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節烈觀①

關燈
年》。

    一九一六年底遷至北京。

    從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參加編輯工作。

    一九二二年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魯迅在“五四”時期同該刊有密切聯系,是它的重要撰稿人,曾參加該刊編輯會議。

     ⑥“表彰節烈”一九一四年三月,袁世凱頒布旨在維護封建禮教的《褒揚條例》,規定“婦女節烈貞操,可以風世者”,給予匾額、題字、褒章等獎勵;直到“五四”前後,報刊上還常登有頌揚“節婦”、“烈女”的紀事和詩文。

     ⑦君政複古時代指袁世凱陰謀稱帝時期。

    當時袁世凱禦用的籌安會“六君子”之一劉師培曾在《中國學報》第一、二期(一九一六年一、二月)發表《君政複古論》一文,鼓吹恢複帝制。

     ⑧《貞操論》日本女作家與謝野晶子作,譯文刊登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

    文中列舉了在貞操問題上的種種相互矛盾的觀點與态度,同時指出了男女在這方面的不平等現象,認為貞操不應該作為一種道德标準。

     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宋代道學家程頤的話,見《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隻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業儒”,以儒為業,指那些崇奉孔孟學說,提倡封建禮教的道學家。

     ⑩“重适”即再嫁。

     ⑾“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是元代白話文,當時皇帝在谕旨前必用此語,“上天眷命”的意思;有時隻用“長生天氣力裡”,即“上天”的意思。

    元朝皇帝都有蒙古語的稱号:“薛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稱号,“聰明天縱”的意思;“完澤笃”是元成宗鐵穆耳的稱号,“有壽”的意思;“曲律”是元武宗海山的稱号,“傑出”的意思。

     ⑿斥革功名科舉時代,應試取中稱為得功名;有功名者如犯罪,必先革去功名,才能審判處刑。

     ⒀“雙烈合傳”合叙兩個烈女事迹的傳記,常見于舊時各省的府縣志中。

    “七姬墓志”,元末明初張士誠的女婿潘元紹被徐達打敗,怕他的七個妾被奪,即逼令她們一齊自缢,七人死後合葬于蘇州,明代張羽為作墓志,稱為《七姬權厝志》。

     ⒁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齋,常熟(今屬江蘇)人。

    明崇祯時任禮部侍郎,南明弘光時又任禮部尚書;清軍占領南京,他首先迎降,因此為人所不齒。

    清乾隆時将他列入《貳臣傳》中。

    著有《初學集》、《有學集》等。

     ⒂“婦者服也”語見《說文解字》卷十二:“婦,服也。

    ” ⒃這裡所說的女人再嫁後遭遇慘苦的故事,在《壺天錄》和《右台仙館筆記》等筆記小說中有類似記載。

    《壺天錄》(清代百一居士作)中說:“蘇郡有茶室婦某氏,生長鄉村,意複輕蕩,前夫故未終七而改醮來者……忽聞後門剝啄聲厲甚。

    啟戶視之,但覺一陣冷風,侵肌砭骨,燈光若豆,鬼語啾啾,驚栗而入;視婦人則口出呓語,茫迷人事矣。

    自稱前夫來索命……哀号數日而死。

    ”又《右台仙館筆記》(清代俞樾作)中有《山東陳媪》一條:“乙客死于外,乙婦挾其資再嫁,而後夫好飲博,不事恒業,不數年罄其所赍。

    俄後夫亦死,乙婦不能自存,乞食于路……未幾以痢死。

    ” ⒄“儒者柔也”語見《說文解字》卷八:“儒,柔也。

    ” ⒅《論語·述而》記有孔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話。

    根據朱熹的注釋,述即傳舊,作是創始的意思。

    這原是孔丘自述的話,說他從事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工作,都隻是傳舊,自己并未有所創造。

    後來“述而不作”便成為一種古訓,認為隻應該遵從傳統的道德、思想和制度,不應該立異或有所創造。

    因此,不述而作,也就是違背古訓。

     ⒆對于室女守志殉死的封建道德,明清間有些較開明的文人曾表示過非議,如明代歸有光的《貞女論》、清代汪中《女子許嫁而婿死從死及守志議》,都曾指出它的不合理;後來俞正燮作《貞女說》,更表示了鮮明的反對的态度:“未同衾而同穴,謂之無害,則又何必親迎,何必廟見,何必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世又何必有男女之别乎?此蓋賢者未思之過……嗚呼,男兒以忠義自責則可耳,婦女貞烈,豈是男子榮耀也。

    ”室女,即未嫁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