京夢華錄》卷五。

    瓦,即“瓦肆”,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