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受命

關燈
上邊,有關領導同志還是堅持寫一寫。

    這作為一個搶救項目,我不得已隻好同意了。

    不過,我希望你們更多地寫一下土地和人民,而不要過多地寫我。

    要記住,多寫那裡的山山水水,那裡的——人民!” 這時候于節從衣兜裡掏出一個小本子,飛快地記了起來。

    這一下讓我和紀及都有點尴尬,因為我們竟然沒有帶一個本子一支筆。

    霍老好像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瞥了瞥我們,又轉身看看于節,盯着他飛動的筆尖說下去: “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卻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 于節點着頭:“是的。

    ” 霍老仰靠在沙發上,微微閉上了眼睛。

    我發現他梳理得十分齊整的頭發在沙發的靠背上蹙了起來,看上去越發像一個老太婆了。

    他眯着眼,顯得十分慈祥。

    他厚厚的嘴唇一定阻礙了他的語言功能,所以他說起話來就格外慢、格外費力。

    這時候他大概已經陷入了沉思。

    也許我們不該過分地打擾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哪怕是短短的一句話、一個字,也可以引起他各種各樣的回憶…… 就這樣,會客室裡靜靜的,一根針掉在地上都可以聽見。

    終于,紀及把面前的杯子弄出了響動——他大口地喝起了水,接上說了一句: “霍老,您給我們談得細一點吧,這樣我們寫起來就容易了。

    我們希望找機會跟您更多地談一下……” 于節馬上有點慌促,看看霍老又看看紀及。

    霍老睜開了眼睛。

    我覺得他的右眼——就是目光冰涼的那隻眼——往紀及那邊用力地看了一下。

    我發現紀及在這目光下不由自主地往後縮了縮。

    霍老開始回答他的話,不過依然像剛才一樣的語氣: “這些你們可以去找于院長了,他還會給你們提供一些材料。

    我最近身體很不好,事情也多,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去問于院長……” 于節立刻把話接過去:“是的,我那裡有很多材料,你們找我就可以了,盡可能不要打擾霍老,他現在連很多重要的會議都不能參加了……” 紀及好像又說了一句什麼,十分惋惜地搓了搓手。

    他又大口喝茶。

     就這樣,一次重要的接見結束了。

    從跨進會客室到離開,大約隻有二十分鐘左右。

    這越發使我覺得有點沉重,一種被壓迫被壓抑的沉重。

    我們作為一本傳記的執筆者,當然想與對方有更多的接觸、更多的了解。

    我甚至想了解這座小樓裡主人的日常瑣屑,他的生活習慣,等等。

    比如說通向會客室的這個走廊盡頭的房間,它是怎樣的?它的陳設?在大廳裡彎彎向上的樓梯鋪了地毯,踏着那個舒服的樓梯走上去,裡面還會有什麼?當然,這些隻是一閃而過的念頭,我并沒有放肆到提出這些要求的地步。

     3 我和紀及開始消化材料。

    這些高高積起的複印件啊,全是一些有關霍老的事迹介紹。

    我覺得一個最簡單不過的辦法,就是盡可能使用這些材料,将它所提供的一切加以剪裁,用一種嚴肅的、同時又不失活潑的筆調寫出來。

    如果有可能的話,再配一點圖片,這可能就是一本不錯的書。

    可是紀及偏偏那麼認真較勁,執拗得很。

    他說: “一定要看霍老的著作。

    要看他親手寫了什麼,這是任何東西都不能取代的……” 他要從那個人的字裡行間去了解一切,尋找一顆心靈。

    我明白,也完全能夠同意,可是我似乎有什麼預感,甚至有些擔心……我沒有說什麼,既沒有反對紀及,也沒有表示贊同。

    因為他是對的。

    紀及向于節提出了這個要求,于節也不好回絕。

    幾天之後,于院長終于讓辦公室的秘書送來了好多材料。

    這些材料有的還帶着圖書館的标簽,有的依然是複印的。

    紀及很快把這些材料讀完了。

    剛開始他還做了卡片,後來幹脆連卡片也不做了。

    他從中找了幾份讓我看。

    有一些書不是霍老的,隻是作為主編在書上落了名字——對這類著作紀及一概不看。

    他要看的隻是霍老親筆寫下的東西。

    他給我的幾份材料都是一些哲學方面的文字,比如《再談真知來自實踐》,《談内因和外因的關系》,等等。

    說真話,作為哲學著作,這些文字有點過于淺顯。

    不過這畢竟是面向大衆的普及讀物,再加上時代的局限,似乎不必苛求。

    但接上紀及又把複印出來的一些詩作給我看了。

    應該說我是這方面的一個“小小專家”。

     感受如前相同。

    那些關于“戰地重遊”,關于“大海”、“大河”的感慨,關于曆次“生産運動”的頌揚,隻是一些文白夾雜的押韻句子而已。

    是的,時代的印記;還有,就是它所特有的某種淳樸和清新——甚至是剛健與單純交織的特别氣質。

    盡管如此,也還是與霍